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松
在全球化背景下,國家之間的聯系逐漸緊密,文化交流頻率提升。在此背景下,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除了對學生進行英語專業知識教學外,還要從文化的角度出發,提高他們的跨文化能力,從而增強他們的綜合素養,引導他們更加正確、全面地認識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異,避免在英語閱讀中由于文化差異出現認知偏差等現象,確保英語閱讀教學質量。
在當前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我國基礎階段教育需要進行調整和改革?!读x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英語學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初中英語教學階段,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正確認知中西方存在的文化差異,不斷拓寬視野,對其跨文化能力進行有效培養。英語是世界通用語言之一。每種語言都蘊含非常豐富的文化,這就要求在語言教學中,不能僅僅將學習放在語言本身,還要針對語言文化進行深入學習,這一點在《課程標準》中得到明確體現,并將中外文化差異學習作為英語課程目標,足以看出跨文化能力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從《課程標準》的要求中能夠看出英語閱讀教學的開展價值。閱讀是學生拓展知識的有效途徑。教師將重點放在學生文化視野拓展中,能實現對其跨文化能力的有效培養。由此可以看出將英語閱讀教學與跨文化能力培養相結合對于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第一,思辨原則。思辨原則指教師在課堂中通過啟發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思辨學習,針對跨文化內容進行綜合分析評價,在跨文化學習中,控制“灌輸”講解的占比,對學生的思維進行積極引導。
第二,探究性原則。要想實現跨文化能力的有效培養,不能通過強制性輸送大量文化知識的方式進行,而是要對學生信息獲取及獨立思考能力進行培養,使其能夠對知識進行自主探究,從而形成問題解決能力。
第三,共情原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轉化視角或者角色扮演等方式,對文化差異進行充分理解和感受,尊重文化差異的同時,欣賞文化差異。
第四,體驗性原則。在跨文化能力培養中,除了課堂演示外,還可以為學生建立相應的體驗機會。例如,組織學生完成跨文化角色的扮演、欣賞電影或者閱讀跨文化案例等,建立跨文化溝通情境,通過“頭腦風暴”的方式引導他們進行反思,對跨文化相關理論進行歸納總結,并將最終結果應用到實踐中。
第五,反省原則。在教學中通過提問、討論及訪談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跨文化反省,使其形成具有批判性的文化自覺意識(宋揚2022)。
目前我國的英語閱讀教學往往以翻譯教學的方式進行,即對閱讀文章的內容進行直接翻譯,這種教學方式并沒有充分挖掘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導致大多數學生只能從字面上理解文章的含義,無法實現深層次的有效理解。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對英語課程工具性的關注度較高,忽略了其人文性價值,導致學生對英語中蘊含的文化了解程度不夠,無法正確認識中西方在文化方面存在的差異。從當前實際英語閱讀教學中能夠看出,教師仍然將教學重點放在語言本身,經常在課堂中忽略語言文化教學,尤其是跨文化教學。在這種課堂環境中,學生無法對西方文化進行正確認知,在文化自信、文化認同及文化思辨能力培養方面都存在較為嚴重的欠缺,另外,由于九年級的學習壓力較大,課時緊張,教師開展的文化教育的占比非常低。雖然傳統教學模式能夠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但是無法對他們的跨文化素養進行提升,因而會對其今后的英語學習產生負面影響。部分教師雖然開展了跨文化教育,但是由于時間、能力等因素的影響,文化教學僅僅停留在淺層次,導致學生對于文章內涵及文化知識的深度理解仍然較為缺失。長此以往,學生不僅跨文化能力無法得到有效培養,而且文化意識比較淡薄,無法對英語及母語文化進行辯證和批判性認識,文化知識遷移能力較低。
首先,學校在教學改革方面的落實程度不夠。大多數英語閱讀課堂教學在實際開展中仍然以應試教育為主,課程改革程度不夠,因此,在課堂中無法實現全面、有效的跨文化教育,學生能力自然無法得到有效提升。在教學評價中,存在評價系統不科學、不全面等問題,因此,不能準確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和教師的教學情況。在教學評價體系及目標體系中,都沒有將跨文化教學納入其中,部分教師沒有認識到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其在實際課堂中的融合度不高。由此可以看出,當前在英語課程改革中,跨文化教學沒有實現良好融合。
