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梅
(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南日萬峰小學,福建 莆田 351174)
當前的學科教學突出了核心素養目標導向,語文作為小學階段最為重要的基礎學科之一,更要致力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在“課程目標”中強調:“語文課程圍繞核心素養,體現課程性質,反映課程理念,確定課程目標。在“核心素養內涵”中明確了小學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包含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與審美創造四個有機統一的方面。低年級語文教學,要在教授好語文學科基礎知識的同時,滲透和落實好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圍繞低年級語文課程內容以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內容、內涵,筆者嘗試從開展情感誦讀、創設語言情境、設計有小問題、開展審美教育四個角度著手來實現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與審美創造能力素養的有效提升。
文化自信是指學生認同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有堅定信心。在語文學習中,要培養小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對中華文化的熱愛之情。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情感,讓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文化。通過情感誦讀,讀出語言文字之美,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神,能激發小學生的文化自信。
漢字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是中華文化的符號,是中華文明傳承的載體。小學語文教學中識字與寫字是基礎與重點,而開展識字寫字教學,極為關鍵的一點在于激發小學生對中國漢字的熱愛之情,讓學生熱愛漢字,熱愛漢字文化,學好中國字,寫好中國字。以識字教學為載體,滲透漢字文化教育,了解漢字的悠久歷史、文化內涵,樹立學好漢字、寫好漢字的目標。
例如,二年級下冊《“貝”的故事》一課中,介紹了“貝”字的甲骨文形態,講述了古時候人們將貝殼當作錢幣使用,所以用“貝”作偏旁的字大多與錢財有關。課文中還列舉了相關的例子,如“賺、購、貧、貨”。這一課以“貝”的故事為引,滲透了漢字文化教育。通過這一知識的教學,學生發現漢字的產生與演變是有一定規律的,覺得漢字不僅有趣,而且內涵十分深厚,感嘆于漢字的魅力。教師可以圍繞“貝”的故事進行拓展,給學生介紹其他偏旁漢字的規律與意義,如通過“王”的故事,介紹“王”字旁的漢字多與美玉有關,如“瓊、璐、玨、琳、珠、玲”等;通過“月”的故事,介紹“月”字旁的漢字多與身體部位有關,如“臉、腰、胖、肩、背”等。學生在學習生字的過程中,涵養漢字文化,對漢字的音、形、意的認識、對漢字造字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入,對漢字的深厚的文化有更深的熱愛。通過漢字文化教育,激發小學生的文化自信心,樹立學好漢字的積極情感。
閱讀教學,為小學生打開了一扇欣賞祖國語言之美的窗戶。以閱讀教學為載體,滲透中華文化教育,感受中國語言文化的藝術魅力,喜愛聽漢語、讀漢語、說漢語、寫漢語。首先,在兒童文學作品誦讀中感受漢語藝術。低年級的課文以淺顯生動、富有童趣的兒童文學作品為主,包括兒歌、童謠、童話等。教學中,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品味和體會漢語的音樂美、結構美、意境美與情感美。
例如,一年級上冊《大小多少》這首兒歌,通過具體事物的對比引出“大、小、多、少”的相對概念,在富有童趣的語言中教會學生對比。其中,語言講究對仗與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好讀又好記,體現了漢語的文化藝術魅力。其次,在古詩朗讀中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古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體現了古代語言文化的高超文化與藝術。在古詩朗讀過程中,借助西沃電子白板的多媒體教學功能營造唯美的情境,再帶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在涵詠古詩中學習詩詞文化,激發學生對古詩詞文化的熱愛之情。
