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浩澤 王瑞軍
摘要:鄉村振興重點在于加強鄉村精神文明,塑造文明的鄉風,逐漸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展現新時代鄉村文明新風尚。當前,隨著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推進,鄉鎮居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的同時,精神文明建設進展卻處于滯后狀態,這嚴重影響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社會公德意識的提高是精神文明進步的必要條件,是基層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反映,也是順利實現鄉村振興精神文明建設的關鍵一步。該文分析了鄉鎮居民社會公德意識培育存在的困境,并對鄉鎮居民社會公德意識培育的路徑進行探究。
關鍵詞:社會公德;鄉村振興;鄉鎮居民;培育路徑;道德建設;精神文明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3(c)-0176-07
An Analysis of the Ways to Cultivate the Social Morality Awareness of Township Residents
Abstract: The focu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lies in strengthening rural spiritual civilization, shaping a civilized rural style, gradually improving the level of rural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displaying new trends of rural civilization in the new era. Currently, with the overall victory of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campaign, the steady progress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the rapid improvement of the material living standards of township residents, the progress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lagging behind,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improvement of social ethics awareness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the progress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 effective reflection of the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society, and a key step towards the smooth realiz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existing in the cultivation of township residents' social morality awareness, and explores the path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ownship residents' social morality awareness.
Key words: Social morality; Rural revitalization; Township residents; Cultivation path; Moral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我國脫貧攻堅戰已經取得全面勝利,鄉村振興戰略穩步推進,鄉鎮居民的物質生活得到保障的同時,鄉村精神文明建設趨于緊迫。社會公德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必要條件,是基層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反映。隨著我國鄉村發展進入新時代,當前鄉鎮居民社會公共生活的范圍在不斷擴大,學習接觸到的內容變得逐漸豐富,進而對鄉鎮居民的社會公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鄉鎮居民社會公德意識培育的時代意義
1.1 有利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基層社會治理的好壞,能夠直接反映出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的現代化成果。黨的十九大對鄉村振興戰略總目標之中的“治理有效”進行了補充,建立健全新時代“三治融合”發展要求。《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當中,更深層次地對新時代的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做出具體的實踐指導,其著重點在于“必須把夯實基層基礎作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1]。純粹的法治不可能實現社會的治理,加以德育的輔助才是最有效的方式。同樣,在鄉村社會治理體系中,也要以德治為基礎,加強鄉鎮居民社會公德意識的培育,從而引領鄉鎮居民改善鄉村社會風氣,實現真正意義上基層治理的完善和現代化。基層的社會治理不僅要著眼于宏觀方面的治理,更要側重于細節微觀方面的治理,從而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水平,才能使鄉村治理得到良性健康的發展,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實現社會穩定,使鄉村建設符合新時代的發展潮流。
