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素素
摘要:甌江山水是甌越人民賴以生存的物質資料,也是四方文人亟盼回歸的精神家園。作為浙江省詩路文化帶的重要組成部分,甌江山水詩路是浙江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重要抓手。與其他詩路相比,甌江山水詩路不僅蘊藏了最為悠久的歷史記憶,而且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密切關注到生態與經濟的矛盾統一關系。該文探尋甌江山水詩歌源頭,解讀浙南群山秀水背后隱藏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認為應充分關注甌江一地的物質成果、制度范式、風俗習慣,以及優秀思想價值,構建出山水宜居、生態宜業的共富發展之地。
關鍵詞:甌江山水詩路;永嘉學派;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地域文化;共同富裕
中圖分類號:F323.22?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5(a)-0129-05
Exploring the Origin of Oujiang Landscape Poetry, Revitalizing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Countryside
Abstract: The landscape of Oujiang River is the material material material for the survival of Ouyue people, and also the spiritual home for the return of the four literati.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ltural belt of poetry road in Zhejiang Province, Oujiang Landscape Poetry Road i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a common prosperity demonstration area in Zhejiang Province. Compared with other poetry routes, Oujiang landscape poetry route not only contains the longest historical memory, but also closely pays attention to the unity of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contradictions in the actual development proces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source of Oujiang's landscape poetry, interprets th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hidden behind the beautiful mountains and waters in southern Zhejiang, and believes that ful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material achievements, institutional paradigms, customs and excellent ideological values of Oujiang, so as to build a land of common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that is livable, ecological and suitable for business.
Key words: Oujiang Landscape Poetry Road; Yongjia school; Ecological economy; Ecological economy; Regional culture; Common prosperity
甌江山水詩路主線沿甌江—大溪—龍泉溪,包括楠溪江—溫瑞塘河支線、松陰溪支線,覆蓋溫州、麗水部分行政區域。這條承載著政治溝通、經濟運輸等重要功能的浙南水路要道,因謝靈運山水詩而聞名文壇。自魏晉南北朝以來,李白、杜甫、孟浩然、韓愈、元稹、沈括、袁枚……一大批文人墨客慕名而來,行吟而去,以甌江沿線山水勝跡為主題的詩文作品不斷傳唱,累計至今6 300余首,其中元以前詩詞作品大約627首。正是這些跨越時空至今仍熠熠生輝的詩文作品,共同組成了一條獨特的甌江山水詩路,靜靜地訴說著浙南土地源自1 800多年前的秘境故事,折射出一個山水慰情、文化育人、生態發展相互交織的自然哲學思辨空間。這曾是一條士族大夫南渡避世之路,也是一條東南物資往來運輸之路。同時,它還是一條承載南戲、繪畫、茶藝、廊橋建筑等內容的民俗技藝孕育之路。如何挖掘甌江山水詩路沿線生態經濟效益,以地域文化內涵助力浙南經濟生態化發展,從而為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打下良好的基礎,是每一個甌江山水保護傳承者都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1 詩韻山水:開拓甌江山水文化地理圖,打造詩歌意象創作實景地
