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璦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
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進一步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①2020 年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這為高職院校的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明確的總體目標,同時也為思政教育融入藝術類專業課程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高職院校藝術類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教學相融合協同育人,不僅充分發揮了藝術類專業課程的美育功能,拓寬了藝術教育的研究視角與范疇,②崔曉曉:《高職院校藝術類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工業技術與職業教育》2022 年第2 期,第76-79 頁。同時也有助于改變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教學模式,豐富了思政教育的內涵。
在此背景下,我們以“刺繡基礎”課程為例,這門課程是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中特高工藝美術品設計專業群的核心專業之一。我們積極探索和運用工藝美術品設計專業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確保思政教育貫穿于每一堂課,深刻影響每位學生的內在成長。
在傳統的藝術類專業教學中,絕大多數專業教師將主要關注放在傳授專業知識和提升操作技能上,對思政教育的認識通常局限于認為這是思政教師的責任范疇,而非自己的職責,導致專業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彼此分離。但事實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包含很多環節與要素的復雜性教育活動,這種局限性觀念忽略了教育的整體性與綜合性,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實際上應該相互融合、相輔相成,深入挖掘藝術類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事物發展規律,通曉天下道理,豐富學識,增長見識,塑造品格,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目前,高職藝術類專業課程在融入思政元素方面還有改進的空間,這主要表現在藝術類課程內容設計中未充分挖掘思政元素。這些課程側重技能和創造力的培養,卻忽略了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培養。許多專業課程只將思政教育視作附加項,而不是整個教學的核心組成部分。為此,要在藝術課程教學改革中進行創新,明確整體教學目標,整合教育資源,建立藝術課程評價標準,解決目前教學方向不明確、思政內容融合度不高以及全方位育人效果不佳等問題。
現代學徒制是一種在實際生產過程中以言傳身教為主要形式的技能傳授方式,教師的指導對學生的思維、道德、情感等各個方面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學校和企業不僅要傳授專業知識和開展技能培訓,還要注重思想品德、職業精神等的培養。
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還包括對學生的道德和思想觀念的培養。建立課程思政意識是轉變教學觀念的關鍵,它要求教師在課程設置和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其貫穿于專業知識的傳授中。
在這一教育理念下,教師要根據不同藝術類專業的特色和優勢以及育人目標,深度挖掘提煉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同時科學合理地拓展專業課程的深度、廣度和溫度。在進行“刺繡基礎”課程實踐時,要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鼓勵學生傳承和弘揚勞動精神,增強學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以及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教師注重思政元素的融入,將為學生的全面成長提供更為堅實的基礎。
梳理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是推進課程思政工作的基礎。專業教師需要深入挖掘與“刺繡基礎”課程相關的思政元素,如職業素養、工匠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并致力于構建具有獨特課程思政特色的專業課程體系。
1.職業素養
職業素養包括行為、態度、價值觀、技能、職業道德、職業操守、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自我管理和職業發展規劃等內容。培養職業素養需日積跬步,教育者要將思政教育融入高職教育,重視職業素養與技能,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2.工匠精神
培養工匠精神始于對未來行業和職業的深刻理解,可以幫助學生明確職業定位、職業理想、職業規劃,培養他們具備踐行工匠精神的積極情感、自覺意識,以及用技能報效國家的理想。
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引入刺繡非遺傳承人的成長故事,學生通過故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體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探索故事所蘊含的珍貴品質和精神理念,塑造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們成為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年輕人。
