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志鴻
教學改革以課堂為主陣地,教學目標則是課堂教學的方向和綱領。課堂教學目標指預設學生在一定時間內的學習效果或學習活動要達成的標準(郭美紅2009)。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第一要素,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終點,是明確教學重點、組織課堂活動和評價學習活動的重要依據,具有導學、導教和導評的作用。教學目標制訂是否科學、合理,以及實施是否有效,直接關系到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質量。正如美國教育學家布魯姆(Bloom 2006)所言,有效的教學始于精確地知道期望達成的目標。
然而,目前教學目標恰恰成為教學過程中最為薄弱的環節,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實際成效。有鑒于此,分析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目標制訂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對策,力求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發展學生的信息處理、問題解決和思維能力,促進課程目標的實現。
有些教師偏重語言知識的傳授,過度強調語言知識目標,只為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割裂了知識與能力、能力與素養之間的有機統一,忽視了學習能力、文化意識和思維品質的培養。把語言知識目標等同于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必然側重單詞、詞組、句型的講解,使語言知識孤立于文本,脫離了文本閱讀內容,忽視了從思維層面對文本進行深度挖掘,導致淺讀快讀,死記硬背。
【案例1】仁愛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Unit 6 Topic 1 Section C A king or queen for a day
1.學習新詞和短語:king、queen、common、Canadian、dollar、raise money、use sth.to do sth.、serve sth.to sb.等;
2.繼續學習動詞不定式;
3.讀懂介紹國外籌集資金的短文。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22》)強調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其學會用英語做事情(教育部2022)。本案例教師只關注語言知識目標,未把文本的語言知識與篇章的內容結合起來,忽視了對文本內容的分析解讀和探討評價,欠缺閱讀策略、閱讀能力等學習能力和邏輯性、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案例2】仁愛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Unit 2 Topic 2 Section C What mothers said to eat
1.學習有關食物的詞匯,如tomato、cabbage、ice cream、watermelon、potato、sandwich 等;
2.讀懂有關食物的課文;
3.健康飲食,關愛他人。
教學目標中含有知識、技能、策略、情感、文化、思維等不同內容,在同一主題語境下它們有著密切聯系。然而,有些目標設計忽視內在的主題一致性,目標彼此孤立,缺乏關聯。本案例中設置的目標“學會食物新詞,讀懂有關食物類的課文”,并不意味著能夠“健康飲食,關愛他人”。前兩個是關于食物的語言知識目標,忽略了知識的學習要在恰當的主題技能活動中開展得以鞏固,而后一個情感目標缺乏關聯,也不能有效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目標。
【案例3】仁愛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Unit 3 Topic 3 Section C The Little Match Girl
1.學習并掌握生詞:match、flame、disappear、stove、goose 等;
2.講述發生在過去的事情,并給出自己的看法;
3.讀懂故事的情節發展,理解其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4.激發學生的同情心。
有一部分教師對教學目標的陳述較隨意、無序,缺乏層次性、邏輯性。教學目標應該體現活動從學習理解到應用實踐再到遷移創新,思維從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的進階發展過程。本案例中目標2 內容應以目標3 內容為前提,在理解語篇的基礎上,復述故事內容,評價故事,表達個人觀點;目標3 內容應是目標1 內容的學習結果,掌握新詞,讀懂語篇。這些教學目標順序錯位,缺乏連貫性和邏輯性,忽視了對文本的深度閱讀,影響了思維的開發和語言的輸出。教師很難有效組織課堂教學,評價教學效果。
《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任務(教育部2022)。《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20》)指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包含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教育部2020)。教學目標的內涵不僅包含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還是核心素養的具體化(魯子問 2019)。《課程標準2020》也指出對主題意義的探究是學習語言最重要的內容(教育部2020)。教師要根據主題設計教學目標和具體的教學要求(程曉堂 2018)。此外,依據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教學目標包含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六個層次(安德森 2009)。在表述教學目標時要注意教學目標的層次性(魯子問2019)。
因此,教師需要基于課程標準和單元主題,深挖閱讀語篇信息,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從核心素養出發多維設計教學目標,以主題意義為引領整體設計教學目標,以目標分類為指導優化教學目標。閱讀教學目標的研究示意圖如下:

