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宇豪 王慧(通訊作者) 南京理工大學體育部
自改革開伊始,中國經濟以四十余年時間走完西方百年發展之路,在世界經濟夾縫中尋求突破,成功另辟出一條有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新征程。黨十九屆六中全會在五中全會的集中上提出新發展理念,強調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特點與路徑,為更快更好地實現經濟全面快速發展鋪平道路。世界潮流浩浩蕩蕩,社會經濟發展所必須的支柱產業亦在不斷更新迭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悄然而至。在黨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遠景目標中,2035 年的中國將會是屹立于世界之巔的體育強國,體育產業也應順勢成為國家經濟構成中的重要一環。疫情前10 年,體育產業年增值率達14.1%,已進入萬億俱樂部產業圈,其對我國經濟結構變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是推動我國雙循環格局發展的重要力量[1]。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完成不僅大踏步的豐富了民眾眼界,更使原本各種并不起眼的人物和事物擁有提高其自身價值的可能。對那個時代而言,追逐階級跨越是畢生理想,底層人民想要融入上層社會得需擁有相仿的行為習慣與愛好,階級壁壘逐漸打破,民眾開始模仿其所向往的上層社會的習慣,愛好與行為,原本資產階級和上層社會用來打發閑暇時間的各種體育活動進入尋常百姓家,并伴隨著西方殖民擴張的深入,體育活動發展在此時期得到進一步的升華。這是工業革命給體育產業帶來的初代紅利,西方體育產業發展也由此初露端倪。作為世界變革的領導者,西方社會對體育也擁有規則制定的權利。1750年“賽馬俱樂部”的成立標志著西方體育屆開始探索體育發展的正規化與結構化,并將其他在西方喜聞樂見的體育項目改造如此,推動體育產業形成鏈條閉環,體育產業的迅猛發展由此開始[2]。與之相應,體育產業的發展更好的推動了體育規則與文化的細化,體育規則與文化反作用于體育產業,助力體育產業結構不斷完善,并更助力于實現體育產業發展的鏈條化。
體育產業隸屬于服務產業且對普通民眾的生產生活而言僅為點綴,因此其發展是以社會經濟狀況為首要條件,以地緣優勢為依托,以本國產業特點為根據而建立的。西方體育強國在其政治經濟領先于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時代背景下,在本國與本地區體育需求不斷增長的現實需求下,逐漸在體育產業的現實發展中摸索出一條極具本國特色的體育產業鏈條。在西方體育產業強國之間,各國發展有區別但亦有聯系,各國體育產業指向性頗為明顯。作為老牌發達國家,英國體育俱樂部體系完善最早,其體育產業偏向于職業體育下的體育博彩業以及體育贊助與廣告業;而美國體育項目是以聯盟為主體的代理性質,其體育產業發展更多依靠商業品牌價值如:NBA、美職聯等,拓展其體育周邊產業,并誕生如耐克等全球知名體育品牌;作為世界制造強國,德國體育產業以體育用品業為主要支柱并輻射周邊國家,并在體育屆擁有較高的市占率。
除環境氣候等要素對人種影響外,世界體育大國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主。也有后起之秀如中國、日本等競技體育強國,無一例外的是,此類國家體育產業鋪建均參照歐美,且較難開拓與強化本國特色的體育項目產業。民眾觀賞與參與興趣、政府政策導向等因素對本國特色體育產業話語權有較強的影響。想要建立有本國特色的體育產業模式,吸引更多人參與進來,就必須擁有對該項目的絕對話語權,歷史影響已無法改變,但項目建設又是推動體育產業發展的必然舉措。在此背景下,明晰我國體育產業的建設定位與發展方向極為重要,也為實現2035 年我國體育產業增值占GDP 比重4%的遠景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相較于美歐日等體育產業強國,我國體育產業缺少具有世界知名度較高的龍頭產業。除體育服裝產業外,頂尖體育用品話語權均被西方牢牢把握,我國市場僅能參與組裝制造、銷售等末端環節,依靠人力資源的低廉成本和巨大的市場目標吸引西方公司的進入,體育產業價值在世界市場處于邊緣地帶,無法實現供應鏈閉環,更無法吸納優秀人才進入產業,助力發展。伴隨世界產業轉移風潮以及國內制造業成本不斷攀升的現實背景,本就處于供應鏈底端的體育產業進一步受限,最終影響“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實現[3]。在世界比賽的舞臺上,除領獎服偶有中國體育企業亮相外,運動員比賽期間所著服裝大多為國外體育公司。由于缺乏創新,企業難以獲得國內外運動員在舒適與審美層面的認可。部分在國內有影響力的體育服裝企業如安踏、李寧等公司在設計突破與科技創新上與西方耐克、亞瑟士等公司仍鞭長莫及[4]。
體育產業的進步發展是全面的,國內的體育產業在設計與制造端提升的同時,頂層設計亦十分重要,政策的風向標往往能夠決定產業的走勢。在我國的國情,體制等因素的影響下,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受國家政策指導的影響大于市場主導。體育培訓、體育場地設施運營以及體育賽事組織開展等體育產業強國極為重視的體育盈利方向均在我國發展水平較低且過于依賴政府,產業銜接能力缺失,無法實現完整的產業輸送,此種體育發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資本與市場的介入。資本追求利益,當產業活力到達一定程度后自然獲得資本的青睞。資本介入是產業活力的具體體現,缺少產業活力則無法吸引外部資金進入,無法充實與推動產業發展,僅能依賴內部資金扶持。產業活力主要體現于體育相關的企業單位數量與企業單位的服務水平,截止2018 年我國體育產業的企業單位僅有23.8 萬個,與文化產業的210.3 萬的數量相比僅為起步階段。且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目標以服務個人為主而非群體,缺少專業性與針對性,難以用專業知識儲備獲得用戶的認可,僅以出租與出售產品吸引客戶。
