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宇鵬 車向軍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教育的根本任務(袁振國2021)。《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提出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堅持德育為先(教育部2022)。德育是對學生道德品質及價值取向的教育(孫玲、唐愛民2013)。初中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對其開展德育至關重要。德育不應局限于狹義上的價值觀輸入及說教的方式,而應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要逐步實現由學科教學走向學科教育(王春易2012)。
學校育人目標的落實主要依托課程體系,因此,學科教育也與學科課程的價值密不可分(趙連杰2017)。英語課程的價值在于幫助學生在了解不同文化的基礎上,開闊國際視野、堅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確的三觀(教育部2022)。英語教學應在主題意義引領下,依托多元的主題語境,提高對教學語篇的認知及解讀能力,發掘主題中蘊含的德育資源,開展豐富且可操作的課程德育。以往英語教學中的德育多為說教式,并未將課程德育與教學活動進行有機統一且缺乏理論指導,這就導致學生難以內化課程中的德育觀念。因此,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與系統功能語篇分析理論,探究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德育實現路徑,通過呈現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案例,闡釋如何開展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德育,以期為初中英語其他課型教學中的德育落實提供參考。
英語學習活動觀指出,英語課程內容包含六個要素,即主題語境、語篇類型、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與學習策略。六個要素構成緊密關聯的有機整體,為英語學習提供內容保障。主題語境為語言學習及學科育人提供話題與語境;語篇為學生學習提供多元且豐富的素材;語言知識與文化知識可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及文化意識的培養,二者密不可分;語言技能與學習策略是提高學生理解與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教育部2022)。
基于這六個要素,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三個層面開展教學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基于已知,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促進語言知識的學習、語言技能的發展、思維品質的提升、文化意識的增強及學習策略的運用(教育部2022)。英語學習活動觀作為英語教學過程中師生、生生間交流的基本樣態,對落實學生核心素養與實施深度教學提供可操作路徑(梅德明、王薔2018)。教師通過創設真實語境,設計切實可行的英語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獲取、內化與運用知識的過程中感受、評價與實踐教學中所體現的價值觀,從而達到德育目的。
英語教學強調為學生創設真實語境,使他們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與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陳祥梅、苗興偉 2022)。本文采用韓禮德(Halliday 1985)提出的話語分析模式(見下圖)探討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德育問題。此模式在語境層面主要涉及情景語境,根據語境解釋語法模式是解釋語法的根本意義;解釋語法需要對語法層面(次范疇)的概念意義、人際意義及語篇意義進行分析(張德祿、張珂2022)。此模式中的上位層次是情景語境,次范疇中通過對語氣與情態的分析可實現人際意義,從而確定話語基調與情感態度。借鑒情景語境與話語基調部分實現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德育路徑構建。

教師在備課中需要仔細研讀語篇,把握語篇主題意義;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在不同層次的活動中關注語篇中蘊含的話語基調、情感態度與人際意義,從而更好地對語篇中的價值觀進行評價與內化,以取得德育效果。
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教育部2022)與韓禮德語篇分析模式(Halliday 1985)中的情景語境與話語基調部分建構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德育實現路徑如下:
以六要素整合的英語學習活動觀為核心;以主題意義為引領;依托語篇,為學生創設真實情境語境,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三個遞進的活動層進行教學活動與德育結合。在學習理解類活動中,引導學生感知注意主題與情境、獲取梳理承載價值觀的語言表達;在應用實踐類活動中,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判斷語篇中所體現的人際意義,探究主題意義,運用所學語言內化并認同文本中所傳遞的價值觀;在遷移創新類活動中,引導學生進一步通過探析語篇信息所承載的人際意義,加深對主題意義的探究與理解,生成思辨性評價,從而基于新的知識結構,在新的情景語境中實踐語篇所傳遞的價值觀,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
同時,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注重落實教、學、評一體化,將評價貫穿學習活動的各個層面,通過多元評價方式,有效提升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蔣京麗2021),從而落實語篇中蘊含的情感態度與道德觀念,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下面通過教學案例闡釋如何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論證所提路徑的可行性,從而達成課程德育的目標。本案例的教學內容為外研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Module 3 Making Plans Unit 2 We are going to cheer the players 中的語篇。本語篇由三個小短文組成,其中三名中學生馬丁(Martin)、張思佳(Zhang Sijia)和露西(Lucy)分別介紹了自己的周末、五一假期及暑假計劃,涉及他們自己與家人或朋友將在假期的時間分配及所要做的活動,主題涉及“人與自我”和“人與社會”。語篇中三名中學生均使用“be going to+verb”的形式分別介紹了自己的假期時間分配、假期的計劃與對假期的展望。語篇中部分具有積極語義韻的表達體現出三名中學生對于假期的情感態度,且文中連詞的使用從語篇銜接的角度實現了語言表達的完整性,便于學生理解語篇與語言輸出。
通過文本解讀與參考各類備課資源可確定本單元的課程德育目標:學生在學習本單元后能獨立自主地制訂科學、合理且有意義的假期計劃,樹立時間觀念、形成規劃意識、具備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基于前文所提出的實現路徑,結合本單元教學內容,教師設計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三個層面的教學活動,并在教學過程中實踐多元評價方式,促進德育目標與學科核心素養的達成與落實。
在學習理解類活動中,教師基于主題創設情景語境,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獲取梳理與概括整合語篇中的語言信息,同時關注其中的德育元素。
第一步:教師提出問題:“In unit 1,our old friends are going to do so many colorful activities next weekend.If you have a long holiday,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設計說明】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景語境中談論自己的計劃,初步感知語境與主題。
第二步:教師展示三幅圖片(圖片內容依次為:孩子們為球賽歡呼、一名學生在悉尼歌劇院附近、一名學生正在讀書),鼓勵學生先描述圖片內容,再預測文本主題與內容,并提問:“Are you going to do the things showed in these pictures?”