核心素養下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目標研究示意圖
課堂的具體教學應指向課程目標的實現,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教育部2020)。《課程標準2020》明確指出,語言能力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要素。根據對文本的解讀,課時目標可能包括所有四項核心素養,也可能包括其中幾項等(魯子問2019)。因此,課時目標應以語言能力為基礎,體現文化意識、思維品質或學習能力。教學目標的設計只有從核心素養出發,基于課程標準和學情分析,深度解讀文本,才能建構教師、學生和文本課堂教學三要素之間的生成性互動。
此外,教師要從學生的學習行為視角描述教學目標(魯子問2019),應表明通過什么方式,學生能夠使用單詞、短語等英語語言知識,理解英語閱讀語篇(語言能力),積極運用預測、分析、歸納、推斷、評價等閱讀策略解決問題(學習能力),發展邏輯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思維品質),正確認識跨文化知識,形成跨文化溝通能力(文化意識)。
案例1 是仁愛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Unit 6第一個話題第三課時的閱讀課,通過一篇闡述在加拿大和美國的學校,學生為郊游籌錢而進行的特別活動:做一天的“國王”或“女王”,引導學生樹立自己籌錢不依賴家人的觀念,鼓勵他們幫助他人、傳播愛心,進一步學習動詞不定式。依據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本案例教學目標可修改如下:
通過本堂課的學習,學生能夠:
1.在語篇中學習和使用以下單詞、短語,進一步學習動詞不定式:king、queen、common、Canadian、dollar、raise money、use sth.to do sth.、serve sth.to sb.等;
2.通過讀圖、抓關鍵詞和標題,學生能預測、推斷文本內容;
3.通過梳理、分析文本,學生能歸納、闡釋籌錢活動的內容、方式和獎賞;
4.通過評價文本、換位思考、深入主題等,學生的邏輯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得到發展;
5.了解不同國家的籌錢活動,思考合適的籌錢活動(內容、方式和獎賞),以幫助他人。
這5 個目標體現了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閱讀教學理念,并明確了學生學習后能完成的具體任務。基于語言能力的發展,目標1 通過聽、說、讀、看等方式學習與主題相關的單詞、短語知識,討論籌錢活動;目標2、3 立足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讓其積極運用預測、推斷、分析、歸納等閱讀學習策略,獲取所需信息,提高英語學習效率;目標4 通過評價文本、換位思考、深入主題等活動,發展學生的邏輯性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目標5 聚焦文化意識培養,讓學生通過了解不同國家的籌錢活動,正確理解跨文化知識,樹立自己籌錢的觀念,同時設計合適的籌錢活動,幫助他人,發展創造性思維能力。5 個教學目標各有側重,相互交融,有助于全面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課程標準2020》指出,英語課堂教學要以主題意義統攬教學內容(教育部2020)。教師要圍繞主題意義探究,整合學習內容,引領學生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融合發展。基于主題意義的課堂教學指圍繞一定的主題,設計課堂教學的目標、內容與活動(程曉堂 2018)。主題意義探究統領教學目標,要進行整體設計和實現,使各個目標形成一個整體,相互聯系,不可分割。
案例2 是仁愛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第二單元第二個話題第三課時的一篇閱讀課。本單元的教學旨在幫助學生認識個人衛生和飲食健康的重要性。本課時圍繞健康飲食展開,講述的是媽媽說過需要吃的東西,引導學生傾聽媽媽的建議,學會正確與媽媽溝通,并接受恰當的建議,最后實現“聽媽媽的話,學會健康飲食”的主題升華。據此,本案例的教學目標可設計如下(見表1)。

表1
上述教學目標圍繞“聽媽媽的話,學會健康飲食”主題形成了一個整體:目標1 涉及主題相關的詞匯知識,初步感知主題;目標2、3 獲取語篇知識,使學生明確主題意義;目標4 深入語篇,不斷探究主題意義;目標5 創設情境,最終內化、升華主題意義。這些教學目標指向同一主題意義下學生能力的發展,語言能力、思維品質、學習能力等目標相互關聯、協調共存。
依據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教學目標包含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六個層次,其中記憶、理解和應用為低階思維,而分析、評價和創造為高階思維(安德森2009)。在設計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目標時,要符合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關注目標的層次性,使目標由淺入深,逐層遞進。安富海(2014)提出了“確立高階思維發展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深度理解”。在具體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記憶、理解、應用目標為基礎,適當增加分析、評價、創造目標,體現對主題意義的探究過程和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實踐過程,從低階思維到高階思維,循序漸進。
案例3 是仁愛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Unit 3第三個話題第三課時的閱讀課。該單元圍繞周末活動展開,主要談論過去某一時間段的活動。本課時講述的是安徒生童話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的簡易版,從交代故事背景小女孩賣火柴,到燃燒火柴,再到看到祖母,最后死去,脈絡清晰、層層遞進。由于是經典童話,學生對文本意思的理解困難不大,但他們對故事人物的分析和作者意圖的揣摩仍需要教師的引導。根據目標分類,本案例的教學目標可修改如下(見表2)。

表2
修改后的教學目標圍繞小女孩賣火柴的故事,展現了從目標1 文本詞匯的學習記憶,到目標2 故事五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的理解,到目標3 通過開始、發展、高潮和結局的故事線,應用關鍵詞復述全文,接著到目標4 分析主人公的情感和故事寫作風格,再到目標5 評價故事的結局,最后到目標6 運用詞匯云圖和想象重新創造故事結局的教學過程,體現了教學內容的層次性、邏輯性和遞進性。在此過程中,學生獲取文本信息,培養閱讀技能,學習語言知識,發展思維能力,培育思想品格,提升人文素養等。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要始于教學目標的制訂。要想制訂科學、合理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目標,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閱讀教學理念,基于課程標準和單元主題,深挖閱讀語篇信息,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從核心素養出發多維設計教學目標,以主題意義為引領整體設計教學目標,以目標分類為指導優化教學目標。此外,教師要從明確的教學目標出發,基于教學目標設計相應的評價任務,再依據評價任務逆向設計恰當、有效的閱讀教學活動,幫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促進其深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