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昆山高新區紫竹幼兒園 徐昕妍
個性品質是個體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形成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社會特征,以獨特的方式有機結合而使個體具有的獨特社會性。幼兒時期培養良好的個性品質至關重要,將貫穿身心發展的整個時期。新時代對一個人的個性發展有著強烈的呼喚,當代教育改革中,個性培養成為備受關注的重點主題之一。幼兒階段是兒童能力、素養、品質等快速發展的時期,是培養個性品質的黃金期。因此,教師應當注重對幼兒健康、積極的個性品質培養,提升幼兒的認知水平,幫助幼兒塑造良好的性格與情感。本文通過對個性品質對幼兒成長的價值和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探究影響個性品質培養的關鍵因素,并提出個性品質培養的策略。
個性品質包含了個體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與個體、人性、人格、個體差異等概念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具體體現在性格、夢想、三觀以及興趣愛好、氣質品質等方面。幼兒的個性品質包括獨立性、主動性、自控力、創造力、自信心和責任感等方面。不良的個性品質會使幼兒產生任性、自私、嫉妒、缺乏自信等心理和行為問題,而良好的個性品質如樂觀、熱情、誠實等,能對個人和他人及社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樹立科學的個性教育觀,為完善幼兒心理素質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個性品質是能夠影響幼兒身心、智力及日后學習和生活發展方向的重要心理因素,良好的個性并不是天生的,也不意味著一成不變,因此需要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培養。
兒童的個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將來是否具有應對社會發展和要求的良好適應能力,直接影響個人綜合能力的發展。良好的個性品質能使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擁有高尚的品格,能力也會更強,為未來的發展打下基礎。個性品質包括獨立性、興趣愛好、創造力、意志品質、意識等方面,堅持讓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引導幼兒發現感興趣的事物并持續堅持,不隨便否定幼兒的創新行為,而是及時給予鼓勵,規定在一定的時間起床和遵守生活制度,培養堅定的意志力,以及注重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問題意識、分享意識等。積極、善良的個性品質可以使幼兒在集體中更加團結友愛,提升交際能力,是幼兒綜合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幼兒廣泛的興趣以及敏銳、直觀認識事物的能力,個體的獨立思想性能夠影響未來的創造力發展,促進生理素質、心理素質的綜合提升,進而促進幼兒的德、智、體、美、勞綜合發展。
1.家庭教育觀念的矛盾。
一方面,父母自身受教育水平和教育觀念的影響,雖然對幼兒成長有著高度期望,但缺乏科學的教育方式,認為學習放在第一,較少關注幼兒內心的需求和創新力的開發,缺乏對幼兒個性品質發展的認識和培養。另一方面,隔代教育問題。現代家長的工作壓力較大,普遍缺少育兒時間,通常由祖輩照料,但是由于教育觀念和認知水平的差異,多數祖輩溺愛孩子,從獨立起居生活到玩耍游樂限制過多,導致幼兒缺少動手實踐的機會,創造力和獨立性難以得到較好發展。
2.校園教育模式的影響。
在幼兒園教育中,由于教師精力有限,難以全面顧及所有幼兒,而且部分教師較少系統地研究培養幼兒個性品質的方法,統一的教學模式難以匹配每名幼兒的個性,個性品質容易被忽視,導致幼兒缺乏個性化和創造性。
1.對幼兒心理發展知識的缺乏。
