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春燕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必由之路。埃及作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一,自古就與中國有著密切的文化交流。該文闡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本質內涵,追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埃及文化的歷史影響,通過分析中埃兩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確立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埃及傳播的具體現狀。從交流主體、項目種類、挖掘深度及交流平臺4個方面探究制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埃傳播的原因。該文研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國門、加深中埃交流、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提高我國國際地位、豐富世界文化多樣性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埃及;文化傳播;文化軟實力;成因;分析
中圖分類號:G12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3(c)-0171-05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iffusion of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owards Egypt and Corresponding Cause Analysis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promoting the diffusion of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owards the world is the only way to enhance our cultural soft strength. As one of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Egypt has had close cultural exchanges with China since ancient times. The essence of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its historical influence on Egyptian culture are explored in the first place. The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pread of fin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Egypt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partnership between China and Egypt is analyzed. Based on this, causes are probed from such aspects as exchange subjects, project types, depth of exploration and exchange platforms, which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so as to promote the spread of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broad, deepen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Egypt, strengthen culture soft power, raise China's international status and enrich the diversity of global cultures.
Key words: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gypt; Cultural diffusion; Culture soft strength; Cause; Analysis
不論古代還是現代,中國與埃及都有著深遠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認同,而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入埃及的情況,是兩國雙邊關系在政治、經濟和社會各個層面深化合作交流的文化前提,是深化兩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有利于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塑造國家形象、提高國際地位,以及繁榮世界文化多樣性。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蓋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積淀的各種優秀、積極的文學成果,精神價值觀、哲學思想和倫理道德,是中華民族發展至今的共同體意識。這些中華民族世代傳承的優秀傳統文化,從最初的本義來看,主要指包括思想、精神和信仰等的“道統”文化[1]。 其特有的“歷史性”“包容性”和“民族性” [2]奠定了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豐富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實踐的需要,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被賦予了不同的具有時代特征的內涵本質。本文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要指傳統文化中具有獨特民族特征的、高度契合科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值得時代繼承和發揚的、具有頑強生命力與潛在影響力的思想理念、傳統美德與精神追求。
