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第二實驗小學 吳巧賢
新課標明確指出要深化教學改革,堅持素養導向,強化學科實踐。素養導向下,開展大單元教學是必然選擇,而通過大觀念、大問題、大項目、大任務組織一個單元引領學生完成大單元教學,達成學習目標,是大單元教學設計的主要思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在內容的組織和呈現上應突出結構化特征,統整單元教材內容,通過對知識的全方位梳理發現其中存在的關聯性。目前,小學數學教學要以探索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路徑為重心,以大單元教學落地為出發點,探尋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優化課程結構。
大單元教學最早由美國學者莫里遜于20 世紀20年代末提出,他主張以月份為單元、以星期為小單元的教學方法,這是大單元教學的雛形。近年來,人們逐漸發現大單元教學強烈的現實意義,并開始從整體教學理念出發優化大單元教學設計。不難看出,大單元教學實際上是以單元為單位,圍繞某一主題或活動,統領設計、組織和實施的教學過程。一般來說,大單元教學內容以單元的形式呈現,課時與課時之間的界限不是特別清晰,各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性更強,主要由大概念、大任務、大情境統領,整個教學過程具有一定的系統性、階段性、整體性。大單元教學是落實核心素養的重要路徑,新課標背景下,教師要革新教育理念與育人方式,立足整體教學理念確立大單元目標,基于大概念統籌大單元學習內容,發揮大任務的驅動作用,為學生探究和體驗創造有利條件,促使其通過自主學習得到良好的發展。
傳統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自主性,阻礙了他們思維的發展,學生長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機械式地理解和記憶,很難對知識產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認識。與傳統教學模式不同,大單元教學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比起直接講授書本知識,更側重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與其他人進行課堂互動,在開展教學工作的時候,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加突出。實踐證明,運用“框架”進行思考和學習,能夠幫助人們更加全面、深入、迅速地分析并解決各種問題。在教育領域,大單元教學強調凝練大概念,大概念集中體現研究的離散事實,有利于改變學生單一的思維方式,發現知識的關聯性,進而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加深對數學學科的認識。
小學數學是一門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結構的課程,具有基礎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特征,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較深。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知識點經常以課時為單位出現,學生缺乏對知識點內在聯系的認識,難以有效解決實際問題。大單元教學基于結構化的生成,而結構化的生成建立在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學生需要通過自主學習獲取知識和經驗,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遷移學科知識的能力。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到來給廣大教師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為推動教育改革事業的發展,教師必須致力于打造高效課堂,改進和創新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條件。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是推動課堂教學改革的有效手段。在實施大單元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得到更新,可以靈活使用多媒體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合作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以此優化教學內容設計,為解放學生的雙手和大腦提供有力支持。大單元教學的實施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教學方式,有助于突破原有教學的桎梏,取得預期的創新效果。
新的課程體系的建立,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落腳點,強調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滿足他們的實際發展需求。培養核心素養是新時代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是素質教育階段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單元教學引領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從整體出發,結合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進行教學的統整和規劃,促使學生在課堂上同時對比多個章節、單元的教學內容,對知識點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內化學科知識。由于大單元教學提倡學生獨立自主完成各種各樣的學習任務,學生會在教師的指導下熱情參與,自主實踐,將已有的知識經驗運用于實際場景中,實現知識的具體應用,促使學習效果獲得顯著提升。這樣一來,學生便會逐漸掌握基礎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實現學科核心素養的進一步發展。
大單元教學的開展需要以明確的目標為前提和基礎。在實際教學時,教師要充分發揮目標的導向作用,提前梳理單元教材內容,認真觀察、對比單元知識點,找到它們的內在聯系,明確大單元教學的任務,以此確保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和有序推進。大單元教學設計要與傳統教學區別開來。由于教學思路不同,教師需要將不同章節、不同課時的知識點整合在一起,保證教學的系統性與規范性,與此同時,還要構建三維目標為一體的課程體系,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等維度出發確定教學方向,為教學工作提供理論指導。考慮到學生的發展是動態的,教師還必須細化大單元教學目標,對其進行階段性設置,在分解成不同層級目標之后,以此為依據制訂科學的教學方案。
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教材第四章節“可能性”教學為例,可能性是認識概率的必要條件,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既要保證為學生之后的數學學習奠定堅實基礎,又要依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備課,幫助學生創建相對完整的數學認知結構。可能性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數學概念,考慮到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吃力,教師可以創設情境,助其深入了解。首先,為了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問題,形成數學思想,發展數學思維,增強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鑒于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在介紹可能性概念之后,教師可以借助現實生活中的相關案例幫助學生感受簡單的隨機現象,使學生初步了解事件的發生可能是確定的,也可能是不確定的。其次,為使學生感受隨機現象結果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游戲,拿出事先準備的2 個分別裝有5 只不同顏色小球的不透明袋子,告知學生第1 個袋子中裝有2 只紅色、3 只綠色的小球,第2 個袋子中裝有4 只紅色、1 只綠色的小球,詢問學生如果依次從2 個袋子中摸出1 只小球,是紅色的可能性大還是綠色的可能性大?學生一邊展開激烈的討論,一邊體驗著數學學習的樂趣,并在討論的過程中實現思想的碰撞與交融,不僅掌握了知識點,還逐步發現數學學科的魅力,有效達成三維目標。