語言運用即“語用”,是指學生在語言實踐中積累、梳理與整合,形成初步語感,積累個體語言經驗,正確、規范運用語言文字,在情境中進行語言交流。語言運用素養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應用性,在培養學生語言運用意識與語言運用能力過程中實現從語文知識與能力的學習到應用。語言運用重在語言情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讀、說、寫,在具體的語境中積累語感、提升語言能力。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是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核心目標要求。教學中,大部分學生能做到正確地讀、流利地讀,但是在文本情感的把握上不到位,不能準確地把握文本的感情,不能通過閱讀正確地表現文本的思想情感。只有做到有感情地朗讀,才能讀出作品的語言美、意境美、思想美、情感美,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創設帶有情緒化的閱讀環境,以閱讀情境引發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例如,以二年級下冊《找春天》一課的閱讀為例,如何讓學生讀出期待、讀出欣喜、讀出熱愛的情感?教師借助情境朗讀來實現——“同學們,冰雪消融了,北風停歇了,漫長而寒冷的冬天終于過去了。在嚴寒的冬天,你們待在家中,很少出去自由玩耍,也很少和同伴放肆地游戲。而現在,溫暖的春風吹來了,暖暖的陽光溫暖著大地,大家又可以沖出家門,奔向田野了,大家期待嗎?請懷著激動、期待、興奮的語氣朗讀課文,讀的過程中請注意語氣和停頓。”教師通過朗讀情境的創設,促使學生帶著感情朗讀,在讀的過程中融入情感,讀出韻味,讀出語言之美。
一是創設口語交際情境,學會大膽、正確、得體地交流。低年級口語交際教學,重點在于激發學生“說”的欲望,口語交際建立在一定的語言交際的情境之上。教師給學生創設樂說的語言情境,激發學生的交際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地說,不斷積累語言感覺,提高口語交際的能力。
例如,一年級下冊口語交際“一起做游戲”中,教師不是從介紹游戲玩法入手,而是從說說自己喜歡的游戲著手——“同學們,你們平時課后都做一些什么好玩的游戲?誰來說一說”。每個學生都有自己喜歡的、會做的游戲,都迫不及待地給同伴、老師介紹,這就抓住了口語交際的興趣點。接下來,教師話鋒一轉,引入本課的口語交際的主題——“如何邀請小伙伴一起做游戲呢?如果小伙伴不會做這個游戲,你該怎樣給他們介紹玩法呢?”這樣貼近學生、貼近生活的口語交際情境引發了學生的積極參與,大膽表達。
二是創設寫話情境,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積累的詞語。低年級學生的書面表達以造句與寫話為主,主要教會學生運用閱讀過程中和平時生活積累的好的詞語、短語來造句和寫幾句簡單的話。教師通過寫話情境的創設,指引學生遷移和運用積累的優美詞語,在仿寫、造句、寫話中學會運用。
例如,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一的字詞句運用,通過補充合適的詞語——藍藍的天空、暖暖的陽光、碧綠的田野、細長的柳條、青青的草坪等,引導學生嘗試運用這些優美的詞語來連詞成句、連句成段,進行造句與寫話練習,描寫美麗的春天。這樣的寫話情境進行了有效的語言運用的鋪墊,學生能把積累的關于春天景物描寫的形容詞運用到景物描寫的寫話中來。
思維能力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聯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等認知表現。通過語文學習,要使學生的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與創造思維得到有效螺旋上升式培養,提高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和深刻性,養成積極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語文學習不是死記硬背,而要活學活用,培養小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善于思考,會動腦筋,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基于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征,思維能力的培養應側重于形象思維與發散思維。
形象思維是相對于抽象思維而言的,其注重學生通過觀察、傾聽,形成對事物的直覺與感性認識,產生聯想與想象,能以直觀、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描寫與表述。低年級語文所學習的課文,題材集中于兒歌、童謠、童話等兒童文學,需要小學生的聯想、想象,借助形象思維來體會和感受作品的語言。
例如,一年級上冊第12 課《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中,結合小雞、小狗、小鴨、小馬所“畫”的畫,教師設問:“有誰知道小雞的腳是什么形狀的嗎?小狗、小鴨、小馬的呢?”學生由畫及腳,透過直觀形象的語言來聯想、思考,形成對這些動物腳部特征的形象認知,想到動物們在雪地里所“畫”的畫,就是它們各自的腳印。“青蛙為什么沒參加,它為什么在洞里睡著啦?還有哪些動物也不能參加?”通過語言的描寫與提示,發揮形象思維進行聯系與想象,建立事物外在特征的表象認知。這有助于學生以正確的語言描寫來表達事物的形象特點。
