吳 恙 金 丹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科技信息研究所/海南省熱帶作物信息技術應用研究重點實驗室 海南海口 570101)
農產品安全生產是食品安全的重要源頭。其中,農藥施用是關系到農產品安全生產的重要環節。農藥作為現代農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生產要素之一,其科學、合理利用能夠有效提高農產品生產效率。但農藥本身存在毒性,在生產環節中由于施用行為不規范導致出現土壤板結、農產品農藥殘留過高等問題,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造成威脅。針對農產品生產安全問題,2015 年農業部提出“到2020年農藥化肥使用零增長行動”[1],2021 年《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明確指出要“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2]。在政策的加持下,全國農藥使用量從2013 年的180.77 萬t 下降至2019年的139.17 萬t。海南省農藥使用量從2014年的高峰逐步下降至15.7 萬t,但期間仍出現波動上升的趨勢。
學界針對農藥施用行為做了諸多研究。其中,研究指出影響農戶施用農藥行為的因素有2 類:一是主體因素,即農戶安全意識[3]、生物農藥知識和知覺行為效能[4]、損失厭惡[5]、受教育程度[6]等;二是外部因素,市場收益[7]、種植規模[8-9]、政府規制特征、外部環境特征和農業保險因子以及高毒農藥對綠色農藥的低成本經濟替代[10]等。據此,學者們建議通過產業升級[11]、農產品農藥殘留檢測[12]等措施降低農戶施用農藥的意愿。經過對海南省5 市縣120 位農戶的實地走訪調查,發現農戶施用農藥行為受以下因素驅使。
在市場經濟中,價格、產品數量與成本能夠最終決定生產者的利潤。農產品的市場價格、成本是不可預測和控制的,農產品數量因此成為農戶獲取利潤的可控因素之一。實地調研中發現,農戶對于“農藥是存在毒性的”這一命題存在確切的認知。這一信息反映在,農戶在自產自用的非商品化糧食作物上,盡量少施或不施用農藥。但存在一部分農戶,出于對市場利益的追求,為提高商品化的農產品產量而違反農藥施用的相關規定,縮短農藥施用安全間隔期、提高農藥施用頻率或加大農藥施用劑量,甚至違規施用國家禁用農藥,致使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時有發生。消費者質疑農產品安全的同時,在選購環節上更加偏好地理標志產品,間接壓縮了產銷對接的商戶以及小農戶的生存空間,影響市場選擇的平衡關系。
從2020 年的《海南統計年鑒》中發現,農村從業者中超過勞動年齡仍參加勞動的人口數達230 537 人。其中,極小部分人從事村內的衛生公益崗等,大部分仍從事農業生產。在過去數十年,由于地理位置、經濟水平等因素,海南省的教育水平與發達的省份存在一定的差距。這一差距在老齡農戶中愈加明顯。這些超過勞動年齡仍參加勞動的農戶文化程度水平較低,而農藥施用培訓和其他農業培訓效果甚微,其在農藥施用上也更隨意。在海南省樂東縣等種植大縣,存在一支走街串巷兜售違禁農藥的“民間游擊隊”。這些藥販子有2 種銷售手段:一是誘惑農戶,以施用其售賣的農藥后,西瓜等農作物會長得更加“水靈”、在消費市場更受歡迎等理由,誘惑農戶購買和施用違禁農藥;二是迷惑農戶,違禁農藥外包裝、氣味和內容物與農戶從正規的農資店購買的十分相似,農戶分辨困難。從大量的調查統計結果、模型分析來看,農戶的認知水平與農藥施用的劑量和頻率呈負相關關系[13]。農戶對規范農藥施用的認知越清晰,農藥施用的劑量和頻率就會越低;相反,農戶對濫用農藥造成農藥殘留以及對違規使用農藥帶來的收益風險缺乏正確的認知,農藥施用的劑量和頻率就會增高。
