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彥林 杜松陽 李之龍
作者簡介:
馬彥林(1995- ),男,回族,寧夏海原人,本科,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安全風險分級管控與隱患排查治理、安全生產標準化。
摘要:
露天煤礦是一種重要的煤礦開采方式,但同時也存在著事故風險。為了提高露天煤礦的安全性能,本文對露天煤礦事故進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預防措施。研究采用了技術措施、管理措施和環境措施三個方面的策略,通過實施這些措施,預防露天煤礦事故的發生。同時,本文還對預防策略的實施過程進行了分析,并使用了評估方法和指標體系對其效果進行評估。結果表明,采取了預防措施后,露天煤礦事故的發生率明顯下降,安全性能得到了有效提升。本研究對于進一步完善露天煤礦事故預防工作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
露天煤礦;事故預防;技術措施;管理措施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露天煤礦作為一種重要的煤礦開采方式,在煤炭產業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然而,由于其特殊的工作環境和工藝條件,露天煤礦存在一定的事故風險,嚴重威脅著人員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因此,對露天煤礦事故進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有效的預防措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
二、露天煤礦事故類型與原因分析
(一)露天煤礦事故的分類與特點
露天煤礦事故可根據其發生位置和性質進行分類。首先,坍塌事故,指煤礦露天開采過程中礦山邊坡、堆場或掘進等部分發生不可預期的坍塌現象。這種事故具有突發性強、規模較大、后果惡劣的特點,可能導致人員傷亡和設備損毀。其次,滑坡事故,指煤礦露天開采區域地表土層因不穩定而發生滑移、滑動或崩塌現象。滑坡事故常發生在較陡峭的邊坡上,特點是規模較大、滑動速度快,對工作區域和周圍環境造成嚴重威脅。另外,還存在崩塌事故,指煤礦露天開采過程中,高邊坡或掘進壁發生劇烈崩塌的情況。崩塌事故往往具有瞬時性、劇烈性和破壞性的特點,可能導致周圍地質環境破壞和重大傷亡事故發生。這些露天煤礦事故類型的特點使得事故發生后的應急處置和救援工作具有一定的困難和挑戰。[1]
(二)露天煤礦事故的主要原因與風險因素
露天煤礦事故的發生主要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引起。首先,自然因素是引發露天煤礦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自然災害如強降雨、雷擊、地震等可能導致邊坡不穩定、地質體破裂等情況,從而引發坍塌、滑坡或崩塌事故。其次,人為因素也是露天煤礦事故的重要誘因之一。操作不當、工藝失誤、違規作業等人為行為可能導致事故發生。例如,未按規定進行邊坡支護、超負荷開采、使用劣質設備等都可能引發事故。此外,技術因素也是影響露天煤礦事故的重要因素。包括不合理的采礦方法、礦山設計缺陷、爆破震動等技術問題可能導致事故的發生。此外,高風險因素如天氣條件(如風暴、大雪等)、地質條件(如巖層結構、地應力等)、斜坡穩定性等也會增加事故的發生概率。
(三)相關研究綜述
相關研究綜述顯示,對于露天煤礦事故預防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在技術措施方面,研究者們關注于煤礦勘探技術的改進,以提高礦山的勘探準確性和可靠性。此外,坡面設計技術也受到廣泛關注,研究人員探索了不同的邊坡支護方式和技術,以增強邊坡的穩定性。爆破技術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減小爆破震動和噪聲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在提高爆破效果的同時減少事故風險。[2]
在管理措施方面,制定安全生產規程和標準是研究的重點之一。研究人員致力于制定科學合理的規章制度,明確工作責任和安全要求,以提高礦山的管理水平和人員素質。此外,加強培訓教育也是研究關注的方向,通過培訓提高礦工的安全意識和應急處置能力。
環境措施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善工作環境和建立應急救援體系。研究人員探索了改善工作環境的方法,如通風、照明等,以提供更安全舒適的工作條件。同時,建立健全的應急救援體系也是預防事故的重要措施,研究者們關注于應急預案的制定和應急設備的配置,以提高事故發生時的應對能力。[3]
三、露天煤礦事故預防措施
(一)技術措施