2 中華傳統文化在埃及傳播的歷史溯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埃及的文化傳播首先要從中埃兩國交往史說起。始于2 000年前,中埃兩大文明古國以古絲綢之路為橋梁開展了豐富多樣的商業貿易合作和跨文化交流。
2.1 古代貿易文化往來
以古絲綢之路為渠道,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與埃及文明已經實現了文化溝通和交流,其中,中國的絲制品、陶瓷、漆器、四大發明等紛紛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被傳入埃及并迅速落地開花,其中,中國的原絲和絲織機的引入大大促進了埃及絲織技術的發展。中國瓷器大約于9世紀傳入埃及,現在埃及博物館還收藏著中國古瓷。此外,埃及人將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傳入歐洲并發揚光大,埃及人還把制作火藥的原料硝稱作“中國雪”[3]。
2.2 20世紀后近現代經濟文化交流
20世紀30年代以來,中華文化在埃傳播主體主要是以赴埃留學生和互訪藝術團體為主,文化傳播內容主要集中在漢語語言、優秀書籍、書法、繪畫等方面。自1931年中國首次選派留學生團體赴開羅交流學習后,中國在埃及的公派留學生通常為每年數十名。此后,中埃兩國文化交流取得了長足進展,于1955年5月和1956年4月份分別簽訂了《中埃文化合作會談紀要》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埃及共和國文化合作協定》。
21世紀后,中埃兩國之間不斷加強的經濟合作促進了日益頻繁的中埃文化交往,文化代表團互訪、歌舞演出、文化藝術展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得以開展。中國阿拉伯友好協會于2001年成立,為中國與埃及等國家增進友好往來、開展人文交流搭建了有效的平臺。2002年,開羅中國文化中心的設立,以文化互動為橋梁,推動中埃兩國文化、教育,乃至經濟領域的合作。2007年,開羅大學與北京大學合作的首家埃及孔子學院成立,以培養通曉漢語人才,滿足中埃日益深入務實合作的需求。除官方平臺外,2012年,《中國周報》社開始發行中阿雙語版報紙,從文化視角切入,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向埃及民眾展示中國的新面貌,訴說中國故事。2014年中埃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確立,更進一步加深了兩國間在各個領域的合作交流。
3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埃及傳播的現狀及問題
中埃兩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確立、“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為兩國文化交流的不斷加深提供了重要的時代契機,兩國人民聯系更加緊密,對埃文化傳播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同時在傳播過程中也存在文化交流主體重官方輕民間、文化項目種類單一、對文化資源挖掘的深度不足、文化平臺與產品匱乏等問題。
3.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入埃及的基本現狀
3.1.1 文化活動數量明顯增多
自中埃兩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建交以來,兩國間的文化交流活動呈現日漸緊密的趨勢,主要體現在逐年增多的文化交流活動和日益豐富的文化活動內容上。
2016年作為中埃建交60周年暨“中埃文化年”。在此期間,中方在埃及舉辦了80多場文化活動,通過社交媒體觀看活動視頻、留言點贊等間接形式參與的人次高達500萬。此外,開羅中國文化中心還邀請埃及本地的學者開展了一系列以“埃及人眼中的中國”為主題的講座,力求以客觀真實的態度向埃及民眾講述他們在中國的所見所聞,這些活動的舉辦促進了中埃兩國文化交流互鑒與民心相通的實現。
3.1.2 文化平臺相繼創設
目前,中國在埃及共合作建成孔子學院2所、獨立孔子課堂2所、下掛孔子課堂2所。通過一系列“漢語橋”、孔子學院日、漢語學習班、“中國文化月”等特有的品牌文化活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走近許多埃及民眾。孔子學院在埃的設立是中埃文化交流成果的顯示,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入埃及取得的明顯成效之一。
2002 年10月正式落成的開羅中國文化中心作為21世紀中國政府在海外開設的第一個大型文化中心,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埃傳播進程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該文化中心自建立以來,已組織和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包括歡度春節系列活動、中國文化周、文化講座等常規活動。2003年至2007年間舉辦的“大使杯”中文演講和才藝表演已成為一個品牌活動。影響力最大的活動為2019年舉辦的9次漢語比賽,其中有4次是覆蓋全埃及的大型比賽活動[4]。開羅中心舉辦的一系列文化活動更好地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使埃及民眾有更多的機會走近、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獲得埃及民眾的文化認同。
3.1.3 國際傳媒硬實力不斷加強
1985 年,中國同埃及第一次簽訂廣播電視合作協定。中央電視臺于1994年和埃及簽訂了第一份官方媒體合作協議。2015年,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與埃及電視聯盟簽訂“中國劇場”欄目合作協議,為加強中埃兩國影視文化交流,讓埃及民眾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提供了一個新的窗口。2016年,新華社和埃及新聞總署簽署新聞合作諒解備忘錄,進一步加強兩國在新聞媒體領域的合作。
進入新媒體時代,為響應2017年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文化傳承意見》)中提出的“實施網絡文藝創造傳播計劃,推動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網絡劇、微電影等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5]的要求,借助網絡新媒體等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效果,“中國的重點新聞網站,如新華網、人民網、中國網、國際在線等陸續開設了阿拉伯語頻道。另外,中國外交部及中國駐埃使館也陸續開設了阿語主頁。”[6]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入埃及提供了又一個技術平臺。
