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宇婷 鄒雨橙 王婷 周克勤
摘要:傳統民居建筑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也有重要的實用和藝術價值,是建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是多民族聚居地,久居其地的白族,在不同文化的影響下形成了具有地域與民族特色的民居。該文以白族民居建筑為研究對象,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和調查訪談,梳理白族民居類型、價值、保護現狀與面臨困境,探討白族民居數字化保護的有效路徑,為大理白族民居的保護傳承及建筑文化數字化數據庫的構建提供有益參考。結果表明,加強政府的組織作用,強化數字技術人才的培養,規范建筑文化數字化的數字資源標準,助力白族民居的網絡傳播與營造數字文化的良好傳播氛圍,將有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傳播。
關鍵詞:大理;白族民居;建筑文化;保護現狀;數字化保護;文化數字化
中圖分類號:TD229?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5(a)-0077-05
Protection Status and Digital Path of Bai Folk Residence Architecture Culture in Dali
Abstract: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has a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also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and artistic value, whi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rchitectural culture. Yunnan Dali Bai Autonomous Prefecture is a multi-ethnic settlemen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ultures, the Bai people who have lived there for a long time have formed dwellings with regional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and interview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types, values, protection status, and difficulties of Bai folk dwellings, explores effective paths for the digital protection of Bai folk dwellings, and provides useful reference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Bai folk dwellings in Dali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digital database of architectural cul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strengthening the organizational role of the government,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digital technical talents, standardizing the digital resource standard of the digitization of architectural culture, facilitating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of the folk residential buildings of Bai, and creating a good communication atmosphere of digital culture will contribute to th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and transmiss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Dali; Bai folk dwellings; Culture of architecture; Protection status; Digital protection; Cultural digitization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強調推進數字技術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深度融合。