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琴
【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天津行政學院)黨史教研部】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內容,生態振興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振興必須建立在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上。農村生態環境不僅關系到廣大農民群眾的生存生活生產,也和全社會的生存生活生產密切相連。因此,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也一定要貫徹黨的群眾路線。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事關黨的宗旨使命、人民福祉,是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大戰略內容。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堅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保證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與黨的宗旨是一致的,就是要通過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使之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要始終做到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脫離了群眾,特別是違背了廣大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就偏離了目標,失去了初衷,喪失了立場,丟掉了原則。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做出了顯著成績。但是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依然不少,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等任務仍十分艱巨。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和身心健康。如何在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中去存量遏增量從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乃是國之大者。習近平總書記說要“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我們黨和人民群眾從來都是同呼吸共命運的,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決定了我們黨必然順應人民群眾的呼聲,人民群眾的需要就是對我們黨的召喚,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把人民群眾放在最高位置,以人民為中心,就是我們黨群眾路線的具體體現。
(三)人民群眾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力量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艱巨浩大的長期工程,人民群眾是這項工程的基本參與者與建設者,是推動這項工程最強大的動力,廣大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汲取不盡智慧的寶庫。人民群眾既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創造物質基礎,也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精神動力,不斷提高與加強人民群眾整體的環保意識水平,本身也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要求與內容。只有在人民群眾尤其是廣大農民群眾普遍積極投入的情況下,才能建成真正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農村生態文明,為農村生態振興和全面推進鄉村建設奠定基礎。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如何,最終要看廣大人民群眾是否從生態環境的改善中受益,看他們呼吸的空氣是不是新鮮、喝的水是不是衛生、吃的食物是不是放心、居住的環境是不是干凈環保、日子過得是不是富裕健康。改善生態環境是人民群眾的衷心向往,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更是廣大農民群眾的所想所急所盼,只有實現了人民群眾對農村生態建設的美好愿望,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才算達到了目標。如果人民群眾尤其是農民群眾不能從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最大限度地受益,就說明我們的工作脫離了群眾、違背了初心。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要走開放包容的道路,讓廣大人民群眾最大限度地享受生態權益。其中,讓每個農民都享受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是一條底線,絕不能以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為借口使任何一個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受到損害,絕不能使農民群眾的負擔增加、收入減少。留住了農民,才能留住農村;留住了農村,才能留得住鄉愁。要讓農民群眾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找到生存的依托、生活的保障,公平享受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帶來的福祉。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導力量是以廣大農民群眾,動員廣大農民群眾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充分發揮積極作用,克服消極因素,是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必然要求。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我們取得的成就是顯著的,但出現的問題也不能忽略。出現問題的原因很復雜,沒能切實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是重要原因。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到每個農民的大事。所以,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動員農民群眾,使他們了解和樹立科學的生態意識。科學的生態意識是一種新的價值觀,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觀念,是人類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這種觀念起源很早,我們的先民就有很多有價值的環境保護思想。如孟子曾強調要不違農時,尊重自然規律,這樣才能使“養生喪死無憾”,而“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但是,這種思想隨著歷史的發展一度被忽略,特別是近代以來由于社會人口的膨脹、資源的緊張、工業文明的滲透,人類對大自然索取無度,導致自然環境被破壞,同時也惡化了自身的生存環境。環境一旦遭到破壞,重新恢復生態不僅需要條件,還必須假以時日。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環保意識在逐步加強,一系列政策法規也對環境保護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環保思想的普及方面還不夠到位。普通民眾的環保觀念有待提高,特別是農民群眾環保意識還不夠強,農村中白色垃圾泛濫、亂排污水、過度使用農藥化肥、焚燒秸稈等現象依舊存在。解決這些問題雖然需要多方面的支持配合,但對農民的環保思想宣傳教育不夠是重要原因。不能有效地動員農民參加到環境保護的隊伍中來,就難以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的生態問題,農村生態振興就失去了自主力量。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必須進行長期綜合治理方能見大的成效,這就意味著這一工程的建設投入大、周期長、見效緩。因此,有些片面追求政績觀的干部出于對自身政績和升遷的考慮,不愿意在農村生態建設上面下真功夫、花大力氣。有的熱衷于搞見效快、周期短、獲利多卻對生態建設不利甚至有害的經濟投資項目,錯誤地認為只要經濟上去了,就可以一俊遮百丑。有的急功近利,違背自然規律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比如,缺乏對實際效益的科學評估和考慮,不顧氣候土壤條件,在干旱地區大規模栽種濕潤地區才能成長的植被,在鹽堿地種植不耐堿的觀賞植物,致使成活率極低。有的為了應付檢查、為了完成生態建設的任務和要求搞形式主義,做表面文章。如有些地區在沒有恰當解決農民取暖問題之前,禁止農民使用傳統燒煤燒柴的取暖方式,封炕封灶,致使農民不能溫暖過冬。
