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惠
哈爾濱體育學院研究生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散打源自中國本土的格斗項目,它不僅從中國傳統武術眾多拳種中萃取了眾多優秀的技術,繼承了符合時代需要的技術元素,還積極向國外眾多優秀格斗項目學習,融合了不少先進的技術和理念,最終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武術項目。然而,到目前為止武術散打還未能發展出適合產業開發的競賽組織體系,基于此,本研究探尋其應對策略。
散打經過四十余年的探索發展,技術體系、訓練體系、教練員隊伍日益壯大,賽事日益多元,所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多,豐富了中國體育的發展。與此同時,各種體育賽事也在蓬勃發展,新時代散打賽事品牌種類多樣,風格各異是當前我國散打賽事的一大亮點,但散打項目總體賽事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
散打已成為全運會、世界武術錦標賽、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并設有武術散打世界杯比賽,并成為2022 年第四屆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比賽項目。商業賽事方面,散打王、散打天下、武林風等品牌商業賽事層出不窮,賽事日益增多,比賽形式日益多樣,既豐富了武術的種類,也豐富了社會生活。此外,《武術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5 年)》明確指出:“積極培育‘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中國武術散打職業聯賽’‘中國武術散打俱樂部超級聯賽’‘中國真功夫武術散打百強爭霸賽’等商業品牌賽事”[1]。由此可見,未來賽事在形式上將更加多樣,在內容上將更加豐富,在體系上將更加完善。與傳統武術相比,散打招式多樣、攻防多變、簡潔實用,勝多負少的戰果滿足著國人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大量的商業性比賽通過電視、新媒體、直播軟件等傳播后引發共鳴[2]。
新時代,國家整體經濟穩步向前發展,各行各業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越來越多的企業以不同的方式加入體育產業。武術散打賽事由國家政策引導、社會企業資金贊助或社會企業出資經營,多元組合實現賽事運作。在國家舉辦的散打賽事方面,李寧、安踏等企業積極贊助或冠名散打賽事,特別是散打商業品牌賽事,參與贊助的企業更多元。社會資本進入散打賽事已成為大趨勢,資本參與的數量和頻次將大量增加。
中國散打技術一直在摸索中發展,技術體系正一步步完善,既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武術文化,也積極借鑒了國外格斗技術的優秀成分。在各種資源的協調下,中國武術散打以學習與發展的心態,通過國際與國內兩大賽事交流平臺已成功舉辦了“中美武術搏擊爭霸賽、中國與歐洲運動員武術搏擊對抗賽、散打與美國職業拳擊、日本空手道、泰國泰拳、法國的自由搏擊等系列交流對抗賽”[3],散打項目以嶄新的風貌展現在世界格斗的大舞臺上,新穎的賽事風格和完整的技術體系受到國外運動員的廣泛關注和尊敬。隨著交流的深入,武術散打在技術、訓練方法、規則、管理等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
在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對散打規則的強加規范和制約下,仍會出現打假拳、吹黑哨等現象,甚至出現負面新聞,嚴重損害了整個項目的生態環境。[4]武術散打比賽和規則在同類格斗對抗類比賽中略顯劣勢,加之賽事的品牌包裝、公關、策略的影響,武術散打賽事發展的優勢更為不足。中國散打競賽規則和裁判法進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改和補充,經過這七次修改和補充后,完善中國散打規則的同時,很多選手來不及適應原有規則就需調整技術風格以適應新規則。
