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義秀 胡麗婷
南昌大學
在全球化與現代化進程的推動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特別是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保護與傳承任重而道遠。文化創意產業作為當代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強大的創新能力和廣泛的影響力。將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與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為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新的平臺,為文化創意產業注入了獨特的文化元素,豐富了其創意內涵。
2004年8月,中國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為我國的非遺保護工作提供了明確的指導思想和行動綱領。自此,非遺保護工作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積極參與。
傳統手工技藝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和獨特的藝術價值。因此,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在眾多非遺門類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生產性保護也在全國范圍內如火如荼地展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生產性保護工作仍面臨許多挑戰和問題。首先,人才短缺是制約手工技藝類非遺生產性保護工作的重要因素。許多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人年齡偏大,年輕一代對這些技藝的興趣和熱情不高,導致這些技藝的傳承出現斷層。其次,傳承困難。部分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項目采用家族傳承或口傳心授的方式,這種方式在現代化進程中面臨諸多挑戰,如后繼無人、失傳風險增大等。再次,資金不足也是影響手工技藝類非遺生產性保護工作的重要因素。非遺的傳承和保護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設備更新、人才培養、市場推廣等,而資金來源主要依靠政府和企業支持,渠道單一,制約了手工技藝類非遺生產性保護工作的深入推進。最后,還存在一些錯誤的保護觀念。有些人將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視為靜止不變的文化遺產,過分強調其歷史和藝術價值,忽視了其在現代社會的應用和傳播。還有一些人過于追求經濟利益,忽視了對非遺的真正內涵和價值的保護和傳承,導致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失去了原有的文化特色和生命力。
20 世紀中葉以來,全球范圍內的文化創意產業飛速發展。數字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進步,極大地改變了文化創意產業的形態。在此背景下,中國的文化創意產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一方面,文化創意產業與科技的融合日益加深,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等成為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升級發展的重要力量。科技的進步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推動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和升級。另一方面,隨著消費者需求的個性化和多元化,文化創意產業也呈現出個性化和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同時,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業、農業、體育產業等其他產業跨界融合發展,催生出更多的新業態和新模式,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這種跨產業的融合發展,不僅增加了文化創意產業的附加值,也提高了其他產業的競爭力,推動了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
隨著與國際先進文化創意產業的交流和合作日益增多,我國的文化創意產業逐漸走向國際化,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文化創意產業能夠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場、與國際接軌,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在多元化、個性化、科技化、跨界融合、國際化等發展趨勢的推動下,特色小鎮、文創空間等新型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涌現,我國的文化創意產業正在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
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與文化創意產業的關系十分密切。
首先,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是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資源,可以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豐富的素材和靈感。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可以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獨特的設計、制作和產品開發思路。例如,傳統手工藝品可以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的新產品;傳統手工技藝也可以為影視、戲劇等文化藝術創作提供生動的素材和靈感。因此,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其次,文化創意產業為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提供了新的生存空間和傳承方式。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科技的發展,許多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面臨失傳和消亡的危險。文化創意產業可以通過創新和創意等方式,將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與現代社會和市場需求相結合,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例如,通過將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與旅游產業相結合,開發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的旅游紀念品,可以為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找到新的市場和受眾。
最后,文化創意產業對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生產性保護具有反哺效應。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生產性保護需要資金、技術和市場等方面的支持,而文化創意產業可以通過創新設計和品牌打造等方式,為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生產性保護提供經濟支持和市場機會。例如,文化創意產業可以通過設計開發和品牌營銷,將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轉化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文化產品,提高其附加值和市場影響力。此外,文化創意產業還可以通過與政府部門、企業和社會組織等合作,為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生產性保護提供更多的資源和支持。
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相互作用不僅為彼此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和平臺,也為非遺的保護和傳承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加強非遺保護工作與文化創意產業的深度融合,是實現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生產性保護和文化創意產業協同發展、實現經濟和文化雙贏的有效方式。