1.2 有利于建設文明鄉風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根源和力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樹立和踐行,離不開傳統文化的滋養,深化社會主義鄉村思想道德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促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關鍵所在。社會公德意識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外在體現,加強鄉鎮居民社會公德意識的培育,可以增強居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從而更好地去踐行,同時也是提升文化認同感,維護鄉村道德建設的重要抓手。其一,社會公德理論是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優良道德、家風等都有助于鄉鎮居民社會公德意識的提升,這也奠定了鄉村社會公德理論的基礎,為鄉鎮居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樹立提供一定的道德保障。其二,社會公德的實踐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大力推行鄉村社會公德的實踐活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公德的實踐當中,提升鄉鎮居民社會公德意識,為優秀的傳統鄉村文化弘揚打牢道德基礎,助力鄉鎮居民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積極的、充滿正能量的社會狀態,推進鄉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孕育文明鄉風。
1.3 有利于提高生態及人居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上貫穿始終,先后提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發展及美麗中國的建設理念。現如今,生態宜居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要求之一,同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要求,鄉村生態及人居環境的發展和建設受鄉村經濟現狀和基礎設施等外部因素影響,其長遠發展還要依賴于鄉鎮居民自身的社會公共道德素養。鄉村振興戰略下與鄉村生態建設和保護最直接相關的是鄉鎮居民的生態環保意識,這是社會公德意識的基本意識之一。另外鄉鎮居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水平及法律意識等也是實現鄉村生態宜居的重要因素。鄉鎮居民是鄉村建設的主體,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發揮鄉鎮居民自主意識的作用,關鍵在于提升鄉鎮居民的生態環保意識,只有著力于在鄉鎮居民群體內部形成穩固的生態價值觀,通過加強鄉鎮居民社會公德意識的培育,發揮鄉鎮居民主體生態保護意識,形成對自然的尊重,對資源獲得的感恩,消除以前為了經濟發展而不惜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的弊病,才能維護鄉村自然生態,建設美麗鄉村,從而提高鄉鎮居民的道德素養推動生態及人居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1.4 有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堅持鄉村的全面振興。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力推動下,新時代鄉村的發展理念從某種意義上講,其實質就是摒棄一切有礙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因素,充分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創造性,才能真正推動農業、農村、農民的全面發展[3]。因此,要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指導原則推動鄉鎮居民的思想政治教育,調動鄉鎮居民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維護好鄉鎮居民的根本利益,以群眾的實際需求的滿足為工作的落腳點。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帶給鄉鎮居民更多的主動權,突出鄉鎮居民個體的主觀能動性,使鄉鎮居民能夠積極適應快速發展的鄉村社會新形勢,并使其在能夠積極響應政策的基礎上獲取自身發展的多重可能。鄉村振興也是城鄉發展逐步走向融合的過程,因此,必須引導鄉民在思想觀念上做好迎接鄉村振興戰略快速發展的思想準備。培育鄉鎮居民社會公德意識,將鄉鎮居民的社會公德意識的培育不斷深入,展現出向上的精神文明風貌,內化于個人素質中,達到鄉村快速發展的要求;外化在行動上能夠與鄉村的發展思路一致,積極響應鄉村振興的戰略舉措在農村的落實。因此,以人為本的思想是貫穿于新時代鄉鎮居民思想政治教育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各項工作任務之中,加強對鄉鎮居民社會公德意識的培育,是落實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內涵,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保障。
2 鄉鎮居民社會公德意識培育存在的困境分析
