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宇
摘要:遼寧是滿族的發祥地之一,也是滿族的主要聚居地,其擁有豐富的滿族物質文化資源和非物質文化資源。經過多年的開發和建設,遼寧滿族文化資源開發取得了較為輝煌的成績,受到國內、國際游客的高度關注和認可,但仍存在開發深度不足、資源利用率低、項目開發缺少創新及亮點等瓶頸問題。該文從深挖滿族文化資源,賦能發展潛力;打造完整產業鏈,形成滿族特色鮮明的旅游集聚區;創新文創產品,提升文化軟實力及文化傳播力3個方面入手,探索遼寧滿族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新路徑,旨在提升遼寧文化軟實力,推動新舊動能轉換,促進遼寧經濟轉型升級。
關鍵詞:遼寧滿族;文化資源;優勢;文創;創造性;創新性
中圖分類號:G112?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5(a)-0088-05
A Study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nchu Cultural Resource Advantage into Economic Advantage in Liaoning Province
Abstract: Liaoning is one of the birthplaces of Manchu nationality and also the main residence of Manchu nationality. It has rich material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resources. After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Liaoning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nchu cultural resources, which has been highly concerned and recognized by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tourists. However,there are still bottleneck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depth of development, low utilization rate of resources, and lack of innovation and highlights in project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we dig deep Manchu cultural resources and give them development potential, to build a complete industrial chain and form a tourism agglomeration area with distinctive Manchu characteristics. Starting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innovating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improving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power, the paper explores a new path of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Liaoning Manchu cultural resources, aiming at enhancing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of Liaoning,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old and new driving forces, and promoting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Liaoning.
Key words: Manchu of Liaoning; Cultural resources; Preponderance;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 Creativeness; Innovativeness
遼寧是滿族的發祥地之一,也是滿族的主要聚居地,遼寧滿族人口占全國滿族總人口數的一半以上,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遼寧地區的滿族與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雜居共處,呈現大分散、小聚居狀況。境內滿族人口主要分布于遼東山地,大遼河上游的蘇子河、渾河、太子河,還有富爾江、鴨綠江、渾江、叆河、洋河流域的廣大地區和遼東半島丘陵地帶,包括撫順、丹東、本溪、鐵嶺、大連、營口等廣大地區;其次是遼西山地、大小凌河流域和遼西走廊等地,主要是錦州地區[1]。此外,地處遼河平原的故都沈陽、遼陽等地也是滿族人口的主要聚居地。
