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科宏
(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
中國近代歌劇發展歷程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20世紀20年代以黎錦暉兒童歌舞劇為代表的“萌芽期”;二是30年代以來的“探索期”,主要以西方大歌劇模式創作的代表《西施》《秋子》《沙漠之歌》等作品,或以中國傳統戲曲為基礎、融合西洋作曲技術并以中西樂隊混合伴奏的作品,如《岳飛》《蘇武》等;三是1945年以《白毛女》為標志的“發展期”。其中,《秋子》是探索期第一部中國本土正歌劇,公演次數多,社會影響較大。
歌劇《秋子》由劇作家陳定根據1938年4月《群眾周刊》刊載的《宮毅與秋子》的報道改編而成。該劇經黃源洛作曲,臧云遠(曾任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李嘉作詞,于1942年1月在重慶國泰大劇院首演,一經演出便在當時的文化界引起了極大轟動,七場門票在預告后不久便已售罄。后又至昆明、遵義、南充等地演出,均受到當地群眾的喜歡,極大豐富了當時人民的政治文化生活。建國前,《秋子》經歷四年多公演,場次多達52場。曾引發了文化界對中國歌劇創作之路的討論。
汪毓和先生在《從歌劇<秋子>想起張權》一文中寫到:“這部歌劇是中國藝術家結合時代需要,運用西方傳統大歌劇模式所創造的新型中國歌劇。全劇擁有兩幕43分曲,配以正規的‘雙管編制的管弦樂隊’和合唱、重唱以及具有相當分量和難度的獨唱。當時,中國新型歌劇創作還處于發展的早期,在它之前,幾乎無人敢做如此大膽的試探,更沒有可能以實際的演出面向社會公眾。……因此,從創作和演出全面來觀察,歌劇《秋子》的上演確實為中國新型歌劇發展揭開了令人振奮的新篇章。”[1]《秋子》作為我國近代第一部采用西方大歌劇形式創作的作品,在當時的歷史大環境下,不論是對中國歌劇道路的探索還是在創作思想及演出意義上都具有積極影響。
《秋子》的成功復排得益于南藝優秀的創演力量,國家一級導演、南藝教授錢態擔任導演,江蘇省音協副主席、南藝客座教授崔新任編曲,著名音樂學者居其宏擔任藝術總監。南藝優秀畢業生、歌劇演員李瑋飾演宮毅,侯蔚老師飾演大尉,曹琳、范真璇老師飾演秋子。南藝音樂學院合唱隊、舞蹈學院部分同學也參與了演出。樂隊則由南藝交響樂團擔綱,徐志廉教授擔任指揮。
當年的劇本具有原汁原味的時代氣息,因而創作團隊充分尊重了原著精髓,復排作品時原劇本的唱詞和情節基本得以保留,序曲部分則由居其宏重新寫詞。但由于復排時創作團隊只找到了原來殘缺不全的簡譜本,許多章節都遺失了,在“了解原作的基本音樂架構,進而尋求改編、提升的基本依據與方式、方法,總的理路是尊重原作風格,融入當代審美。”[2]因而,復排《秋子》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同樣追求在編曲、舞美設計等方面融入當代審美,進行了創新。
對過去的沉痛哀悼,對現在的真切感恩以及對未來的滿懷展望,這種復雜情感的交織透過《秋子》折射出動人的藝術魅力,發人深省。《秋子》采用的是兩幕劇形式,簡潔、明快,非常適宜普通觀眾欣賞,音樂的張力也更加貼近故事情節以及人物的內心活動。
序曲以大合唱開場,交響樂團伴奏,氣勢恢宏,震撼人心。少兒合唱團的加入,寓意鮮明,代表了朝氣蓬勃的新生力量。
序幕維維拉開,第一幕開始上演,醉醺醺的日本軍官及士兵,風姿綽約的舞姬,放蕩不羈的笑聲,華麗的舞臺燈光布局,這些元素的運用展現了一副日軍夜夜笙歌的景象。日軍大尉和宮毅的重唱以及各自內心的獨白,激化了矛盾,為劇情發展做了進一步鋪墊。