以非遺為核心的現代文化元素嵌入式融合路徑是一種強調將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作為產業融合發展中心的創新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的技藝和精髓被視為珍貴的文化資源,同時與現代文化元素進行嵌入式融合,以實現與文化創意產業的深度互動和協同發展。
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方式主要表現為將現代文化元素融入非遺中。如將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的圖案、色彩等元素融入現代家居用品、服飾等設計中。這種嵌入式融合能夠使非遺在現代文化產品中煥發新的生機,同時也能提升文化創意產業的競爭力和創新能力。
以非遺為核心的現代文化元素嵌入式融合路徑,在實際操作中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
首先,由于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的技藝和精髓是歷經歲月沉淀的文化瑰寶,具有極高的歷史、 文化和藝術價值。為了保持這些獨特元素的原汁原味,其實現范圍相對較小,實現效益并不明顯。
其次,資本訴求滿足率低也是這種路徑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由于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項目的獨特性和有限性,其市場價值需要得到有效的開發和利用。因此,政府可以加大對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和文化創意產業的扶持力度,提供資金支持、政策優惠等,以推動兩者之間的深度融合和發展。此外,還可以建立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平臺,加強產業聯盟的建設,使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項目能夠更好地與文化創意產業對接,實現效益最大化。
同時,為了解決資本訴求滿足率低的問題,可以引導企業和社會資本進入這一領域,共同促進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發展。通過多元化投資和市場化運作,推動非遺項目從文化資源向文化資本轉型,進一步提高和拓展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的市場價值和實現路徑。
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元素衍生開發融合路徑,是通過深入挖掘和利用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項目的文化內涵和技藝,將非遺元素與現代文化創意相結合,推動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與文化創意產業的深度融合,實現非遺的傳承和發展,同時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創新和發展。
在這種路徑下,文化創意產業成為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保護和傳承的重要平臺,為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元素進行創新性開發和利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更多的機會。同時,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元素也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無限的創新靈感和資源,為文化創意產品的研發、設計和制作提供了更豐富的素材和靈感源泉。
通過將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元素融入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和制作中,可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使文化創意產品更具獨特性和吸引力。同時,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元素在文化創意產業中的創新性開發和利用,也能夠促進非遺的傳承和發展,使非遺得到更廣泛的推廣。
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元素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可以創新文化表現形式。例如,可以利用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等技術將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元素融入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和展示中,使觀眾能夠更加真實地感受和了解非遺的魅力。
總之,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元素衍生開發融合路徑,是一種富有創新性和市場潛力的非遺生產性保護方式,有助于實現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發展,同時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和進步。
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與文化創意產業的互動機制,是一種富有創新性和市場潛力的非遺生產性保護方式,是通過建立一種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的合作模式,將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元素與文化創意元素相結合,推動非遺與文化創意產業的深度互動和融合發展。
在這種互動機制下,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與文化創意產業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形成了一種新型的文化創意產業形態。這種互動機制通過將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元素融入文化創意產品中,實現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與文化創意產業的深度融合。例如,在家居用品的設計中,引入非遺的圖案和色彩,增強產品的藝術性和獨特性;在服飾設計中,引入編織、刺繡等非遺技藝,讓服飾更具有文化氣息和獨特美感。
同時,也可以將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元素融入文化旅游產業中,通過將非遺小鎮等特色小鎮建設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相結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線路和項目,吸引更多游客前來體驗和了解非遺,促進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的傳承和發展。同時,在文化旅游線路中,可以設計并推廣一系列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文創商品。這些商品可以包括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元素的服裝、手工藝品、食品等,既可以讓游客將非遺帶回家,又可以為當地文創產業帶來經濟收益。此外,還可以將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元素融入文化演藝產業中,通過創新演藝形式和表現手法,將非遺的故事、人物等元素搬上舞臺,以更加生動和形象的方式展現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的獨特魅力,提高觀眾的文化體驗和參與度。
綜上所述,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的生產性保護與文化創意產業的協同發展是一個相互補充、共同進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非遺生產性保護是基礎和核心,能夠保持和提升非遺的真實性和活性。 而文化創意產業的創新發展則可以為非遺生產性保護提供新的動力和平臺,幫助非遺走進現代生活,擴大影響力。同時,這種協同發展也是一種社會責任的體現。將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與文化創意產業深度融合,能夠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提升文化軟實力,推動社會文化的多元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