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倩穎
(蘇州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于自身生產生活的品質要求日益增多,審美也提高到了一個較高的層次,同時我國對于建筑和景觀的需求也日新月異。但在當今的景觀設計當中,設計師為了追尋快速的設計落地,往往停留在淺顯的設計表面,沒有深刻挖掘景觀設計的內涵與核心要義。出現建筑設計和景觀設計的脫節現象,使設計出來的成果眼花繚亂;在建筑落地之后,景觀設計才開始在建筑的基礎上進行設計,運用這種“見縫插針”的設計方式,使景觀設計的表達千篇一律,缺少新意。
建筑設計是進行具體的建筑單體設計,指建筑的個體與其本身的功能及其外部造型。而景觀設計是進行微觀的景觀設計,指建筑的外部空間,或建筑之外的其他空間。建筑的外部空間也是建筑的一部分,是被建筑物輻射且影響的空間范圍,應是由設計師有目的的進行創造出來的。
不論是對景觀進行設計還是對建筑進行設計時,會發現建筑和景觀具有辯證統一的關系,我們應當從設計本身出發,通過分析人們生產生活的需求,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滿足人們對于宜居環境的需要。①
“建筑景觀一體化”則是將上述所提到的建筑與景觀、建筑個體與建筑之外這兩種不同功能的活動空間,通過設計師不同形式、不同手法的相互融合。②達到設計的形式性、功能性、人文性、生態性等等方面緊密結合成一個有機整體的過程。
安妮?惠特森?斯伯恩在《景觀里的建筑學:面向統一的視覺》里面提及:景觀并不僅僅是建筑的視覺輔助,兩者是互相成就的關系,建筑設計不應該只將重點放在室內、擺脫自然,應該找到與自然相適應的設計方法,斯伯恩的建筑和景觀視覺上的統一論被設計師們呈現在作品中,并強調了人的主觀性。
他也曾說:“許多建筑師甚至景觀建筑師都堅持這樣理解景觀和建筑:反對有活力的創作過程,而僅僅把景觀作為現有建筑物視覺上的設置,只考慮景觀中山、樹和花的形狀和顏色,而不考慮使景觀有活力的過程。”③
可以看出當時還沒有人將這個項目看做一個同時考慮人工系統和有機系統的城市空間,只是停留在設計的表面,這是早期“建筑景觀一體化”的雛形。④
而在我們國內,古往今來,中華傳統文化始終將建筑與景觀的關系放在首位,很早就有“因地制宜”“依山就勢”等詞匯的出現,其實就是我們發掘到“建筑景觀一體化”的雛形。
其中中國古典園林中的蘇州園林中許多細節就體現出建筑與景觀一體化運用的精妙之處。通過對于一體化設計的不斷探索,不斷打破界面,最終達到了“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園林和融于園林的建筑。⑤
之后隨著設計領域前人的不斷探索與學習,在20世紀末時期,我國逐漸開展了對于建筑景觀一體化的學術探討。國際建筑協會于1999年第20屆的世界建筑大會中,由吳良鏞先生提出的“三位一體”概念進入到大家的視野當中。其談到,要通過城市設計的核心作用,將建筑學、地景學、城市規劃學的要點整合為一。之后隨著設計學者的不斷探索,建筑景觀一體化的理念離我們越來越近,漸漸扎根于設計作品中。
總的來看,其實建筑景觀一體化設計手法在大部分在大部分優秀案例中都或多或少的有所滲透。
拙政園作為最具典型的園林,其全園占地78畝,全園水面較大,山徑水廊起伏曲折。其總體布局采取分割空間,運用借景等造園手法,因地造景、景隨步移,步移景異,是極具江南特色的典型園林。
《園冶》指出“相地合宜,構園得體。”拙政園選址于蘇州城東北隅,將蘇州市井之地圍擋,將自然之氣疏通,原本最不適合造園的城市便成了既方便又幽靜的“城市山林之地”。景觀與周圍建筑相協調,城中山林配合著古城的粉墻黛瓦,雖沒有遠山之景,但也有人文的風趣。
拙政園早期多為單體獨立排列,到晚清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增多了廳堂亭榭、游廊畫舫等等,建筑的密度明顯增加,建筑漸漸趨向群體組合。
1.軸線
拙政園整體構圖成一條軸線,不論是景觀還是建筑都依附于軸線進行排列組合,有秩序的形成一套獨屬于拙政園的系統,給觀者以整體、人為的感覺,雖軸線給人強烈的秩序感,但還是過于生硬,故拙政園在設計時,在腰門以后堆疊了許多黃石和假山,削弱了軸線本身的生硬感,使拙政園更加的統一與和諧。
2.對景
在中國古典園林中,對景也是常用的一種設計手法,在園中,兩兩觀賞點相互對望,相互成景。拙政園中建筑濱水而建,池中加上兩山增加觀景高度,形成一組組對景,使園中景與景之間各自成景又互相成就。對景也最宜在中軸線設置,景與景之間相互襯托,突出主景物的同時強化軸線。在現代設計中,這一手法也經常被運用其中,對稱之美的和諧韻律感,滋潤著設計中的每一處細節,使得設計作品有了更濃厚的文化感和沉穩圓潤之感。
3.障景
