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培媛
(西南交通大學)
隨著社會信息化和數字化的飛速發(fā)展,高校圖書館作為學術研究和知識傳播的中心,正面臨著新時代公共文化服務創(chuàng)新的挑戰(zhàn)和機遇。傳統職能不再局限于圖書借閱和文獻檢索,而是迎來多元化需求,要求圖書館成為文化交流、知識分享和社會參與的綜合平臺。在數字化和網絡化技術的助力下,高校圖書館亦面臨著整合數字資源、構建現代服務體系的緊迫任務。同時,社會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日益演變,人們期待圖書館不僅是學術信息的獲取場所,更是一個融合各類文化資源、創(chuàng)新服務模式、兼具學術深度和文化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因此,深入研究高校圖書館參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創(chuàng)新,有助于推動服務理念的升級,滿足社會對文化服務的不斷增長需求,同時激發(fā)圖書館在新時代文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高校圖書館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核心的角色中,展現其獨特之處,即擁有豐富多彩的文獻信息資源。這一龐大的資源庫包含各類圖書、期刊、報紙、電子書籍等多樣化的文獻形式,涵蓋幾乎所有學科領域,這些資源不僅來源廣泛,而且具備高度的學術性和權威性,為用戶提供深入學習和研究的堅實基礎。高校圖書館通過不懈地采購和更新,確保館藏的文獻信息資源始終保持前沿性和時效性[1]。這為師生、學者以及社會公眾提供了一個全面獲取知識的重要平臺。館內的文獻資源得以不斷豐富和更新,使高校圖書館成為知識匯聚的中心,為用戶提供更廣泛、更深入的學術支持。通過持續(xù)努力,高校圖書館致力于為用戶提供卓越的文獻信息服務,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學術需求,促進學術研究和知識傳播的蓬勃發(fā)展。
高校圖書館集結了大量專業(yè)人才,他們在圖書館學、信息管理、文獻檢索等相關領域深耕多年。這一專業(yè)隊伍不僅擁有豐富的圖書情報學知識,更熟練掌握圖書館管理、信息組織與檢索等專業(yè)技能。在整個公共文化服務過程中,專業(yè)人才隊伍發(fā)揮著關鍵的支撐和引領作用,他們通過提供文獻檢索、參考咨詢、學術推薦等多方位服務,為用戶提供高效、準確的信息支持,推動了知識的廣泛傳播與共享[2]。專業(yè)人才的存在不僅保障了圖書館運營的高效性和專業(yè)性,同時構建了一個有力的橋梁,使得用戶能夠更輕松地獲取所需信息。他們充分發(fā)揮專業(yè)技能,致力于解決用戶的學術疑問和信息需求,為用戶提供個性化、貼心的服務。這樣的專業(yè)人才隊伍不僅為圖書館賦予了強大的學科支撐,也實現了圖書館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核心使命,為用戶提供了更加全面、專業(yè)的服務體驗。
高校圖書館內部蘊含著豐富多元的學科資源,覆蓋了廣泛的知識領域,包括人文社科到自然科學等多個領域。這多樣性不僅賦予了圖書館超越單一領域的文獻信息倉庫功能,更塑造了它成為一個推動跨學科知識交流的活躍平臺。在這個多元的學科資源環(huán)境下,高校圖書館得以更好地服務各個專業(yè)領域的用戶,為他們提供更為個性化和專業(yè)化的信息支持。這一特色不僅滿足了不同用戶對于特定學科領域的需求,同時也促進了跨學科研究和學術交流,為用戶提供了更廣闊的知識視野和深度挖掘學科內涵的機會。因此,圖書館的學科資源多樣性不僅僅是豐富,更是為用戶提供了更全面、深入的學術支持,推動了知識的全面?zhèn)鞑ズ凸蚕怼?/p>
通過引入現代化信息技術,實現文獻資源的數字化和網絡化,用戶能夠通過在線檢索系統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獲取所需信息。先進的圖書館管理系統提高了館內資源的利用效率,為用戶提供更為便捷的借閱和還書服務。高校圖書館不僅積極推動文獻資源數字化,而且通過引入先進技術,如智能檢索、數據分析等,提升了圖書館整體運營效率。這使得圖書館成為一個高效的學術支持平臺,為高校師生提供了便捷、快速的學術資源獲取途徑。持續(xù)引入新技術并不斷優(yōu)化服務模式,高校圖書館致力于提升用戶體驗,使其在學術研究和知識獲取領域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持平臺。通過先進技術與服務的結合,高校圖書館不僅滿足了用戶對信息獲取的迫切需求,更賦予了圖書館在學術服務領域的先進領導地位。