隨著體育產業政策的推進,越來越多的資本進入搏擊賽事市場,各種散打賽事品牌層出不窮。部分人看到形勢有利后就急于通過非常規手段想方設法獲取利益,能持續和常規辦賽的不多,每年比賽場次超過20 場的極少。眾賽事散布在全國各地,資金相對分散,單場賽事投入有限,存活短暫。由于缺少科學、整體的規劃,長效的運營,穩健的資金輸入,一直沒有形成成熟、規范的品牌實力,只有體制內的賽事能夠持續數十年,整個散打市場魚龍混雜,出現“假繁榮”。
我國武術散打人才的缺乏直接影響賽事的可持續、健康、和諧發展。據此可知,整體職業化發展的人才培養鏈不健全,還處于起步階段,需要新的機制培養人才。就高水平散打運動員聚集較多的體育院校來說,學生參加比賽的時間少,參賽機會有限。究其原因:一是國內體制外的賽事有較嚴格的參與限制,比如,戶籍、所屬地、參賽經歷等;二是不少經單招步入高校學習的學生大部分處于二線,甚至三線的水平,要么年齡過大,要么缺少培養發展的潛質;三是商業賽事分布不均勻;四是學習課業負擔重,學校沒能為參加比賽的運動員提供足夠的時間訓練、比賽,以及安全保障。因此,諸多原因導致目前散打運動員職業水平不高。
現代散打基本依靠國家體制的扶持發展,舉國體制的力量給予散打項目以支持。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所有的賽事都是在國家計劃下進行的,從表演賽到錦標賽、冠軍賽,無論是全國性賽事還是各省、市賽,國家政策一路伴隨發展。反觀商業性賽事,近幾年的商業化探索,進展依然緩慢。通過分析各賽事,發現絕大多數的商業賽事盈利模式單一,產品單一,產品價值鏈,延伸不足,市場價值難以提高。多數賽事依靠門票、投資和部分版權收入,除此之外難以獲得可觀的收益。作為推向市場的產品,缺少有力的運營和高效的執行力,制約了運營水平的提高。
目前,活躍在格斗賽事領域的項目有拳擊、泰拳、空手道、跆拳道、自由搏擊等,不少賽事突破了項目的藩籬,走向綜合格斗。一個品牌賽事只負責運用平臺的搭建、比賽規則的制定、賽事的執行等,參賽者只要遵守相應平臺的規則,即可參賽,給予了參賽者非常寬松的規則,開放了許多因項目區別而禁止的技術。與散打比賽相比,無論是國家舉辦的專業賽事,還是如“王中王”一般的商業賽事,其受歡迎程度大不如昆侖決、綜合格斗、自由搏擊等外來品牌賽事,這對起源于中國的散打比賽無疑造成了重大沖擊。
中國散打賽事在“當前群眾性體育賽事的運作模式仍較為落后,未能充分開發賽事的商業資源與核心價值”[5],進而導致中國賽事失去群眾基礎的尷尬困境,作為中國重大賽事中的散打賽事也不例外。至今,散打并未能通過商業賽事發掘出滿足觀眾需求的訓練與競賽體系,且計劃性的思維模式從根本上妨礙了市場形成。分析近年來商業比賽可知,影響力最大的武林風和英雄傳說的比賽規則和打法更接近泰拳,部分場次運用綜合搏擊規則進行比賽。盡管上述比賽以中國武術進行宣傳,多數參賽選手也曾角逐散打比賽,但本質上已經成為泰拳、綜合搏擊賽事。
眾所周知,散打是中國武術的一部分,內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有著獨特的文化底色。散打運動員大多有套路習練經歷,在打斗中能夠展現獨有的中國武術。如今,年輕散打運動員真正有傳統武術功底和套路習練經歷的人少之又少。由此可見,不斷“加強武術品牌文化認同感,加強賽事內在文化力”[6]乃是有效促進中國散打賽事內在的消費力和驅動力。相較于東亞的柔道、跆拳道和泰拳從精神、技術、禮儀和服裝繼承了傳統元素,都實現了“從術至道”的華麗轉身,而散打只能體現兩人對打,較難發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套路和散打的隔離使得武術呈現為割裂狀態。
“武術賽事作為提高全球一體化下中國文化軟實力的代表產業,蘊藏著中華民族深厚的人文價值觀、思維方式及審美取向。”[7]作為新時代的武術工作者,有責任為新時代武術散打賽事更好、更快的發展出謀劃策。
目前,散打項目相對于僅有200 余年的拳擊運動來說還處于初級階段。為此,國家體制內的賽事要以發展的眼光“保護”項目的發展,賽事應以推進項目健康、有序發展為原則,嚴格技術的使用和競賽規則的執行。體制內的賽事強調比賽中技術使用的規范,裁判規則嚴厲,突出嚴謹性。而相對于投放市場的散打品牌賽事來說,則應該以散打為產品,兼顧市場準則,站在消費者的角度,為消費者創造價值。商業賽強調比賽的激烈程度,競技性突出觀賞性。以“項目發展”和“商業發展”的雙重思維定位散打的發展,相互促進,互為補充,這樣既保證了散打項目的健康發展,又促進了社會對散打的認識,擴大了散打與外界交流。
