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盼盼
(中共安陽市委黨校)
自2018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實施以來,農村人居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人民幸福指數得到了有效提升。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國農村地區的居住環境、衛生條件、基礎設施等與城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還需找準問題癥結,明確鞏固提升舉措,實現農村人居環境水平質的飛躍。
首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受區域影響較大。總體而言,東部好于西部,南方好于北方,經濟發達地區好于欠發達地區,城鎮周邊好于偏遠鄉村。其次,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受政策和資金的影響比較大。同一地區不同的村莊,由于政府的政策支持、財政資金投入力度不同,人居環境整治的效果也不同。省、市級美麗鄉村的人居環境整治水平和質量比其他村莊要高;建檔立卡、對口幫扶的貧困村,在結對幫扶的對口單位和財政資金補貼下,村里的道路、房屋、飲水安全、照明、綠化、廁所改造等居住條件獲得了極大的改善。除此之外,鄉鎮政府所在地、旅游風景區、國道或省道等上級檢查會經過的村以及村委會所在的村,人居環境整體質量較高。最后,村莊內部的整治差異較大。部分村莊人居環境改造集中在主干道或者自然風光較好的區域,其他區域還存在臟亂差的現象。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要想達到預期的目標,離不開資金的支持,但是農村地區受先天和后天條件制約,治理資金較為緊缺。農村地區情況復雜,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各不相同,各項工作均需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才初見成效。因此,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表現出投資大、回報周期長、回報率低、吸引社會資金能力差的特點。部分農村地區主要還是依靠財政投入和各種形式的專項政策性資金推進整治工作,集體經濟也可做一定的補充,但很多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還需要時間,短時間內滿足不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資金需求。在走訪調研中,不少基層干部、群眾反映,缺少資金已經成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的關鍵難題。
首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應該是政府引導、村民發揮主體作用、社會力量多方參與的整體性工作,但是當前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開展過程中,并沒有形成良好的社會共治氛圍,整治過程仍是以相關部門為主導,村民覺得人居環境整治是相關部門的事情,主人翁意識不足。其次,農村“空心化”現象一定程度存在,留守老人、婦女既難以理解各項政策,也難以開展過多的勞動,導致人居環境整治主體責任不明晰,整改工作開展遲緩。最后,相關部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村民只是單方面地使用相關公共設施,認為這是公家的設施,維護公共設施也是相關部門的事情,與自身無關。在這種心態下,村民對基礎設施的維護之心不足,使得基礎設施破壞現象較為嚴重。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是一項需要持久推動的工作。由于村集體的財力有限,長效管護機制不夠健全,村內亂扔亂倒、亂堆亂放現象極易反彈,長期保持人居環境“凈起來”“綠起來”“美起來”的難度較大。一是缺乏基礎設施運營與管護機制。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相關政策出臺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但是缺乏運營和管護機制,很多基礎設施的利用率較低。一些村莊的文化和體育健身設施因遭到破壞而不能正常使用,只有上級管理部門檢查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時才會由相關維護人員進行維修。有些村莊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法引入環衛企業,該企業的入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對生活垃圾的有序化處置。但實施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人員管理不到位,環衛工人的工作熱情不高,垃圾筒、垃圾中轉站等環衛設施利用率不高,甚至存在閑置現象,造成了資源浪費。二是缺乏完善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評價與監督機制。一方面,評價監督的方式較為單一,一般為上級部門的專項檢查或者考核,村民不能積極參與到監管工作中來,導致村民監督的力量不能完全釋放;另一方面,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監管側重于事后監管,不能及時發現問題,等發現時往往問題已經較為嚴重,直接影響人居環境整治的效果。
因地制宜,科學合理進行規劃。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要避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隨心所欲。當前部分農村地區已完成村莊規劃,未進行規劃的區域應該結合村莊的地理環境和人文情況,制定具有特色和實用性的規劃,明確容易完成和相對困難的目標,定期公示整治進度,循序漸進地開展整治工作,力求把最需要解決的問題解決好。對于已經制定的規劃,也要時常進行評估、動態測評,根據最新情況不斷調整,從而適應時代的要求。在落實規劃的過程中要注重一些傳統古村落的保護,不能忽視自然生態格局。要保護好風土人情,將傳統村落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
