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乾英
(臺州學院)
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宣言》的發布,標志著新文科建設進入全面啟動的新階段。音樂學(師范)是新文科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才的培養制度是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音樂學師范專業的關鍵導向,是確保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產出的重要因素。音樂藝術具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特性,發揮著特殊的育人功能。音樂學(師范)學科要適應新文科發展,必須加強質量的把控,促進音樂學(師范)學科人才培養能力持續提升。音樂學(師范)是新文科建設過程中必須以進一步實施“就業為導向,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適應現代服務業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以滿足當地音樂產業的發展需求。鑒于此,本文將以臺州學院音樂學(師范)專業為例,通過對教育事業發展現狀與音樂教育人才需求現狀、音樂學(師范)專業代表性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與教學計劃、學校人才需求核心問題進行的全面調研及系統分析。
針對我國音樂學(師范)專業的高校分布情況進行分析,我們調研了具有音樂學(師范)專業的國內多所院校,橫跨多省,省外高校選擇了貴州師范大學、廣西師范大學;省內高校選擇了杭州師范大學、紹興文理學院、麗水學院、溫州大學。對其音樂學(師范)專業所在學院與專業方向、培養目標、主要實踐教學環節等多方面內容進行了深入調研。通過調研,我們發現音樂學(師范)專業的辦學指導思想大多為“立足師范、面向社會、強化多能、突出特長”,培養“多能一專、全面發展”的音樂應用型人才。根據地域性特點,各高校結合當地文化特色開發系列課程,如麗水學院挖掘“畬族歌舞”“浙西南民間藝術文化”,塑造具有區域化特點特色專業。

省內外院校音樂學(師范)本科專業培養目標
表中,我們可以看出省內外院校音樂學(師范)本科專業培養目標基本一致,但各個院校的文字表述稍有不同,但基本意思相通,均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素質知識結構要求、知識結構要求、能力結構要求。
臺州學院音樂學(師范)專業培養目標是培養本專業適應于國家基礎教育的改革和教師教育的不斷發展的社會需求,以臺州為立足點,并面向浙江,培養富有高尚師德和教育情懷,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掌握現代音樂理論與技術,以及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和最為基本的技能素養,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創新精神;熟悉地方傳統音樂,適應面寬、應用性強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要求是從思想道德方面素質、業務方面素質、文化方面素質、身心素質四個方面的要求來闡述人才培養標準的,臺州學院為標準,從社會對于人才培養為核心,客觀接地氣,從事實出發,對應關系上詳細闡述了具體的人才培養要求內容和相配套的主要課程或教育培養環節及措施。從根本上明確了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標準和措施之間的直接對應關系,能夠更加清晰地看出人才培養的整個脈絡。
為了更進一步了解現行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音樂學(師范)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我們以臺州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音樂學為例,進行了更進一步調研。調研內容主要針對音樂系的發展、從業人員收入、行業對畢業生的素質要求、學生最需要培養的能力、哪些課程應該刪減、新課程開設等方面進行。初步分析來看,我校音樂學(師范)專業現行培養方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一是辦學特色不夠突出。地方院校音樂學師范專業設置特色專業必不可少。首先我們要以畢業生回訪、畢業生座談、畢業用人單位的回訪以及在校大學音樂學師范生調查的基礎上,突出能力的培養,圍繞兩個方向展開教學設置,這兩個問題分別是“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兩大問題,課程設置多元化,以提高學生的就業率為基本核心,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分層實施教學,突出自己的辦學特色。因此,我們應該結合本地本院實際和社會需求而制定特色課程,主要由臺州傳統藝術和藝術科學前沿課程組成,如開設“臺州亂彈”“臨海詞調”等當地特色課程,地方課程也通過專業必修課、選修課、學術講座、實地調查采風等多種課程教學模式實現。
二是學科交叉的內容比重較少,特別是多媒體、網絡科技等對于未來音樂學師范的影響重大,因此,在科技創新的新時代,音樂教育也無不例外,必定要注重文化產品與文化服務的開發與研究。課程設置中可加強音樂與美術、音樂與科技、音樂與旅游等多方位的滲透與合作,基本目的是讓學生建立起創新的意識以及發散的思維,將傳統的教學模式與現代教育理念相互融合,促使多樣化、多邊化、靈活化發展,使得地方高等學校音樂師范的教學真正能與市場相接軌。
三是音樂學師范課程板塊設置急需進一步調整,具體表現如下:課程由全校性公共課程、專業學科課程、專業基礎課程等部分組成,其中大一大二課程設置中,教育類、思政類、公共課占比比較大,占用了學生大量時間,而師范生技能方向課程,如即興伴奏、樂隊編配、舞蹈編導、合唱與指揮、活動與策劃、數字與編輯等方向課程實戰課堂涉及不夠,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結合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音樂學(師范)的專業優勢,增強學科之間的交叉,進一步強化地方院校師范音樂學專業以基礎音樂教育服務我基本點,目的指向性為社會基礎教育服務,合理配置全校性公共課程、專業學科方向課程、專業基礎方向性課程等課程模塊,統籌協調必修課與選修課的課程配置,與時俱進,開放統一,形成多維度知識結構,構建分解分層分類的教學內容與資源,實現多課程互融共促,多元化發展,最終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跨界能力。