2.1 鄉村社會環境的消極影響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鄉村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也相繼落地生根,現如今的鄉村大都已經有了小型的文化廣場和活動中心,但由于基層政府重視不夠,加上鄉鎮居民的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影響,后續的管理和公共設施維護跟不上,導致鄉村的公共文化設施利用與保護有待進一步完善,形式建設大于實際用途,難以發揮實際存在的作用。此外缺乏環境整治意識,很多鄉村的生產生活方式導致了消極的生活環境,比如,鄉鎮道路上隨處可見的動物糞便,會導致人們在潛意識中認為這臟亂差本身就是鄉鎮環境,內心也就沒有了對社會公德的規范和認知,更不會去約束自己不文明行為。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鄉村消極的社會生活環境和缺乏環境整治意識對鄉鎮居民的社會公德意識的培育造成了困難。
2.2 鄉鎮居民自身素質的局限性
遵守社會公德是一個人自身素質的外在體現,推進鄉鎮居民的社會公德的建設和培育實現鄉風文明的目標要求都需要有思想、有素質、有涵養的鄉鎮居民,因此,鄉鎮居民自身素質的提升是前提。以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商都縣為例,一方面,在商都縣部分鄉鎮地區,教育資源的缺乏且配置較低是普遍現象,教育水平相對落后,鄉鎮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歷史原因導致很多鄉鎮居民甚至連九年義務教育都沒有接受完成,并且個人素質很難再得到相應的提升,文化素質跟不上社會日益復雜多變的新環境,加上在鄉村生活學習機會本來就少,這就導致了鄉鎮居民的自身綜合素質偏低,思想觀念偏于落后,并且還存在較為嚴重封建迷信思想。另一方面,鄉鎮地區帶給青壯年的就業機會較為匱乏,許多青壯年選擇長期在外務工,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提升的機會比較少,即使長期在鄉鎮生活的青年在創造財富和參加學習的時間安排上,他們認為學習是浪費時間,更多的會去選擇創造財富。因此,當前鄉村的思想道德的教育工作存在短板,造成鄉鎮居民思想道德教育滯后。鄉鎮居民自身素質的局限性,對于鄉鎮居民的社會公德的建設和培育也增加了不少困難。
2.3 社會公德信息的傳播受網絡不良輿論影響
一直以來,社會公德的培育離不開輿論的引導和評價,社會公德意識的培育亟需良好的輿論導向,或者說是主流意識形態保持統一性和穩定性,才能對公民進行持續性的向上向好的教育,培育公民的社會公德意識。當前,隨著鄉鎮生活的現代化,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得到轉變,手機互聯網的使用頻率逐步提高,互聯網的開放和信息傳播的快速性,使得互聯網占據了意識形態的很大一部分陣地。但是現在由于互聯網監管機制還不是特別健全,有些短視頻博主為了提高知名度,并非通過傳播正能量的內容或者弘揚正確的價值觀得到人們的認可,而是想盡一切辦法出風頭和惡搞,打著違規亂紀的“擦邊球”,不考慮其行為產生的社會影響,毫無道德底線可言,不惜以踐踏社會公德的短視頻段子來博人眼球,使得自己“與眾不同”,很多博眼球的題材多以制造家庭矛盾或者破壞鄉民和諧為主題的內容,充滿惡搞和低級趣味,甚至經過推波助瀾成了許多人爭相效仿的網絡流行語言。許多鄉鎮居民,因受教育程度較低,知識較為匱乏,對互聯網的認識較低卻又充滿好奇,很容易被這些不良的輿論導向所影響,認為網絡演繹的就是現實生活,長此以往將失去正確的價值導向,這一行為極大程度地破壞了社會公德意識的培育環境。
2.4 鄉鎮居民社會公德培育機制不夠完善
鄉鎮居民社會公德的培育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既要靠科學的理論教育,也要根植于地方文化特色,符合地方發展的制度、體制機制的保障。社會公德的養成雖然主要依靠鄉鎮居民個體的自覺,但是個體對于公德的自覺是有限的,需要必要的制度去約束,形成系統機制為社會公德的建設和培育做保障。鄉村社會公德培育機制不夠完善,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第一,缺乏社會公德培育的聯動教育整合機制,資源的匱乏和鄉鎮居民的自身素質等問題,家庭、學校和社會在培育過程中教育資源得不到整合,沒有形成有效的聯動,導致鄉鎮居民沒有接受過貫穿社會生活的社會公德意識的培育。第二,缺乏社會公德培育的制度保障機制。目前在鄉村中履行較好的公德規范幾乎都是法律明文規定的有明確懲罰的規范條例,缺乏對社會公德的評價與獎懲機制,造成了鄉鎮居民的社會公德素養較為薄弱。第三,缺乏社會公德培育的環境生長機制。鄉村社會的“硬環境”有一定的消極影響,而“軟環境”的建設也同樣存在欠缺,對社會公德建社和培育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3 鄉鎮居民社會公德意識培育的路徑分析
3.1 建立鄉鎮居民社會公德意識培育力量的整合機制
社會公德的培育涵蓋的范圍非常廣泛,家庭的養成教育、學校的系統性教育、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教育都是重要的培育渠道,并且伴隨著互聯網和數據時代的發展,網絡對于社會公德的培育也發揮出了越來越大的作用。因此,建立社會公德意識,培育力量的整合機制,充分調動教育資源的聯動性,是提升社會公德意識培育的重要路徑之一。
3.1.1 發揮家庭養成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人生中接受的最初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家長,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是家庭。從這個意義講,社會公德意識的培育應首先從家庭開始,家庭是主渠道。一方面,家長應注重加強社會公德內容的學習和教育。社會公德的內容規范教育讓孩子知道社會公德是什么,遵守社會公德的原因是為什么,以及如何去踐行社會公德;另一方面,家長應當積極塑造優良社會公德的行為榜樣。家長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社會公德形成有著直接影響。因此,家長應積極參加提升社會公德的活動,并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不斷營造良好的家風環境,促進孩子養成向上向善的道德品質,充分發揮主渠道教育作用。
3.1.2 發揮學校教育的滲透作用