其中的數字文化層面,指出要自信繁榮,大力發展網絡文化,建設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形成中華文化數據庫,提升數字文化服務能力[1]。傳統民居建筑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也有重要的實用和藝術價值,是建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是多民族聚居地,久居其地的白族,在不同文化的影響下形成了具有地域與民族特色的民居。本文以白族民居建筑為研究對象,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和調查訪談,探討大理白族民居建筑文化的數字化保護路徑,以期為大理白族民居的保護傳承及建筑文化數字化數據庫的構建提供有益參考。
1 白族民居類型與國內研究進展
1.1 白族民居類型
白族民居的類型十分豐富,從新石器時代起,就出現了半地穴式、干欄式等類型的建筑。現存的白族民居受明代漢族建筑影響較大,隨著社會演變與不斷融合、發展,白族民居的布局、架構與裝飾呈現以下特點:(1)從平面布局看,以“坊”為基本單元,不同“坊”組合為院落,按組合規模可分為獨坊、兩坊、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又稱“一進兩院”)等;(2)從構架類型看,以木質梁柱為承重骨架,包括走馬樓、帶腰廈樓房、挑廈樓房、吊柱樓房、土庫房等;(3)從細部裝飾看,裝飾部位多集中在門窗、梁柱、外墻之上,并伴有彩繪圖案,內容以反映吉祥意象的動植物居多,如蝙蝠(諧音“福”)、鹿、雄雞、荷花(諧音“和”)、蓮花(諧音“連”)等[2]。白族民居的建筑風格蘊含3方面價值:一是滿足人們居住生活的需求;二是保存了白族民間建筑師的傳統民間手工藝技術;三是承載白族文化,例如,白族聚居的村落蘊涵了共存、耕讀、顯耀、生態、倫理與趨吉的文化內核。
1.2 國內研究進展
國內的民居研究,首先,主要集中于建筑科學與工程類的相關研究,注重對民居建筑的樣式分析和設計研究,為建筑設計提供借鑒。其次,集中于旅游學、地理學,主要研究民居與相關文化之間的聯系。最后,對民居建筑的保護研究也與考古學掛鉤。相比傳統建筑研究,建筑文化的數字化討論僅見于少數論文,如王耀希的《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吳振東等[3]的《民族建筑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探索》、于嘉龍的《數字化技術下的徽州古民居建筑保護策略》等。白族民居建筑的研究成果不多,內容聚焦建筑文化傳承與建筑特色分析,如李東紅等《白族民居的價值及保護開發對策》、張鵬《大理白族民居建筑文化保護與傳承研究》、郝佰云的《大理白族古民居傳統建筑特色研究》等,民居建筑數字化方面的專題討論見楊紹恭的《白族聚落民居的數字化傳承》。對白族民居進行數字化保護探討,即植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依托數字技術對白族民居建筑開展記錄、保護、傳播等工作,此舉既利于響應數字文化的號召,也有助于融合數字技術與文化保護,傳承優秀的建筑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 白族民居建筑文化保護現狀與面臨困境
2.1 保護現狀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截止2022年4月,大理與建筑有關的特色資源均已開展數字化保護工作,包括古遺址215項、古建筑類遺產1 261項、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11項等[4]。保存較完整的明、清、民國年間建造的白族民居有99院,占地717畝[5]。白族民居建筑的保護舉措,主要以政府支持為主,包括政策扶持與官方媒體、機構的宣傳。首先,政策扶持體現在法律法規和政策條例的制定上,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大理州推進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以及上文提及的《規劃》等,既涉及文化遺產的保護,也涉及文化數字化發展。其次,宣傳平臺包括官方報刊、微信公眾號、數字博物館等。如《大理日報》數字報刊,該刊多次刊發與白族民居建筑相關的新聞。至2022年4月,以“白族民居”“民居建筑”“建筑文化”為關鍵詞在該刊首頁檢索,分別檢索到新聞74條、27條、14條。其他平臺如大理市人民政府官方微信平臺“大理發布”,關注人數達135萬,在該平臺以“民居”為關鍵詞檢索,僅2022年就檢索到文章48篇。再次,2020年12月29日大理州博物館數字化體驗展廳正式開放。作為云南省首家博物館數字化體驗展廳,一方面博物館的建造結合了唐式建筑與白族“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民居建筑特色,成為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象征,為白族民居建筑文化的傳承創造了有形條件;另一方面,數字化體驗展廳憑借多媒體和虛擬現實技術搭建了展示平臺,向公眾全方面展現大理歷史文化、民俗文化、文物非遺等內容。