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混合式教學設計與實踐》
作者:曹殿波,黨子奇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5-4090-1
出版時間:2020年6月
定價:29元
隨著“互聯網+”的廣泛發展,傳統的面對面線下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多元個性化的學習需求,融合了線下課堂與線上網絡教學的混合式教學已成為全新的教學業態,也為高等教育變革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在此,筆者對混合式教學的內涵、優勢等進行深入分析,探索出良好的實踐應用策略,以推動新時期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和教育現代化、信息化的高速發展。
由曹殿波、黨子奇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混合式教學設計與實踐》一書,基于互聯網與教育領域深度融合的時代背景,聚焦混合式教學的運作機理、主要過程以及設計方法,清晰地展現出數字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創新應用圖景,為高等教育教學變革提供了有效參考。本書共分為八個章節,先從混合式教學的理論基礎出發,分析其主要的教學模式,然后針對教學課件的設計開發進行研究,闡述如何開展微課教學,最后介紹線上、線下以及混合式教學法的實施策略,具有良好的借鑒價值。
結合本書內容,混合式教學即利用數字化技術優勢,將線下與線上學習相結合,實現由教師主導向學生主體的轉變,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的教學手段。這是互聯網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提升高等教育現代化水平的有效推動力。筆者結合2020年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重點委托項目“OBE理念下MSW課程‘4354’線上線下教學融合一體化研究”(SJGZ20200038)階段性研究成果認為,相比于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突破了教學過程的時間與空間限制,使得學生可以靈活選擇課程內容,獲取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并能反復觀看,還可與同學、老師等進行在線協作,共同探究解決問題,成功構建起立體化課堂。從實踐層面來看,應用混合式教學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加強保障系統建設,提供教育技術支持。混合式教學突破以往教學理念與教學框架,使得教育教學過程更加自主開放,同時也對教育環境、技術條件等方面提出較高要求。要推動混合式教學在高等教育中的廣泛應用,需要首先從硬件設施與技術環境出發,建立健全相應的網絡設備、教學系統以及信息化教學平臺等物質保障。其中,智慧教室是實施混合式教學的物質前提與重要場所,它能夠連接整合各種硬件設備、軟件系統,保證不同終端以及課件、黑板的自由切換,實現線下課堂與線上教學資源的有機結合。為此,高校應加大智慧教室建設力度,引進方便且易操作的教學設備,連接穩定的網絡系統,并且開發豐富的課件與教學資源,為混合式教學提供支持。同時,研發特色的網絡學習平臺,集課程講授、教學視頻、在線測試、合作探究、作業布置等功能于一體,以實現真正的智慧學習。
其次,設計教學活動,按時間軸有序推進。混合式教學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協作性,旨在建構知識系統、獨立思維以及問題解決等綜合能力,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為此,在實施過程中,可按照課前、課中、課后順序逐步開展混合式教學。課前:教師將相關的學習資源、閱讀資料等上傳到網絡教學平臺,并設置難度適宜的探究性問題,讓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預先了解課程內容。課中:教師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小組,圍繞共同問題或任務進行合作探究,讓他們自主分配小組任務、相互交流或者動手實踐,逐步獲得新的思路與見解,這樣既能拓展思維,也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團隊合作能力。依托于線下課堂進行合作探究,能夠克服網絡環境下的冷漠與疏離感,讓師生間實現高效溝通,進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效。課后:學習新課后,教師可以通過線上平臺上傳本節課的教學課件或知識導圖,讓學生及時回顧梳理已學知識,同時可發布課堂作業以及相關的拓展學習資料,以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成效。這就是混合式教學的一般流程。
最后,優化教學評價體系。傳統課堂教學以書面考試為主要評估手段,根據分數來評價教學成效。但是在互聯網+時代,這種單一的結果性評價模式已無法全面客觀地反饋混合式教學的實施成效,因而要堅持形成性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理念,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評估目標。一方面,在教師評價基礎上,采取師生互評、學生自評等方式,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體驗與感受,為教學優化提供意見支持。另一方面,線上考核與線下評價相結合,對學生網絡學習的時長、答題數量、閱讀量、活躍度等進行考核,設置線上試題,讓學生自主回答并進行在線批改;同時,線下可開展組內互評、教師綜合評價,以保證評估結果的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