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宇琦
(幻方(北京)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
高路亭村位于安徽省南部池州市南邊石臺縣七都鎮東部,屬泛徽州地區。傳統村落高路亭村是高路亭行政村中的一個自然村,占地面積85.6畝,325省道貫穿其間。村域內除部分地平坦耕地,其他均為坡地。
全村四面環山,生態環境優越,生物資源豐富,境內林木蔥郁,擁有多種珍稀動物,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且冬夏長,春秋短。2023年,高路亭自然村人口240人。
高路亭村依山腳而展開,南面考圲河,東鄰舒溪河。背山面水,負陰抱陽,整體地勢自西向東呈遞減趨勢,整體形成“富”字型格局,屬于伴山型村落。
村莊格局保存完好,仍有清晰的山水格局及建造肌理。在營造過程中,充分吸收徽州地區地域文化的精髓,結合地形地貌,有效利用水資源,運用鄉土材料,表達了徽州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物我一體的自然觀”“陰陽有序的環境觀”。
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包括傳統建筑和歷史環境要素兩大類。
傳統建筑上,現存有永泰曲坊、乾坤里、懷仁堂、莊屋、乾泰曲坊等歷史建筑,10處被評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部分古民居內還存有精美的鍍金雕梁畫棟,呈現出古代高路亭村能工巧匠的工藝特點和高路亭村豐厚的文化內涵。
歷史環境要素上,主要包括保留下來的老街道、河岸碼頭、古樹植被、雕刻碑文及橋梁等等。

表1 物質文化遺產一覽
村落始于唐代,是西線的香客們前往九華山朝圣的必經之路。受益于其地理區位,隨著人流集聚而逐漸興起。南北商貿往來的需求,催生了高路亭著名的釀酒技藝,其中“甜酒曲”最為有名。村落在明清時代達到了鼎盛,成為繁華的商貿集鎮。正是這種商貿交流和人員往來,孕育了高路亭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文化。