此問題主要表現在服務理念偏向學術研究,忽視了對社會大眾的服務。一些圖書館仍然將服務的重心過度集中在“為師生服務”,而對更廣泛社會需求的認識相對匱乏[3]。這種觀念薄弱導致圖書館服務內容和形式相對單一,難以滿足社會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因過度強調學術研究服務,圖書館服務內容相對狹窄,未能涵蓋社會多元化文化需求的方方面面。社會大眾對文化服務的期待不僅僅局限于學術領域,還包括了藝術、娛樂、社交等方面,而圖書館未能及時調整服務理念,使得其服務范圍相對狹隘。其次,這一觀念薄弱影響了圖書館服務的深度。缺乏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深刻理解,圖書館在文化傳承和社區(qū)建設方面的潛在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發(fā)揮。圖書館作為一個公共文化服務中心,應該更積極地促進文化傳承,通過舉辦各類文化活動拉近與社區(qū)的距離,建立更緊密的聯系。觀念薄弱導致圖書館對于文化傳承和社區(qū)建設的投入不足,限制了其在這些方面發(fā)揮的實質性作用。
高校圖書館在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綜合能力相對不足,主要表現在人才隊伍結構和服務設施建設方面的欠缺。一些圖書館缺乏專業(yè)的文化活動策劃與執(zhí)行團隊,導致在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的策劃和實施能力不足,缺乏專業(yè)人才會導致文化活動的設計與執(zhí)行不夠精準,難以切實滿足用戶的多元化文化需求[4]。其次,服務設施相對簡陋,缺乏與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相匹配的硬件設備。例如,缺乏靈活多變的場地布局和設備配置,無法支持多樣性的文化活動需求。這使得圖書館在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時受到了場地和設備的限制,難以提供高水平的文化活動。服務設施的不足也直接影響了服務的舒適性和便捷性,影響了用戶的體驗。這一問題導致了高校圖書館在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的綜合能力受限,影響了服務的質量和效果。公共文化服務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降低,使得圖書館無法充分發(fā)揮其在文化傳承、社區(qū)建設等方面的潛在作用。缺乏專業(yè)人才和設施支持限制了圖書館開展各類文化活動的可能性,使得服務內容相對單一,難以滿足廣泛社會需求。
高校圖書館在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的體制機制相對滯后,主要體現為服務職責不明確和機構設置不合理。一些圖書館缺乏明確的公共文化服務規(guī)劃,導致服務體系不夠完善,缺乏系統性和可持續(xù)性。這導致在公共文化服務推動中缺乏明確的目標和戰(zhàn)略,難以進行有計劃、系統性地服務布局[5]。同時,服務職責不明確使得圖書館在公共文化服務中難以準確定位其角色和責任,影響了服務的深度和廣度。機構設置不合理方面,存在內部組織結構和職能劃分問題,導致資源分配不均衡,某些部門對公共文化服務支持不足,影響了整體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協同作戰(zhàn)能力,限制了圖書館的綜合效能。這一體制機制的滯后問題制約了高校圖書館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全面發(fā)展,亟須改革與優(yōu)化體制機制,以適應社會需求和提升服務水平。
當前一些地區(qū)對高校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提出了政策支持,然而在具體的可操作性方面存在一系列問題。這些政策文件在制定時較為宏觀,缺乏具體的操作指導,導致圖書館在具體實踐中難以有效地把握政策的落地和執(zhí)行。這種情況使得高校圖書館在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時缺乏明確的政策引導,無法清晰地了解政策的執(zhí)行細節(jié),導致服務開展的困難。圖書館在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時面臨明顯的不確定性。由于政策執(zhí)行路徑不明確,圖書館難以準確判斷何種服務模式符合政策要求,從而陷入困擾。其次,缺乏具體的操作指導會導致圖書館無法高效利用政策紅利,錯失服務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的良機。政策的不實用性使得圖書館在服務開展過程中遇到阻力,降低服務推進的效率。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信息科技的飛速發(fā)展,高校圖書館需要不斷調整服務理念,擁抱數字化時代的服務模式。在創(chuàng)新服務的過程中,首要任務是更新服務觀念,從傳統的“為師生服務”拓展到更廣泛的公共文化服務領域,認識到圖書館在社會中具有多元角色。為此,可以通過引入創(chuàng)新的數字技術,構建開放共享的數字資源平臺,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的服務模式,更好地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服務觀念的更新要求圖書館領導者積極關注社會發(fā)展趨勢,與時俱進,持續(xù)拓展服務領域,以更符合時代潮流的新觀念來引領圖書館服務創(chuàng)新。同時,在服務創(chuàng)新中應注重服務體驗,致力于提升服務的便捷性和用戶友好度。引入智能化系統、虛擬現實等技術手段,使得用戶在圖書館的互動更加智能高效。通過設立智能檢索系統、數字導覽服務等,讓用戶更輕松地獲取所需信息,提高圖書館服務的效率和便利性。這種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創(chuàng)新不僅提高了用戶滿意度,也增強了圖書館在社會中的影響力。