目標是一切行動的指南,對整個教學過程至關重要,教師應當深刻理解大單元教學的內涵,將碎片化知識進行結構化呈現,使學生可以通過大單元學習獲取知識跟經驗,深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感知。在確定好教學目標之后,教師需對教學節奏和進度進行全面把控,以有效達成預期的教學成果。
大單元教學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使學生明確數學學習主題、知識、技能的關聯性,能夠結合需求靈活地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實現學習任務的重構。為了確保教學工作順利進行,教師必須構建完整的教學框架,明確并整合大單元教學內容。然而,部分教師并未關注單元內容的內在聯系,未構建完善的大單元教學框架,導致大單元教學與主題存在割裂的現象,影響教學效果。基于此,在確定好大單元教學目標之后,教師還應當對單元教材進行更深層次的解讀和研究,明確大單元教學的知識范圍,將知識點按照難易程度進行合理劃分,并找到各個知識點的內在關聯點。
為提高大單元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維度整合教學內容。站在宏觀的角度,保證單元教學框架可以實現終極教學目標,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站在微觀的角度,保證教學框架在細節方面具有較強的層次性。
以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教材第三章節“長方體和正方體”教學為例,在梳理單元教材內容之后,發現這一章節與之前“觀察物體(三)”的知識點都與圖形與幾何有關,因而教師可以抓住這一特點,利用之前學過的知識進行課前導入,借助現實生活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物體了解幾何特征,如魔方、骰子、豆腐、木箱等。這些熟知的物體帶給學生親切感,這種方式可以遷移數學知識,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也能使他們通過親歷觀察、分析、對比等思維活動形成空間觀念,于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提升。在對大單元教學內容進行有效整合之后,教師可以找到教學工作的切入點,豐富學生的體悟和感受,也為后續教學做好鋪墊。
大單元教學旨在依托情境布置學習任務,引領學生從膚淺的識記、理解過渡到應用、分析和創造,這需要教師革新育人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加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通過互動、討論、對話和交流引發學生獨立思考,在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的過程中深挖潛能,變被動為主動,通過自身努力推動高階思維的生成。數學學習應當是不斷探索和發現的過程,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要營造一個相對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感到舒適和放松,進而喚醒主體意識,使其全身心參與到數學學習中,通過對大單元主題意義的解構不斷內化知識,強化基礎和關鍵能力。此外,教師還要搭建師生互動的平臺,加強數學課堂上師生的深入交流,使學生真正參與進來,活躍思維,觸發靈感,積累方法和經驗,以此提升課堂教學的深度。課堂提問是師生互動的常見手段,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趣味性和啟發性問題,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領學生進入數學深度學習,通過一問一答活躍氣氛,促進學生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的提升,使學生通過分析和解決問題做到活學活用、融會貫通,思維更具靈活性和敏捷性。
在依托問題情境開展大單元教學時,教師必須從單元教材出發進行問題設計。以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教材第一章節《分數乘法》教學為例,教師可以以研究分數的性質為主題創設下列問題情境:小明和爸爸、媽媽一起吃蛋糕,已知每人吃了蛋糕的2/7,請問最后還剩下多少蛋糕?小明和爸爸一共吃了多少蛋糕?這樣便將數學問題轉化為現實問題,使學生代入真實的場景獨立解決問題。學生通過課前自主預習和課上學習初步掌握了分數知識,大部分學生能夠準確說出一共吃的蛋糕數量,即2/7+2/7+2/7=2/7×3=6/7。在問題情境的指引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充分理解分數的性質、分數乘法代表的含義以及計算方法。在師生互動環節,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鼓勵學生踴躍發言,談一談各自的想法,使其在表達和闡述的過程中促進邏輯思維的進一步發展。
大單元教學的展開以豐富、多元、鮮活的課程資源為前提,教師平時要善于觀察,最大限度開發和利用身邊的教育資源。例如,將多媒體教學與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深度融合,豐富學生的課堂體驗,打造生動活潑的數學課堂,優化課堂結構,以此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之所以缺乏自主性,原因之一是教師的教學手段過于單一,這種情況下,學生很難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基于此,教師必須豐富教學手段,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使其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學習。情境教學法是有效的教學手段,在教學實踐中有著強烈的應用價值,為優化數學教學環境,教師可以借助圖片、視頻和聲音搭建生動形象的場景,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專注于數學課堂上,更好地理解教材。大單元教學設計要以情境為線索,因此教師要立足于單元主題,創設具有真實性、生活性、針對性的教學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借此要求學生獨立或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學習和探討,在展示分享、評價反思等環節完成課堂學習任務。
以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教材第二章節《百分數(一)》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調查班級學生喜愛的書籍類型,分別計算喜愛童話故事書、科普書、文學名著的人數所占總人數的百分數。為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教師還可以依照學生數學基礎、學習能力、思維水平的不同提前將其進行分組,布置完教學任務之后,讓學生“各司其職”,共同配合,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在匯報學習成果的時候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學生通過實踐獲得成就感與喜悅感,產生強烈的學習數學的動力,更重要的是受到濃厚學習氛圍的渲染,積極發揮主體作用,從同學身上獲得靈感,進而涵養創新精神。
總而言之,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數學教學已經難以滿足學生實際發展需求,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要采取有效策略提高課堂教學的整體質量,完善數學教學體系,推動數學教學改革的進程。大單元教學的實施有效解決了長期以來存在的重視教、輕視學的問題,強調全方位梳理整個單元的內容,從單元的角度確定教學主題,根據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不斷優化教學設計。因此,教師應將小學數學教學與大單元教學理念結合起來,優化整體規劃與教學設計,積極推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