合理制訂整治方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方法和技術,是決定整治工作能否成功的關鍵。我國農村地域廣闊、地形復雜,既有丘陵地區,也有平原地區,因為地形不同,對建筑屋頂、建筑墻身等的整治標準也不同。要想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做好、做到位,就必須合理制訂整治方案,因地制宜實施科學的整治方法和技術。地方相關部門應該編制出臺本地區整治技術方案、具有地域風格的建筑立面圖冊等,并依托技術團隊持續跟蹤加強技術指導。在實際工作中,要善于總結和歸納先行政策的優勢與不足,及時調整方法。對于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的有效方法和技術,應積極在全市范圍內組織學習和推廣應用。對于一些情況特殊、地理位置復雜的村莊,要積極研究新型技術,體現地域特色。
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目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困境之一,就是財政專項資金投入滿足不了整治工作的資金需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為了更好地推動整治工作,應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合理安排財政預算,進行公開招標審計,確保已投入的資金得到合理使用,根據后期整治工作的任務量,對財政資金進行合理安排,確保資金充足、有效使用。同時,各個縣、區政府也應該積極對財政資金進行整合,對環保、城建、農業等專項資金進行統一監管,邀請專業的財務審計部門,對年度重點工作進行評估,確保資金花在最需要的地方。制訂詳細的資金使用計劃和用途表,接受群眾和社會的監督,避免滋生腐敗或者資金挪用等問題,確保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得到堅實的保障。
探索建立費用分擔機制。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不是短暫的、臨時性的,要想得到長久的保障和治理,就必須鼓勵村民參與到整治工作中來。相關部門建設好的基礎設施、改造過的廁所、修好的下水管網等,都需要引入第三方來維護,可以借鑒城市住宅區的做法,住戶交納一定的物業費。可以探索建立村民費用分擔機制,充分發揮村民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的主體作用,引導村民積極參與到人居環境整治以及后續保障工作中來,樹立其維護村莊環境衛生干凈整潔的良好意識。還要充分發揮鄉賢和能人的帶頭作用,鼓勵他們主動參與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進而提高村民的凝聚力,支持家鄉建設。相關部門還可以探索與民間資本的合作,鼓勵本土優秀企業家、杰出家鄉代表、社會團體出資捐助支持家鄉人居環境改善,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
農村人居環境質量的提升,是一項涉及多方面的綜合性工作,除了政府,村民、企業、公益力量都需要參與其中,齊心協力,人居環境質量才能夠得到有效提升。
發揮相關部門引導作用。相關部門應起到引導和主導的作用,但引導并不是大包大攬,相關部門在制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具體行動規劃時,需要與村民、企業、公益力量聯合協商,召開會議,充分征求意見和建議,再邀請權威的、有經驗的專家進行驗證和技術指導。相關規劃或者整治方案要及時進行公示,接受群眾監督。只有這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才能有章可循,避免出現偏差。
發揮村民的主體作用。村民是美麗鄉村的建設者,也是受益者。他們既是農村人居環境污染的直接受害者,也是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提升的受益者,更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參與者,因此要充分發揮村民的主體作用。第一,加強意見征集工作,充分調動村民的參與熱情。在下一階段的人居環境整治中,相關部門可在地方文化、規劃設計、項目建設、環境衛生管理等方面多征求村民的意見,形成集體討論和決策的氛圍,最大限度地調動村民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的積極性。第二,加強宣傳,營造整治氛圍。一方面,通過宣傳公告欄,及時曝光村民破壞環境衛生的不文明行為或者企業污染環境等違法行為,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另一方面,對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涌現的良好做法和表現優異的人員,進行正面的宣傳和報道,進一步營造人人參與的人居環境整治氛圍。
發揮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社會組織是推動人居環境整治不可或缺的力量。相關部門可引導不同類型的社會組織開展專業化、差異化的特色活動。動員引導公益慈善類社會組織聚焦“三留守”人員等特殊群體開展巡訪關愛、矛盾調解、養老服務、培育文明鄉風等活動,打造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治理的公益品牌。組織有條件、有實力的社會組織針對重點幫扶村開展項目對接活動,集中優勢資源助力鞏固人居環境整治成果。對社會組織項目對接及項目落地情況進行持續跟蹤,對社會組織參與人居環境整治活動進行研究總結,加強宣傳推廣,逐步推進形成活動品牌。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具有參與主體較多、整治手段多元、整治項目多樣、利益訴求不一等特點,如果僅依靠相關部門進行監督,力量較為薄弱,需要利用不同主體開展多層次、多類型和多方法的監督。
構建基礎設施運營與管護機制。隨著農村基礎設施的日益健全,基礎設施的運營與管護顯得尤為重要。可建立專業化管護隊伍,設立公益性管護崗位,優先從貧困戶中聘請管護員,負責村屬公共基礎設施日常巡查、小修、保潔等管護工作。管護員由鎮屬相應職能部門負責監管指導,鎮村負責招聘管理,按照村聘用、鄉鎮審查的原則,一年一聘,動態管理。同時,鼓勵種養大戶、新型職業農民、家庭農場主、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運行管護,實現自主管理、自我服務。
創新監管考核方式。督查考核工作是推動政策落實的重要手段,是轉變作風、激勵擔當作為的重要方式。要改變過去重視臨時應付突擊檢查,只在項目驗收環節進行督查的形式,力爭對人居環境整治進行全方面、全過程考核。在整治工作開展前,廣泛征求村民的意見;在整治工作開展過程中,及時與村民、村干部進行溝通,不定期監督,檢驗項目是否符合當地條件;在整治工作完成后,要拓展監督主體,只靠相關部門單方面的監督是遠遠不夠的,容易產生腐敗、應付檢查等情況。應該建立以相關部門為主導,村委會、村民、第三方監督機構、社會公益組織等多主體配合的監督考核形式。第三方監督機構具有專業性,社會公益組織具有公正性和客觀性,兩者與相關部門考核互為補充,可以確保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可持續長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