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小貝
(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態多樣,高校學生正處于好奇心、創造力和想象力快速增長的重要階段。在高校校園美育教育過程中,教師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效地融入到課程教學中,可以加深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和理解,讓高職學生在課程中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光彩和神奇,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促使大學生在專業課程中感受到民族藝術的魅力。從而激發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向往和追求。由此可見,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融入高校校園美育,可以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促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產生強烈的愿望。同時,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職校園美育在培養學生增長美育知識的同時,可以使學生對非遺文化產生獨特想法和感受,培養大學生的藝術感和設計感。非遺文化中的繪畫、玉雕、彩繪、戲曲、民俗等等,以其大膽的造型、張揚的色彩、雅俗共賞的形式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力,使藝術欣賞和學習成為學生的愛好,培養大學生的非遺文化傳承精神和工匠精神。
通過將非遺元素融入美育教育,學生可以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價值觀,并將其與現代藝術和創新思維相結合。這種跨界融合的方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審美能力。學生也可以通過參與非遺相關的藝術創作、設計和表演等活動,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相融合,創造出獨具個性和時代特色的作品。此外,非遺融入高職校園美育還可以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播和推廣。通過美育教育這一平臺,學生通過展覽、演出和社區活動等形式,將自己的創作和表演作品展示給公眾,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增加公眾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了解,還可以激發公眾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還可以擴大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和傳播范圍,使更多的人參與到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中來。通過共同努力,我們可以實現傳統文化的創新與發展,為培養具有文化自覺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做出貢獻。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職課程體系中的融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強高校的教育功能和服務社會的功能,有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并形成特色大學生美育教育模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多種多樣,在高職美育教育中,目前主要利用網絡技術等手段開展美育活動,大學生只能片面地進行了解,長此以往,大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降低,不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因此,在教學中適當融入具有地域特色的實踐教學活動,豐富教學活動內容,給予大學生全新的活動體驗,并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大學生的動手能力,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從而重新激發大學生學習興趣,使高職美育課程煥發光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其中包含豐富的民族價值觀、審美觀、良好的傳統美德與豐富的文化藝術。通過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內容與美育教學課程有機結合,擴充課程教學內容,實現課程知識的延伸,創立符合高職實際情況的教學體系,讓大學生在課程學習中逐步形成綜合文化素養,促進大學生身心與智力的雙向發展。
非遺文化源于人民群眾,同時,人民群眾也是非遺文化的傳承人。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肩負著弘揚非遺文化的重任。通過對部分高職院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情況進行調查發現,個別高校教師,尤其是工科類院校教師,認為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和大學生生活之間的關系不大,忽略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薄弱。而在大學生教育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大學生在教師的主導下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意識。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者的作用,不斷加強自身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知識,以高度熱情融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興趣特點優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路徑,確保大學生能夠切實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保障教育教學效果。大學生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活動的開展具有整體性、系統性,其在大學生終身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因此,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要基于多種方法來強化大學生的文化自信,確保大學生能夠深切感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并在大學生心中根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精神,強化大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更好地弘揚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增強人類的精神財富。
非物質文化遺產凝聚著前人的智慧,鐫刻著中華文化基因。非物質文化遺產凝聚著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呈現出一種具有高度審美性和視覺沖擊力的文化形態和藝術形態,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審美體驗。美育是大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育應滲透到高職教育過程的各個環節。在第二課堂的實踐活動中,大學生欣賞極富創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親身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能,體驗現代與傳統相結合、城市與鄉村碰撞的新型文化形態。它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使學生自覺地認識美、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不斷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從而達到對美的評價和創造。
