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芊 鈺
近年來,“躺平”“擺爛”這樣的詞匯在互聯網上流行,更在青少年口中“廣為流傳”。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生活中,當遇到困難時,我們經常會聽到孩子這樣說:“我躺平了!”“我決定擺爛!”其實,這屬于一種“喪文化”和“佛系文化”,本有調侃之意,但未成年人畢竟沒有形成穩定的價值觀念,很容易因此受到消極影響,失去進取心,甚至用負面情緒對待學習和生活。
青少年時期正是一個人努力拼搏、積極向上的關鍵期,如果這時選擇“放棄”,任由自己“放任自流”,那么美好的時光從指尖流逝便會格外可惜。無論是作為家長還是教師,我們都不能放任孩子“躺平”,也不能讓“擺爛”之風盛行,而要讓“躺平娃”站起來,內心充滿正能量。
想要糾正“躺平”現象,家長要認識到“何為躺平”?在生活中,“別躺平”“不能擺爛”是很多家長訓誡孩子的口頭語,但實際上孩子真的這樣做了嗎?往往并沒有。2021 年11 月,一項針對全國30 多萬中小學生社會心理適應情況的調查表明,孩子表現出“四無”現象,即學習無動力、做事無興趣、社交無能力、生命無價值感。家長可以結合孩子在生活與學習中的具體表現進行階段性的長期觀察,才能夠得出結論,不能只因為孩子的一個舉動或者短時間內的表現就給孩子下負面定義,那樣會傷了孩子的心。但是,如果孩子確實存在“躺平”問題時,家長就要提起百分百的重視,避免讓孩子以消極的態度面對人生。
知道了“躺平”的具體表現,就不能不去探究“躺平”的具體原因。其實,“躺平”“擺爛”的出現雖然有著各種原因,但都與不當的家庭教育密切相關。研究表明,采用控制型和忽略型教養方式的父母往往教出的孩子更容易缺乏自主性、積極性和進取心,表現為消極、被動和依賴。父母只要孩子一心學習就行,其他的什么都不用干,這樣會導致孩子缺乏掌控感和成就感;孩子在父母一味地抱怨、批評和指責中患上了“習得性無助”,只能用玩游戲、玩手機、休學等方式表示對困難和痛苦現狀的逃避。
如何才能幫助孩子調整“躺平”的狀態,激發內驅動力呢?家長轉變觀念是關鍵。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方向對了,路再遠,總有一天會到達。所以,家長應該首先明確家庭教育的目標,因為只有家庭教育的目標正確,才可能更好地做好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說到底是在家庭生活中進行的如何做人的教育,這是家庭教育最根本的責任和使命。家長們要知道,讓孩子身心健康、陽光自信比智力開發更重要;性格、習慣比分數更重要;責任感、能擔當比聰明更重要。雖然學習很重要,但絕不是唯一。家長培養孩子的最終目標是一個幸福的普通人,一個正常、陽光、積極向上的人,然后才是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
面對“躺平”的孩子,家長必須學會“三放”:“放心”“放手”“放下”。“放心”是一種尊重,尊重孩子的選擇與成長規律,避免拔苗助長。“放手”是一種歷練,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體驗才有經驗,孩子的成就感和價值感都是在體驗中積累而來的。“放下”是一種坦然,做到了放心與放手,還有什么事情是放不下的呢?孩子成長的路上難免會有失敗,家長不要僅只看孩子一時的得失,還要關注孩子的長遠發展,真正做到不包辦孩子的生活、不駕馭孩子的人生。
成長永遠都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情。世界的路有千萬條,做家長的不是為孩子選路,而是培養他選擇路的能力。告訴孩子:自己的路自己走,即使摔倒了也要自己爬起來繼續前行,這樣才是助力孩子真正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