海南省農業規模、生產體量、農產品消化能力整體偏低,規模化的農業主體出于公司經營戰略等考慮,將銷售重心轉移省外,因此,當地消費市場中留有一大片空白給從事農業生產的散戶。規模化的農業主體銷售對接的是規模較大的農貿市場、超市,其生產、銷售環節往往有據可查。但由于散戶農產品體量小,在產品銷售環節中,散戶以挑擔的形式進入市場,直接對接消費者。這一行為,減少了繁雜的中間環節,最大化提高農戶收益的同時也增加許多安全風險。一是產品安全難以保障,進入市場和餐桌的農產品未經過第三方檢測機構檢測;二是產品溯源困難,在發生農產品安全事件初始,往往難以精準定位到生產農戶,縮小農產品安全事件的影響范圍。農產品進入市場后的信息缺失,導致農戶在農產品售賣后抱有“萬事大吉”的心理,因而其農藥施用行為難以規范。
海南農戶的特點是小而散,建議由村委會主導,以行政村為單位與科研院所、科技特派員等指導對象形成三方合作關系。村委會對本行政村內的農戶進行全面走訪,形成農戶個人信息、種植內容等相關信息名錄。選拔熟悉當地方言的科技人員定期組織農戶進行小班培訓,并輔以簽到的形式要求農戶必須參加,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解現實案例,引導農戶規范農藥施用、正確分辨農藥。另外,市場信息共享也值得注意。農戶施用違禁農藥,目的在于取得在收購環節上的主動性,要引導農戶確立“目前消費市場更青睞綠色、有機和無公害的農產品”這一理念。村委會則進行不定期監督和檢查,對農藥施用不規范、農業培訓班未簽到的農戶,不予參加和獲取當年行政村內的所有獎項評比和補貼。
在訪談中獲知,在政府補貼的基礎上,規模化的農業生產者每年會購買農業保險,例如蓮霧品種的保險等,在臺風季能夠獲取大額保金以平衡生產成本。但在政府補貼的農業保險中,農產品種類、名目較少,補貼準入門檻較高。對于保險公司而言,散戶農業生產者存在諸如農藥施用行為不規范等問題,其投保行為會對保險公司的利益造成損害,因此不愿意接受農業生產散戶投保。建議農業相關部門合理分配農業補貼類目的比例。例如,對農產品產量上予以最低門檻保障的產量補貼,增加農業保險補貼的農產品種類、名目,與金融保險公司進行協商,促成保險公司與散戶的合作,幫助散戶購買相應的農業保險,以此減少散戶因產量和價格變動帶來的損失。從利潤保障這一角度,降低農戶為追求市場利益而進行農藥施用的意愿。
2.3.1生產環節監管即從農戶購買農藥的渠道上進行嚴格監管,一方面堅決打擊“民間游擊隊”等藥販子,加強田間巡邏和到戶走訪頻率,出臺相關處罰條例;另一方面,建立農藥經營者信用體系。盡管海南省農業農村廳出臺了《海南經濟特區農藥管理若干規定》等農藥管理條例,但仍存在部分農資店為獲取不正當經濟利益,售賣過期農藥、違禁農藥等問題,農藥管理系統滯后,對此當地管理部門里應實時更新農藥經營者的不良信用信息并處以大額罰款,使其不敢賣、不想賣。
2.3.2流通環節監管銷售是農產品流通的最后“一公里”,農貿市場、超市等經營主體作為農產品銷售的主體,其持有者應當與政府共同承擔起農產品安全監管責任。首先,當地管理部門與農貿市場持有者共同招標第三方監管機構,以此保障農產品檢測的公平性和市場價格最優;其次,要求所有流通進農貿市場售賣的農產品先行經過第三方檢測機構檢測,出具農藥殘留等相關指標的合格證明;再次,在農貿市場中成立專門的農產品溯源部門,在農產品外包裝附上二維碼或其他標識,以此留存農產品的生產者信息、農藥使用情況、生產地、檢測結果、銷售市場等信息,建立起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的信息體系。對因農產品不合格引發負面公眾輿情的農貿市場持有者,進行從重處罰,并將其信用信息,在相關微信公眾號、官方網站上實時更新,以供消費者查詢。將農產品安全和市場運營掛鉤,倒逼農貿市場約束農戶的農藥施用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