服務創(chuàng)新的關鍵在于具備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專業(yè)人才。因此,高校圖書館需要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和激勵機制。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圖書館可以通過建立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訓體系,鼓勵工作人員參與各類創(chuàng)新項目,提高其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訓內容涵蓋信息技術、文獻服務創(chuàng)新等多個方面,使團隊具備全面的創(chuàng)新素養(yǎng)。激勵機制方面,圖書館可以建立與服務創(chuàng)新相關的績效評價體系,將創(chuàng)新成果與個人職業(yè)發(fā)展直接掛鉤。設立創(chuàng)新獎勵,鼓勵團隊成員提出并實施創(chuàng)新服務項目,促使工作人員積極參與創(chuàng)新實踐。這種培養(yǎng)和激勵機制需要與圖書館的發(fā)展戰(zhàn)略相結合,形成一個全員參與、全員推動的服務創(chuàng)新機制。
為更有效地服務社會大眾,高校圖書館應當致力于創(chuàng)新具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項目。這涵蓋了打造富有高校特色的文化活動,例如學術講座、文學沙龍、書法展覽等,使圖書館成為學術、文化、藝術交流的重要平臺[6]。同時,通過與校外文化機構的聯動,舉辦跨界合作的文化活動,以擴大服務的影響力。創(chuàng)新項目還可包括涉及數字化文創(chuàng)產品的開發(fā),通過充分利用圖書館的文獻資源,設計出嶄新的數字文創(chuàng)產品,以開拓服務形式。例如,將學術論文內容制作成在線課程,推動知識的在線傳播。這樣的服務項目創(chuàng)新不僅提升了圖書館的社會影響力,同時為用戶提供了更為多樣化的文化服務選擇。通過這些創(chuàng)新,高校圖書館能夠更好地履行其社會服務職責,滿足不同用戶群體的文化需求,進一步促進公共文化的發(fā)展。
這包括了解政府的公共文化政策和需求,積極爭取政府對圖書館服務創(chuàng)新的支持。圖書館可以主動參與政府組織的公共文化活動,展示圖書館的服務特色,爭取政府資源的鼎力支持。同時,圖書館還可通過與地方文化局、教育局等部門合作,共同策劃并舉辦一些大型文化活動,以共同推動文化事業(yè)的繁榮發(fā)展。建立聯席會議、定期座談等溝通機制,使圖書館能夠更好地融入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資源共享和優(yōu)勢互補。通過與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密切協作,高校圖書館能夠更好地理解社會文化發(fā)展的方向和需求,進而調整和優(yōu)化自身的服務策略,更好地服務社會大眾。這樣的溝通協調機制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合作格局,共同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提升。
作為資源豐富、特色鮮明、優(yōu)勢明顯的文化服務機構,高校圖書館在參與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面臨一系列困難,但通過觀念轉變、建立有效激勵機制,并通過加強與各種組織的協作、積極與政府溝通協調,充分發(fā)揮圖書館內外各要素的積極作用,以及運用新技術創(chuàng)新特色鮮明、親民的公共文化項目,逐步實現面向師生和社會公眾的智慧化、多樣化的服務。這不僅是提升高校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實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徑,也是提升高校社會服務能力和圖書館社會價值的重要舉措。此外,這也是促進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踐行文化強國使命的重要舉措,對于高等教育更好地適應、支撐和引領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