女主角秋子出場演唱的是詠嘆調《為了我正在想他》。詠嘆調是歌劇中最具有表現力,最賦有感情,往往也是作曲家最常用來表現劇中人物情緒的一種抒情性聲樂體裁。這首詠嘆調用多種音樂元素來表現秋子內心苦悶迷茫的情緒以及對丈夫的思念之情。多處不明朗的變化音級的運用、同音反復的低聲傾訴、由高音到低音下行的音階進行等音樂表現手法的使用,都是在為表達秋子內心情感服務。賦有詩意的歌詞亦為襯托秋子的苦悶心情添了濃濃一筆:河畔的柳花好像抱歉的落下,是為了春天留不住,為了我正在想他……柳花不是櫻花,這兒不是我的家……聽眾的心也隨著音樂的起伏而為秋子心痛。
秋子深情的內心獨白落幕,虛情假意的大佐出場了,大佐先是對秋子一陣贊美,假意向秋子表達愛意,此時大佐的唱腔以平緩深情的音樂語調進行,而當秋子表達自己忠于自己的丈夫不愿隨他去時,大佐立馬轉變了態度,此時歌唱語調強硬,音樂節奏緊促,速度加快,突出了大佐迅速變臉的虛偽面貌。
宮毅深情演唱了一首簡潔短小的《我的秋子在那耕田》表達了宮毅對戰爭的厭惡之情以及對秋子的思念之意。短促的小軍鼓節奏似士兵整齊焦急的步伐,符點和前十六后八的節奏型頻繁交替運用是士兵出場的標志。一首士兵合唱《何時回家鄉》節奏明快,情緒激昂,表達了士兵想要回家鄉,不想作戰的心情。一陣急促的旋律響起,士兵有緊急軍情向大佐報告,卻找不到大佐蹤影,宮毅與士兵對唱,緊急的十六分音符快速進行,催化了緊張氣氛,更激起了士兵的不滿情緒,大佐在尋歡作樂忘記自己職責,拋頭顱撒熱血的卻是士兵。士兵合唱《我與兄弟的生命》情緒高亢激昂,無數兄弟死于戰爭,士兵厭惡戰爭卻無能為力。
老楊、小劉兩位潛入敵軍內部的中國軍人意在揭露慰安所的罪惡行為,救出受苦受難的姐妹。一曲合唱《姐妹苦難》用堅定明朗的曲調表達了想要救出受苦受難姐妹的迫切之心以及中國必將取得反戰勝利的信心。不協和的音程營造了一種緊張的氣氛,大佐一首《未來如何不敢想》用低沉的曲調訴說了兵敗臺兒莊之后他對皇軍不可戰勝神話的懷疑及對未來的擔憂。
大佐集合士兵,秋子吟唱《想想你的家》,語重心長的唱出:珍重吧,珍重吧……這是秋子對士兵的祝福,也是秋子內心深處的呼喚,她渴望和平,渴望家的溫暖。士兵集合樂隊所奏的曲調正是前面士兵合唱的《何時回家鄉》的曲調,用小軍鼓敲擊出短促有力整齊的節奏,管樂奏出號角聲。士兵集合完畢出發后,秋子獨自一人陷入沉思,一曲《太陽啊光明路程》用小提琴在高把位深情演奏扣人心弦,引用《為了我正在想他》的曲調更突出了秋子此刻迷茫無助以及思念宮毅的心情。“戰爭像烏云,戰爭像烏云,籠罩我的心……”,戰爭帶給秋子的傷痛不能泯滅。由高音到低音的花腔唱法更增強了表現力,表現了秋子希望太陽能給與她光明指引,秋子的心聲也代表了萬千受苦受難民眾的心聲。
劇中為宮毅安排的獨唱并不多,《為什么她也在這個地方》中宮毅柔中帶剛的演唱,深情的思念中帶著憤怒,滿滿的疑惑中帶著心痛,賦有表現力的唱腔恰到好處的表現了宮毅此刻的心情。士兵甲、乙《催宮毅歸隊》,依然運用小軍鼓快速敲擊,增強緊張度。被催歸隊的宮毅不能與妻子相見,無奈中演唱的《不能見面》是一首非常賦有表現力的詠嘆調,一連串三連音的前奏,流暢而緊湊。第二樂句主旋律不斷的向上轉調模進,增強了緊張度,三連音不斷擴張,憤怒感增強。最后一句一連串下行音階加上突然由低到高的旋律大跳,像宮毅聲嘶力竭的無奈吶喊。合唱隊加入之后,用同一曲調反復演唱“就在眼前,不能見面”,高八度的再現更是加劇了氣氛的緊張度與宮毅的無奈憤怒之情,大鼓加入其中,情緒達到極致。
由樂隊演奏幕間曲《思念》,先由弦樂奏出主旋律,長笛再緩緩演繹出悠長的思念之情,曲風是典型的中國音樂風格。
深夜的玄武湖夜景美人心,秋子獨自漫步在玄武湖邊,一首詠嘆調《秋子的心》用三段分節歌加一段變奏的形式,運用了附點節奏型及顫音表現手法唱出秋子一顆面對悲慘命運的無奈之心,對宮毅的思念之心以及對愛情的忠貞之心。
