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繼平 邊宇 程澤華
(首都師范大學科德學院)
近些年,國內外藝術研究和實踐從中國傳統文化出發,并結合時代特色的作品層出不窮。中國攝影師的創作實踐以中式美學為依托,完成了驚艷世界的作品,如2021年施紅華拍攝的黃山系列,畫面的比例和形式呼應了中國傳統立軸的形式,同時在意象上實現了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意蘊;2023年All about Photo Awards的“The Mind's Eye”大賽中,中國攝影師Haikun Liang從中國傳統民俗炸獅子出發拍攝的作品,視覺震撼的背后是中國傳統節日的宏大敘事。
本案參照攝影基礎課程教學目標,依據中國傳統藝術類型,以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為主要教學方法,結合“對分課堂”的實踐探索,從一張字帖出發,引導學生將書法藝術與攝影相結合,思考不同類型中國傳統藝術的展現方式,培養學生的文化自醒、自知和自覺,最終實現文化自信,通過自己的專業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林語堂《吾國與吾民》指出:書法提供給了中國人民以基本的美學,中國人民就是通過書法才學會線條和形體的基本概念。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國書法及其藝術靈感,就無從談論中國的藝術。書法是很特殊的藝術形式,除了文字的可識別性,線條的藝術性也是其主要特征。書法是形象和意蘊的結合體,對書法藝術的理解和認識,也是培養學生從形式和內容角度思考攝影觀念的過程。
以攝影為媒介,從獨特的角度和不同層面上解釋書法的藝術美,在這方面,國內外藝術家都有成功的作品。攝影師Haley Friesen與書法藝術家Nobuhiro Sato合作完成的作品,將書法的藝術美和人體美相結合,通過彼此的融合印證了美的異同。藝術家Julien Breton將阿拉伯書法以光的形式展示,通過長曝光攝影與3D燈光書法,以光源重新闡述語言呈現另一種視覺審美。
中國攝影師儲楚的《樹語》系列,樹枝的投影是書法文字,這些時而清晰時而模糊的書法文字,就像是風吹過后樹枝的呢喃,枯枝是易碎的,但是這些書法文字卻賦予了樹枝以風骨,不懂這些文字的觀者,可以看到自然和人和交互,熟悉文字內容的觀者,看到了文字的內容,體會到了寂滅和寒冷中蘊藏的生命。圖像與文學的搭配所組成的攝影文學有可能超越單純一文學或單純一圖像所表現的藝術魅力。因為自己的美術和書法學習背景,攝影師將書法藝術的魅力進行了現代解讀,可讀但又被重疊模糊的字跡,它不再僅僅是在宣紙上展示的藝術形式,閱讀也不是唯一和主要訴求,通過文字和繪畫的重疊,借助攝影師實現了書法視覺整體的重構。
書法作為一種文字符號,通過攝影師不斷地建構,在符號系統的建構中不斷地被給予、顛覆、戲仿,從而產生出新價值、意義。書法作為攝影拍攝的創作主題,具有三個不同層面的價值和意義,最表層的是學生根據創作主題,結合攝影技術完成拍攝,在完成拍攝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專業上的問題,并在后續課程中解決問題;再深層次是啟發學生對中國書法進行系統的認識,包括不同字體的造型特征,不同藝術家書寫上的差異等;中國書法線條所形成的獨特外觀形態,書法中的線條能獲得獨立價值體現在線條的外觀形態,更體現在線條的力量感、立體感、節奏感,通過課題的完成,學生對書法藝術的獨特氣韻,特別是書法文字所展現出的中國美學特征的認知與理解,應用到后期的學習和創作。
現階段,書法藝術的傳播僅僅依靠漢字理論和書法理論是不夠的,和不同學科相結合,借助攝影媒介的特征,多層次和多角度地展示書法藝術,是保持它在藝術領域影響力的手段和方式。書法作為攝影對象,不是簡單地拍攝書法文字,而是將書法所有的屬性進行拆解,圍繞書法藝術本身,進行創意攝影。