遼寧滿族祖先為后人留下了豐富的物質文化資源和非物質文化資源,包括莊嚴肅穆的古建筑(群)、色味俱佳的飲食文化、高雅華麗的服飾文化、古老而神秘的薩滿文化、技藝精湛的傳統工藝、形式多樣的傳統節日習俗,以及內容豐富的民間文學等。上述眾多資源中,尤以滿族歷史遺存、民俗風情資源最為突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是經濟社會不竭發展的原動力。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作為我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滿族文化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發揮遼寧滿族文化資源優勢,加快文化產業發展,不僅對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的發展理念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也是提升遼寧文化軟實力、推動新舊動能轉換、促進遼寧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
1 遼寧滿族文化資源保護及開發利用現狀
遼寧作為一個多民族省份,各少數民族特有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建筑服飾、節日慶典等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豐厚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為遼寧省文化產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多年來,遼寧省委省政府、省民族和宗教事務委員會等相關部門一直高度重視以滿族為代表的遼寧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的挖掘工作,在民族工作中注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先后出臺了《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實施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民族地區少數民族文化工作的意見》等文件規劃,一些歷史文化資源、民俗文化資源、傳統工藝文化資源、飲食文化資源、景觀文化資源等在政府的統籌安排下得到了有效的開發利用。
1.1 “一宮三陵”
迄今為止,遼寧省有“一宮三陵”(沈陽故宮、福陵、昭陵、清永陵)、“盛京四塔”(東塔、西塔、南塔、北塔)、遼寧省博物館、沈陽故宮博物院等陳列展示滿族傳統文化,其中國家一級博物館2個,二級博物館2個,三級博物館4個,無級別博物館10余個。現存滿族宮殿建筑資源具有密度大、保存好、級別高的特點。其中,沈陽故宮、清福陵、清昭陵、撫順清永陵等不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先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3],“盛京四塔”已成為沈陽地標建筑,各博物館以實物展品、圖片展板、文獻推介等多元形式相結合的方式,全方位、多層面、多視角展現滿族傳統文化。與此同時,遼寧還構建以文化創意為主的滿族文化產業園區,如本溪剪紙文化創意產業園、新賓中華滿族文化風情園、寬甸青山溝滿家寨等,這些集民俗文化、觀光旅游、休閑度假、餐飲服務于一身的特色產業園區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為各地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收益。
1.2 滿族剪紙
剪紙是滿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依附于滿族民間特定的文化背景與生活環境,在藝術上具有自己特定語言和風格[4]。遼寧滿族剪紙藝術分布廣泛、種類繁多,各地剪紙在表現形式上各具特色,但藝術實質卻大同小異、一脈相承。剪紙見證了滿族發展歷史和民俗生活,具有民俗學、藝術學、地方歷史文化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彌足珍貴[5]。醫巫閭山、岫巖和新賓的滿族剪紙,因其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現已發展成為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的滿族民間藝術。2006年醫巫閭山滿族剪紙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作為中國民間剪紙參評代表中的重要一員,又入選世界“非遺”名錄及“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008年,岫巖被原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從此,岫巖滿族剪紙藝術走出遼寧,走出了國門。2010年,新賓滿族剪紙作為中國剪紙的合并項被聯合國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1.3 滿族刺繡