圖1 非物質文化遺產照片

表2 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覽
村落選址依山傍水,符合中國傳統文化山水相間的理想格局,即負陰抱陽。周邊有以下山脈:來龍山、乾坤山、高山、岑庭山、上山等,其中來龍山是主峰,高山和岑庭山為次主峰。南側、東側被考圲河、舒溪河河水環繞,形成了“藏風聚氣”的典型特征。在此基礎上,順應地勢布局,北高南低,具有良好的眺望景觀。
這種環境結合了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一定程度的空間隔離,非常適宜于創造出穩定的生態平衡和特殊的氣候條件。依山而建,有效遮擋寒冷的北風,保障氣候穩定、四季宜人;面向水源,迎來夏季的清涼南風;向陽而立,確保充足的陽光照射;緊鄰水域,便利于水上運輸以及生活用水和灌溉的獲取,同時提供理想的水產養殖環境;緩和的斜坡地形防止水患危害;豐富的植物覆蓋有助于維持土壤和水源,同時調節區域氣候,果園和商業林木除了具有這些功能外,還能帶來經濟收益和能源供給。綜上所述,優越的地理位置促進了農耕、林業、牧業、副業及漁業的綜合發展,促成了健康的生態循環,使這片土地成為一片幸運之地。
文化特色總體包括建筑文化和歷史文化兩部分。
建筑文化由建筑外貌特征、空間體系和節點裝飾所體現。
建筑遵循著徽派建筑的經典風格,外貌特征上是白色的墻面搭配黑色的瓦頂和獨特的馬頭墻??臻g布局上,天井為主導的空間體系十分顯眼,在民宅和宗族祠堂中廣泛應用,既適應了當地的氣候條件,又有效地節約了土地使用。在裝飾藝術方面,這些建筑巧妙地融合了石雕、木雕和磚雕,如精美的磚雕門楣、石雕窗花、木雕窗格和柱子等,使得整個建筑物如同詩篇般精致。這些建筑完美地結合了古典雅致、簡約和華麗的元素,至今依然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
歷史文化是以村史和鄉賢故事為主的文化。
高路亭村落自唐朝時期建立,經歷了多次變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1478年,該村因其制作甜酒曲而聲名遠揚。到了明清時期,高路亭發展達到頂峰,商業活動繁榮,街道上車水馬龍,各種店鋪生意興隆。1678年,高路亭制曲業的歷史被正式記錄下來,當時已有兩百年的歷史,并且其產品銷往全國乃至東南亞。1958年,隨著325省道的開通,村莊內外新建了許多商鋪和飯店,形成了新的街道。改革開放政策實施后,酒曲業在既往基礎上有所發展,但隨著生活方式的變遷,產業難復榮光,到2000年后,只剩下一家持續生產。2012年起,高路亭開始進行美好鄉村建設,保留了傳統村落格局和建筑的同時,通過改善了村莊環境和基礎設施,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質量。
鄉賢包括李燈、李回、李仰之等。李燈生于北宋初年,是太平縣有史以來的第一位進士,在977年任太常禮院中書侍郎,對義門李氏家族歷史產生重大影響。政治上,他繼承并發展了唐代官職體系,為家族選擇了更好的居住環境,建立了大宗祠作為祭祖和處理家族事務的場所。品德上,他以敬老慈幼、濟弱扶危獲得族人和鄉鄰敬仰,事跡載入太平縣志。此外,他還保留了家族尊貴歷史的證據,如大唐賜予的田地敕令,成為激勵后人的重要人物。李回是李燈的七世孫,是義門李氏家族史上第二位進士,位列太平縣志第十三位進士。紹興元年(1131)李回任南宋參知政事。李仰之是“乾泰酒曲”的創始人,他建成了高路亭村大約一半房屋。一生簡樸,秉持“創業難,守業更難”的理念。
傳統村落評價中普遍要求真實性、完整性、延續性,在此基礎上,我們進一步深化演繹并與傳統村落村情相結合,提出應該重點考慮歷史深遠性;空間、秩序和生活結構完整性以及環境和諧度以及文化傳承的代表性四個關鍵方面,以確保古村落獨特價值得全面體現。
一是歷史深遠性。作為衡量古村落價值的關鍵指標,它反映了文化遺產的珍貴性。高路亭村落的歷史悠久,據族譜所記,自李氏家族遷居至此后,高路亭村始終維持了其最初時期的特色與風貌,其中大部分建筑至今依然展現出古老村落的肌理。
二是空間、秩序和生活結構完整性。與許多面臨“空心化”問題的古村落不同,高路亭村落仍然保持著濃厚的生活氣息,這得益于居民長期生活的自然保護,使傳統建筑得到更好的保存。
三是環境和諧度。高路亭村落體現了傳統的’天人合一’哲學。在村落的建設與發展中,村民和周邊自然環境之間保持了一種獨特的和諧關系。這種和諧理念被融入村落的規劃與建設之中,形成了一種與自然景觀完美融合的美麗村落格局。
四是文化傳承的代表性。高路亭村落的居民深受徽文化影響,酒曲制作、詩詞創作成為村民的共同愛好。這種文化經過幾百年的傳承,變得愈發深厚和豐富。
高路亭村這個有著千百年歷史的村落因徽杭古道興起而至盛。繁華落盡,古老的高路亭在讓人無限追憶的同時,也留下了大量的開發資源和復興前景。這里有最古老的傳統建筑,有獨具特色的商業模式,有史上著名的傳統技藝,有徽文化中獨具特色的村落文化、水系文化。完整獨特的歷史村落風貌,村落空間肌理,現存仍保留著完整的街巷格局、歷史建筑等物質文化遺產和高路亭酒曲、米酒制作技藝、油坊榨制技藝、臭豆腐干制作技藝舞馬、舞龍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出的獨特的歷史研究價值、建筑研究價值、文化研究價值、社會研究價值。
歷史研究價值:古村落是傳統文化的重要承載空間,歷史的“活化石”。高路亭村現狀保留的清朝、民國時期建構筑物、植被古樹、河道碼頭等以及他們共同組成的空間肌理,都是“生動的歷史書”,為研究泛徽州地區建筑、文化、風俗等提供了真實的歷史標本。
建筑研究價值:高路亭村的建筑風格與徽派建筑相似,展現了簡樸、穩重、莊嚴和精細的特點。這種獨特的建筑風格,既是自然環境和地理條件的產物,也深受徽文化的影響,包括藝術追求、道德標準和文化品位,展現了該地區的深厚歷史背景、山地地形、風水理念及其獨特的裝飾風格,體現了當時較為先進的水平。此外,木雕、石雕和磚雕等徽州手工藝品,以及新安畫派等藝術門類的風格,都在村落的建筑中得到了體現。
文化研究價值:高路亭村的文化價值體現在其對泛徽州民居特色的完美展現。村落不僅風景秀麗,而且居民自古以來重視儒學和教育,文化氛圍濃厚。這里集中體現了明清時期程朱理學的封建倫理文化、族群聚居的宗法史化、村落建設中的風水文化以及建筑雕刻與繪畫藝術的文化現象。
社會研究價值:古村落對于科學研究的價值是多領域的,高路亭村所保留的各種歷史遺存在建筑學、城鄉規劃、人文地理等學科中有重要意義,另外在經濟、哲學、文學、藝術等領域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為我們對古村落這些不同領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多元文化和社會形態是維持社會生態多樣性和平衡的基礎。高路亭村的穩定和諧的村落空間結構,是長期發展和演變的結果,適應了自然環境和社會形態。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指出,保持自然和歷史遺跡的親密接觸,是人類均衡發展的重要因素。
傳統村落是我國重要的物質和文化遺產,是地方歷史、社會的重要承載空間。通過對高路亭村落層層深入的價值研究,為后續開展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實用性村莊規劃、文化研究等提供了一種方法,為振興中國傳統村落及提供了寶貴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