障景是中國古典園林非常常見的造園手法之一。指的是遮住破壞景觀的事物或者暫時遮住接下來馬上出現的景物。這一手法是錦上添花的,在景色中一旦出現不合時宜的事物,便會將所有的意境破壞掉,美反倒成為不美的襯托。而遮住馬上出來的事物,這更好的呈現出了神秘的美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氛圍營造。使人眼前一亮,孜孜不倦的探索于其中。設計對于美的表達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含蓄的,這也正是中式設計的獨特之處。
4.借景
對于借景,將園中觀者視線所能看到之處當作一幅畫,在這幅畫面中,將好的建筑景色與景觀共同組織起來,這不僅僅是近處的,還有遠處的景觀。借自然之景創造園中景觀,拙政園中的借景雖然很簡單,卻也十分出色。其遠借了城西北寺塔的景色,建筑與景觀相得益彰。拙政園本就是東西狹長的布局,再加上水面駁岸全部都是東西狹長,視覺上拉長了透視角度,延長觀者視線,遠看去仿佛拙政園直到北寺塔腳下,近景遠景相得益彰。
5.框景
《寄暢園設計手法分析》中提到:框景,不僅有景還有境。拙政園很好的詮釋了這一手法。現代設計中會引用這一設計手法,但是多數情況下,不得其設計精髓,框景的設計元素和設計氛圍要求較高,涉及到室內設計的設計細節,建筑設計的設計風格,以及景觀設計的亮點展現。三者需要互相融合表達,缺少一味要素,便使得整個設計不夠精彩,或是精彩的設計,沒有得到更好的表達。
1.拙政園中園
拙政園的中部是全園最精華的所在,景觀以大水池為中心。水面有聚有散,植物配置非常豐富。而園中水面寬廣,所以建筑物大多臨水,借水賞景,因水成景,水與建筑物渾然一體,達到建筑與景觀相和諧的一體化之感。
此外,園中的建筑與景觀布局共同采用的“疏處可走馬,密處不透風”的方法,通過景觀和建筑兩者合二為一共同進行設計,既保證“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大自然風情,又解決了園林里建筑過多所帶來的視覺疲勞感,減少了建筑與景觀在視覺上的矛盾。⑥
2.拙政園遠香堂
“遠香堂”三個字取自《愛蓮說》“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園內為了欣賞三面荷花,設置了四面落地長窗,觀者身處其中,環顧四周如欣賞長幅畫卷。正對的門框將園外之境引入建筑之中,使觀者在建筑中就可欣賞到遠山雪香云蔚亭的景色飽覽,小亭屹立,磊石玲瓏,賞心悅目。
3.拙政園別有洞天
園中別有洞天為拙政園中中園和西園連接處的一個半亭。門洞墻壁加厚,猶如在洞中觀覽園中水景。其中荷風四面亭挑出半身,“半間一廣,自然雅稱”,引人駐足觀賞。觀賞這美景之時,駐足于“畫框”之時,觀者自身也成為了景色。別有洞天的不光是景色,更是古人的設計思想。
4.拙政園“與誰同坐軒”
小軒筑于拙政園西園水中小島的東南角,東南朝向,面對“別有洞天”月洞門。這里景因為人而成,人因為景而變化。建筑融于景觀,人亦融于畫面。
5.小滄浪小飛虹
每當微風拂過,水波四起,建筑就如同長船一般隨波而動,滄浪而起,小滄浪和小飛虹朱紅桿倒影水中,猶如彩虹潛游。古人素來對意境的把控較為苛刻,此設計手法便可以帶我們以管窺天,將水陸界限模糊化,是建筑也是船體,是倒影也是本體,華燈初上,燈籠掛起,古人的中式浪漫色彩在夜晚陡然升起。
將景觀設計融入到建筑設計中去,將景觀設計與周邊環境有機的統一起來,以此達到建筑與景觀相互統一、相互融合的目的。提高建筑與景觀使用的舒適性以及整體的藝術性。從整體到局部、從面到線、從線到點,層層遞進,形成設計的有機統一。以建筑設計作為出發點,以人與自然的生態系統為服務對象,關注客戶群體的使用,滿足人的使用需求,將人與自然的長期和諧關系以及可持續發展放在首要位置。⑦
“建筑景觀一體化”的設計使用程度,影響著一個國家的整體設計水平。而這樣有機整體的“建筑景觀一體化”也將成為設計發展的必然趨勢,在設計師的一次次設計、一次次探索中,發現新亮點,找到新啟發。
“建筑景觀一體化”的設計可以更好的利用景觀環境來烘托建筑,同時令建筑和諧的融于景觀。⑧設計師可以通過景觀設計語言的敘述,表達出更深層的空間內涵,挖掘出空間更多的可能性。
設計領域的細分化能夠讓設計師更加專注于自身的專業領域,從而做出更細致、更驚艷、更具有突破的作品。而設計其實更應該對項目進行整體化的思考。由單體設計轉換為整體設計,設計方所發揮的范圍更大,有機結合后,設計深度更深,故而設計作品也會更少的出現設計問題,單方向的考量,難免會出現設計漏洞,統籌設計下的作品更整體更具有生命力。
建筑與景觀的融合是城市設計的最終目標,無論是景觀設計還是建筑設計,不能只考慮單方面的設計。不論是僅有建筑單體亦或是僅有漂亮的自然環境都是不夠的,只有將優美的自然與人們良好生產生活的氛圍融于一體,在建筑設計中融合景觀的設計手法,在景觀設計中滲透建筑的設計意圖,建造出景觀建筑,將設計與環境相適應,注重觀景與景觀和諧,才能營造出完美的人造環境,達成理想社區;實現真正的建筑與景觀的有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