幼兒大多沒有形成健全和成熟的心理,而部分教師又缺乏對于幼兒心理發展的豐富知識,對個性發展的認知停留在基本的生活習性上,對幼兒個性品質的內涵沒有深度認識,未充分密切地關注幼兒流露的思想、情緒和欲望,忽視了其表現力。3—6 歲是兒童心理發展的關鍵期,處于良好情感發展的奠基期,開始知曉他人意圖、理解情感等,這一時期的發展水平對成年后的社會活動產生重要影響。這個階段大部分時間在幼兒園中度過,各種因素都會影響幼兒心理的發展,若教師對幼兒的個性化表現處理不當,會挫傷幼兒的自尊心,影響幼兒良好個性品質的發展。因此,學前教育應當充分尊重幼兒的主體性,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創設以游戲為主的活動,抓住幼兒心理發展的關鍵期,循序漸進地培養幼兒的個性品質。
2.對幼兒行為模式判斷錯誤。
行為與心理情感關聯密切,情感能夠支配行為,促進知行統一,并通過“內省—同化”來實現。當得到表揚時,幼兒便能夠體驗到“幫助”的快樂,從而養成樂于助人的道德行為,可見教師抓住幼兒心理特點給予恰當的評價反饋,有助于幼兒良好個性的形成。當教師遇到幼兒不合理的行為時,如果不能準確判斷,籠統地歸納為外在因素,嚴格要求以及行使命令,沒有關注到幼兒的心理變化,會使幼兒失去形成自主創新的個性品質的機會。
3.個性品質的評價標準不一。
美國教育家杜威的問題教學法強調做中學,以及羅杰斯的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法,都強調了充分發揮學生的個體作用和創造性。最典型的是美國和日本的個性化教育,從幼兒時期就重視培養其個體的獨立意識、質疑精神,強調展示自我個性。為了真正實施個性化教育,仍需要不斷開拓思維,最主要的是對于個性品質的評價制定相應標準,不再僅停留在教學質量、教育內容的統一標準上。
教師對幼兒個性品質的評價會影響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以及幼兒自信心的發展。比如,在游戲活動中,教師過分強調紀律性,影響了幼兒的主動參與感,或者沒有仔細分辨清楚原因就立即指責批評幼兒,讓幼兒感到沮喪和挫敗,以及對幼兒在玩樂過程中出現的行為給予隨意的評價。同時,幼兒園根據每個孩子聽話與否進行賞罰獎懲的機制存在不合理性,幼兒生性活潑,這種方法限制了幼兒的個性品質發展。因此,幼兒園要通過改革教育評價機制,把側重知識考核的教育評價體系轉到側重綜合能力素質上,研究出針對幼兒獨立個性品質發展的評價體系。
游戲、實踐、戶外活動等是培養幼兒個性品質的方式,使幼兒在日常活動和與伙伴的交際合作之中,不自覺地促進自我意識的形成,喚醒個性品質的發展。杜威倡導的“從做中學”,在實踐中得到真切的落實,讓幼兒通過自身體驗,去感受行為帶來的情感變化,去體會勞動的艱辛,從而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幼兒活潑好動,適當的游戲活動符合幼兒的習性,能夠帶給幼兒愉悅的感受,進而引導其個性發展,激發主動性,將個性化的想法付諸行動。組織與技能學習相結合的游戲活動,是培養幼兒良好個性品質不可忽視的重要途徑。戶外運動能激發幼兒的天性,使幼兒回歸大自然,感受自然生命的力量,體驗戶外活動的快樂,滿足幼兒個體發展的需要。
1.結合勞動教育。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將教育與生活結合起來,突出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對塑造和發展兒童健康生活的意識和能力具有積極的意義。幼兒園為兒童提供了生活、學習、發展自我的空間,應當將勞動教育貫穿始終,課程內容圍繞勞動教育目標,結合幼兒日常生活,選擇適合幼兒身心發展和年齡特點的課程內容,配合生活技能教育和農業及社會實踐勞動,開發出促進幼兒個性品質發展的園本課程。
首先,學會基本的勞動技能,并在家中幫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養成勞動習慣,包括穿衣、吃飯、擦桌子、掃地和裝扮室內環境等集體勞動。其次,依托鄉土資源,構建幼兒園園本勞動課程。如,體驗播種小麥和收割小麥的過程,觀察小動物日常的生活習慣,設置園藝、養蠶、養金魚等種植養殖區,激發幼兒的愛鄉情感。最后,結合社會公益勞動,走出幼兒園到敬老院服務、幫助清潔工人撿拾落葉,增強幼兒內心深處的責任感,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價值觀。