簡潔明快、用色大膽鮮艷的滿族刺繡是活態的滿族靈魂,也是滿族人民精神文化的體現。遼寧滿繡根據地理位置可劃分為錦州滿族刺繡、岫巖滿族刺繡、興城滿族刺繡和沈陽滿族刺繡等,繡品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門簾、圍巾、荷包、枕頂、被面等日用品及服飾等為主,兼具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遼寧滿族刺繡精湛細膩的技藝和獨特的藝術風格,甚至可以與中國四大名繡相媲美。遼寧滿繡以錦州和岫巖較為著名,錦州地處滿漢文化交融會合的遼西走廊,所以錦州的滿族刺繡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2008年錦州滿族民間刺繡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錦州已建立多家刺繡工廠,主要設計制作大型壁畫、婚慶服裝、刺繡公關禮品、定做人物肖像、山水花鳥,完成傳統的繼承和技術創新,具有很強的市場價值和社會價值[6]。岫巖滿族民間刺繡的題材及紋樣豐富多彩、配色醒目艷麗,展示了岫巖滿族社會生活的主要風貌,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以及社會學、民族學等方向的研究價值。岫巖刺繡在遼寧民間刺繡工藝中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滿族荷包是滿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泛應用于婚戀定情、親友饋贈、收藏把玩和裝飾裝潢,特別是端午節慶活動中,荷包用于消災避邪、祈福呈祥,成為最具特色、最受歡迎的民俗標志性工藝品。獨具民族特色的鳳城滿族荷包以其做工精致、香氣襲人的特點,令人愛不釋手,頗受國內外廣大游客和收藏愛好者喜愛。目前,鳳城滿族荷包已形成五大類產品,共20多個品種,成為丹東地區節慶活動和旅游紀念品中的標志性民間工藝品,先后4次榮獲全國和省內民族民間工藝美術作品金獎、銀獎、優秀獎,并于2007年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1.4 滿族服飾
滿族服飾高貴典雅、色彩絢麗,充滿濃郁的民族特點,在我國傳統民族服飾類別中獨樹一幟。20世紀以前,滿族服飾不僅在本族中盛行,而且遍及漢、蒙民族。20世紀初盛行“西風東漸”,傳統滿族服飾受西方服飾造型的影響, 原有的服飾形制逐漸消失,出現了不同以往平面結構造型的“裝袖”,且結構更具立體化,經過改良的滿族旗袍風靡國內外,現代生活中流行的“中山裝”也是由馬褂改進而來,仍是當今中國社會流行的服飾[7]。雖然花盆底鞋、長袍等滿族民族服飾穿搭不再流行,但其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滿族服飾元素仍被應用到現在的設計中,且不斷繼承、創新。2014年3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和夫人彭麗媛身著滿族風格的服裝出席威廉·亞歷山大國王舉行的盛大國宴,服裝中的立領、盤扣、繡花元素無一不體現出中國傳統滿族服飾的結構、工藝特點,展現出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
1.5 滿族飲食
飲食文化是人類飲食活動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它揭示了人類生存發展最基本的物質活動。滿族飲食文化源遠流長,直到今天,遼寧滿族飲食習俗依然保持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形成了獨具風味的滿族飲食文化。遼寧滿族傳統主食以饅頭、包子、餅子等面食為主,滿族人喜食豬肉、牛肉、羊肉等肉類,尤其偏愛豬肉;火鍋、全羊席、醬肉是滿族人傳統吃肉方法,白肉血腸、燉酸菜、酸湯子等是滿族民間傳統飲食。滿族人尤其喜歡吃粘食和甜食,“驢打滾”“沙琪瑪”是滿族傳統點心。飲食文化是生活民俗傳承的主要體現,隨著生活條件、地理位置和社會地位的變遷,滿族飲食文化不斷與其他民族文化交融,并逐步發展成為深受大眾喜愛的美食。滿族菜系雖沒有入圍中國八大菜系,但在大江南北,乃至海外,都有著龐大的受眾群體。
2 遼寧滿族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遼寧不僅滿族人口位居全國第一,而且滿族文化資源豐富、門類齊全,涵蓋了歷史遺跡、民俗文化、鄉土風情、自然風光等不同類別。滿族文化的獨特內涵、價值能夠滿足人們精神層面需求的特點,使其具有不可替代性,逐漸釋放出更大的消費潛力。遼寧省委省政府始終把繁榮發展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擺在民族工作的重要位置,滿族文化已成為遼寧重要的文旅資源,經過多年的開發和建設,遼寧滿族文化資源開發取得了較為輝煌的成績,受到國內、國際游客的高度關注和認可,但也存在開發深度不足、資源利用率低、項目開發缺少創新及亮點等瓶頸問題。
2.1 遼寧滿族文化資源開發深度不足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人民在物質生活持續豐富和提高的同時,對精神文化的消費和需求呈現增長和多樣化態勢。游客在游覽觀賞旅游景點、旅游景觀、旅游產品等有形文化資源時,已經不滿足于資源的表象,更關注的是資源背后的文化內涵,如起源、演變過程、歷史的滄桑、故事背景等。由此可見,只有深挖文化資源蘊含的豐富內涵,精準對接人們的文化需求,才能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吸引更多游客。