除此之外,地方性應用型本科院校音樂人才培養模式應該進行持續評估和改進。學校可以定期對培養模式進行評估,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果和就業情況,收集學生和業界的反饋意見,并根據評估結果進行相應的改進和優化。這有助于確保培養模式與音樂產業的需求保持緊密對接,并不斷提高培養質量和效果。
結合教學育人,必須“立足師范、面向社會、強化多能、突出特長”,培養“多能一專、全面發展”的音樂應用型人才,將思政課程融入巧妙地落實整體培養過程,將地方音樂元素融入課程,培養學生對當地音樂傳統的理解和創新能力,做到課程與“專業教育”“特色育人”“實踐創新”緊密聯系,發揮課程的育人功能,切實把立德樹人落到實處,傳道授業解惑,提升專業素養,并切實讓學生樹立好良好的職業道德,以及職業信念,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推動地方音樂文化的發展。
緊跟時代,將音樂與微專業相結合,進行地方資源整合,將音樂與設計美術相結合,鼓勵高學歷教師開展新課程教學,與時俱進,開設游戲音樂、視頻剪輯等課程方向,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增設視頻剪輯、游戲音樂等方向課程,基礎學科為先,以教育見習、教育實習、教育研習為紐帶,將基本轉化為實踐,在大學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學期貫穿實踐環節,將教育見習細分為觀摩見習、體驗見習兩種不同的發展方式,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重視實戰環節,在高度重視基礎學科的同時又兼顧了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做大做強優勢學科,產、學、研融為一體,提升硬件條件,如增設錄音棚、影視音樂視頻剪輯設備、樂器工廠等,為學生提供更符合實踐操作的實踐條件。加強與當地文化館、教育局、基層文化機構、琴行等合作與交流,搭建更為廣袤的演出實踐機會,學校、地方、機構等多方協同育人。除此之外,提升教師多方位技能,交流學習,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切實做到以用人單位的需求為核心,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出讓社會滿意的當代音樂學師范人才。
基于《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和《音樂與舞蹈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等多個指導文件思想,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音樂學(師范)相關課程均應堅持以育人育才為中心,以學生的發展和需求為中心,以地方高校音樂學技能課程的學科特性為中心,構建扎實的、充實的、創新的、有機的課堂。地方高校音樂學(師范)按照本學科特定的專業方向拓展學科交融,按照需求為導向,增設音樂與管理方向、音樂與市場營銷、音樂與視頻剪輯等課程類目,并將美術方向課程、書法課程、文學類課程、音樂治療、傳播學等跨專業學科方向課程引入推進,促進學科之間的相互碰撞,從而從根本上提升學生們的競爭力。另外,課程設置中,建議將拓展英語中的學術英語、商務英語、雅思等選修中的其中一到兩門換成音樂英語或跨文化國際留學生雙語民族音樂欣賞等選修課程,運用新的教育理論和教育觀念,緊扣現代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理論的交叉研究,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音樂專業綜合應用能力。
由于專業的學科特殊性,決定了音樂學它必定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強實踐方向課程必須依托大量的實踐實戰,將理論知識落地轉化為實際能力,因此,固定的實踐基地必不可少,一般應包括校內實踐基地、校外實踐基地。
其一,校內。注重課件實訓、實踐練習評析,以民樂團、合唱團、舞蹈隊、戲劇團、地方劇團等不同實踐類團體為基本落腳點,運用批判性思維與實戰型練習將理論與實際操作相融合,以演促練。
其二,校外。切實落實雙導師制培養方案,通過團體演出、教育實習、教育見習、教育研習,長期聘請中小學一線教學名師專家為校外導師,個性化指導,建立產、學、研三位一體的合作形態,通過專家講座、名師進課堂、分組課堂、個別課堂等多方式多渠道展開,確保了創新教學加實踐教學的實際落地與開展,切實培養優質音樂人才。
地方性應用高校音樂人才培養模式應該鼓勵學生進行持續學習和自我提升。學校可以提供繼續教育的機會,如研討會、講座、音樂大師班等,并積極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學校可以與國內外知名音樂院校或組織建立合作關系,開展學生交流項目、聯合培養等活動,提供學生與國際音樂領域接軌的機會,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和國際競爭力。
總之,我們必須以“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以“需求側”為導向,以“藝、教、工、思”融合的美術學人才培養為核心,以建設特色鮮明的應用型大學的總體目標為綱,著力培養具有崇德尚藝的情懷、融合創新的音樂專業基本功、扎實嫻熟的藝術教育教學能力、適應時代的高素質應用型中學音樂教育人才。重視各音樂課程的相互滲透,通過課程設置、產學合作、實踐導向、創新培養等多種手段,“緊扣主題,四年一貫”的實踐教學模式,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具備專業音樂素養和實踐能力的學生,建構音樂專業“專業化—團隊化”之間的相互作用,科學合理地進行課程體系設置,圍繞進一步建設與發展應用型課程以及應用型教學團隊,進一步調整、充實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音樂專業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重視教學實踐,開發音樂類專業的實訓課程,與當地音樂產業緊密對接,并不斷進行評估和改進,以適應音樂產業的發展和變化,使教學的各個環節進入不斷地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