深化教育改革,提高鄉村學校公德教育水平。學校的基本功能是育人,公德意識的培育是一項重要的育人工作。韓愈在《師說》中提到,“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實則包含著傳授社會公德的道理,學校的教育方法是循序漸進的,通過點滴的影響,幫助受教育者成長,學校教育具有一定的滲透作用。因此,要切實提高鄉村學校重視程度,把社會公德教育擺在重要的位置,堅持與農村實際相結合,把握培育新農村社會公德意識的特點和規律,重視開展愛護生態環境、遵守公共秩序、組織植樹造林等活動。開展多樣性的鄉村社會公德教育和實踐教育,把社會公德意識滲透到鄉鎮居民中,以實際行動促進廣大群眾踐行社會公德的風尚。
3.1.3 發揮社會主流價值和輿論導向示范作用
社會既是社會公德意識培育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社會公德的實踐環境。新農村的社會公德意識的培育需要鄉鎮政府機構去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開展多種創新教育形式,除了現有的宣傳教育形式以外,還要在實際生活中發掘和創新一些貼近鄉鎮居民的實際生活、符合社會公德行為規范的培育形式。例如,依托地方文化特色,組織鄉民自導自演取材于現實生活的公德小短劇比賽等,通過多種形式,充實培育方法。網絡監督部門要進一步提高對網絡公德建設的重視程度,不斷促進網絡輿論的正面引導,強化網絡監管,嚴厲抗擊網絡低俗文化的惡意傳播,遏制低俗惡趣的價值傳播。這些內容對鄉鎮居民而言具有一定的誘惑性和誤導性,及時發現、及時舉報,遏制其負面價值的傳播。
3.1.4 發揮鄉村兩級黨組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作用
加強鄉鎮基層黨組織建設。深化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模式,開展“黨建+培訓”“黨建+人才”等舉措發揮思想引領作用,以鄉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為主線,大力實施黨支部建設工程,健全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組織體系和社會公德意識培育的保障體系。一是多渠道選優配強鄉村基層黨組織。隊伍整體提升優化,提高服務意識和能力。堅持選派駐村第一書記長效機制,完善村級后備干部儲備制度。二是加強農村黨支部建設。全面開展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不僅要嚴格遵守組織規范,同時還需要創新工作方法。三是構建黨建引領社會公德建設培育新格局。發揮黨組織對鄉村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加快形成社會公德建設培育思想引領新格局,抓好精神文明建設,抓好鄉鎮居民社會公德意識的培育,為鄉村振興保駕護航。
3.2 建立健全鄉鎮居民社會公德意識培育的各項制度機制
公正合理的制度是良善道德運行和發展的重要保障。鄉鎮居民的道德狀況如何,社會公德意識如何,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整個社會為其建立了怎樣的制度環境。制度作為由一定的價值理念和思想凝結的硬性規范,依托強制性、固定化等優勢特征,可以完成依靠自身力量無法實現的道德規范性要求。為此,鄉鎮居民社會公德意識的培育,要注重公正合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使制度成為社會公德意識提升的基本保障,并為社會公德的踐行提供社會管理規章制度的支撐。
3.2.1 健全規范村民公德的鄉規民約
鄉規民約是由鄉鎮居民群眾在遵循國家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集體自發制訂的一種符合當地民俗文化和實際情況,并進行自我約束和管理,自覺履行的民間公約。健全村民公德規范的鄉規民約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首先,增強鄉鎮居民的主體意識。讓鄉民既是鄉規民約的制定者,又是執行者,同時也是受益者和監督者。其次,規范鄉規民約的制定程序。因地制宜,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民主的程序,廣泛發動群眾組織實施討論。最后,與時俱進,不斷規范鄉規民約的內容。要適應新時代鄉村振興政策要求,常態化更新鄉規民約的內容,擴大鄉規民約的覆蓋范圍,不僅限制原有的社會公德規范,同時還應當響應時代變化,推進熱愛社會主義、崇尚科學、移風易俗等社會公德的全范圍覆蓋,為鄉村振興助力。
3.2.2 構建與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相關的責任監督體系
構建與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相關的責任監督體系是將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納入制度性體系全過程的舉措,形成生態環境的責任監督體系用來監督鄉鎮居民的行為習慣,有效利用監督體系來管理和約束對于生態不利的行為,引導鄉鎮居民逐步形成自覺的生態保護意識。首先,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和監管機制。縣、鄉有關環境保護的部門,擬定鄉村重點生態保護區域執法標準,從而讓阻礙生態文明建設的監督執法有跡可循。其次,強化基層黨組織生態環境保護的監管機制。成立“1+2+3”組合,即由1名“村兩委”成員,2名黨員,3名群眾代表組成的6人生態環境保護監督工作小組。按照鄉村實際情況對生態片區進行劃分,在片區內選拔1名責任人,負責監督片區中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每月對片區責任人所提供的損壞環境的信息進行調查核實,最終在村民大會上給予通報批評。最后,統籌協調制定生態環境問題解決方案,基層黨組織協調解決鄉村生態環境污染事故和生態破壞補償事件的調查和處理,協調解決糾紛等,最終構建形成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相關的責任監督體系,用以促進鄉鎮居民社會公德生態環保意識的養成。
3.2.3 建立鄉鎮居民社會公德的評價與獎懲機制