書法的完成需要藝術家借助工具和媒介完成并呈現,作為圖像的書法藝術,以形式化的樣式進入圖像敘述之中,由此也影響了圖像的形象塑造和空間構圖方式,進而影響圖像敘述的模式與闡釋意義的生成。一般情況下,書法攝影多是展示其藝術特點,但其實書法攝影可以從它的物理屬性、社會屬性等方面同時展開。書法另外一個極其重要的特點是其社會屬性,以中國書法藝術為例,從其社會屬性出發,是整個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是中國人對于世界和萬物關照的直觀展示。漢字的符號化具有其他文字所不具備的特點,通過書法藝術,它可以超脫于工具性和純粹符號狀態,成為一種形式表現的情感符號。對書法藝術的解構,其實就是從形式和筆觸這些直接呈現給我們的直觀里面去發現深藏的內容。
攝影專業對拍攝工具、拍攝環境等的要求,給課程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如果想要通過課程提升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按照傳統課堂的授課方式,顯然是不合適的。課程從中國傳統書法藝術出發,但并不刻意強調拍攝的方法和視覺效果,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嘗試,適用于PBL教學方式的開展。PBL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種種表現,以及獲得的新知識和技能。但這種新知識和新技能的獲得,不能僅從學生作品獲得全面認知和評價,課程在開展時,有意識的將對分課堂與PBL教學相結合,細節化的要求,解決了PBL在教學過程中的諸多不確定性因素。
基于以上研究和調查,以及當代學生的學習特點,課程在開展時,以問題為驅動,在完成拍攝的過程中,通過自主學習和討論,不斷發現問題,反思問題。最終教師結合學生的調研和創作,分享相關知識,并提出新的問題,供學生課下繼續研究。
課程的開展,從一張書法字帖開始,主題是根據目前已經有的拍攝對象完成拍攝,其深層內涵是通過主題的完成,綜合提高學生的專業和文化素養。在這個過程中,首先是學生根據他們的先驗知識來分析問題。在最初的分析中,學生對這本書法字帖充滿了好奇,有近一半以上的同學注意到了文字內容,并試圖將文字的信息進行提取,還有近三分之一的學生發現了媒介的特征,也就是紙張本身的物理屬性,他們嘗試通過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完成作品。個別小組還準備了書法材料,親自嘗試了書寫的過程,在實際操作中感受到漢字的間架結構,體會毛筆的柔韌和現代書寫的異同。
在這段時間的自學之后,綜合和整合新獲得的知識,學生可以自行準備拍攝道具,并將他們的新知識應用到作為知識獲取起點的問題中。在這個階段,學生們合作復習所學的內容,并試圖解決仍然不太理解的問題,并根據個人興趣和理解,完成自己的創作。綜合階段結束后,學生和教師共同評估他們的作品,為了保證課程評價的有效性,教師團隊成為整個教學活動的NPC(non-player character),在教室、影棚、網絡等不同空間引導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教師熟悉相關領域所有的問題,但不直接參與解決,而是通過提供學生需要的材料,協助學生實現自己的想法。
課程的最后,教師匯總學生們所有作品,現場和學生一起建構思維導圖,深入分析,教師提供從中國書法出發的藝術作品,特別是攝影作品,例如儲楚的《樹語》系列,和學生一起了解和發現藝術家的創作角度,從創作思想上歸納和提煉形象和意蘊的關聯。
攝影是一門藝術,它涵蓋了許多不同的技巧和方法,并且可以用來表現各種不同的意圖和觀點,攝影對光線、構圖、對比度、顏色等諸多要素進行控制,最終目的是創作出更有意義和表現力的圖像。歌德在《搜藏家和他的伙伴們》一書的第五封信中提出。強調作品既要有完滿的形式,又要顯示出內在精神,即意蘊和崇高的東西,那才是美的。所有的文化指稱物都可以傳送意義,所有的文化實踐都仰賴于意義的建構,那么所有的文化必定需要利用符號建構意義、傳遞意義。藝術作品有“形”就有“意”,因為藝術家在創造藝術作品時,會注入特定的情緒、情感、思想、觀念等精神因素。這就是藝術意蘊。藝術意蘊是附著在藝術作品中的意義,不能脫離藝術作品的語言形式結構。從本質上說,有價值的攝影作品要實現兩者的結合。