其次,在教學方法使用方面,整體上看比較單一,教師主要采用“灌輸”式教學。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在課堂中與同學的互動有限,容易出現思維僵化等現象。即使有教師講解文化,也多為課后閱讀補充的形式,文化交流的效率并不高。在課堂中,詞匯和語法教學占比仍然較大,正是由于跨文化教學的缺失,學生對英語知識的理解及其綜合素質提升會受到一定影響。
最后,在教學理念方面,存在滯后性,教師對于跨文化能力培養的認知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實際教學課堂與時代發展需求及目標之間存在一定差距。教師仍然將單純的理論知識講解作為主要途徑,無法對學生的跨文化能力進行有效培養,并且英語閱讀教學水平會大幅度下降(周佳雯2022)。
英語閱讀是英語教學的重點內容。與英語詞匯和語法學習相比,英語閱讀涉及的知識范圍較廣,為學生跨文化能力的有效培養提供了條件。當前,雖然已經開展了教學改革,但是要想實現高水平的跨文化教育,還需要將英語閱讀課程作為載體,開展文化教學,為能力培養提供條件。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第一,英語課程文化教學。學校在組織英語閱讀教學活動時,緊跟教育改革步伐,加大英語閱讀改革力度。例如,將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性與英語課程教學目標相結合,不斷提高英語課程水平,讓教師認識到跨文化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實現二者之間的充分結合,正確開展文化教學。
第二,優化課程教學評價系統。在培養跨文化能力的過程中,要做到教師和學生相互配合,就需要將評價系統作為載體,確保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和客觀性,為今后跨文化教學的良好開展提供條件??茖W、全面的評價體系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及教學效率。學生和教師都是評價系統的運用者。對教師來說,將跨文化教學加入教師評價板塊,能使教師認識到跨文化教育在自身工作中的重要性,從而在日常教學中積極開展跨文化教學。例如,學校不定期針對英語閱讀課堂進行檢查,確保跨文化教育在實際閱讀課堂中得到充分落實。
英語閱讀中的跨文化教學與以往能力培養之間存在一定的區別。在跨文化能力培養中,教師需要讓學生認識到跨文化學習的重要性,確保語言知識架構與跨文化教學相互一致。在此基礎上,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實現語言知識和跨文化知識的有效結合,確保二者之間能夠相互融合,相輔相成,最終達到對學生跨文化能力進行有效培養的目的。例如,在牛津譯林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上)Unit 7 Films 閱讀教學中,教師為學生播放與教材內容相關的電影,讓他們能夠對西方傳統的宗教文化進行初步了解,同時引導其針對中西方傳統文化進行思考。分析基督教與我國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的差異,通過對比分析的方式掌握中西方在宗教文化中存在的不同,了解和尊重宗教文化的差異。在討論分析后,通過小組的形式完成文化輸出。由此可以看出,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形成跨文化意識,根據時代發展要求不斷創新,遵循時代發展趨勢的同時,實現自身專業水平的有效提升(李旭2022)。
中西方文化差異是教師進行跨文化教育的關鍵點,需要對其進行充分利用。英語知識學習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須根據相應的教學原則循序漸進地完成,逐漸積累知識。教師可以將跨文化教學分為不同階段,按照從簡單到困難的順序,對文化進行差異教學。在初級階段,教師可以選擇與文章內容聯系比較緊密的內容讓學生閱讀,同時保證詞匯難度與閱讀難度一致,在此基礎上引導他們學習詞匯的多種含義。例如,在講解cover 的過程中,為學生介紹在不同語境中詞匯的不同含義,為今后閱讀提供條件。其中cover a story 為“報道”,cover miles 為“行路”,cover pages 則表示“讀書的數量”等。在學習的高級階段,教師可以在閱讀中加入西方故事作為背景,同時設置相應的學習任務。例如,flora 直譯為“植物”,也表示古希臘時期的花神;panic 的解釋為“驚恐”,其在西方故事中表示森林之聲,在受到驚嚇之后發出叫聲,通過這種方式介紹詞匯相應的文化背景,降低學生記憶詞匯的難度。