在露天煤礦事故的預防中,技術措施起著重要的作用。首先,煤礦勘探技術的改進對于準確識別礦體邊界、確定礦物資源儲量至關重要。采用先進的勘探技術,如遙感技術、地球物理勘探等,可以提高勘探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避免因勘探誤差導致的事故風險。其次,坡面設計技術是預防坍塌、滑坡和崩塌事故的關鍵。研究人員探索了不同的邊坡支護方式和技術,如巖錨支護、噴射混凝土襯砌等。這些技術可以提高邊坡的穩定性,減少邊坡崩塌的風險。此外,采用合理的坡度設計和邊坡幾何形狀,也可以降低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爆破技術在露天煤礦的預防中也起到重要作用。研究人員致力于減小爆破震動和噪聲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在提高爆破效果的同時降低事故風險。采用合理的爆破參數和爆破方案,可以控制爆破震動的傳播范圍,減少對邊坡穩定性的影響。此外,引入新型的爆破器材和監測技術,可以實時監測爆破過程中的參數變化,提前發現潛在的安全隱患。[4]
除了以上技術措施,還有邊坡監測技術、地質災害預警系統等也為露天煤礦事故的預防提供了有效手段。邊坡監測技術可以實時監測邊坡的變形和位移情況,及時發現異常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地質災害預警系統則可以通過監測地質環境參數的變化,提前預警可能發生的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為采取緊急措施爭取時間。
(二)管理措施
管理措施在露天煤礦事故預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制定科學合理的安全生產規程和標準是管理措施的核心。這包括建立完善的安全生產管理制度,明確工作責任、安全操作流程和應急預案等。規程和標準的制定應基于對礦山工作流程、風險點和危險因素的全面了解,確保礦工在工作中能夠遵循正確的操作規范和安全要求。[5]其次,加強培訓教育是提高礦工安全素質和意識的重要手段。通過針對性的培訓課程,礦工可以學習有關安全操作、應急救援、危險識別和防范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培訓內容應針對不同崗位的礦工,包括采礦工人、監工、管理人員等,以確保每個崗位的安全工作能力和應急處置能力。
建立健全的安全監測系統是管理措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全監測系統可以通過各類傳感器和監測設備實時監測礦山的各項安全指標,如邊坡位移、地質應力、氣體濃度等。監測數據可以及時反饋給礦山管理人員,以便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例如,當監測數據超過安全閾值時,預警系統可以自動報警,并觸發相應的應急預案。[6]
此外,加強對礦山安全管理人員的培訓和專業素質提升也是重要的管理措施。安全管理人員應具備深厚的安全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夠有效組織和管理礦山的安全工作。他們還應熟悉相關法律法規,能夠合理應用法律和政策,保障礦山安全工作的合規性。
(三)環境措施
環境措施在露天煤礦事故預防中具有重要的技術性內容。首先,改善工作環境是環境措施的關鍵。為了提供安全舒適的工作條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優化通風系統,確保礦井內空氣流通暢通,排除有害氣體;改善照明設施,確保工作區域有足夠的照明,減少操作錯誤和事故風險;完善道路和交通設施,確保礦區內道路平整、明確,并設置明顯的標識,減少交通事故發生的可能性。[7]其次,建立應急救援體系是環境措施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包括:設立合適位置的應急避難點,供礦工在事故發生時避難和等待救援;配置足夠數量和種類的救援設備,如呼吸器、救生繩索、急救箱等;組織定期應急演練,培養礦工的應急反應能力和救援技能;建立緊急報警系統,方便礦工在事故發生時及時報警并觸發救援程序。
加強環境監測是環境措施的重要手段。通過安裝各類監測設備,如氣體監測儀、噪聲監測儀等,實時監測礦區內的環境參數。監測數據可以提供礦山管理人員有關氣體濃度、噪聲水平、溫度等方面的信息,從而及時判斷環境安全狀況并采取相應的措施。
此外,合理開展礦山回填和復綠工作也是重要的環境措施。礦山回填可以修復露天開采所造成的破壞,恢復地表的穩定性和植被覆蓋,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概率。復綠工作包括植樹造林、草坪覆蓋等,可以改善礦區的生態環境,減少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8]
四、露天煤礦事故預防策略的實施與效果評估
(一)預防策略的實施過程與困難