發散思維以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培養為目標,不讓學生的思維受到外界因素約束和限制,能夠就所學習的知識進行舉一反三和觸類旁通,提高思維效度與學習效率。以低年級的識字教學為例,要通過一類相關、相似的漢字的組合,促使學生發現其中的某種聯系,由幾個生字推及同類生字,建立生字的網絡,建立課內識字與生活識字的橋梁。
例如,二年級上冊第2 課《樹之歌》中描寫了楊樹、榕樹、梧桐樹、楓樹、松柏等眾多的樹,這一課的“四會字”也集中學習木字旁的生字,教師給學生提出問題:“通過本課的學習,觀察文中的生字,大家有什么發現?”這時候多數學生都會發現本課的生字大都與樹木相關。“這些生字的偏旁與結構有什么特點?”教師繼續問。學生會發現“楊、桐、楓、松、柏、棉、杉、桂”都是左右結構的字,且偏旁都是木字旁。最后,教師提出核心問題:“由此可知,木字旁的字大部分與什么相關?大家還能找出其他木字旁的字嗎?”通過層層推進的設問,由幾個偏旁相同的生字發散到相同偏旁的生字的特點與意義,輻射與發散,建立起生字學習的脈絡。
審美創造是學生在感受、理解、欣賞作品過程中積累審美經驗,進而運用語言文字表現美、創造美。正確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觀念,是運用語言文字表現美和創造美的前提。在語文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提高小學生對美的語言的理解、感受能力,進而具備運用美的語言來表達與創造的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用好教材這個“最好的例子”,通過對課文精彩語句的有感情朗讀、欣賞,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句子美不美、美在哪里,在課文閱讀過程中感受語言文字應用的藝術。
例如,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一課中,將黃山之石的“奇”寫得十分傳神,一個個鮮活的形象仿佛從課本中跳躍出來。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滲透語言運用的審美教育。如第三自然段關于“猴子觀海”的描寫:“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它兩只胳膊抱著腿,一動不動地蹲在山頭,望著翻滾的云海。”這段話中,第一句不是用“像、好像”來直接地把石頭比喻成猴子,而是用“有一只‘猴子’”,把比喻修辭用得幽默風趣;后句中,對“猴子”的描寫十分傳神,“抱”“蹲”“望”,將“猴子觀海”的形象刻畫得十分生動。在閱讀教學中帶著學生認真欣賞和品味,鑒賞課文的經典語句、表達藝術,獲得豐富的語言審美感知經驗。
審美創造的落腳點在于創造,即進行美的語言創造與表現,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教師通過組織說話與寫話的語用活動,以仿寫、造句、寫話等形式來運用規范得體的說話,以及美的詞語、句子、修辭手法等來提高說話與寫話的美感。
例如,二年級上冊口語交際“商量”,學習得體地、禮貌地進行商量,正確使用商量的語氣。教師可以運用比較來讓學生發現哪種語氣能更好地與別人商量,達到交際的目標,學習使用“請、謝謝”等表示請求的詞語,以及“可以嗎、可不可以、好不好”等表示商量的語氣來進行商量,在口語交際過程中體現語言美、道德美、行為美。此外,在造句、寫話中,應多開展仿寫,多靈活運用成語、疊詞、詩句以及優美的句式等,增加句子的美感,提高語言表現力。
例如,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四字詞句運用,訓練了“一會兒……,一會兒……,一會兒……”這一敘事句式,能增加學生表達的連貫性、有序性,以照樣子說話的方式,創設語言情境,引導學生進行積極地說話和寫話,在這樣的語言實踐中學生運用美的語言進行語言表達,提高了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
總之,低年級是學生語文學習的打基礎階段,抓好低年級的語文教學,能為他們后階段的語文學習鋪好道路。語文教學要有正確的目標導向,這一目標就是核心素養。應立足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以及審美創造這四個核心素養內涵,在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交流與表達、梳理與探究各個語文學習內容中滲透好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從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兩個方面協同并進,讓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目標促成語文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