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
【摘要】本文圍繞小古文的特點,剖析當前小古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小古文閱讀教學優化策略,以期讓學生學好古文,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古文 閱讀教學 文言文 文化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31-0106-03
小學語文統編教材選取的小古文都是內容淺顯、篇幅短小的文言文,題材貼近學生生活,十分適合學生閱讀。學生通過學習,既能夠學習文言文的基礎知識,又能夠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因此,教師要把握小古文的特征,優化教學策略,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核心素養。
一、小古文的特點
“小古文”一詞,最初是2006年由《小學語文教師》原主編李振村提出的。從嚴格意義上說,古文應該叫文言文。而小古文,則可以認為是適合兒童閱讀、淺近易懂、篇幅短小的文言文。小古文的學習體現“一體四面”的特點,“文言”“文章”“文學”“文化”四個方面相輔相成。
(一)立足“文言”
立足“文言”的教學,要求學生理解字詞,疏通文義。小古文與現代漢語在詞匯和語法方面有很大的區別,它有嚴格的詞匯、語法系統。比如,三年級上冊《司馬光》中“群兒戲于庭”,直譯就是“一群小兒玩耍在庭院”,而按照現代漢語的語法,其語序則應為“群兒于庭戲”。又如,六年級下冊《兩小兒辯日》中,“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理解意思時應在“遠”和“近”的前面將省略的“去人”補上。由此可見,小古文和現代漢語的差別還是很大的,它的特點首先體現在“文言,只有從‘言出發,才有‘文的回歸”。
(二)文以載道
在小古文中,“文章”和“文學”是統一的。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中共收錄了16篇小古文,它們被集中安排在三至六年級,且皆為歷久傳誦的經典名篇,具有言簡義豐的特點和與眾不同的文本價值。例如,五年級上冊《古人談讀書》就有明確的實用功能,要求學生聯系自己的讀書體會談啟示;五年級下冊《自相矛盾》啟發學生關注故事邏輯;六年級下冊《兩小兒辯日》則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提高思維能力。語文教材收錄的這些小古文不同于現代白話文和長篇文言文,學生通過學習這些作品把握作者所言之志、所載之道,有助于提高人文素養。小古文的文學性主要體現在語言的錘煉和章法的考究上,這些往往是作者言志載道的關鍵點,學生通過品悟言語的魅力,感受小古文的思辨與深邃。由此說來,在小古文中,“文章”和“文學”是一體的,即“文道統一”。
(三)落腳“文化”
小古文教學應努力發掘文本的文化價值。德國語言學家、語文學家和政治家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認為,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語言,民族的語言即民族的精神,二者是相互統一的。從這個層面來說,小古文中的語言文字本身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小古文中所記載的具體內容、所傳達的主要思想直接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學生通過學習小古文,可以了解中國歷史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比如,學生學習《古人談讀書》后,可以端正“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學習《伯牙鼓琴》后,可以感悟到“人間知音難覓”的道理。學生通過學習體會其中蘊含的精神,就能慢慢積淀傳統文化底蘊。
二、當前小古文閱讀教學面臨的困境
小古文“一體四面”的特點有效拓展了小學階段小古文閱讀教學的深度與廣度,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在現實中,小古文閱讀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重視程度不足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以現代文為主,小古文從三年級開始安排學習。教材中所選取的小古文相較于原來的蘇教版語文教材,數量上增加了很多,但是相較于現代文,小古文的內容安排不算多。這就使得部分教師把教學側重點放在研究識字寫字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方面,而對小古文教學研究關注較少。由于教師重視程度不足,學生也會對小古文的學習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教學方式單一
在小古文教學中,有的教師教學形式單一,沿著“讀、譯、抄、背”的模式展開,過分注重對字詞的解釋和語句的翻譯,力圖做到“字字落實、句句串講”。這樣的教學方式無疑會忽略小古文的深層內涵,導致小古文教學產生“重言輕文”的現象。小學生有極強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將翻譯作為小古文教學的重點著實枯燥乏味,勢必會挫傷學生學習小古文的積極性。
另外,小古文在遣詞造句上十分講究,它的“文言”特質,導致讀慣了現代文的學生在朗讀小古文時不免有些拗口,容易出現不正確的斷句和節奏把握不準等問題。如《伯牙鼓琴》中的“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斷句方法,即使經過教師反復指導,仍有學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而學生如果沒有掌握小古文的斷句和節奏,就會大大增加小古文背誦的難度。小古文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如果教學方式單一,往往會導致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學習狀態,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三)重“言”輕“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實施中明確指出:“教師應理解核心素養的內涵,全面把握語文教學的育人價值,突出文以載道、以文化人。把立德樹人作為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清晰、明確地體現教學目標的育人立意。引導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體認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深厚的文化底蘊,增強文化自信。”小古文內涵豐富,如《守株待兔》《精衛填海》《楊氏之子》《自相矛盾》等,它們雖短小凝練卻融合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度挖掘小古文所蘊含的文化價值。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會關注“言”而忽視了“文”,不利于學生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的提高。
三、優化小古文閱讀教學的策略