2019年,《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浙江省詩路文化帶發展規劃的通知》強調:“依托百里甌江山水和東南沿海島嶼,楠溪江、雁蕩山、古堰畫鄉、縉云仙都、云和梯田等名山勝景,江心嶼、洞頭島、南麂島、銅盤島等海島風光,大濟、嶼北、官橋、張溪、林坑等特色古村,龍泉青瓷、龍泉寶劍、木拱廊橋、青田石雕、黃楊木雕、木活字印刷、澤雅屏紙、溫州甌塑等特色非遺技藝,展現“云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的靈秀山水詩路印象。”[1]作為浙江詩路文化帶中創作歷史最為悠久、詩詞作品累計最為豐富的山水詩路,甌江銜接了整個浙南地區的交通路線、物資運輸,以及文化傳播,促進了沿線各個區域的交流與繁榮。
甌江、楠溪江是逸行山水之地,也是中國山水詩的發源地。自問世之初,謝靈運便敏銳地捕捉到了浙南山水的靈秀多姿:有“連鄣疊巘崿,青翠杳深沉”的遠山連綿;有“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的故園風情;也有“云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2]的水天一色。當謝靈運詩作通過贈答、酬唱的方式傳播擴散開來,池上樓、江心嶼、綠嶂山、石門洞等一大批甌江自然山水,蛻變為詩人眼中的獨特主觀意象,成為南北文人的精神向往之地。隨著相互唱和的詩人不斷增多,群體性創作的影響力不斷擴大,甌江山水詩從謝靈運的摹山范水,走向了孟浩然的融情于景,再借李杜創作升華為以景抒情。前者有“臥聞海潮至,起視江月斜”的疏闊自然,與“眾山遙對酒,孤嶼共題詩”的閑愁自適;后者有“掃崖去落葉,席月開清樽”的狂放不羈,與“孤嶼亭何處,天涯水氣中”[3]的沉郁頓挫。情與景地位的轉變恰恰是人與山水關系的轉變:如果說謝詩仍然是對甌江山水的照相式刻畫,那么孟詩就為這方天地染上了多姿動人的情緒色彩,人的審美視角被放大,自然山水仿佛也有了與人相通的意識,審美主體的作用凸顯出來。至李、杜二人,情感抒發不受客觀自然拘束,反而將所見景色挪為己用,以彼景抒此情,甌江山水脫離了自然地理空間的限制,以詩文意象重新組合構建出一個文化地理空間。最終,人與自然的關系也從單一順應,走向了對話思考,最終合而為一。
當下,以鶴陽詩村、埭頭村為主的甌江山水詩村莊群建設,僅抓住了詩人籍貫、任職、寓居、游歷等橫向要點,粗略劃定了文旅發展點,但無法以歷史的眼光縱向深入考察:詩人在千年前看到的山水與今人在千年后看到的山水有何不同?詩人創作山水詩受到了怎樣的時代價值影響?而這時代價值能否適用于當下美麗浙江建設?若能,其核心文化價值如何借助當下現有的物質條件,轉化為具象可感的直接經濟效益?如何讓游人在游歷過程中,進入到詩人創作的文化地理空間而非自然地理空間?這些都是亟待每一位詩路建設者思考、探索并解決的問題。散落在浙南群山之中的詩路明珠,曾經因交通不便、工業經濟發展需要而一度蒙塵,而今得益于兩山理念的推行,當地生態經濟化發展步伐不斷加快。甌江山水詩路的保護與傳承,要以當地每一位百姓的切身利益為旨歸,首先要不分年齡、不分群體做好詩路文化教育普及工作,以地域文化樹立自信;其次要將詩路核心內涵融入村莊群整體建設規劃,從代代宜居的長遠角度考慮村內布局結構;再次要著重把握建筑風格、時間差異等細節化問題,杜絕崇古、崇洋等問題,真正建設可居住、可傳承、可發展的詩路村莊群。
2 永嘉之學:傳承永嘉學派事功思想,重塑義利并舉時代價值
2021年7月,《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實施方案(2021—2025年)》強調:“要深入實施文化研究工程,解碼浙江文化基因,推進浙東學派、永嘉學派、陽明心學、南孔儒學、和合文化等創新轉化……系統提升浙學品牌影響。”[4]由于地域性特征十分鮮明,甌江山水詩路上最具典型性的思想流派當屬永嘉學派。永嘉學派是南宋時期一個重要的儒家學派,因其主張“以利和義,不以義抑利”,又被稱為“事功學派”或“功利學派”。《宋元學案》云:“乾、淳諸老既歿,學術之會,總為朱、陸二派,而水心齗齗其間,遂稱鼎足。然水心工文,故弟子多流于辭章。”[5]全祖望將永嘉學派與朱熹朱學、陸九淵心學并提,直接奠定了永嘉學派與朱陸二學三分天下的哲學地位。
自誕生之初,因其偏于江南的地理位置和極具革新性的儒學觀點,永嘉學派并未受到足夠的重視。是時,程朱理學大行其道,河洛地區作為全國文化中心,享有四方學子的朝圣與推崇。當程朱理學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慢慢顯露出脫離現實、僵化守舊、空談理論等弊端后,永嘉學派的獨特實用價值逐漸為人們所認識。可以說,永嘉學派興起的過程便很好地說明了萬事萬物相反相成、相互作用的二元辨證理論。隨著社會發展進程不斷加快,中國哲學的關注點也進一步細化、基礎化。永嘉學派扎根于社會生活現實,著眼于政治制度、歷史觀念、文學理論等方面,直接點出了變革時局的根本途徑——依靠實學、實政。盡管歷史上永嘉學派真正存續的時間不長,幾乎是先于朱熹朱學、陸九淵心學而亡,但其實用思想跨越百年,巧妙地貼合了當下社會發展建設需要。