3.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埃傳播中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3.2.1 文化交流主體重官方輕民間
政府是文化走向世界的宏觀設計者。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入埃及的過程中,我國政府承擔了至關重要的責任,確定對埃文化交流目標、制定針對性政策、整合優秀文化資源、投入物力財力支持、推進交流項目開展等方方面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入埃及的引導者,政府致力于推動文化交流,實現健康、持續的良好發展態勢,但也因此,出現了文化主體與受眾“重官輕民”的現象。
從在埃及舉辦的中埃文化交流活動的數量和領域來看,活動交流主題總是集中在國家和官方層面,真正由民間力量主辦或發起的活動較少“缺乏非官方、具有較大影響的‘對外文化交流大使,無法形成體系構建的多方合力”[7]。從形式上看,中埃文化交流主要是以文藝團體互訪為主,由于活動的級別和語言限制,埃及普通民眾參與度不高。
3.2.2 文化項目種類單一
中埃兩國之間的雙向文化交流雖已源遠流長,但不同的國情、歷史傳統、語言文化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埃文化傳播的空間、內容、形式。現如今,中國在埃及舉辦的文化項目種類單一,且這一問題已變得比較突出,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埃及的影響力。
其一,文化交流的品牌化程度較低。雜技、武術、民樂等各類文藝訪演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埃傳播的主要形式。品牌化、精品化的文化交流活動較少,對埃及民眾產生的影響遠遠不足。其二,長期性的文化交流項目較少。近幾年中國在埃及舉辦的文化活動多為種類豐富但系統延續性不強的短期文藝展示,很難產生持續性的影響力。其三,文化活動舉辦場地受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埃舉行的文化活動主要集中在開羅中國文化中心和一些小型劇院,受眾群體有限,難以覆蓋到普通民眾,致使文化活動的影響范圍有限,收效甚微。
3.2.3 對文化資源挖掘的深度不足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入埃及的過程中,“傳播內容過于簡單,大多停留在一些文化符號、文化觀念的生硬傳播”[8]上,僅是將一個個名詞、一些文化符號翻譯給埃及人民看,沒能做到文化注解及其核心思想理念的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想在埃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不能簡單地依靠如功夫、雜技、舞獅等民俗表演符號。
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豐富歷史積淀和思想精華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挖掘、傳承和發揚。2017年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揚做了系統的闡述和要求,但文件精神在國內落實時間尚短,經驗不足,因此,在向埃及或其他國家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多拘泥于形式。另外,作為對埃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傳播途徑,翻譯作品不能只停留在對文字的表層轉換上,更應充分考慮文化背景和語境語意的融合。通過選擇契合埃及受眾價值判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進一步增強文化傳播的影響力,改善傳播效果。
3.2.4 文化平臺與新媒體傳播匱乏
“在支持文化傳承與文化交流方面,新媒體傳播更具有有效性、直接性和廣泛性”[9],而中國在新媒體文化傳播平臺建設方面的不足也限制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埃及傳播渠道的暢通,從而進一步影響著文化傳播效果。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入埃及的主要文化傳播平臺,開羅中國文化中心和孔子學院承擔了主要任務,民間平臺的參與極其匱乏。
在媒體方面,國內各大主流媒體在埃及紛紛設有分社,同《金字塔報》等埃及主流媒體的合作也日益增多。但“由于主流平臺長期以來的運營方式是依靠政府,語言官方化,議題缺乏大眾性,難以吸引受眾注意力,造成民間媒體和地方媒體缺位,徒有內容優勢卻得不到發揮。”[10]在文化產品方面,雖然書籍翻譯,影視劇作品展播等數量上有所增加,但種類匱乏、生產推廣力度不足、品牌建設困難仍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4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入埃及的現實意義
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中埃兩國在實現經濟發展、民族復興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其中,中埃兩國間的文化交流和文明對話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隨著 “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中埃文化交流互鑒、中華優秀傳統走入埃及民眾生活的意義變得愈加重要。
4.1 有助于埃及民眾更全面地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提出:“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鑒。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合作,創新人文交流方式,豐富文化交流內容,不斷提高文化交流水平。充分運用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孔子學院、文化節展、文物展覽、博覽會、書展、電影節、體育活動、旅游推介和各類品牌活動,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積極倡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入埃及,在現有的文明交往基礎上,充分考慮兩國文化差異,借助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將“中國故事”講好,通過各種路徑向埃及社會充分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背后的普遍價值,消除兩者的文化理解偏差,有助于埃及民眾更全面地理解中國。