遼寧積淀和保存了大量滿族活態文化及豐富的滿族傳統民俗。但目前,很多地區的滿族文化資源開發尚停留在淺層次階段,沒有對深層次的文化底蘊進行深度挖掘。比如,故宮和盛京三陵等古建筑群、陵墓,多以參觀為主,輔以祭祀典禮,文化內涵的挖掘形式較為單一,古建筑百年滄桑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積淀等沒有得到充分展示,滿族悠久的文化未能得到很好彰顯;對傳統飲食、民族服飾、節慶習俗、刺繡等手工技藝的開發,更多的是靜態或成品的展示,缺少動態的沉浸式體驗,滿族元素與現代文化的融合度相對不高,很難給游客留下深刻的文化印象,吸引游客。可見,缺少文化內涵的資源開發,無法完全凸顯滿族獨特的文化魅力,也影響了滿族文化的傳承。
2.2 滿族各文化資源之間缺乏有效銜接
滿族各文化資源本身就能夠創造經濟價值,同時也承擔著文化傳承、民眾教化、國家形象塑造等社會角色,兼具重要的社會價值。但是,單一的文化資源對游客的吸引力不夠強,無法滿族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即文化資源“單打獨斗”的開發模式存在單一性,缺少持久性、趣味性等問題,容易造成游客的流失。從目前遼寧滿族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情況來看,各文化資源之間缺乏聯絡,延伸性不夠,沒有形成有效的鏈接消費點。即核心資源——次核心資源——邊緣資源之間缺乏空間、功能上的有機規劃整合,各個資源之間也缺少有效銜接,重點資源主要以孤立的狀態存在。要想吸引游客、留住游客,文化資源的融合發展迫在眉睫。
2.3 文創產品開發缺乏創意,特色不鮮明
文化資源為文創產品開發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創意來源,也引領著文創產品的開發方向。而文創產品則是文化資源的載體,是文化資源與現代技術融合的體現,是對文化資源合理利用的直觀體現,兩者緊密聯系,相輔相成。文創產品不是簡單地“照貓畫虎”“移花接木”或是“新瓶裝老酒”,要想開發出具有文化底蘊又受大眾歡迎的文創產品,離不開“創新”。盡管目前遼寧滿族文創產品開發勢頭良好,但因處于開發的初級階段,當前絕大多數滿族文創產品開發仍存種類單一、設計缺乏新意、“重文化輕產品”等不足,因此造成游客“過而不入”的尷尬境地。比如,單純地將含有民族元素的圖案直接印制在絲巾、抱枕、T恤、文具、茶具等文創產品上;文化產品內容空洞、形式雷同,既缺乏文化內涵,實用性和創新性也不強;做工不精細,不精美的產品很難激發游客的購買欲,高品質的產品價格又過于昂貴,令游客望而卻步。總之,不經過任何加工改良,將文化元素直接用于文創產品的開發模式,容易與現代人的消費習慣產生距離感,難以適應現代消費的需求。另外,遼寧滿族文創產品在創意設計、制作生產、宣傳營銷、服務等一系列環節的銜接上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價格適中、品質優良的高性價比文創產品有待開發。
3 遼寧滿族文化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的途徑及方法
遼寧是滿族文化資源大省,在新的發展階段,遼寧推進高質量轉型發展,必須充分發揮文化大省的優勢,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文化創造活力,把文化“富礦”轉化為推進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但目前開發利用中存在的不足造成滿族文化資源優勢無法充分發揮,文化產業發展不充分。想要把遼寧滿族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強勢產業,進而升級為經濟優勢,必須采取有效措施解決這些問題。
3.1 深挖滿族文化資源,賦能發展潛力
新時代,要想傳承好、利用好滿族優秀文化,激活滿族文化生命力,必須深耕遼寧滿族文化資源沃土,精準對接民眾文化需求,結合時代發展要求,推動滿族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滿族傳統文化“活起來”。首先,挖掘滿族文化資源的豐富內涵和當代價值,尋找滿族文化資源融入現代生產生活的契合點,是推動滿族傳統文化“活起來”的關鍵。其次,將滿族文化資源蘊含的當代價值和豐富精神內涵進行現代轉化,在合適的時間、地點、場景、氛圍,以自然、生動、親近的方式進行展陳,讓人們從內心深處予以認同接納[8]。最后,結合民俗文化、非遺等滿族傳統文化相關旅游項目的開發,本著“保護優先、活化傳承、合理開發、高效利用”的原則,通過沉浸式體驗滿族剪紙、刺繡等傳統手工藝及體育項目的方式,滿足人民群眾的多元化消費需求,進一步推動滿族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從而打造品牌,走上產業化發展之路。
3.2 打造完整產業鏈,形成滿族特色鮮明的旅游集聚區
遼寧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積淀了豐富多彩的滿族文化,薩滿祭祀、刺繡、剪紙、飲食、服飾、體育娛樂等被完整傳承。撫順、丹東、本溪等滿族發祥地應充分發揮地域優勢,依托獨特的歷史遺存、薩滿文化、滿族民俗、特色飲食、滿族村落等人文資源,定期舉行過大年等滿族傳統節日、滿族文化藝術節、滿族風情旅游節、滿族民俗風情節等活動,積極打造富有滿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力求將過去單一的滿族文化活動轉變為集文化、商貿、旅游、城市營銷為一體,具有影響力的城市品牌節慶活動,并使其成為城市新名片。
