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璨,李 璐,李潔瑩
(重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重慶 400000)
嘉陵江,又稱“渝水”,渝,變也。渝水之“渝”,是由于嘉陵江河道的蜿蜒、流向的多變而得名[1]。長江支流中流域面積最大的江河即是嘉陵江,其干流流經陜西省、甘肅省、四川省、重慶市[2],在重慶的朝天門與長江交匯。重慶的中心城區沿著嘉陵江兩岸逐漸擴展開來,有著山環水繞、江峽相擁的城市自然景觀,嘉陵江兩岸的一草一木都與城市市民生活息息相關。
在生態文明建設基本國策的指導下,強化長江上游生態大保護,加強生態空間管控,共建長江、嘉陵江、烏江、岷江、涪江、沱江等生態廊道,共同推進生態建設是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共建環境的關鍵所在[3]。高標準規劃建設管理“嘉陵濱江生態長廊”是本次規劃的探索。
規劃范圍嘉陵濱江生態長廊范圍北起北碚與合川交界處,南至朝天門,范圍涉及北碚區、兩江新區、江北區、沙坪壩區、渝中區的嘉陵濱江地區。其河道中心線長約69km,包含陸域與水域的總面積約48.36km2。整體規劃范圍延展距離較長,涉及行政區較多,大規模的生態長廊規劃研究是生態文明思想引導下的先試先行。
1.2.1 具有生態環境珍稀,生物多樣的天然優勢
嘉陵濱江生態長廊范圍內原生態岸線較長,占總長度約76%。河道蜿蜒、自由曲流,全線河道彎曲20處,形成了16個半島和16個灣區,河道曲折變化度屬中心城區“兩江四岸”沿線之最。嘉陵江橫貫生態主軸中梁山、縉云山,形成了“江峽相擁、山臺相望、島灣相護、溪河相注”的豐富岸線形式,嘉陵江兩岸的峽灣、溪河、坡坎、山體崖壁等俱有,呈現豐富的濱江生態、形態、情態。同時,具有保護價值的植物與動物種類繁多,植物生境豐富,各類水鳥在該區域中廣泛分布。嘉陵江水域環境組成復雜,灘、潭、沱交迭,環境多樣性也造就了魚類生態類群的多樣性[4-5]。
1.2.2 匯集多元化的人文鄉愁
嘉陵江是多元文化交融之地,也是傳統與現代文明交匯之地。在蜿蜒變化的流動中融合多種文化,在持續創新中孕育開放包容的精神[6]。從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從近代開埠到抗戰時期,嘉陵江既是一條連接南北的交通要道,也是溝通東西的文化開放通道。匯集了大量古今名人、江城江鎮、農耕文化、工業遺跡等人文景觀。古今名人有鄧小平、余光中、徐悲鴻等在嘉陵江沿線發生過令人流連的人文故事。沿江兩岸的江鎮老街逐漸興起,現分布著許多古鎮老街、文保單位、歷史建筑等,碼頭與渡口伴隨江鎮應運而生,圍繞著江鎮生活的需求,形成了嘉陵江畔精耕細作的農耕鄉愁,百姓在嘉陵江畔耕作、安居樂業。嘉陵江沿線在抗戰時期、三線建設時期都集聚大量工業,承載著工業人的鄉愁記憶。
1.2.3 具有建設生態長廊的優良本底條件
局部地區已開展濱江公園建設。已建濱江休閑公園已有5個,如九曲河濕地公園、金海灣公園等,都是市民心之向往的休閑去處,也有不少段落已編制實施方案和規劃設計方案。
濱江路有一定建設,但各個區建設模式不一。部分濱江路如禮嘉地區的建設模式能提供較好的休閑空間;部分濱江路臨江太近,且為主干道,需重點優化調整;部分核心地區已建濱江騎行道、濱江休閑步行道,整體有一定的建設基礎。
嘉陵濱江生態長廊的本底資源稟賦較好,但目前仍存在自然生態有待保護修復、歷史文脈保護和彰顯不足、游覽可達性不佳、立體城市風貌缺乏塑造等問題。
秉持“百年大計、時代精品”理念,以生態優先、保護為主、修復為輔、人水和諧為原則,將重慶嘉陵濱江生態長廊建設成為山水生態畫卷、人文風景珠鏈、智慧游憩秀帶[7]。
通過數次實地踏勘、資料分析,明確不同的區域劃分。將生態長廊劃分為生態保護區、生態修復區及生態合理利用區進行生態維育及生態建設[8],并明確周邊聯動區域的位置,進行城市提升。
生態保護區主要涉及水域、灘涂、林地、草地等具有生態保護價值的區域,面積約36km2,占比74.4%,包括水域保護區與陸域保護區。對該區域的規劃策略一方面是原則性總體管控,提出普適性的應對策略和管控手段,另一方面是甄別重點保護管控區域,包括保護成片林地和濕地草甸、重點植物物種、野生動物及其生境、特色地貌五類。
生態修復區主要涉及因天然性水土流失、地災滑坡而造成的土壤裸露區域或因濱江建設活動而造成的生態環境亟待修復的區域,面積約8.5km2,占比17.6%。一類是針對由自然因素造成生態破壞區域的修復,另一類是針對由人為因素造成生態破壞區域的修復。
生態合理利用區是由嘉陵生態長廊沿線的節點性空間組成,包括現狀公園和推薦活動區域,該區域面積約3.86km2,占比8%。通過策劃“輕介入”體驗活動、構建生態休閑游憩體系,來營造濱江特色人氣江灘、濱江步道等特色場景。