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蘇繡作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了文化的精髓。向學生講述蘇繡歷史,培養學生靈活運用傳統素材設計刺繡文創產品。將這一寶貴遺產融入現代生活,可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蘇繡在當代傳統工藝產業中持續綻放光彩。
針對高職院校藝術類專業大學生的行為表現和學習特征,專業課教師應該精心研究和設計教學方法,以更全面、更科學地實現培養學生的目標。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包括實踐性教學、案例研究、互動式教學等,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風格和需求。此外,教學計劃的調整也需要考慮到新的教育趨勢和技術發展,以確保學生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刺繡基礎”課程是我校刺繡設計與工藝專業的核心課程,注重傳統技藝教學的價值重塑、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相融,在潤物無聲中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提升他們的學習效果。課程由專業課教師與思政課教師共同開展,優化刺繡教學集體教研制度,德技并修,從價值、知識、能力、情感、態度等維度,將刺繡文化融入專業教學,優化課程文化內涵,創新課程教學方法,科學全面地進行教學評價,形成《刺繡課程思政教學大綱》,助力新時代刺繡技藝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刺繡設計與工藝專業的核心課程包括“刺繡基礎”“刺繡技法”“國畫白描”“裝飾設計”“專業考察”等。這些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刺繡基本針法的技能,提升他們的刺繡針法表現能力,以及將蘇繡針法的理論知識和繪畫基礎知識融入刺繡制作過程中的能力。此外,學生可以參觀刺繡藝術博物館、蘇州絲綢博物館、蘇州鎮湖刺繡小鎮等,以深入了解刺繡產業鏈的運作和發展歷史。這些實地考察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刺繡行業的現狀和前景,還能讓他們明白蘇繡在整個刺繡領域的地位,以及未來發展所需的優勢和改進點。

圖1 “刺繡基礎”課程思政建設重點及目標
在“刺繡基礎”課程中,學生學習的主線依然是專業知識層面和技能操作層面的提升和優化,在知識層面,旨在使學生通過學習,建立對蘇繡歷史、文化傳承和藝術特征等理論知識的基礎理解;在技能層面,通過刺繡工藝學習,掌握基本針法操作要點和針法運用知識,并能通過對一幅畫稿的分析,判斷適合的繡制針法并且進行針法結合操作。教師有意識地挖掘學習內容中的思政元素,將培養探究意識、問題意識與批判意識等育人目標隱性融入課程中。①鄭燕林、任增強:《落實課程思政的策略與舉措——以〈教育傳播學〉課程為例》,《中國電化教育》2021年第3 期,第46-51 頁。
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升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刺繡大師鄒英姿從6 歲開始隨母親學習,長大后跟隨刺繡大師王祖識深研刺繡技藝并且勤學苦練。多年來的潛心研修使鄒英姿在繼承傳統刺繡工藝的基礎上博采眾長,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從傳統納鞋底的方法中提煉與創新刺繡技法,發明了“鄒氏滴滴針法”。自2011年起不斷探訪敦煌,歷經5年、1 400 多個日夜、300 余萬針復繡敦煌《涼州瑞像圖》作品,并成功復原了失傳已久的唐代“劈針繡”。 這種毅力和對工藝的熱愛展現了她對藝術的忠誠,并向學生傳達了堅韌不拔的品質,啟發學生在他們所學的領域中追求卓越,不斷創新,堅守信仰,對自己所熱愛的事精益求精。這將有助于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態度,使他們更加富有創造力和毅力。
以學生為主體,強調把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教師轉化為具有共情能力的學習同伴,通過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階段性評價等方式,深入研究學生的特點和學習需求,審視教學經驗,持續改進教學方法,以更好地迎合學生的需求。教師結合企業案例創設教學情境,在課堂上進行情境導入,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樂享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學習意識。
創新信息化教學形式,充分利用網絡學習平臺,提升課堂互動性和趣味性,促進學生深度參與。如在師生互動型課堂教學中,講解蘇繡常用裝飾紋樣的特點和表現形式,可使用刺繡虛擬仿真課堂,使學生充分了解蘇繡的藝術特征和刺繡技藝,增強學生的體驗感。設置課后話題討論,強化課程思政的持續作用。另外,教師也可以定期收集學生對課程思政的建議和反饋,總結學習成果,充分發揮互動型教學模式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確保課程思政在時代變革中的前沿性和實用性。
目前,我?!按汤C基礎”課程思政改革成效顯著,立足蘇錫常都市圈工藝文化特色,突出非遺傳統技藝與職業能力共同發展的特色,從能力培養出發優化教學計劃,以能力為本位構筑課程體系,突出高技能、應用型、會研究的人才培養,促進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注重工藝美術技能技藝培養,注重現代藝術設計對傳統工藝美術的轉型提升,加強刺繡藝術及相關領域的應用研究,兼顧優秀傳統文化的通識教育,加強新材料新科技的運用。教學團隊已初步探索思政教育的切入點,教學成果初現。未來,團隊將繼續協作,不斷改進教學,實現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協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