全國最熱門的文旅景區——西安“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完美復原了唐朝的鮮活人物、風土文化、美食習俗等,通過深耕文化內涵、多方聯動及文旅商深度融合的方式,為游客提供可沉浸、可觸摸、可體驗、可消費的文旅新體驗,是傳統與現代共生、打造沉浸式文旅產業鏈的成功案例。沈陽、撫順、丹東、本溪等滿族文化資源豐富的地區可借鑒“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的成功經驗,打造集美食、服飾、手工藝、文創、表演于一體的室內沉浸式體驗,或在清原沙河子、本溪同江峪、青山溝滿家寨等滿族特色村寨中融入滿族傳統美食制作、婚喪嫁娶禮儀、踩高蹺、大秧歌、騎射等傳統習俗活動的室外沉浸式體驗;還可以將《天鵝仙女》《天池緣》《索倫桿的傳說》《漁郎與紅姑娘》《繡花女》等滿族民間文學以劇本殺的形式呈現出來,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其中,讓游客在輕松愉快的氛圍當中了解滿族文化。總之,打造滿族文化旅游完整產業鏈,有利于增強旅游產品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在傳承弘揚滿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還能提升遼寧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3.3 創新文創產品,提升文化軟實力及文化傳播力
文創產業是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在消費升級時代,文創產品作為新型文化符號,不斷出現在大眾視野中。新時代背景下,同質化、庸俗化、過度商業化的文創產品已經不能完全滿足人們的需求,打造兼具歷史性與時代性、故事性與傳承性、藝術性與知識性、實用性與美觀性的文創產品,是當前遼寧滿族文創產業突圍的關鍵。
故宮及三星堆文創產品的走紅,不僅在于其外觀設計的精美,更重要的是善于制造社會話題、引領社會風潮,比如用“拆盲盒”“上新”等網絡熱詞代替“文物出土”的常規話語等,讓文創產品適應新的審美與潮流,讓產品的使用者引以為榮,主動打卡分享,增進社交黏性。遼寧滿族文創主要以香包、刺繡、服飾、剪紙為設計元素,產品包括冰箱貼、鑰匙扣、明信片、郵票等家具日用品和辦公文具。有創意的文創產品不是簡單地把卡通形象、文物、景區的圖案直接印刻產品上,而是圖案背后蘊藏的文化內涵,以及在理念、設計、運營機制等方面進行創新,將文化、技術、商業融匯于一體。遼寧滿族文創產品可以參考故宮、三星堆文創的成功案例。一方面,打造滿族吉祥物IP,吉祥物IP設計要符合遼寧滿族文化理念,將滿族傳統歷史形象特點與動漫、國畫等表現手法有機結合,使之成為有故事、有情感、有文化、有群眾基礎的文化傳播載體,后續還可以在IP形象的基礎上,外延至表情包、漫畫集,動畫片、電視劇、電影等,讓IP鮮活起來;另一方面,設計更多辨識度高、形象鮮明、實用性強,且能夠豐富消費者五感體驗的滿族文創產品。產品設計應堅持“人文之心、藝術之眼、科技為體、商業為用”的理念,更要立足現代,做到既接地氣聚人氣,又充分體現遼寧滿族文化特色和資源特點,將無形的文化資源轉化成有形的文化產品。總之,文創產品在注重質量提升的同時,還要兼具商業價值,最終實現文創產業化、品牌化、體系化,促進文創產業發展。
4 結語
遼寧兼容并蓄的滿族文化,既有對傳統習俗文化的揚棄,又有對其他民族習俗文化的吸收、豐富和發展,還有在特定環境下習俗文化的獨創[9]。在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的時代,滿族文化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具有可觀的開發前景與應用價值。科學地開發和利用滿族文化資源,打造“滿族”特色品牌, 增強滿族文化產業的競爭力[10], 對于遼寧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對國家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吳秋麗.遼寧省傳統滿族村落空間形態研究[D].沈陽:沈陽農業大學,2018.
[2] 龐云蘭.讓民族團結之花在校園綻放[J].中國民族教育,2011(1):25-26.
[3] 烏鳳琴,司廷才.遼寧滿族、蒙古族文化與保護開發[J].遼寧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6(3):61-66.
[4] 呂行.文化類電視欄目《風物志》創作反思[D].沈陽:遼寧大學,2014.
[5]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簡介[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438-440.
[6] 陳永崗.錦州滿族民間刺繡的區域性價值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0.
[7] 楊樹彬.我國近現代服飾文化的變遷及其未來走勢[J].學術交流,2009(11):199-203.
[8] 張鳳蓮.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藏[J].理論導報,2022(9):32-33.
[9] 孫鵬飛.淺談滿族習俗中的民族文化[J].企業文化:中,2012(3):155.
[10]趙茜.遼寧滿族文化資源產業化策略研究[J].滿族研究,2012(4):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