周邊聯動提升區是主要在生態保護區和生態修復區以外的區域開展,在嘉陵生態長廊范圍的周邊通過利用既有江鎮、碼頭、工業舊廠等空間,進行微更新,微改造的生態提升,彰顯城市人文內涵。
3.1.1 原則性總體分類管控指引
①加強對喬灌木林地的保護,禁止任何人為活動對現有各類林地的破壞。②加強對天然濱水草甸的保護,減少人為活動對草甸的破壞。③加強對園地的保護與管控,保留沿岸柑橘等各類果園,減少化肥施用量,推行有機肥料的使用。④加強對灘涂及消落區的保護,保護其原生態特質,規范枯水期市民到河灘、石灘上的游憩活動,盡量減少人類活動對消落區的破壞。⑤加強對野生動物的保護,依據野生動物分布規律、生活習性特征及生境影響,保護鳥類、魚類等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恢復其繁衍、覓食的豐富生境。⑥加強對特色地貌的保護,重點對沿岸峽、沱、碚石、磧石、石崖、江灘、溪口、半島、江灣等特色地貌進行保護。
3.1.2 重點區的保護管控指引
識別生態長廊高生態價值區域,明確保護對象與空間位置,并采取相應的規劃策略和措施分類進行重點保護。
(1)保護成片林地和濕地草甸。
重點保護溫塘峽落葉林帶、觀音峽闊葉林帶等6處帶狀成片林地及其他11處相對集中的成片林地。同時,保護溫塘峽、觀音峽峽口等4處成片柑橘果林。重點保護同興老街江畔、五彩濱江公園、三勝碼頭等沿岸13處成片天然濕地草甸,草甸對河岸物種多樣性的維持、降低水土流失和凈化污染水體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今后編制詳細規劃設計時,應對成片林地、濕地草甸保護區的范圍進行具體核實。
(2)保護重點植物物種。
保護具有觀賞價值和藥用價值的植物,如國家Ⅱ級保護物種金蕎麥等;保護嘉陵江沿岸極具地域代表性的物種,如分布在溫塘峽兩岸的北碚榕、水土至悅來沿岸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的黃葛樹等;保護沿線的古樹名木,并防治落葵薯、菟絲子等40多種入侵植物。
(3)保護野生動物及其生境。
保護規劃范圍內125種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包括國家Ⅰ級保護物種達氏鱘,國家Ⅱ級保護物種畫眉等,市級保護動物普通鸕鶿等;保護達氏鱘、胭脂魚等極危物種以及其他瀕危、易危物種;保護野生動物生境,保護修復野生魚類產卵場、洄游通道等重要棲息地,為鳥類提供優質棲息地。
(4)保護特色沿江地貌。
嘉陵江河道蜿蜒曲流,江峽和回水沱區域保護植物多樣性;碚石、磧石區域生態留白,減少人為活動干擾;江灘區域注意減少枯水期的人為活動,為陸生和水生動物物種多樣性創造生境;溪流入江口,結合入江口的開闊濕地,建設濕地公園,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景觀異質性;半島區域可利用凸岸江灘建設濕地公園,人工建設應適度避讓島頭空間,保護半島對岸的江灣,加強植被培育,減少水土流失,防治地質災害。
3.2.1 修復自然因素造成生態破壞區域
因天然性水土流失、地災滑坡而造成的土壤裸露區域,積極進行地災治理及生態復綠。人流活動密集區和公共設施選址區域盡量避開地災影響區。建立聯防聯控預警機制,設置安全警示標識。
3.2.2 修復人為因素造成生態破壞區域
主要涉及因濱江建設而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區域。對沙坪壩區、江北區、渝中區因濱江路建設造成自然岸線破壞的區段進行生態修復,主要運用本土植物,采用斜坡綠化、分級退臺的方式,實現岸線的綠化與美化。現狀直立擋墻、人工硬化護堤,通過綠植墻體、樹蔭墻、垂直綠化等形式遮蓋,增加綠視率。生態分區占比如圖1所示。

圖1 生態分區占比
根據周邊居住人口和自然人文景點分布等情況,在居住人群與游客集中活動的地區布局主要游憩活動和集散空間。在保證“輕介入”自然環境的前提下,適度布置全齡友好的活動場所,滿足不同人群的游憩需求。結合自然地形,布置望山看水的山城陽臺,提供眺望生態長廊沿線標志性場景的觀景場所,彰顯山城、江城特色。
營造室外科普大課堂。①選取合適的地點,對具有觀賞性或藥用價值的鄉土植物進行人工培植,在用于科普教育的同時也能美化生態廊道。②規劃建設濱江地質構造、野生動植物、生態技術等的觀測和科普基地,并鼓勵運用海綿城市、雨水花園等生態技術,營造雨水花園,消減雨水徑流,增加科普功能。③策劃螢火蟲觀賞營地,自行車、皮劃艇訓練基地、名人記憶故事會等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運動休閑、民俗風情活動,提升濱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