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杰 華永蘭


摘 要:初中信息科技的項目化學習,可以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間,促使其在運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掌握學科知識,發展信息意識,促進數字素養與技能的提升。初中信息科技的項目化學習,可以基于真實情境,確定項目主題;突出知識整合,明確項目規劃;圍繞驅動問題,開展項目實踐;依托評價量規,組織項目評價。
關鍵詞:初中信息科技;項目化學習;應用文檔
初中信息科技課程具有基礎性、實踐性和綜合性,“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導向,以培養學生數字素養與技能為目標,以學生已有的知識、技能和經驗為起點,遵循學生學習規律,系統設計學習活動,突出用信息科技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問題”[1]。以項目化學習的方式開展信息科技課程的教學,符合課標要求,可以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間,促使其在運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掌握學科知識,發展信息意識,促進數字素養與技能的提升。教學蘇科版初中信息科技七年級第4章《應用文檔的設計與制作》時,我們帶領學生開展“制作電子雜志”的項目化學習,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究的空間,使其熟練掌握相關知識點,發展相應的素養與技能。
一、 基于真實情境,確定項目主題
項目化學習需要學生圍繞情境化、具有真實性的實踐問題,開展持續性的學習探究。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立足原有的認知結構,主動地分析和理解問題。因此,確立“真問題”,即有意義的項目主題尤為重要。為此,我們可以基于真實情境,如學生的學習生活,確立符合教學內容的項目主題。
《應用文檔的設計與制作》單元要求學生掌握應用文檔的制作流程和制作結構,進行作品的設計與分析,了解作品的設計思路和方法,提升信息表達能力。為幫助學生構建從未知到已知的路徑,我們選取了學生熟悉的《黑眼睛》??鳛轫椖繀⒖肌1究钦Z文教師推出的學校月刊,主要刊登學生的優秀作文,每個班級都可以借閱瀏覽。我們立足這一真實情境,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確定項目主題:制作電子雜志。在這一主題下,學生需要分析雜志的主題、內容、構成,運用語文、美術、信息科技等多學科知識,進行綜合分析,形成個人的設計思路,再結合本組其他同學的興趣點,經過討論、批判,最終確定雜志的名稱、主題、文章數量等。如此,促進學生主動建構,幫助學生訓練多元思維。
二、 突出知識整合,明確項目規劃
確立項目主題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制定項目方案,即進行項目規劃。它既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接下來的項目實踐步驟,也可以讓學生明晰后續的學習內容。從教學實踐上看,項目規劃在一定程度上等價于教學規劃,將項目分割為可具體實踐的任務,亦是將課堂教學劃分為具體的環節。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將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整體規劃項目安排,以便學生在開展項目的過程中逐步掌握核心知識,將已有的知識經驗應用于具體的問題解決中,保證項目的順利推進。
教學中,我們在各組明確了項目主題的基礎上,統整這一課的教學內容,設計了如表1所示的項目規劃,幫助學生梳理制作電子雜志的各個環節及其完成思路,從整體上了解應達成的目標,為項目的實施提供參照。
三、 圍繞驅動問題,開展項目實踐
項目化學習常由問題來驅動。實踐中,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找到恰當、可行、指向項目成果的驅動問題,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或小組合作,在群體的智慧中利用分析、綜合、創新等思維能力來解決問題,促成項目的落地實施。
在制作電子雜志的過程中,學生圍繞“如何制作一本個性又規范的雜志”這一問題展開思考。結合教學內容,我們引導學生將其分解為“哪種尺寸的雜志更合適閱讀?”“文字與段落怎么設置更合適?”“圖文的混排如何更美觀?”“怎么設置目錄更符合雜志風格?”“封面和封底的設計如何更凸顯雜志主題?”等子問題,驅動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完成本課的學習。為幫助學生更加順利地開展項目實踐,我們采取了如下策略:
(一)引入認知工具,提升實踐效率