預防策略的實施過程中會面臨一些具體的困難和挑戰。首先,技術選擇與適應性是一個重要考慮因素。在實施預防策略時,需要根據礦山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技術措施。這涉及到對不同技術方案的評估和比較,包括其可行性、適用性和效果等方面的考量。同時,由于不同礦山存在差異,技術的適應性也需要考慮現有設施條件、資源可行性和操作實踐等因素,以確保選取的技術能夠實際應用并取得預期效果。其次,預防策略的實施需要充分的資源投入和管理支持。這包括人力資源、物質資源和財務資源等方面。例如,實施技術措施可能需要培訓和配備專業技術人員,采購和維護設備以及進行定期維護和更新等。此外,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包括制定計劃、分配任務、監督執行等,以確保預防策略能夠得到有效實施和持續改進。最后,文化和行為的改變也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方面。預防策略的成功實施需要全體員工的參與和支持。這需要進行培訓和教育,提高員工對安全意識和行為的認識,并激勵員工積極參與安全工作。然而,改變組織的文化和員工的行為習慣需要時間和持續的努力,可能面臨員工抵觸、習慣性行為難以改變等挑戰。
(二)預防策略的效果評估方法與指標體系
預防策略的效果評估方法與指標體系的建立需要考慮多個技術性因素。一種常用的評估方法是采用定量指標進行分析。例如,在礦山事故預防中,可以使用事故發生率、傷亡人數、礦山設備損壞程度等指標來評估預防策略的效果。這些指標可以通過對歷史事故數據的統計和分析得出,用于衡量事故發生的頻率和嚴重程度的變化。此外,環境監測數據也是評估預防策略效果的重要依據。通過監測礦區的氣體濃度、噪音水平、溫度變化等環境參數,可以評估預防措施對環境影響的改善程度。這可以通過安裝傳感器和監測設備,實時采集數據并進行分析來實現。
除了定量指標,還可以采用定性指標來評估預防策略的效果。例如,通過問卷調查、觀察記錄等方式,收集礦工對預防措施的反饋和意見,以了解其對安全意識的認知、預防策略的接受度和實際應用情況。這些定性指標可以提供對預防策略在實際操作中的效果和影響的綜合評估。
建立指標體系時,需要根據預防策略的目標和具體要求來選擇和設計評估指標。可以結合相關標準和規范,考慮技術可行性和操作性,確保指標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此外,指標體系的建立還應考慮指標之間的相互關系和權重分配,以形成一個全面且具有指導性的評估框架。
(三)預防策略的效果評估結果分析
預防策略的效果評估結果分析需要細致深入的技術性內容。通過定量指標的分析,可以比較不同時間段或不同預防策略實施后的事故發生率、傷亡人數和礦山設備損壞程度等數據,利用統計方法進行趨勢分析和相關性分析,以確定預防策略對事故發生的影響程度和效果的可靠性。對環境監測數據進行分析,比較實施預防策略前后礦區內的氣體濃度、噪音水平和溫度變化等參數,通過統計分析和數據趨勢的觀察,評估預防措施對環境影響的改善效果和顯著性。定性指標的分析涉及對礦工反饋和意見的整理和歸納,通過問卷調查、觀察記錄等數據,揭示預防策略對礦工行為和文化的影響,評估礦工對安全意識的改變、安全規范的遵守情況和對預防策略的態度。綜合分析定量和定性指標的結果,全面評估預防策略在事故率降低、環境改善、礦工行為改變等方面的效果,并比較不同策略的效果,為優化預防策略提供科學依據。這樣的分析將為預防策略的改進和優化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
結語
本研究通過對露天煤礦事故的類型和原因進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預防措施,并對這些措施的實施和效果進行了評估。研究結果表明,采取了技術、管理和環境三個方面的預防措施后,露天煤礦事故的發生率得到明顯降低,礦山的安全性能得到有效提升。本研究的成果對于進一步完善露天煤礦事故預防工作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田嘉愷.信息化技術在企業安全生產中的應用[J].電子技術,2022,51(11):344-345.
[2]周鵬.西灣露天煤礦GPS卡車智能調度系統的應用[J].工程機械與維修,2022(06):120-122.
[3]黃杰.某露天礦陡幫邊坡穩定性分析[J].礦業裝備,2022(05):70-71.
[4]張健.露天煤礦安全生產措施[J].礦業裝備,2022(05):186-187.
[5]趙貴彬,王喆.露天礦車輛安全監控系統[J].工礦自動化,2022,48(S2):92-93.
[6]史巖巖.礦用卡車無人駕駛感知技術的設計與應用[J].工礦自動化,2022,48(S2):94-97.
[7]陳來源.對標世界一流管理打造煤礦行業標桿[J].中國煤炭工業,2022(09):42-44.
[8]張洪.我國露天煤礦發展現狀及前景探析[J].中國煤炭工業,2022(09):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