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福 陳依凡
【摘 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材,通過經典誦讀、小組探究、主題教育、實踐體認等措施方法,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滲透,讓學生自覺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教學 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策略探究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教育教學中。新時代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增強學生“四個自信”。統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蘊含著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是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好素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挖掘這些素材,采取有效的策略,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學生的心中扎根。
一、穿插經典誦讀,培養熱愛傳統的情感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挖掘、利用課內外相關的優秀傳統文化素材,有機融合當地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有效的教育滲透,厚植傳統文化思想與情感。教師可抓住這些傳統文化的特點,運用學生喜歡的個人朗讀、小組朗誦、齊聲誦讀等方式,強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人不學,不知道”“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樂以天下,憂以天下”“位卑未敢忘憂國”等名人名言。結合教學內容,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齊聲誦讀,讀出感情,讀出氣勢,讀出傳統文化韻味;或者指導學生個人自讀、兩人對讀等,感受誦讀的無窮樂趣。引入經典誦讀,有機融合思政課與語文課教學法,能夠讓學生在別開生面的教學活動中體會傳統文化的音韻之美、思想之美、格律之美,拉近學生與經典的距離,使他們強烈感受到傳統文化的人文氣息,幫助他們領悟傳統文化的豐富意蘊和價值指向。這種帶有經典性質的誦讀活動,使課堂活動變得豐富有趣,促進道德與法治主題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使道德法治觀念得到有效培養,傳統文化養分得到有機滲透。
又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在地蘊含了生命教育的內容,并指向生命的和諧狀態。因此,教師應注重教材中生命教育內容,進而使學生親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三年級上冊《生命最寶貴》時,在講述完“我們的生命來之不易”,引導學生要愛護生命,別讓“莫莫的故事”重演后,教師可組織學生一邊朗讀《莫莫的故事》,一邊思考:(1)莫莫做了一件什么事情?結果怎樣?(2)想象莫莫受傷后的心情怎么樣?家人的心情又怎么樣?(3)莫莫在愛護自己身體方面存在哪些做得不對的地方?在小結時,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莫莫由于玩火而燒傷致殘,給自己和家人帶來巨大的傷害,給自己今后的人生蒙上陰影。接著,教師再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在愛護生命方面存在哪些不夠到位的問題,指出生命脆弱,大家一定要愛護身體。而后,教師組織學生齊聲朗讀“閱讀角”的《吾兒臭臭》,啟發學生換位思考:假如自己失去親人,將有怎樣的感受?幫助學生認識生命僅有一次,一旦失去,帶給家人的是無盡的痛苦與悲傷;面對脆弱的生命,大家一定要學會珍愛。結束階段,教師再讓學生在音樂配樂下,齊聲朗讀艾青的《生命》或汪國真的《熱愛生命》,讓學生內心積聚的情感得到釋放,從而在內心中深刻地植入愛護身體、珍惜生命的意識。
二、進行小組探究,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悟
《課程標準》指出:“要在鼓勵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中對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加以規范和引導,不能‘放任自流。在灌啟結合中辯證地理解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的統一。”課堂上,教師要善于結合道德與法治教學點,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進行小組合作性的探究學習,讓學生在質疑中反思、在反思中學習、在學習中進步,領悟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
比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團團圓圓過中秋》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中秋節有哪些傳統習俗?秋天還有哪些節日,這些節日又有哪些傳統習俗”等問題,將班級分成若干小組進行討論,然后各組派出一名代表上臺說明。最后,教師進行歸納、點評。通過這樣的小組探究,學生認識到,中秋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月娘節、團圓節等,它寄托著人們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深厚情感,寄寓著人們祈盼豐收、追求幸福的強烈心愿;它已經成為一份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的弘揚、繼承,能夠促進良好家風、家訓的傳承,有助于構建和諧家庭、和諧社會。可見,通過小組探究,學生加深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與理解,更加堅定歷史自信、傳統文化自信。
三、實施主題教育,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
圍繞某一傳統文化知識點,開展以“探尋、感悟生活中的美德、傳統”為主題的教育活動,強化傳統美德、社會公德、優良家風等教育,能夠促進課堂教學靈活化、形象化、生動化,強化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比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少讓父母為我操心》時,教師可開展以感恩父母為主題的教育活動,事先布置學生搜集表達父愛、母愛的詩詞與歌曲,記錄與父母的交談,記下父母的職業、每天上班幾小時、上班都在做什么事、回家又做什么,思考父母是否關心自己。而后,教師再在課堂設計講一講、讀一讀、問一問、演一演、做一做等幾個環節。在講一講環節,教師可讓一些學生講述對父母的采訪記錄;在讀一讀環節,讓學生朗讀搜集到的歌頌父愛、母愛的詩詞;在問一問環節,提問學生是否知道父母的生日,喜好的運動、食品,等等;在演一演環節,讓學生扮演一對母子,進行交流,再讓其他充當觀眾的學生講評他們的做法、語言表達正確與否;在做一做環節,布置學生回家為自己父母洗一次腳,或幫家人做一次家務,下次上課時交流一下為父母洗腳、做完家務后父母的反應及個人的感受。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深化主題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孝敬長輩、感恩父母等優良傳統,充分認識到如何才能“少讓父母為我操心”,達到掌握教學知識與習得傳統美德教育的雙重目的。
四、進行實踐體認,內化傳統價值理念
學習、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其關鍵與最終目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踐行。加強實踐體認,才能真正讓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思想精神、基本精髓入腦入心,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學中,教師可提問學生“哪些你能做到”“說說你的哪些本領是從‘做中學來的”,由此激勵學生去積極實踐、自覺行動。
比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假期有收獲》《周末巧安排》等課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假期、周末組織學生到紅色教育基地、名人故居等地進一步感受優秀傳統文化;或通過開展到敬老院為老人打理床鋪、打掃衛生等活動,將孝敬老人的意識轉化為實際行動;還可以鼓勵家長陪同孩子去圖書館看書,或去社區看望、慰問長輩,或帶著孩子到各地參加有意義的義工活動,培養孩子的善心孝行。這種體驗性實踐活動,既豐富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活動,又真正將這些傳統美德、優秀思想化為學生的現實行動,涵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與核心價值觀。
綜上所述,優秀傳統文化對于涵養學生的道德品質至關重要,對于學生健康成長幫助重大。作為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渠道,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可引入經典誦讀、開展小組探究、實施主題教育、推進實踐體認,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盈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讓傳統文化滋養學生的美德,引領學生成為美德少年、陽光少年、文化少年。
(作者單位:福建省安溪縣蓬萊中心學校 海南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 本專輯責任編輯:念育琛 蘇少偉)
編后記
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包含著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在課程教學中,立足于小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可培育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本專輯的文章積極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