秋子漸漸進入夢境:朦朧柔和的燈光下,典型的日本音樂曲調奏出,一群美麗的日本女子在跳舞。秋子和宮毅伴隨著舒緩寧靜的音樂,似一對神仙眷侶在櫻花樹下嬉戲奔跑,幸福甜蜜的溫馨畫面令人心神蕩漾。此時,此人,此景,歡快的音樂響起,秋子、宮毅二重唱《我們永遠在一起》,運用了三拍子舞曲風格,節奏動感,低音提琴用撥弦奏法輕快而有規律的營造強弱弱的節拍,流動而跳躍。歌唱語調親切流暢,朗朗上口。正當秋子和宮毅沉浸在愛情的甜蜜中時,急促的軍鼓聲響起,士兵欲強行將宮毅帶走入伍。
幾番揪心的撕扯之后,士兵終于妥協,允許宮毅和秋子告別。秋子宮毅一首《離歌》二重唱,以深情悲傷的語調傾訴了彼此的心情后,節奏突然加快,秋子在高音區語氣堅定的唱出“今天別離,不知相見在何時,在何時……”宮毅緊隨其后,低聲吟唱,各自在不同的聲部,演繹出完美的和聲效果。“富士山下的路途遙遠,航行在大海更是迷離……”用半音級進的附點節奏不斷模進,使情緒達到一個頂點,每一個音符里都充斥著離別的悲傷。這一段音樂的呈現令觀眾為秋子宮毅彼此之間的愛情力量所感動,秋子的獨立堅毅形象也慢慢浮現。
夢醒回到現實,秋子帶著哭腔演唱《被騙渡海》,講述了自己被騙渡海,來到這生疏的地方,控訴慰安所這所人間地獄。歌詞“富士山啊富士山,也為我披上潔白的春裝,日光的瀑布呀,也洗不清我渾身的骯臟……”是秋子純潔心靈的寫照。隨后大佐和秋子對唱《跟我走》,秋子怒聲斥責大佐虛偽的嘴臉,無數姐妹被強行征入慰安所,此處用不斷擴張的級進上行三連音來增強緊張度與憤怒感,加強秋子自強不息的反抗形象,更加深化了戰爭令無數人民深陷苦難的主題。秋子被大佐強行帶走,士兵來向大佐報告軍情,大佐掃興離開。
一段十六分音符的快速音型奏出,緊張中帶著渴望,秋子和宮毅終于相見了。《這是在夢里》兩人相見后用同音反復的兩個高音呼喊對方名字,充滿了相見的驚喜,再用低音反復,似有著五味陳雜,難以言說的情感。宮毅先是帶著懷疑與指責的口吻演唱,宮毅認為是秋子變了心。秋子用相同的曲調表達自己的無奈之情,卻又無從訴說自己的悲慘遭遇。曲調后又經過兩個和弦轉入新的調,宮毅反復強調自己對秋子的質疑,同時也反映了宮毅復雜情緒的變化。
歡快的小軍鼓聲敲起,士兵看到宮毅秋子在一起,一陣歡快的調戲。士兵、宮毅、秋子合唱《路漫漫》節奏明快,前十六后八的節奏型頻繁運用,唱出了大家的心聲,成千成萬的姐妹與秋子有著相同的命運,成千成萬的兄弟喪命戰場,回家路途漫漫無期,這正是戰爭帶給大家的深痛苦難,妻離子散,有家難回。《我們要揍扁你》一曲,宮毅領唱,合唱隊模唱擴展,表現了每一位士兵的心聲,人面獸心的大佐成為大家攻擊的對象。此時,矛盾激化,劇情發展到高潮,士兵、秋子、宮毅個個情緒激昂,一起反抗聽命于大佐,大佐憤怒拔槍射擊宮毅,秋子為夫擋彈身亡。老楊、小劉帶領中國士兵擊斃了大尉,大合唱《悲歌》緩慢的旋律線流淌而出,悲傷的情緒彌漫全場。
宮毅唱著《挽歌》,痛訴軍閥的暴行,無情的戰爭帶給相愛的夫妻生離死別之痛。心如死灰的宮毅抱起秋子投河,與秋子一起魂歸故鄉,密集的大鼓節奏襯托出悲壯的氣氛。宮毅和秋子的悲劇是日本的軍國主義戰爭造成的,歌劇從日本本國人民深受戰爭之害的角度入手視角新穎,更加突出了戰爭的殘酷,而中國正義的反抗戰爭必會取得勝利。劇情發展到最后,中日兄弟合唱《攜手吧兄弟》,同樣的曲調通過不斷重復、模進、擴大時值放慢速度、高八度模仿來表現,運用了典型的進行曲風格,更以堅定明朗的曲調深化了主題,勝利的號角響起了,中日士兵攜手,結束戰爭共筑和平是大家共同的心愿與目標。
復排歌劇《秋子》改編后共32段音樂,創作團隊在反復研究原作后,努力還原作品原貌,使經典得以重現,具有重要的歷史與現實意義,并體現了當代審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