項目化學習往往需要持續較長一段時間,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容易因為需要投入較多的時間和精力而失去耐心,影響最終的項目成果。因此,教師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引入認知工具,幫助學生在收集、整理、處理和表達信息的過程中進行有效的思考和認知,提升實踐效率。
作為電子雜志的設計者、制作人,學生在完成作品的過程中會面臨諸多挑戰,比如面對“雜志應該由哪些欄目組成?如何分配才規范合理?”的問題,學生的想法多樣。為了幫助學生組織思維,梳理信息,我們引入了思維導圖。雜志名稱和欄目確定后,相關文章的收集是制作雜志的重要工作,部分學生的文字錄入速度較慢,于是,我們介紹了訊飛語音輸入法這一高效的語音識別工具,減輕了學生的前期負擔;針對紙質稿留存較好的學生,我們也推薦了圖文轉換工具,極大地幫助學生解決了文字錄入的問題。如此,學生由知識的接受者轉變為探究的主體,充分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項目成果的生成。
(二)引導小組合作,規范實踐流程
項目化學習中,合作學習是主要的學習方式,可以通過學生間的高效溝通和交流合作,促進個體能力的提升和學習的進步。
項目伊始,學生就需要組建合作小組。為了實現合作的最大效能,我們引導學生小組從以下幾方面出發,規范實踐的流程。一是明確合作的總體要求,讓學生意識到“1+1>2”,即自己的成功和組內其他成員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自身對小組任務的完成也負有責任。為此,我們引導學生自主制定小組合作規則:積極參與,踴躍發言,尊重付出,珍惜隊友;并借助小組競爭機制,對任務完成較好的小組給予加分表揚,建立良好合作氛圍。二是明確組內的探究機制,開展“總—分—總”的合作模式。項目開始時,建立小組,組員協商確定項目主題、實踐流程,各自完成文章收集任務;項目實踐中,組員積極響應,作為小編輯,按統一排版要求完成各自文章的設計,隨后整合文章,形成目錄、封面、封底,每人出一本同名電子雜志;項目后期,組內討論修正,遴選雜志作為小組代表作品。另外,在過程中,我們也引導組員互相學習、分享,力求呈現最優的小組作品。
(三)搭建學習支架,助力實踐探究
項目化學習中,學生面對的是復雜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實現知識學習與思維發展的雙重目標。此時,教師可以搭建學習支架,助力學生建構知識、解決問題。學習支架的表現形式有范例、問題、建議、向導、圖表等。[2]教師可以根據問題特點,合理選擇學習支架。比如,面對“如何快速合并文檔?”這一問題時,學生根據以往經驗,一般采用“復制—粘貼”的機械模式,效率較低。為幫助學生高效解決這一問題,我們提供了學習單作為支架,組織小組探究,協助學生發現“插入—對象”的高效合并方法。再如,面對“封面如何設計更美觀?”這一問題時,我們為學生提供了十多份封面的參考范例和分析表格,讓學生在設計之前,先圍繞“封面有哪些內容?”“與主題相對應的封面風格是什么樣的?”“封面模板和自主設計模板各有什么優劣?”等問題進行探討,在組內形成一致的意見后,再進行封面的設計。
四、 依托評價量規,組織項目評價
評價量規是一種具體羅列評價維度與評分標準的評價工具,其作用是保證評價與學習的一致性。[3]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依托評價量規,對項目成果進行評價,幫助學生反思項目化學習過程中的得與失,以進一步改進和完善。當然,教師可以采用逆向設計的原則,先借助評價量規對作品的基本維度進行約定或說明,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做有可依”,實現評價的客觀性、鼓勵性和反思性[4]。
為了幫助小組明確項目方向,調整任務細節,在“制作電子雜志”項目化學習伊始,我們就從內容完整、主題明確、內容數量、文章格式、藝術美感等方面給出了電子雜志的整體要求,并利用如下頁表2所示的評價量規組織項目評價。
項目化學習通過直指項目的完成,引導學生在使用信息科技的過程中解決問題,鍛煉分析、綜合、評價等多方面的能力,實現學以致用。這是創新信息科技教學方法,鼓勵“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凸顯學生主體性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47.
[2]閆寒冰.信息化教學的學習支架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3(11):18-21.
[3]陳素平.讓評價支持和促進學習——美國STEM項目學習評價的特點與啟示[J].上海教育科研,2020(4):18-22.
[4]張洪波,張勝利,黃娟.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項目式學習模式構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20):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