形象與意蘊的區隔與共融是學生在開始課程和課程結束后認識的反差,在課程開始之前,學生對書法藝術的認識是書本的、片面的,并不能對書法藝術產生美的感受,或者說僅有的美的認識也是來自歷史和權威的認定,不能主動自覺地去審美。在創作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是發散和多樣的,有利用書寫媒介特性,對含有書法文字的字帖折疊后拍攝,紙張折疊和展開的形式,既保留折扇的視覺美感,同時通過對光線的控制,強調了扇面的文字,引發觀者對扇面題字等古代文人生活的遐想;也有結合書法文字和中國古詩詞意蘊展示的“扶疏眾木枝,弄影紛欹斜。”,同樣是影子,加入了簡短的書法文字,就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黑白影調,而是墨色濃淡的意趣;更有學生結合現代的圖像后期處理技術,將小組完成的含有書法文字的折紙作品結合在一起,通過斑駁的肌理和灰青綠的色彩過渡,立體化地展示了書法藝術,視覺上的恢宏有了鄭和下西洋的氣勢。(圖一)

圖一:學生從不同角度完成的攝影練習
在拍攝和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們逐步發現,利用書法作品和書法元素置景,是對書法形式的展示,這種形式使用,傳達的概念是模糊的東方印象,而不是更為細膩的意蘊表達,書法可以成為視覺中心和主題,也可以成為表達觀念的符號。這啟發了他們對其他類型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不再是單薄和片面的,而是系統和深入的考察和挖掘。
對于學生個人來說,在本次課程開始之前,已經學習了攝影的基礎理論知識,并且因為大家的文化背景,對書法藝術都有了大致的認識。如果學生不知道他們的學習領域,他們就無法處理問題,因為他們需要從以前的經驗中選擇知識,并與新知識相結合,以適當地構建他們的創作思路。在課程開展的過程中,適當使用面對面教學,鼓勵學生按照討論、查閱資料、使用多種拍攝工具解決問題。課程開始的第一階段,教師作為組織者,協助學生嘗試完成思維導圖,將有效的自助式學習方式,通過對分課堂,傳達給學生,并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為課程考核以及課程最后的總結準備資料。
對于教師來說,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將課堂復歸于學生,讓學生在體驗中享受學習權利、承擔學習責任。這就需要教師從技術和藝術等多個層面對課堂進行把握,就本模塊來說,攝影技術是必須的基礎,但不是重點考察的標準,學生可以通過學校影棚,也可以在自然光環境下完成拍攝,可以使用專業相機,也可以借助手機等拍攝工具完成任務,在完成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發現自己在構圖、曝光與控制、后期處理等不同方面的問題,進而通過后期自我學習來解決。
書法在中國人的審美和中國文化中如此重要,如果世界不能真正理解中國書法文化,對中國整體文化的理解也不容易做到全面、準確,從而會產生很多誤解、猜疑和沖突。通過課題的完成,是解決拍攝技術過程,更是對中國傳統藝術類型中形象和意蘊關系的認識的發展過程。
課程開展PBL模式和對分課堂的結合,使學習者能夠有效地進行個人和小組拍攝。這種教學模式激勵學習者在課程中更加主動、靈活和個性化。此外,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包括虛擬課堂和課堂活動,如討論、解決問題、小組作業、通過視頻會議、網絡論壇、聊天和小組帖子的個人作業,激發了學習者產生適當和獨特的創意作品。課程考查學生的自學能力、表達能力、協作能力作為評價指標,獲得跨學科知識和技能。通過課題的開展,學生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上都更上了一個臺階,在對書法藝術的認識和展現上,不再停留在書法字體本身,而是將書法當作一種表現語言和視覺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