針對當前小古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筆者嘗試探尋小古文閱讀教學的優化策略:著眼于字詞,夯實學生的文言基礎;著力于文本,努力探尋文化的內蘊,尋找小古文的文化意味;重視誦讀,不斷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讓學生學習小古文的興趣更濃。
(一)構建文言橋梁,夯實文言基礎
學習小古文,前提是學習文言。從古漢語的角度來看,語言文字的理解和積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筆者認為,開展小古文閱讀教學,教師可依據以下三大原則處理其中的字詞內容。
其一,學會放過。小古文中的有些字詞學生不存在理解困難,教師就不需要特別處理,比如“鍾子期曰”。還有一些書上有注釋的,學生可以通過注釋理解。
其二,突出重點。小古文閱讀教學應重點突出古今“同中有異”的常用字詞。“常用字詞”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止一個意義,而字義又不能用現代意思去理解,教學這類字詞時就要給學生補充一些詞匯方面的知識,講解這個詞的詞義。例如,三年級下冊《守株待兔》這篇課文中,“兔走觸株”中的“走”字與現代漢語的“走”字意思相差較大。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擴詞,讓學生明白現代漢語中“走”的意思是“步行”,將這意思代入小古文就會發現它的意思是不對的,從而引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其三,深入挖掘。小古文中有些字詞句,如果學生只是淺顯地了解是遠遠不夠的。對能夠集中體現作者思想和情感的字句,教師如果不深入講解,學生很容易忽視。即使這些字詞有注釋,教師也不能讓學生僅僅依賴注釋去理解,而是要深入挖掘,由表及里,引導學生反復回味和推敲;也可以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充分理解。例如,在教學《伯牙鼓琴》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中的“善”字,進一步感知作者是如何借助“善”字展現“伯牙的知音是鍾子期”的。如果此時不著力于煉字煉句處,學生就很難體會到語言的深邃和優美。
(二)適時適度翻譯,重視審美體驗
意大利詩人但丁在《饗宴》一書中認為:“凡是生動悅耳的或是繆斯接觸過的話,都不可能再翻譯成另外一種語言時不失其韻味與和諧。”筆者認為,在小古文教學中文本的含義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情感。古人常常把他們內心的情感蘊含在“意象”“意境”中。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這些是無法通過翻譯來完美呈現的。如若逐字逐句地翻譯,必然會導致原文中許多美學要素、意境的流失,其文學價值就會與原文相距甚遠。因此,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古文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體驗,從文章整體角度和文學價值角度適時適度地翻譯。
例如,六年級上冊《伯牙鼓琴》中有兩個重點句:“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如果逐字逐句翻譯,其含意雖在,韻味卻全然消失了。在教學中,教師對重要字詞“巍巍”“湯湯”等作解析即可,沒有必要整句整段翻譯,這樣才有助于學生帶著整體語感去理解“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這句話的意思。
(三)注重文化滲透,樹立文化自信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語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也是學生文化積淀與發展的過程。”換言之,“言”是讀懂文言文的基礎,不可或缺,但它絕不是學習文言文的終點。文言文一方面體現了傳統的思維方式,另一方面還表現了中國古代賢人的思想和情感,也就是“所言志所載道”。因此小古文教學的最終落腳點應是文化的傳承與反思,即由文言知識這個語言基礎的層面上升到語言所承載的內容,從而去感受和領悟小古文中的文化底蘊,去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
其實小古文閱讀教學的難點不在于理解小古文的內容,而在于讓學生領略傳統文化之美,增強文化認同感,進而提升文化自信。《伯牙鼓琴》是一篇非常經典的小古文,講述的是歷史上有名的知音故事,這種知音文化彰顯了我們民族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它的傳承不是膚淺地閱讀,而是要在情境活動中去體驗、想象。筆者在教授這篇小古文時,緊緊扣住知音文化,創設了幾種情境:一是抓住“善鼓琴”和“善聽”,鼓勵學生在朗讀中想象伯牙“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的畫面,并把自己想象成子期,從而暢談何為“知音”;二是增加文化情境,讓學生在閱讀經典詩詞、補充背景資料中感受伯牙與子期相交的快樂,從而理解子期一死,伯牙“仰天長哭,痛斷肝腸”的悲痛與決絕。在完成《伯牙鼓琴》的教學任務之后,筆者還鼓勵學生說一說與知音、知己相關的故事,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傳承知音文化。
(四)以誦讀為抓手,感悟韻律之美
葉圣陶先生曾說:“不管中文、外文,不管白話、文言,越是典范作品,必須讀出聲音……一切文字的感情都是聲音體現的。”小古文音韻優美,教學小古文時教師應重視誦讀。誦讀是口、耳、心、眼一起用的學習方法,它與“背誦”有明顯的區別。小學生的思維和行為都比較活躍,他們對枯燥的背誦活動缺乏耐心。而誦讀重在“玩味”,即玩味義理,咀嚼滋味,從而讓學生在感知語言的同時實現對文本的感悟和理解,順利達到鑒賞小古文的目的。在學生理解小古文所描述的主要內容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多誦讀幾遍,直至能夠熟讀成誦。在學生誦讀時,教師要讓學生讀得抑揚頓挫,融入自己的感情,做到“映于眼,出于口,入于耳,動于心”,從而達成“誦讀—玩味—內化”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伯牙鼓琴》時,筆者通過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把握小古文的節奏,體會疊詞的魅力,感受伯牙琴音所描繪的豐富的畫面、高遠的意境。學生通過反復誦讀、玩味,感受到小古文的韻律之美,逐漸對小古文中那些美好的品格和精神心領神會。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小古文是中華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樹立文化自信、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應成為小古文閱讀教學的重點內容。小學語文教師應結合教學實際,在實踐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力求做到語言學習與文化素養培養的統一,努力使小古文閱讀教學煥發新的生機。
參考文獻
[1]王榮生,童志斌.文言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李潔.琴聲何處不悠揚:中國古典藝術散文英譯的審美溝通研究[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