要真正使鄉鎮居民的社會公德意識得到提升,就有必要建立一套健全的社會公德激勵和懲罰機制,從而使趨善避惡的觀念深入人心。所謂的社會獎懲機制,其實就是根據社會公德規范的“價值標準”對社會成員履行社會公德義務的不同表現及后果,給予物質或精神的獎勵或制裁[4]。具體來說,首先應當建立導向型的社會公德獎勵機制。導向型激勵機制是培養社會公德行為和意識的土壤,有助于鄉鎮居民的社會公德意識的不斷提升,使鄉鎮居民意識到履行社會公德義務是每位鄉鎮居民義不容辭責任。其實質在于讓認真履行社會公德義務的人得到積極公正的評價和回報,同時為其他社會成員在道德行為的選擇上提供正確的價值榜樣。其次,完善長效型的社會公德懲罰機制,鄉鎮社會公德意識的培育離不開完善有效的社會公德懲罰機制,讓做了有損社會公德的行為的人受到應有的制止或制裁,同時,不斷警示其他社會成員以此為戒。因此,必須制定相應的失德懲處機制,并保證其長效性,從而提高人們的自覺和自律意識。
3.3 優化鄉鎮居民社會公德生長的環境機制
3.3.1 發揮政府主體作用,美化鄉村社會公德生長的“硬環境”
遵守社會公德需要鄉鎮居民自身社會公德意識的提升,但是良好習慣的養成離不開一個優良的社會環境這個外部條件的支持[5-10]。個體道德形成與其所生活的社會環境密切相關,在臟亂差的環境中,人們盡管內心或許具有一定的道德認知和底線,但長期下去道德意志就會出現懈怠,往往會放任自己的不良行為,從而刷新自身的道德認知,沖破自己的道德底線,做出有違道德規范的行為。鄉鎮居民良好社會公德意識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其實是一個維系所處的道德環境建設的問題。因此,美化鄉村社會公德生長的“硬環境”是當務之急。不斷加強鄉村人居環境的綜合整治,持續大力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加快推進農民生活環境的改善工作,通過努力補齊影響鄉鎮居民生活品質的短板,改善鄉容村貌建設美麗鄉村,從而抑制鄉鎮居民有違社會公德的不文明行為,促使鄉鎮居民社會公德意識的養成。此外,推進現代化鄉鎮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優化道德培育的功能布局,加強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建設,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讓鄉鎮居民在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當中,融入社會公德的建設和培育內容,進而使得鄉鎮居民社會公德意識能夠在良好的文化環境下越來越好。
3.3.2 提升鄉鎮居民社會公德意識生長的“軟環境”
對于鄉鎮居民社會公德意識的培育,不僅需要“硬件設施”的完善和制度的規范,還需要依托“軟環境”的構建,形成良好的社會公德培育文化氛圍。現如今,鄉村社會的文化環境由一元走向多元,也為社會公德意識的培育的多元化和選擇提供了源頭活水。因此,開闊思路,創新方式,尊重和引導鄉民結合自身發展需要,在健康的道德文化氛圍中提升社會公德意識的水平。首先,依托縣級融媒體,開拓最美鄉村道德宣傳板塊,構建社會公德培育的良好氛圍。《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明確地提出“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做強新型主流媒體,建強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11]。可以說,建強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事關先進文化的傳播發展等各方面事業的進步。縣級融媒體中心,通過記錄來自基層社區群眾的聲音,宣傳鄉鎮居民優秀的社會公德事跡,以更接地氣的內容和形式構建社會公德意識培育的良好氛圍。其次,加強扶持鄉村特色文化隊伍,培育傳播社會公德文化熱潮。廣泛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表演隊伍,收集鄉村居民的社會公德先進事跡,結合特色藝術的演藝方式形成特色節目廣泛傳播,同時鼓勵發展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形成培育傳播道德文化熱潮,激發共同的志趣,傳遞正面的理念,帶來更強烈的道德引導力和感染力,因此,扶持鄉村特色文化隊伍,培育傳播社會公德文化風氣是提升鄉村社會公德生長的“軟環境”的重要舉措之一。
4 結語
綜上所述,鄉鎮居民的社會公德意識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還需要走很長一段的路。需要長期的堅持,并付諸實際的行動,借助鄉村振興的浪潮,通過不斷的優化鄉鎮居民社會公德意識的培養環境和培養機制,需要社會和政府及鄉鎮居民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8-02-05(1).
[2]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
[3] 繆雨.人的全面發展視域下的鄉村振興戰略[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5(3):11-15.
[4] 唐凱麟.倫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03.
[5] 梁愛蘊.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社會公德建設問題研究[J].新農業,2018(11):10-13.
[6] 魏朝娟.論新時代加強社會公德建設的重要性[J].發展,2019(10):46-47.
[7] 莊梅蘭.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社會公德建設的機遇分析[J].唐都學刊,2016,32(3):41-45.
[8] 李倩.當前社會公德建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J].才智,2018(26):239.
[9] 吳玲玲,鄭興明.鄉村振興戰略下鄉風文明建設的價值意蘊、現實困境與實踐路徑[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20(5):81-86.
[10]王維國.新時代加強社會公德建設與治理的戰略意義探析[J].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2021,7(2):71-79.
[11]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EB/OL].(2020-11-03)[2022-12-13].http://www.gov.cn/zheng 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