跨文化教學情境能夠為學生建立互動情境。在英語閱讀教學中,主要目的是為學生建立互動、交流的空間和語言情境,使他們能夠在其中溝通,充分理解西方文化。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改變以往單方面“灌輸”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進行積極互動。例如,組織學生參加話劇演出、角色扮演等活動,鼓勵他們根據設定的教學情境進行溝通交流,完成信息的雙向傳遞,不斷培養其跨文化能力。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視頻、多媒體等方式,為學生展示閱讀文章中的情境,使他們掌握詞匯及句子的實際運用場景,并將其作為參考,引導他們在今后對英語知識實現正確使用,逐漸完成模仿和借鑒,深入了解西方的地域文化。例如,在人教版高二《英語》Unit 9 Saving the earth 的教學中,教師對閱讀內容進行拓展:對于地球來說,除了環境污染之外,戰爭也是導致地球受到破壞的重要因素。將其作為主題,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戰爭期間的情境,播放戰爭視頻片段等,或者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通過表演的方式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戰爭給人類和地球帶來的傷害,呼吁和平(孫建華2022)。
教師可以通過加強文化延伸的方式進行跨文化教學,運用對比教學的方式進一步強化學生對跨文化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確定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異點,實現對西方文化的全面理解的同時,完成文化延伸。在實際英語閱讀課堂中,教師可以將跨文化能力培養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文化背景的介紹。例如,針對“紅茶”這一詞匯可以用black tea,“春風”可以表示為west wind,以上詞匯具有側重點,不能通用。狗(dog)在中西方文化背景中表達的含義有較大不同:在西方文化中表示忠誠、值得信任的良好品質,如lucky dog 等,形容人非常幸運;在我國文化中屬于貶義詞,如偷雞摸狗、雞飛狗跳等。相反,龍在我國文化背景中代表尊貴、地位及權力等,古代的皇帝被稱為真龍天子,從中就能夠看出龍的內在含義;在西方文化中,龍代表邪惡,西方的英雄要想通過考驗,需要通過殺死龍的方式證明自己,成為人們眼中的英雄。由此可以看出,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相同詞匯代表的含義不同,教師需要通過對比的方式引導學生正確區分,避免在英語閱讀中出現理解歧義的情況。
另一部分為內涵延伸。教師可以通過話題選擇的方式進行。在西方文化中,對于隱私的重視程度較高,因此,在日常交談中,為了避免討論個人信息,往往會選擇天氣、食物之類的內容作為主題。在語言組織方式中,中西方也存在較大差異,西方語言組織習慣采用倒敘的方法,在文章創作方面,習慣采用開門見山的方式,直接表達中心思想,而漢語文章創作習慣使用迂回的方式,直到文章的結尾才表達出中心思想。通過以上對比分析的方式,能夠讓學生更加明確、清晰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體會到不同文化的特色及不同之處,這對于跨文化能力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學生在英語閱讀中要將文本內容與文化背景知識相結合,挖掘新的知識點,即使閱讀難度較高的文章,依靠文化背景知識也能夠掌握文章的大概內容,閱讀難度會大幅度降低。在英語閱讀教學前,教師可以對相關文化背景進行激活處理,加深學生對文本材料的理解。例如,在講授人教版高一《英語》Unit 3 Going places 相關閱讀材料時,教師為學生選擇Around the World 作為閱讀材料,文本依次介紹New York、Wall Street、Times Square、Central Park 及Broadway 等具有標志性的景點,每個地點代表相應的文化符號,如金融貿易中心、娛樂購物中心及音樂劇等。教師可在正式進行閱讀教學前布置兩個學習任務:(1)Watch the video clip of Memory and introduce its creation background.(2)Present pictures of these attractions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recognize the characteristics.利用視頻及圖片導入的方式,為學生介紹文化背景知識,討論在文章中出現的著名景點等,深入認知西方國家的文化(劉翠香2022)。
在文化交融的背景下,跨文化能力培養已經成為當前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中,認識到跨文化教學的重要性。教師應將英語閱讀材料作為載體進行知識拓展,為學生介紹中西方文化及風俗習慣等,在拓展他們視野的同時,為其今后英語閱讀學習提供條件,從而不斷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增強英語閱讀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