甌江山水詩路的興起,離不開永嘉學派事功思想的充實。以葉適、薛季宣、陳傅良、徐誼為代表的永嘉學者往往長于詩詞,精于文章。這批文人不僅要在政治上、經濟上為浙南地區取得相應的發展資源,而且要在文化上抒發對故土家園的深切熱愛,以詩、詞、曲、賦等多樣化的文學樣式謳歌永嘉山水。因此,離開事功思想看甌江山水詩,僅就浙江而言,這一方山水難與富春山水、會稽山水、天臺山水一較高下。謝詩留下的永嘉山水余韻僅在中國文學長河中泛起了一點漣漪,真正將山水詩推向創作高峰的絕不是甌江的自然之色。但甌江山水詩能夠也應當在中國地域文學史上享有一定地位。正是因為這方青山綠水,背后潛藏了深刻的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早在南宋時期,永嘉學派一眾學者提出“經世致用、學道合一”的思想,便為浙南地區的發展奠定了利義相和的基調。從“建策須為萬世慮,孤忠亦有一身全”(《安扶待制侍郎徐公挽詞二首》)到“不憂絕技無人學,只愁不堪嫁時著”(《白紵詞》)再到“今朝幸續省倉米,且以糜煎飽時日”[6](《超然堂》),無論是友人挽詞、樂府吳曲,還是詠懷題詩,葉適詩歌的文學價值不高,但是鮮明地反映了詩人“物之所在,道則在焉”的實用主義思想。受其詩風影響,徐照的《和翁靈舒冬日書事三首》洗去千篇一律的無名憂思,著眼于一人、一地、一事成就抒發感慨;徐璣的《新涼》另辟蹊徑,以黃鶯視角俯瞰滿山稻田豐收景象;翁卷的《鄉村四月》擺脫了煙雨繚繞的田園空景,描繪出一幅居于自然、合于自然的現實勞作場景;趙師秀的《約客》渲染出一幅農忙過后、晚來納涼等客的悠然閑適圖景。
永嘉學派事功思想支撐甌江山水詩路成為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承載自南宋以來的浙南區域發展的歷史記憶,賦予自然山水全新的生態經濟價值。從空間地理角度看,甌江作為浙江省內第二大河流,自龍泉溪發源向東途經麗水、溫州兩市匯入東海,天然的交通優勢為其溝通浙閩、銜接東西提供了便利。從生態經濟角度看,浙南地區群山環繞,地勢較為封閉,第二產業發展往往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無法形成良性發展閉環。而“甌江山水詩路”文化品牌,能夠幫助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聯動發展詩路沿線文旅產業,以周邊產品帶動地域文化輸出,以經濟效益擴大地域文化影響力。從人文景觀角度看,甌江山水不僅是自然觀景地,更是避世隱居地,同時也是鄉土情懷地。幾代文人聚居于此,數量繁多的詩文作品讓這方山水成為“猶待故人歸”的第二故鄉。空間上的偏狹帶來的是心靈上的安適。甌江山水因其天然的地理位置孕育出了義利并舉的事功思想,又以其獨特的山水風姿保留了一方不為功名利祿所擾的精神家園。
3 匠心百工:保護傳承非遺技藝,拉動消費內需
2022年7月,浙江省委書記袁家軍在全省建設新時代美麗浙江推進大會暨生物多樣性保護大會上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圍繞省第十五次黨代會提出的‘兩個先行奮斗目標和‘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具體目標,大力實施生態文明先行示范行動,把‘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的要求融到美麗浙江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全過程各方面。”[7]甌江山水詩路沿線留存著歷史極為悠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源起東晉的甌窯青瓷與上承南戲的甌劇藝術,前者是手工技藝,后者是表演藝術,均在百姓日常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與浙北地區營造公益性非遺博物館群不同,甌江山水沿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帶有鮮明的盈利特征,基本遵循市場需求即最佳傳承動力的原則。
3.1 甌窯青瓷
以甌窯青瓷為例,甌江山水詩路沿線手工技藝能夠留存至今的原因,一方面得益于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地位,另一方面得益于產品本身的接地氣性。兩晉時期,甌江沿岸工匠們無意間燒制出一種透明度較高的青灰釉色瓷,與當時流行的一種淡青色絲帛——縹,十分相似。因此,甌窯青瓷,又名縹瓷。是時,魏晉玄學之風盛行,甌窯產出的青灰釉色意外地貼合了空靈恬淡的玄虛風格,因而備受文人士大夫推崇。西晉文學家潘岳《笙賦》云:“爾乃促中筵,攜友生。解嚴顏,擢幽情。披黃苞以受甘,傾縹瓷以酌酃。”[8]直言品食柑橘與縹瓷飲酒為人生兩大樂事,可見當時甌窯青瓷的社會地位與市場價值之高。復興甌窯青瓷,必然要創新。一味仿古、復制只會讓甌窯脫離現代社會。以物美價廉的核心優勢推動甌窯青瓷重回百姓日常生活,才是保護傳承發展的根本途徑。如今,建立在永嘉縣三江街道龍下村唐代甌窯遺址上的甌窯小鎮,引進數十家甌窯研究機構、文創工作室,為這座看似平凡的山水村落帶來了全新的發展理念。新甌窯的目標,是帶動一村、一鎮、一鄉的百姓享有地域文化紅利,細分青瓷產業,形成流水作業鏈,做到批量生產,降低人工成本,再以國貨IP拉動刺激消費內需,最終供求相諧,真正做到經濟上共同富裕、文化上共同自信。
3.2 甌劇表演