第二課堂是指學校以課程以外的形式,為學生提供的豐富多樣的課外活動和社團組織,通過在第二課堂中普及非遺藝術,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廣泛地接觸和參與非遺文化的機會。通過在第二課堂中開設非遺藝術相關的社團組織和活動,可以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例如,可以成立非遺藝術社團,組織學生進行非遺技藝的學習和實踐,這樣的社團活動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開放的平臺,讓大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主動參與非遺藝術的學習和傳承,還可以通過舉辦非遺藝術展覽、演出和比賽等活動,激發學生的藝術創造力和表達能力,提高大學生對非遺文化的認知和理解。還可以通過邀請非遺傳承人或專業藝術家來校園進行非遺藝術的講座和示范,幫助學生了解每一門類的非遺藝術的歷史背景、技藝特點和審美價值,激發大學生對非遺文化的熱愛,學生還可以通過與非遺傳承人或專業藝術家的互動交流,學習到更多的非遺技藝和藝術表達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藝術素養和創造能力。
大學時期,學生學習能力及綜合實踐技能都在逐步發展,同時在信息技術推動下,大學生不但可以從課堂上通過教師講解掌握相應美育知識及各種技能,還能夠借助外界環境提高自身綜合能力。由此可知,大學生已經具有較強的自我發展及健康成長能力。對于學生這一特點,教師應積極借助多種資源實施大學生美育教學活動,結合多元化素材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在以往大學生美育教學活動中,教師通常將教學內容局限在教材上,理論多于實踐,欣賞多于創造,教學形式及方法較為固定且單調,學生學習興趣無法得到加強,教學效率也得不到提高。而以教材為基礎,充分利用非遺資源實施教學工作,不僅可使學生知識面得以擴充,同時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思維能力穩步發展。幫助學生建立美育知識體系架構,讓學習效果有著顯著增強。教師通過積極完善和創新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愿,有效構建美育高效課堂教學。同時,通過利用互聯網和在線平臺,可以將非遺藝術的傳承和表演推廣到更廣泛的受眾群體中,實現非遺藝術的傳播和傳承。其次,可以將現代技術應用于非遺藝術的創新和表達,例如,可以利用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3D打印技術等技術手段,將傳統的非遺藝術形式與現代藝術形式相結合,創造出新穎獨特的藝術作品,使非遺藝術的呈現形成多樣化、現代化的特點。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思維,培養大學生對非遺藝術的理解和表達能力,還可以為非遺藝術注入新的活力和時代特色,使其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和審美趨勢。
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包含的內容和表現形式比較多,種類也比較豐富,包括美術、舞蹈、雜技等相關的知識內容。在美育教育中,為了更好的將傳統文化融入其中,要能夠基于學生本身的發展特點,對教育教學內容進行選擇和滲透,從而更好的幫助學生融入到傳統文化知識學習中,并使其成為學生自身的知識體系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當中的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要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其中的奧妙,非遺文化與美育教育相互融合,從而更好的提升其有效性。為此,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時,要能夠對文化遺產內進行相應的提煉和選取,并將其融入到美育教育之中,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參與到知識學習的興趣,也便于學生更好的理解有關傳統文化的知識。為此,美育教育中,要注重對教學的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符合大學生階段本身的心理及生理特點,符合其專業特色,從而更好的優化教育教學效果。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扎染,已經具有上千年的歷史。這種古老的手工防染技術,具有非常獨特的藝術個性。其深淺虛實的紋理和神奇多變的肌理效果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在教育教學中可以為學生設置與扎染相關的實踐主題活動,讓學生借助相關的材料,參與到動手實踐活動之中,體驗扎染,感悟這種神奇的技藝。通過參與實踐的方式,能夠讓學生更好的感受到傳統文化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也能夠將非物質的文化遺產與學生知識教育教學的內容相互融合起來,從而更好地促進大學生美育素養的提升。
通過將非遺傳承與教學活動相結合,可以在相關學科的教學中融入非遺傳承的內容,例如,在人文基礎課程中,可以引入非遺文化的歷史背景和發展,讓學生了解非遺文化的起源和演變過程,在專業課程中,可以通過學習非遺藝術的技藝和表現形式,培養學生的藝術創造力和表達能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傳統文化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高校教育作為教學體系當中的關鍵,要注重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其中,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知識的興趣,進而產生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的意識。為此,需要在學校教育中,要能夠為學生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習和創作氛圍。首先,可以采用互動式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例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活動,讓學生在團隊合作中共同探討和解決非遺文化傳承中的問題。通過這樣的互動式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培養大學生對非遺文化的理解和傳承意識。其次,可以引入實踐性的教學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非遺文化的傳承過程。另外,通過利用多媒體教學、在線學習平臺等,可以為學生提供更直觀、生動的非遺藝術學習體驗,學生可以通過觀看視頻教學、參與在線討論等方式,深入了解非遺藝術的技藝和背后的文化內涵。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專業性極強的技能或者技藝,并不是一朝一夕能掌握的,也沒有速成的途徑和方法。所以在高職院校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內容的時候,并不是將教育者定義為高職美育教師,而是擴大范圍,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模式來進行師資隊伍的建設。首先是請進來,專門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高校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有組織、有計劃的請到高校,專門為他們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對積極報名參加學習的學生們傳授非遺技藝。其次就是走出去,組織有興趣、有潛力的教師進行進修和培訓,使教師隊伍能廣泛接觸和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文化內涵,提高高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水平,為規范有序地在高校內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課程提供知識儲備和助推提升的幫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歷史瑰寶,保護好傳承好是歷史賦予的責任和義務。高校教師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積極創新,努力探索新時期高職院校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美育教育的有效途徑,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教育工作,營造濃厚的中華傳統文化氛圍,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將非遺文化融入高校美育工作是一項重要而有意義的任務。通過依托第二課堂普及非遺藝術、將非遺藝術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將非遺傳承與教學活動相融合以及探索傳承非遺的多元課堂,可以實現非遺文化在高職美育工作中的有效融入。通過這些策略的實施,非遺文化將在美育教育過程中得到弘揚和發展,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創造力得到全面的提升,校園文化變得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