在傳承建筑文化方面,主要采用數字化技術采集建筑信息,構建互聯網虛擬模型,提供虛擬的場景環境,同時利用人機交互等手段,把實體的民居建筑博物館1:1錄入到線上,讓民眾可以在線上充分了解民居的有關內容,強化觀眾的沉浸式觀展體驗。政府的一系列舉措和已搭建的平臺為未來白族民居建筑文化的進一步保護與傳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相比政府舉措,民間的保護則較為分散,主要體現為族胞個體的關注與認可。例如,在訪談了大理本地的50位白族人發現,92.00%的受訪者了解白族民居的一些藝術特征,如布局層面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等,對裝飾層面的木雕、石屏、泥塑、石刻等技藝也略知一二,且能通過講述時的態度判斷白族受訪者在主觀上對白族民居的價值有較高的認可度。僅有4位受訪者表示對白族民居的特點不太清楚。
2.2 面臨困境
李東紅等學者曾提出白族民居在保護過程中面臨的兩類困境。一方面,居住者有改善居住條件的需求,相比傳統民居的院落形式,現代化的民居更符合居住者的居住需要,故而傳統民居風格受到沖擊。另一方面,白族民居作為旅游項目易被過度開發,例如,部分村落在成為旅游景區后,接待過多游客與車輛使得環境受挫,白族民居也有不同程度損壞[6]。如何平衡旅游經濟發展與白族民居保護成為多部門的重要議題。
調研發現,現階段面臨的另一大挑戰是民眾尤其是非白族群體對白族民居的認知度不高,即白族民居的獨特價值未被更多人知悉。在采訪的144人中,當被詢問“您對白族的什么特色印象最深”時,多數受訪者更青睞白族飲食文化,僅有12位受訪者表示對建筑文化相關的建筑結構、裝飾繪畫、雕刻技藝等感興趣。在被問到“您知道哪些白族民居特點”時,有43.75%的受訪者表示不清楚;有37.50%的受訪者知道“三坊一照壁”;33.33%的受訪者知道“四合五天井”;26.39%的受訪者知道“六合同春”。值得注意的是,“三坊一照壁”無論在白族抑或是在非白族的受訪者中,辨識度均高于其他選項。
其他建筑文化在保護和傳承方面也面臨相似困境,有學者探討了采用數字化手段對建筑開展保護的優勢。如劉沛林和鄧運員指出,可以綜合利用測繪技術、遙感技術、計算機技術、3D技術、虛擬現實(VR)技術等手段獲取文化遺產的現狀數據,實現記錄、監測、修復、重建和再創,完成數字存檔與再利用,實現空間形態和文化遺產傳承的目的[7]。目前,建筑的數字化常會用到建筑信息模型(BIM)、大數據、虛擬現實技術、三維激光掃描技術、人工智能等多種信息技術。例如,可利用BIM技術輸入建筑實際數據,將建筑實體1:1復制至計算機,轉化為具備真實信息的三維虛擬模型保存。VR技術可以讓體驗者身臨其境地處在虛擬手段構建的數字化建筑環境之中,其逼真程度和細節效果都遠超傳統的數字化保護手段。鄒治豪等指出,這種數字化技術能夠效率更高地進行保護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所需成本,大大增強與觀眾的互動,也能還原建筑原本的體量感和空間感,有效打破傳統的建筑數字化保護手段的局限[8]。綜上所述,依托現代技術的數字化手段開展記錄、修復、傳播等工作有助于民居建筑數據的保存、重建與再創,是信息時代下有效保護建筑文化的可選之策。
3 白族民居數字化保護路徑
楊紹恭在研究白族聚落民居傳承時,提出民居傳承模式的優化手段:一是建設數字化信息庫,例如,可憑借GIS/GPS建立數字地圖顯示民居分布,采集白族民居的各項數據,如布局、建材和彩繪等信息;二是建設民居古建筑信息數據庫,為古民居在現代社會中面臨的困境提供了保護、修復的思路[9]。從現狀可知,白族民居的保護與傳承在大理市政府和各文化機構的努力下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要保持建筑文化數字化可持續發展,仍需從以下5個方面開展保護工作。
3.1 加強政府的組織作用
繼續強化各類規劃、政策的引導、解讀與指導,鼓勵支持鄉鎮、村圍繞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建筑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來申報數字文化相關項目,間接促進當地經濟與旅游協同發展。除了鼓勵基層組織申報相關項目外,也可積極爭取國家文化專項建設資金,或是通過招商引資舉措加大數字化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協調整合各方資源,支撐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
3.2 強化數字技術人才的培養
相關受訪人員表示,盡管近年來數字化市場悄然在大理落地生根,但整體發展仍然滯后,數字化人才亟待引入。培養能熟練掌握測繪技術、遙感技術、計算機技術、3D技術、虛擬現實等技術的數字技術人才,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的基礎。鼓勵現有團隊人員參與學習培訓,支持從不同機構引進或與各單位共享數字技術人才,提高數字化信息技術的團隊專業水平,形成專業過硬、能力出眾的團隊。加強數字化人才培養有助于重塑民居建筑文化保護群體傳統的數字化觀念,但在引進或共享人才時,一是要有意識強化人才對數字文化服務的了解,二是注意團隊內成員的成分,既要包含漢族,也要包含當地少數民族,這樣有助于調動少數民族群體參與數字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也利于加深不同民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共同理解。