【設計說明】借助圖片這一多模態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進一步感知主題,并在閱讀語篇的過程中驗證個人預測。這三幅圖片所傳遞的信息均為正向且積極的信息,學生通過觀察圖片描述圖片內容、預測主題與內容可激活已知,加深對語言知識的學習(程曉堂2018)。教師提出的第二個問題有意引導學生關注圖片所傳遞的積極信息,融入德育觀念,引發學生思考。
第三步:學生略讀文章,關注三個語篇均從哪些角度談論個人假期計劃,以厘清篇章結構,從而詳讀文章,運用思維導圖梳理與整合語篇內容。在梳理與整合語篇信息的過程中,學生須根據自評表,關注語篇信息是否完整,邏輯是否清晰,以及是否梳理出語篇中表達語氣與情態的語言,即是否梳理出文章中體現情感態度的表達及語氣,如感嘆、疑問等。語篇中look forward to、I hope they win、busy but good fun、great 等表達均體現了情感態度及評價,并多次用到感嘆句加強語氣。
【設計說明】學生通過獲取文章大意與篇章結構可驗證前面活動中的預測,細讀文章構建思維導圖有助于建立信息間的內在邏輯聯系,促進理解與思維發展(張秋會、王薔2016)。關注語篇內容、邏輯、語氣與情態表達,引導學生關注主題意義與積極的語篇基調,體會三名中學生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及對假期生活的期待,推動德育目標的達成。
在應用實踐類活動中,學生分析、判斷語篇中的人際意義,自主探究主題意義,運用所學語言內化并認同文本中的價值觀。
第四步:學生分享思維導圖,參考同伴互評表(具體內容與第三步中的自評內容基本一致,但需要關注同伴的表達是否得體)對同伴表現作出評價,同時完善個人思維導圖,補充缺失的語篇信息與語篇中表達語氣與情感態度的語言。
【設計說明】通過學生的分享與形成性評價,引導他們自主探究主題意義,培養其描述、闡釋與評價的能力,并加深他們對文本中價值觀的認知。
第五步:教師通過問題鏈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主題意義,使其在深入語言學習的同時,進一步認同語篇中的價值觀。教師提問:“What are their(the three new friends)feelings about the holidays?How do you know that?”學生復現關于表示三名中學生情感態度的表達,并發現文中多次使用感嘆句加強語氣,從而體會到上述表達的表意功能。
教師提問:“What do you think of Martin’s plan?Are you going to do or watch sports at your weekends why?”學生對馬丁的計劃作出評價,即熱愛運動與積極生活等,并表示會將熱愛運動、強身健體列入個人計劃。基于“What do you think of Zhang Sijia’s plan and why?”這一問題,學生得出結論:張思佳的計劃按照時間順序安排,十分清晰且科學。此外,學生認為張思佳五一假期要去公園撿垃圾體現出她熱愛勞動、愛護自然環境,有環保意識與公民意識,是一位有責任心的好學生。學生通過評價露西的假期計劃得出:制訂假期計劃要勞逸結合、多閱讀,通過各類活動豐富個人假期安排,開闊眼界。
【設計說明】引導學生深入探究主題意義,通過內化語言、分析與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培養其語言能力與思維品質,內化制訂一份科學、高效、有意義的假期計劃并實踐。
第六步:教師創設新情境:“There is going to be a speech contest about‘How to spend a meaningful holiday’,would you like to talk about your plan and why do you make such a plan?”鼓勵學生在新的情景語境下解決實際問題,實踐本堂課德育觀。
【設計說明】學生通過超越語篇的學習活動內化語言知識,實踐本堂課德育觀,實現了自身學科核心素養的提高與價值觀念的升華。
本堂課實現了課程德育與英語學習活動觀的融合,將德育融入學習理解、應用實踐與遷移創新等一系列活動,將多元評價方式融入教學活動,落實教、學、評一體化。教師在引導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關注他們在每一環節的學習情況,適時指導,并在他們展示與同伴互評時,給予積極且適切的評價,幫助其深入探究本堂課的主題意義與價值觀。此外,教師引導學生在各類活動中感知、體會、認同、實踐語篇所承載的價值觀,既落實了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又將德育潛移默化地融入教學,便于他們接受、內化與實踐。
課程德育是德育的重要實現路徑。英語教學作為課程德育的主陣地,應將德育融入教學活動及評價的各個環節。結合英語學習活動觀與系統功能語篇分析理論,提出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德育實現路徑,并結合教學案例實踐這一路徑。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與遷移創新等一系列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感悟、認同與踐行語篇中的價值觀念。這一過程不僅落實了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而且實現了德育與學科教學的有機融合。德育不能局限于閱讀教學,應融入各類課型與每一堂課。因此,教師須仔細研讀文本,確立教學中的德育目標,創設真實情境,通過各類教學活動與多元評價方式達成目標,實現學科核心素養與課程德育的有機融合,從而實現兩者的“雙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