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霏霏

摘 要:譯林版高中英語教材的拓展性閱讀有別于主閱讀,對學生的語言能力、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以泛讀的形式開展拓展性閱讀。具體實施中,可以帶領學生精讀語篇,拓深意義理解;聚焦單元,拓展主題關聯;融入實踐,拓寬學習場域。
關鍵詞:高中英語;拓展性閱讀;主題意義;學習場域
閱讀教學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譯林版高中英語教材的每個單元在Reading(又稱“主閱讀”)板塊的基礎上加入了Extended reading(又稱“拓展性閱讀”)板塊,為單元主題創設了更為豐富的語境。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對拓展性閱讀的困惑在于:拓展性閱讀與主閱讀的關系是什么?如何開展拓展性閱讀?
一、 何為“拓”——拓展性閱讀的內涵之辨
(一)拓展性閱讀有別于主閱讀
主閱讀與拓展性閱讀處于同一單元主題下,但兩者有所區別。總的來說,后者是對前者的補充和發展。主閱讀重在基礎,一方面聚焦語言知識,讓學生在情境中鞏固詞匯,并在仿寫中熟練運用目標詞匯,掌握實用寫作技巧;另一方面在閱讀技巧和策略上設計由易到難的活動,指導學生進行語篇分析,幫助學生形成語篇意識,感悟語篇滲透的價值觀念和情感態度,提升思維能力。而拓展性閱讀撤去“腳手架”,引導學生進一步圍繞單元主題,在新的語篇中應用和實踐語篇分析策略;開闊視野,理解和鑒賞中外優秀文化;同時設置概要寫作、觀點表達等活動,對學生的語言能力、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拓展性閱讀不等于泛讀
調查中,我們發現,不少教師會把拓展性閱讀當作泛讀。“泛讀”,重在閱讀的“廣度”和“量”[1],沒有約束和指向;而拓展性閱讀被置于單元主題視域下,旨在幫助學生形成對語篇以及語篇承載的主題意義的深度理解,并建立起單元框架下與其他語篇的邏輯聯系和知識結構。因此,拓展性閱讀不等于泛讀,即不能以泛讀的形式開展拓展性閱讀。教師要幫助學生拓寬閱讀面,拓深對主題的理解,并在探究主題的過程中促進思維的發展,保證深度學習的發生,實現能力向素養的轉化。
二、 如何“拓”——拓展性閱讀的實施之策
(一)精讀語篇,拓深意義理解
如前所述,拓展性閱讀進一步聚焦單元話題,引導學生對單元的主題意義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因此,在拓展性閱讀中,教師首先應引導學生精讀語篇,探究語篇的主題意義。我們可以多模態語篇導入,直觀揭示主題;可以設置多層次語篇賞析活動,深入理解語篇的主題內容;可以引導學生多角度對比,為其提供理解語篇的多重視角,從而生成對語篇內容的獨特思考。下面以必修第三冊Unit 2的拓展性閱讀語篇The Last Days of Pompeii為例,闡述拓深意義理解的方法。
1. 讀前:多模態導入
為了直觀揭示主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利用視頻、圖片等多模態語篇進行導入。這一語篇描述了龐貝城毀于火山爆發的場景。教師選用俄國畫家卡爾·巴甫洛維奇·布留洛夫的油畫作品《龐貝城的末日》作為導入,一方面是因為該閱讀語篇正是受這幅油畫的啟發而創作,另一方面是油畫與文字對災難的表現有共同點——用靜態的表現形式描繪動態的場面。教學時,教師出示油畫,讓學生仔細觀察,說說看到了什么。畫面中猙獰的火焰、失魂落魄的人群感染著學生,使其對語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 讀中:多層次賞析
賞析語篇的結構和語言是理解語篇主題意義的必經之路。
語篇結構是作者語言組織形式和行文邏輯的重要體現。閱讀時,教師應帶領學生精準地梳理語篇的結構性知識,以幫助他們準確把握文本脈絡。教師可以借助流程圖、結構圖等,將語篇結構可視化。
這一語篇共分為5段,從火山爆發前、爆發時和爆發后三個階段,描繪了這一自然災害的巨大威力。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泛讀語篇,從三個階段梳理文章的基本脈絡:第1段展現了火山爆發前,龐貝城的文明和繁華,以及出現的不祥征兆;第2—4段生動刻畫了火山爆發時的悲慘景象;第5段落在對遺跡的描寫上,令人不勝唏噓。然后,教師利用層次圖,幫助學生細致梳理語篇結構,呈現火山爆發時間線下的三個方面(城市、火山、遺跡)和六組細節(詳見下頁圖1)。
從宏觀上把握語篇的結構后,教師還要帶領學生從語言等微觀層面,深入賞析作品,為進一步理解語篇主題做好鋪墊。
該語篇是文學類作品的節選,其語言地道優美。教學時,教師設計有層次的語言賞析活動,為學生搭建語義理解的支架。首先,圍繞火山爆發,引領學生閱讀語篇第2—4段,從中提煉出能夠描述火山爆發過程的語言,形成“a huge cloud shot from the top—the fire moved and changed in color—the earth shook and roofs crashed—the mountain-cloud rolled near”的完整認識;其次,引導學生關注每個過程中描繪變化的語言,如火山爆發之初,作者在描述從頂部射出巨大云朵時,運用了“It took the form of a huge tree: the trunk, blackness, the branches, fire!”的語句;最后,在問題的指引下進行賞析,如針對火山爆發之初作者的表達,教師提問“Why are incomplete sentences used?”,引導學生關注非完整句子的妙用,感受火山爆發的威力以及人們的惶恐。
3. 讀后:多維度思考
對語篇有了基本把握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多維度思考,實現對語篇意義的縱深理解。
語篇的結尾,作者將維蘇威火山爆發和龐貝城置于歷史的長河之中。教師引導學生就龐貝城的古今進行對比,思考作者的意圖。學生再次閱讀語篇的開頭和結尾,思考“What different images are created?”,并選用恰當的詞語進行概括。通過對比,學生深刻感受到曾經燦爛一時的人類文明在自然災害面前不堪一擊,從而理解了文末的“human lives burn bright and short”這句話的內涵,也形成了對該語篇主題意義的初步理解——敬畏自然。
為了讓學生有更深入的認識,教師結合當前的時代背景,要求學生聯系實際生活,思考以下問題:
(1)Can we better protect ourselves from volcanic eruptions in modern times?