4.2 有助于推動中埃、中阿經貿合作
作為歐、亞、非三洲樞紐的埃及,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璀璨的古老文明,在阿拉伯世界始終具有“風向標”的作用。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逐步推進,在經濟貿易和雙邊文化交流領域,中埃兩國都取得了長足進步,而全面深化兩國的多維度合作可以為中阿合作起到表率作用。 同時,文化產業作為現代經濟體系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兩國經貿合作方面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以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為內容,竭力打造良性的合作環境,大力發展文化貿易,推動中埃文化合作的縱深發展亦可直接促進兩國經貿合作水平,甚至為促進中國同其他阿拉伯國家經貿合作發展樹立樣板。
4.3 有助于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世界影響力
“一個國家的文化影響力主要體現在其他國家民眾對該國文化的認知和評價方面。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不同國家和民族文化只能也只有在交流中增進了解,在合作中不斷融合,這樣才能實現創新發展。”[11] 對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中華文化實力,在和平平等的交流基礎上,找到中埃兩國的文化共同語言,引起共鳴,從而增進埃及民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爭取民心相通,達到文化認同。形成求同存異、開放包容的價值觀念,消除世界某些國家對中國崛起的抗拒和猜測,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世界影響力。
4.4 有助于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
“中華文明與阿拉伯文明各成體系、各具特色,但都包含有人類發展進步所積淀的共同理念和共同追求,都重視中道平和、忠恕寬容、自我約束等價值觀念。”[12]同為文明古國的中埃兩國始終堅信,作為民族身份標志的每一種民族傳統文化都有其獨到之處,也應被尊重。不同文明之間只有通過交流、碰撞、借鑒、融合才能做到共發展、同提高,從而更好地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中埃兩國的文化交往由來已久,隨著雙方交流合作深度和廣度的不斷擴大,兩國的文化也被賦予了具有時代性的新內涵,同時也強有力的破除了西方學者為阻撓“一帶一路”倡議而大肆宣揚的“文明沖突論”和“中國威脅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國門有利于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增強中國文化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也有助于在實現和平發展的基礎上,維護世界文明的多樣性。
5 結語
基于中埃合作的不斷深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入埃及也得到重視,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內涵,探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埃及文化傳播的模式與現狀,有利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這對于傳承中華文脈、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提高我國國際地位,以及繁榮世界文化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方銘.如何認識中國傳統文化[N]. 光明日報, 2017-09-27(15).
[2] 郝焰焰.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堅定民族文化自信的作用[J].漢字文化, 2022(18)165-166.
[3] 彭樹智. 中東國家通史·埃及卷[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3:398-410.
[4] 李會鵬. 埃及開羅大學孔子學院發展現狀調查報告[D].昆明:云南大學, 2020:24.
[5]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 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EB/OL]. (2017-01-25)[2022-02-01]. 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125/c64094-29049531.html.
[6] 潘暐. 中國文化走向阿拉伯世界研究[D]. 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17.
[7] 李佩珊. 中國對外文化交流話語體系的構建——以“一帶一路”倡議為背景[J].河南工學院學報, 2022(3):77-80.
[8] 魏海香.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現實困境與提升路徑[J].新疆社會科學, 2020(4):96-106,148.
[9] 索格飛.新媒體時代如何提升中國文化的影響力[J].人民論壇, 2018(20):122-124.
[10]韓麗. 中埃文化交流中的消極因素研究[D]. 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2018:15-28.
[11]張泗考. 跨文化傳播視域下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戰略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 2016:63.
[12]習近平.共同開創中阿關系的美好未來——阿拉伯國家聯盟總部的演講[N].人民日報, 2016-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