我們黨貫徹群眾路線,最根本方法是深入群眾進行調查研究。任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方式方法的制定與出臺,都要建立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之上,充分了解廣大農民群眾的實際情況,摸清他們在生產生活各方面存在的問題,知曉他們的需求。目前,我國已經出臺了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系列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但是,隨著主客觀形勢的變化,這些條文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同時更需要進一步落實。完善和落實都要有具體的措施和辦法,要因地制宜,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只有通過深入的調查研究,才能不斷發現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提升農村生態文明治理水平。從總體上看,大部分領導干部能遵從黨的群眾路線,認真調查研究,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方面作出了成就,不過也有個別領導干部在這方面不愿意做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工作,只是收集一下下面匯報的工作總結材料,上網搜集一些相關信息,然后閉門造車。走馬觀花與蜻蜓點水式的調查研究不只引起群眾的反感,更大的危害是由此出臺的政策措施和辦法往往脫離實際,難接地氣。表面看搞得辛辛苦苦、勤勤懇懇、轟轟烈烈,本質上不光不能有效解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復雜問題,還可能事與愿違。比如搞農村生態旅游不注重保護生態,而是把稀有的森林、濕地、草原等生態資源推向市場,在保護區內搞大開發大建設,修水泥馬路、建賓館廣場、架設纜車橋梁等。
以上所列錯誤的行為與做法不僅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還帶來財力人力浪費,既損害了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也嚴重玷污了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本質上還是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在作祟。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有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存在的地方,一定是違背了黨的群眾路線的地方。違背群眾路線的任何舉措,都會給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帶來危害。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敗事關我國鄉村振興戰略是否能夠順利實施,事關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能否最終完成,事關中華民族是否能夠生息綿延。只有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才能保證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健康發展。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是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黨的宗旨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體現。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以廣大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堅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才能保證正確的發展方向,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打造良好的生態基礎。要堅持以生活在農村的廣大農民群眾為中心,做到以廣大農民群眾為本,一切為了農民群眾,一切依靠農民群眾,建設成果首先由廣大農民群眾共享,并由全體人民共享。如果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受到損害,失去了土地、失去了謀生的手段、失去了家園,就違背了黨的群眾路線,違反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丟掉了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初衷,抽去了鄉村振興的靈魂。
廣大農民群眾是生活在農村生態環境中的主體,是黨領導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群眾基礎,是進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只有動員農民群眾成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參與者、維護者,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才能保持不斷的源頭活水。因此,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一定要廣泛動員和依靠農民群眾,夯實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要長期不懈地教育農民理解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培育良好的生態價值觀,樹立生態文明的理念,培養綠色生活習慣,形成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作為自己生產生活的日常,使農民群眾成為農村生態文明的建設者、推動者、維護者、受益者。
生態文明建設最終是為人服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該是人,以人為本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原則。同樣,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也要把生活在其中的廣大農民群眾放在第一位,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過程。第一,在制定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制度方針政策之初,就要深入廣大農民群眾進行調查研究,發掘群眾的智慧,了解群眾需求、困難和愿望,反復征求群眾的意見,聽取群眾的呼聲。第二,在法律制度方針政策的執行過程中,要不斷保持同農民群眾的聯系,隨時聽取農民群眾的反饋,不斷使法律制度方針政策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中得到修正完善,越來越符合實際、越來越滿足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第三,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考核要納入廣大農民群眾的評價,成果要由廣大農民群眾實際獲得的利益來驗證。要杜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把農民只當作群眾演員的現象,更不能出現農村的生態環境好了、農民的生活水平卻下降了的情況,甚至出現消除了農業、沒有了農民的情況。第四,要建立起便利農民群眾有效參與的監督機制,使農村生態文明環境建設的每一個環節都可以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有效監督,也可以廣泛受到全社會的有效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