以甌劇表演為例,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十四五”重點項目規劃》《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實施方案》《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等重要文件頒布實施,人們對于本土傳統戲曲的關注逐年遞增。“對在戲曲文化滋養中長大的廣大民眾來說,戲曲并不僅僅是一種娛樂形式,它已經被融合到他們的生命中,他們從中得到歷史文化知識,得到人生經驗,從中找到歸宿、發現自己。觀看戲曲已是他們日常生活的必需,而并非僅為研究者刻意強調的藝術欣賞。”[9]甌江山水詩路沿線村落群,開始大規模修建村內祠堂。作為村內重要的文化藝術傳播場所,祠堂落成后需要定期外請劇團進行戲曲表演。因此,受傳統文化影響,甌江沿岸村莊對于戲曲表演藝術的需求仍然較大。“在民眾生活的世界內,傳統與現代只是相對而言的概念。傳統是過去的現代,現代是傳統的延續,也是將來的傳統。”[10]戲曲這一古老的形式,依然在甌江山水詩路沿線村莊群煥發著全新的生機。對于以甌劇為代表的傳統表演藝術而言,為滿足逐年增長的隱性市場需求,當前亟須解決的是優質接班人的培養與承接問題。1991年,溫州甌劇團與浙江藝術學校甌劇班首次開班,歷時7年培養出蔡曉秋、方汝將等第二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2008年,甌劇藝術研究院與溫州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合力開設甌劇班,招生30人,歷時8年培養出葉媛媛、翁翔、楊蝶珊等戲壇新秀。2022年4月,甌劇藝術研究院與溫州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時隔14年再次合力開班,面向小學五年級至初中一年級學生,共招收甌劇新苗30人。綜上,甌劇接班人培養體系已經初具規模,但在實際培養過程中,仍然面臨許多困難。首先是培養周期過長,甌劇人才培養周期短則6年,長則10年,期間需要學員全身心投入甌劇學習,綜合素質要求較高,難免會出現個別學員中途放棄的現象。其次是編制名額降低,每一期甌劇班畢業生都需要通過溫州市人社局、市文廣旅局組織的招聘考試,根據市甌劇院的當年實際人事編制情況,公開招聘程序錄用為事業編制人員。因此每期學員的實際入編時間至少為10~15年不等。最后是大批非編甌劇表演者的生存境遇較為艱難。2020年以來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在野”甌劇團下鄉走穴演出的機會大大降低,無形之中迫使許多實際從事甌劇一線表演的戲曲演員轉行。因此,古老甌劇藝術想要抓住時代發展機遇,以實際市場需求帶動行業長效發展,推動甌劇走出地域,走向全國,必需有所為:其一要不斷深化、細化傳承人培養體制,完善良性競爭機制;其二要保護、吸納民營劇團力量,做到公辦、私營相互協作,擴大甌劇傳播范圍與傳播力度;其三要注重甌劇劇本文獻的留存保護與傳承創新,主動順應時代要求,創作出人民喜聞樂見的甌劇新作品;其四要合理運用“互聯網+技術”,嘗試以電影、直播等多樣化的數字媒體形式,延長甌劇傳播時效。
4 結語
甌江山水詩路的建設與發展,應當以甌江山水詩文作品為導向,以地域文化反哺地域經濟,在物質層次引出一批典型優質物產,在制度層次建立長效發展機制,最終在風俗習慣層次形成一種經濟富裕、文化富足的全新生活樣式。大致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考慮:其一開拓甌江山水詩路文化地理圖,尋找甌江詩中的山水、村莊群,打造詩歌意象實景地;其二挖掘溫州經濟發展模式背后的精神支柱,重塑永嘉學派事功思想的時代價值;其三將甌劇、甌瓷、石雕等代表性非遺技藝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在理解欣賞、傳承保護的基礎上產生消費內需,打造國貨IP,拉動生態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 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浙江省詩路文化帶發展規劃的通知[J].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報,2019(Z4):4-34.
[2]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宋詩(卷二)[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 (清)彭定求.全唐詩:第160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0.
[4] 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實施方案[N].浙江日報,2021-07-20(1).
[5] (清)黃宗羲,全祖望補修.宋元學案:卷五十四[M].北京:中華書局,1986.
[6]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第50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7] 全省建設新時代美麗浙江推進大會暨生物多樣性保護大會在杭州召開[EB/OL].(2022-07-11)[2023-02-11].https://www.zj.gov.cn/art/2022/7/11/art_122941 5698_59725986.html.
[8] (南朝梁)蕭統.昭明文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9] 淮茗.民間的力量——從《鄉村戲曲表演與中國現代民眾》說起[J].上海戲劇,2004(Z1):25-27,28.
[10]秦紅雨. “興源鋪”初探:媒體時代的鄉村戲曲及其社會意義[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