當前,國際局勢風云突變,全球社會經濟發展并非處于穩定繁榮的階段,我國雖有較強的國內市場保障,但也無法免除國際市場造成的影響。在此背景下,黨的十九大五中全會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構建國際國內雙循環”的戰略構想,嘗試依托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與深厚的文化底蘊,充分釋放國內創新創造機能,刺激國內市場的消費水平與能力,建立國內自給自足的供需關系鏈;另一方面,在國內大循環的現實條件下,通過吸收國外資源、技術等先進要素深化國際合作,拓展國外市場,實現本土創新的同時將中國制造推出國門之外[5]。
雖然體育產業當前并未顯示出突破性的增長勢頭,但從體育產業的發展現狀來看,其背后所蘊藏的消費能力、供需潛能與國際交流競爭合作的空間并未得到徹底開發,即《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當中對體育產業未來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期望是極有可能實現的。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已從體育物質消費需求開始向體育精神健康需求轉變,并拓展至如社交等其他方面。因此,我國體育產業現階段定位不能僅以滿足民眾閑暇時間的物質需求與健康需求,更應拓展體育社交、心理建設功能,充分發揮體育產業的文化屬性與健康屬性。在產業屬性拓展的同時,應將建設點位對準未來十年國內制造業與市場風口,充分實現多元聯動,積極邁入產業建設融合時代并面朝未來,能夠更大程度的獲得未來消費市場的青睞。當體育產業被市場認可后,相應的配套政策、一定規模的供應鏈與監督機制自然而然能夠提高完善,供需關系進一步優化,體育產業的“雙循環”戰略形成即成定局。
產業規模的擴大與健全,背后是頂層設計做背書。產業政策方向的理論認為,政策應在產業的可持續性、消費市場的廣袤性,技術結構創新性以及產業制度的健全性的基礎上推動產業發展。體育雖然已成為當前行業社會熱點,但并未有國內外大型企業進入行業中,主要分支產業仍有國外公司把持且依賴進口。制定體育產業相關政策,并利用政府的民眾信任感,以身作則注入資金在體育產業建設中,更好的助力產業鏈條的形成,吸引資金進入賽道。豐富體育產業建設所需的相關建設,不僅能夠推動產業發展進一步像國外看齊,更能夠在拓寬人才引進渠道,當產業建設成為熱門,高校、社會必然會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與輸送比例,如此方能更好的實現體育產業的現代化與未來化建設。
縱觀西方體育強國,無論是賽事運營還是體育器材創新制造,均有非常完善的品牌運營體系,能夠滿足不同層次人群需求。反觀國內,自產體育器材只能處于行業底端,賽事運營更是漏洞百出,播放版權售出甚至出現逆增長。推動體育產業體系構建,利用體育產業與其他產業相互融合的契機,拓展如互聯網+體育等模式進一步將體育產業做大做強而不僅僅是依賴于其他產業帶動體育產業發展。在強化體育產業體系的同時,培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體育品牌,通過學習世界體育名牌與培育自主創新人才雙重途徑實現品牌體系的建立與創新能力的提高,在實現品牌關與質量關的基礎上進入國內市場,并嘗試依靠當前國內對自主名牌的認可拓展自身影響力,實現國內循環的同時,嘗試將品牌推向外國市場,助力自主品牌查漏補缺,憧憬世界體育產業賽道[6]。
由于國際市場的不穩定性,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不成熟性,我國國內形勢的復雜特色性,想要突破體育產業現實發展的困境,亟需多角度,全方面的改善。在民眾方面,我國人口基數龐大,需要提高健康審美,倡導發展具有本土特色元素的觀賞傾向,提高大眾對體育活動的參與興趣。在政策風向方面,由于我國獨有的特色國情,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受政府政策導向較高。因此,政策應制定以提高頂層設計,加強體育產業各個鏈條中的創新性與獨特性,并適當放權給市場,提高資本與市場介入的比例以激發整體市場活力[7]。在市場層面,我國體育市場總體穩定但仍受國際市場的影響,所以更應該緊跟“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構建國際國內雙循環”的戰略構想,確立清晰的定位與發展方向。提升海內外知名度,把握國際話語權。此外,提升本土創新意識與產業鏈銜接能力也十分重要。唯有如此,體育產業未來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期望才極有可能實現。
在新發展格局下,民眾消費理念是雙循環發展的重中之重,民眾有消費理念與消費需求,相關產業方能得到升級優化,產業循環實現即成必然。因此,想要實現《進一步促進體育消費的行動計劃(2019—2020 年)》,就必須從民眾理念與接受信息角度入手,通過學校教育與媒介宣傳能手段將體育的利好滲透入民眾的思維中并據此拓展產業鏈條,豐富體育產業收入。通過提高民眾對體育運動的理解,不僅能夠刺激體育產業升級以及產業鏈的完善,更能夠實現區域體育平衡,吸引更多民眾參與體育活動當中,助力新發展格局的完善,早日實現地域經濟相對均衡發展。
在體育產業未來發展規劃中,應積極躋身于國內外大型企業行列中,減少對國外公司進口的依賴度,積極吸引國外資金甚至人才進入我國市場。同時,推動體育產業體系構建,與其他產業相互融合,培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體育品牌,以期實現國內循環的同時,將品牌推向外國市場。并且,優化民眾消費理念。利用學校教育與宣傳媒介對大眾獲取知識的依賴性,提高民眾對體育運動的理解,升級產業規格以及完善產業鏈。只有民眾更廣的參與體育,參與更優質的體育,新發展格局才能得以完善,區域經濟才能相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