(2)Are natural disasters “natural”?
(3)How do you see our relationship with nature?
回應本單元“Natural disasters”的主題——自然災害的防范與應對,教師提出問題(1),讓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火山噴發的預警,借助拓展視頻了解現代先進的火山噴發預警技術;隨后出示有關自然災害的圖片,讓學生通過觀察,了解當前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在增加,并在問題(2)的引領下,認識到:是人類活動加劇了自然災害的發生;最終以問題(3)帶領學生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
以上學習活動幫助學生通過對語篇的精讀,建立知識結構、賞析語言妙用,通過對比和創造進行知識的內化,再以發展的眼光將問題帶入實際生活形成新的認識,拓深對主題意義的理解。
(二)聚焦單元,拓展主題關聯
拓展性閱讀作為單元的有機組成部分,不應孤立地開展教學,而應聚焦整個單元,通過與單元內的其他板塊建立聯系,拓展主題關聯,使其能夠為單元的整體育人目標服務。
例如,必修第一冊Unit 2關注青少年與父母的關系問題,編排了有關親子沖突的成因和化解沖突的策略等語篇。拓展性閱讀板塊選入Mama and Her Bank Account,講述了困難時期,媽媽用她的教育智慧帶領全家走出困境的故事;目的是引導學生體察生活中體現父母關愛的細節,理解父母的不易,從而有效化解與父母的沖突。
完成拓展性閱讀語篇教學后,學生得出這一語篇的主題意義是感恩母愛的結論。為了拓展與單元的主題關聯,教師鼓勵學生聯系語篇中“telling a wise lie”“good planning”“encouraging responsibility”等細節,回想自己在生活中備受父母關愛的時刻。然后,聯系Welcome to the unit板塊的藏頭詩,鼓勵學生借用詩歌的形式,將自己對父母的情感表達出來。在完成創作之后,教師又在班級開展詩歌分享會,讓學生能夠看見他人的創作,傾聽他人的故事,在提升語言能力的同時,更加深入地理解單元主題,達成單元育人目標。
(三)融入實踐,拓寬學習場域
拓展性閱讀是展現教材開放性和靈活性的重要陣地。因此,教師可以在拓展性閱讀中融入相關的實踐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場域,在助力學生開闊視野的同時,加深對語篇的理解。
例如,必修第三冊Unit 4的拓展性閱讀語篇The Value of Science,節選自美國科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理查德·費曼的演講,闡述了科學的重要性。在課前和課后,教師都融入了實踐活動,拓寬了學生的學習場域,為其了解本文的創作背景、學習科學家精神,鋪設了堅實的臺階。
課前,搜尋背景信息。語篇的理解離不開對作者以及語篇創作背景的了解。但大多數學生不了解費曼,更不了解其科學貢獻,如果生硬地向學生介紹作者等背景信息,將難以調動學生的興趣。所以,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其熟悉的楊振寧與費曼的合照,同時出示楊振寧對費曼的評價“如果他在中國,要么坐牢,要么是神經病”,激發學生了解作者的興趣。學生帶著好奇心,利用網絡、書籍等查找信息,了解費曼其人。另外,對于語篇的核心問題“What is the value of science?”,作者并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從“Is there some evil involved in science?”講起。這一問題的出發點與語篇的寫作背景密切相關,從而自然地喚起了解費曼發表這一演講背景的需要。于是,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前自主觀看采訪費曼的視頻片段,學習費曼作為一名科學家的人文關懷,從而為進一步閱讀其演講稿注入了動力。
課后,延伸閱讀體驗。語篇在闡述科學的價值時提到求知和探索帶來的智力享受以及懷疑精神的重要性。節選的演講稿對這兩點闡述比較籠統,但其實費曼本人是對這兩點的最好踐行者,這在其傳記中有所體現。教學后,教師順勢將中文版的《經典費曼》和英文版的Surely youre joking, Mr. Feynman!推薦給學生,開啟“共讀費曼”的旅程。從課內延伸至課外,求索、探究的科學精神影響著學生,幫助他們在自主、開放的學習場域中進一步吸收、內化。
總之,教師要在理解拓展性閱讀內涵和特征的基礎上,以動態和發展的眼光看待拓展性閱讀板塊的設置,不僅要在語篇的意義理解上拓深,也要在與單元其他板塊的主題關聯上拓展,還要在學習場域上適當拓寬,幫助學生在閱讀中開闊視野,豐富閱歷,訓練思維,提高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張伊娜.探索主題語境下深度閱讀教學的新思路——談“拓展性閱讀”教學的價值、意義與原則[J].教育視界,2019(2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