武術散打一旦推入市場,走向商業化,就不再只是一個項目,而是一個產品。作為產品,要想在市場上存活,就必須要為社會創造商業價值,要讓社會大眾感受到消費的價值所在,就必須按照市場的游戲規則運轉。職業拳擊組織WBA、WBC、IBF、WBO 及UFC 賽事,均具有專業的運營人才形成的運營團隊。要積極從其他項目,其他行業引入營銷運營人才,大膽借鑒國內外相關體育賽事經驗,甚至跨行借鑒經驗,提高散打品牌賽事水平。從賽事規劃、融資、運營、營銷、執行、安全等各方面提高消費者的觀賽“體驗”,打造符合新時代需求的、可持續的、現代化品牌賽事。
陳國榮指出:“賽事壯大需要利用好運動員資源,以民族底蘊、大國風范引導搏擊事業發展,通過常規化運營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眾所周知,一名運動員從初學到站在國內頂尖的擂臺上,需要花費數年時間,在成長的過程中要付出常人難以忍受的艱辛,但是,達到最佳運動水平后所能保持的年限卻非常有限,因為基本技術、成績停滯、運動損傷和生理條件的限制,不得不退出專業代表隊。為此,應為運動員規劃職業發展道路。一名散打運動員在達到省錦標賽前三名的水平,就應該為其規劃新的職業道路,引入商業賽事職業拳手發展體系,以此延長運動員的競技壽命,這不僅可以解決運動員的生存問題,還能夠為運動員提供清晰的發展目標,并為商業賽事提供源源不斷的拳手。
賽事的成功運轉需要持續、穩定的資金支持,還需要政策、營銷、人員、場地等各部分的積極配合。中國武術協會擁有龐大的下級分會,分布在全國各地。各地武術協會會員藏龍臥虎,大部分是武術迷,他們擁有對中國武術最忠誠的熱愛之心。武術運動管理中心應充分調動各地武術協會的積極性,成立若干賽事發展基金,集中力量打造數個品牌賽事,集體推動,共同發展。這樣既可以提高各地分散資金的使用效率,還能夠將賽事從單獨的一個點,迅速散布到各地,從上到下,落地生根。
對武術散打段位制的“普及推廣”,國際武術聯合會段位制委員會副主任張秋萍認為:“武術散打段位制的推廣實施,為武術散打在全民健身中的發展壯大提供了非常好的技術體系”[8],蔡仲林指出:“武術散打段位制簡單、易學,吸引力一定會很大,在中小學推廣一定會有非常好的前景。”[8]由此可見,基于目前中國散打段位制在全民健身、群眾體育中發展還不是那么普及,相對于我國14 億人口而言,散打項目的群眾基礎薄弱,習練人群不多,亟需建立、完善的段位制度,這無疑將有效擴大散打習練人群,推進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武術散打文化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創造著中國傳統武術文化。以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為典型代表的中國武術散打,其技術萃取于龐大的中國傳統武術,以及合理吸收國外優秀的格斗技術,是新時期的產物,是中華武術的重要構成之一。在武術散打的發展過程中,應積極鼓勵武術工作者對武術散打文化進行研究,深挖散打技術背后隱藏著的中華優秀武術文化基因,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教育與宣傳。另外,推行過程需要加強武德教育,培養身心素養,塑造民族自尊、自強、自愛的氣節,使其成為習練者的自覺修養,從而改變社會對散打的“誤讀”。
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推進,中國散打賽事不斷探索、改革創新”的。新時代,中國武術散打賽事仍然面臨著很多困境,包括品牌賽事運營水平低,體系不健全,職業化程度不高,群眾基礎弱,同類競爭大等。這些困境嚴重阻礙了我國散打賽事前進的步伐與速度,我們應以“項目+商業”的賽事發展思維,引進優秀的運營人才,整合資源,提高資本利用率,引導優秀運動員轉型發展,推廣武術段位制,挖掘武術散打文化基因等有效措施推動中國武術散打事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