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建新
近幾年,我經常隨洛陽一些書畫家到洛龍區李樓鎮金土地書畫院參加活動。金土地書畫院院部駐扎在李樓鎮樓村,樓村向南五六里路是我外婆家的南王村,兩個村子都處在伊洛河夾河灘上段,風土人情相同,使我感到很親切。過了虛應故事階段,“畫外音”就成為交流話題。
有一天,金土地書畫院劉躍進院長介紹說洛陽畫家郭孝民就是這村兒的,接著就講郭孝民與樓村的故事。郭孝民出身貧苦,斷斷續續上了7 年小學,1948 年后學醫、務農,三年后,又考上初中……1962 年8 月,從西安美術學院畢業時,已經28 歲。1970 年郭孝民調回洛陽礦山廠工作,時間不長就聞名于洛陽畫界——頗有“陸機入洛躁起才名”之氣象。那時他除了節假日,每天騎自行車從樓村到礦山廠上班往復六七十里路,回到樓村家里后,忙的是農活、家務、給鄉親畫畫、畫像,還注意發現青年書畫愛好者輔導他們學書畫……1985 年“落實政策”,他才帶著妻小定居澗西。
我認識郭孝民老師源于1998年參觀一次畫展。
當時我在中鋁六冶機電安裝公司物資設備部工作,工作之余讀書看報,接送孩子上學下學,生活很安定。但是我經常為我沒有一技之長而煩惱。在煩惱中不停思考選擇。我從小就喜歡牡丹,后來比較關注洛陽日報關于發展牡丹文化的報道,不斷受到啟發,就產生了畫牡丹的想法,有了想法后我就經常去看畫展,到書店里翻書找牡丹圖片,比照每個畫家牡丹畫的特點——這也算是“做功課”。那一次參觀畫展,我看到郭老師的作品,突然從心靈深處生發共鳴之感。郭老師的作品看似信手揮灑不經意而為之,細品就發現用墨濃處厚重而不滯,淡處靈秀而不晦,濃中有淡,淡中有濃,靈秀處見厚重,厚重處見靈空,率意酣暢,蒼勁有力,妙意橫生,出神入化。一幅畫中,我看到了牡丹雍容華貴,富麗堂皇,而又剛直不阿的風骨。駐足許久,離去再回,流連忘返。我很是激動,下定決心要拜畫者為師!
參觀畫展后,我就給我們單位工會宣傳部的同事聊起參觀畫展的收獲和拜師的愿望。不料,同事一笑說:“郭老師在礦山廠工作,俺們是好朋友,你真想拜他為師,我帶你去見他……”,我說:“一言為定,說話算話……”周末,我就叫同事帶我去郭老師家中。沒料到我這么容易就見到了“真神”!眼前的郭老師,頭發花白,干凈利落,眉目慈祥,看上去就很有親和力。當我說明來意,郭老師笑了笑說:我先給你講一些繪畫的基本知識,然后教你畫畫花瓣,你回去好好畫畫,等畫好了你再來,看看天賦怎么樣再教你畫花朵,畫花蕊,畫葉子,畫枝干……我立即給郭老師鞠了三個躬,算是完成了拜師禮。
我是零基礎步入大師門下的,我很珍惜這個機會。回到家中,下班之后,料理了家事,我就開畫,一遍又一遍。第一次帶著“作業”去見老師,我一而再給自己鼓勇氣。郭老師審視了我的作業,說:“你不是笨人,看著聰明著呢,只要勤奮、努力一定能畫好”。一年又一年,一天又一天,一次又一次,從一個葉瓣、一朵花到一幅完整的作品,我每一次帶著作業去見郭老師,他都會肯定我的進步,指出一些不足,慢慢地老師夸得多了。我也一直很努力,也因此享受在畫畫的樂趣中。
2007年,郭老師溘然長逝。我頓覺無助,十分傷心。學藝往事再現,我淚眼婆娑,默默念叨:郭孝民,我的恩師!我定以我所學報答恩師!
2008年初,我在洛陽日報上看到了“洛陽市人民政府在河南省第二十六屆洛陽牡丹花會開幕式上舉行《千人千米繪牡丹》捐贈2008北京奧運會組委會并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的大型活動啟示,我作為一個普通的職工,也想為奧運會做點事,也想借此告慰恩師在天之靈。于是,我就帶了一幅我認為畫得最好的四尺豎幅作品,按照啟示徑直到洛陽博物館找到組委會的王繡老師。王繡老師和郭孝民等老師是改革開放以后洛陽牡丹畫派的創始人,她是我崇拜的女神。王老師打開了我的作品,看到最上面的一朵花,就問:“你是礦山廠的?是郭孝民的學生?”我回答:“我是郭老師的學生,我在中鋁六冶上班。”王老師說:“你畫得不錯,快去美協報名吧。等活動結束,參加這次活動的人員,都可以加入洛陽市美術家協會。”我當時感覺呼吸的空氣都是甜的……生命中有這么多貴人相助,太幸福了!
在這次活動中,我獲得了優秀個人獎,作品被北京奧運會組委會收藏,我也因此成為洛陽市美術家協會會員。
恩師指引了我人生的方向,增加了我生活的自信。
在樓村,在恩師的故里,我增加了對恩師的了解。他以頑強的毅力度過了艱難的歲月,以恒久的追求走上了藝術的高峰,以玉潤的心給他的弟子們辟開了人生的一片清空。德藝雙馨,他是河洛大地的一座豐碑。
“恩師難忘意深濃,桃李人間茂萬叢”“天涯海角有盡處,只有恩師無窮期。”我驕傲,我是郭孝民的學生。郭老師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是一種無形的力量,也是一種有形的繼承。我將終身銘記他的教誨,認真踐行傳承。“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