3.3 規范建筑文化數字化的數字資源標準
白族民居建筑文化數字化的成果必將融入中華文化數據庫,中華文化數據庫的構建又必然面對海量數據的融合。吳丹和樊舒曾指出,在許多工程網站中分布著大量公共數字文化資源,但由于缺乏統一標準與發布平臺,用戶難以有效獲取[10]。為數據的數據存儲地點、數據存儲格式等制定更為統一的標準規范體系,有助于融合數量繁多的數據,也有助于用戶在后期有效提取及促進數字資源在互聯網的傳播。民居建筑規范的設置可參考各類信息處理領域的標準規范,例如,文字處理規范、唯一標識符規范、不同對象數據規范,以及各類數據庫建設規范等。
3.4 助力白族民居的網絡傳播
調研數據顯示,公眾尤其是非白族群體對白族民居的認知仍需提高,即現有的民居建筑所代表的當地形象還未徹底走出大理,走出云南。在各大多媒體平臺中,以“大理三坊一照壁”“大理門樓”等建筑關鍵詞檢索發現,視頻播放量均未突破10 000次。因此,要繼續發揮主流媒體和移動終端的宣傳作用,在新聞客戶端、手機端、各大社交平臺等推廣包括白族民居在內的各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資源。此外,可與不同文化機構合作,推出拼圖、手機游戲、藝術動畫、地圖等一系列簡單的互動產品,開發與白族民居及其他傳統建筑有關的創新產品,如編織制品、模型產品等。
3.5 營造數字文化的良好傳播氛圍
提高群眾對于建筑數字文化的總體認識,有助于營造數字化資源傳播的良好氛圍。可進一步完善面向公眾的建筑文化知識推廣機制,主辦面向公眾的一系列普及活動,激發公眾對建筑文化數字化的興趣。一方面,可豐富線上線下展覽形式,憑借現有技術發展包括“線下沉浸式參觀”“線上云展覽、參觀”“現場直播”“在線學習”在內的多種手段,提高數字化產品的互動性,強化線下線上參觀者的參與感;另一方面,要提高數字資源在生活中的融入度,鼓勵各文化機構和相關單位自主開展各類優秀傳統文化主題活動,推進建筑文化數字化資源進社區、進校園。
4 結語
大理歷史悠久,既以自然景觀聞名于世,也以獨特的民族風情馳名天下。多民族文化的交匯,為特色民居的顯現孕育了良好的人文環境。近年來,從個人到社會,均意識到傳統文化保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舉措保護和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尤其是數字技術的引入,為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數字化創造了有利條件。盡管數字化程度不夠、民眾對白族民居認知度不高等問題仍待解決,但在整體謀劃、多方協作的扶持下,日益更新的數字化技術與白族民居建筑文化的保護將持續向深、向廣融合,白族民居建筑文化也將得到更科學的保護。
參考文獻
[1] 新華社.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EB/OL].(2023-02-27)[2023-03-26]. https://www.12377.cn/wxxx/2023/6c926994_web.html.
[2] 張金鵬,寸云激.民居與村落:白族聚居形式的社會人類學研究[M].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2002:10-46.
[3] 吳振東,過偉敏,艾小群.民族建筑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探索[J].貴州民族研究,2016,37(4):84-87.
[4] 大理時訊. 我州“五個著力”加快文化產業數字化建設[EB/OL].(2022-04-14)[2023-03-26]. http://www.yndali.gov.cn/dlszf/c103333/202204/d99b7ef1ce98472 f8c67071872114209.shtml.
[5] 向雪蓮,周劍.保護文化遺產視野下的大理白族民居建筑藝術探究[J].現代裝飾(理論),2013(4):195.
[6] 李東紅,楊利美,寸云激.白族民居的價值及保護開發對策研究[J].民族藝術研究,2004(1):60-66.
[7] 劉沛林,鄧運員.數字化保護:歷史文化村鎮保護的新途徑[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54(6):104-110.
[8] 鄒治豪,張筱蓉.基于虛擬現實(VR)技術的云南少數民族建筑數字化保護研究[J].知識文庫,2018(2):43, 34.
[9] 楊紹恭.白族聚落民居的數字化傳承[J].民族藝術研究,2011,24(1):95-99.
[10]吳丹,樊舒.面向多源異構資源融合的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路徑[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 41(5):136-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