2.培養藝術能力。
蔡元培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觀點,藝術教育有助于加強德育,以美輔德,并且有助于幼兒的個性發展和人格心智的完善。幼兒園藝術課程可以體現在多種形式、多種內容上,如繪畫、舞蹈、音樂等。
繪畫既是自我表現、情感表達的方式,也是幼兒自由發揮想象、創造的理想途徑,教師應鼓勵幼兒進行個性化創作,培養幼兒個性創作的自信,讓幼兒學會觀察,激發個性創作的興趣。例如,教師可以開展“畫龍蝦”繪畫活動,通過實物創設情境,激發幼兒的興趣。鮮活的龍蝦一出現,立刻讓幼兒釋放了天性,教師可以將幼兒分成若干組,讓他們觀察龍蝦形態,通過觀察和想象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獨特繪畫作品。
手工勞動課程既可以動手又可以動腦,剪紙、拼貼畫、制作模型等活動有利于幼兒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尊重幼兒天馬行空的想象,教師則應及時給予幼兒肯定和贊美。目前,幼兒園廣泛使用的奧爾夫音樂教學活動是由德國音樂家、教育家奧爾夫提出的先進教育理念,將舞蹈、語言、動作結合,挖掘幼兒的想象力,使其感受到探索和自我表達的樂趣,對幼兒健全人格的發展具有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例如,教師帶領幼兒欣賞、體會樂曲《葡萄牙舞曲》,使幼兒感受到歡快跳躍的情緒,講授舞曲的節奏、故事和圖形譜,讓幼兒簡單了解曲子的音樂結構,并在參與中感受到欣賞樂曲的快樂。奧爾夫認為,即興表演是幼兒創造力的一種表現方式,能夠讓幼兒從內心出發更好地呈現其創造力。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舞曲進行改編,加入自己喜歡的動作進行即興創作。
1.轉變家庭教育理念。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教會孩子吃飯、穿衣、說話等基本的生活技能開始,父母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言行舉止、生活態度、道德品質等時刻影響著孩子個性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在幼兒的個性品質培養中,父母的教育理念尤為關鍵,溺愛和過分管教都是錯誤的,往往會造成幼兒形成極端個性。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家園合作模式愈發重要,家長的教育素養雖然已有顯著提高,但家長的態度以及對幼兒的心理關注度還有待提升,應了解幼兒的心理特點、滿足幼兒合理的情感需求,結合幼兒的特征選擇恰當的個性品質培養方式。此外,在對幼兒個性品質的培養過程中,幼兒園應注重家園溝通,發揮教師的橋梁作用,利用網絡平臺、班級群等方式,使幼兒園和家庭實現緊密互動,定期開展親子活動、教育講座等,讓家庭教育成為校園教育的延續。
2.優化幼兒園教育環境。
創建和諧的校園教育環境對幼兒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教師要以身作則。從幼兒園管理人員到教職工,都需充分表現出樂觀豁達、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向幼兒展示樂于助人、團結合作等積極行為,為幼兒創建一個和諧友愛的集體環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采用鼓勵贊賞的語言,尊重、關心幼兒,及時觀察幼兒的情緒變化,滿足幼兒合理的情感要求。其次,幼兒園環境設施是幼兒學習、生活和成長的重要空間,幼兒對環境更加敏感,對基礎設施的安全性有較高要求,因此整體的建設和室內外布局要自然和諧、溫馨明亮,使幼兒感受到舒適,使其保持情緒的穩定。
3.創建家、園、社合育環境。
創建多方合育的環境,對于促進幼兒良好個性品質的塑造與培養至關重要。
首先,社會應鼓勵積極的社交互動和對幼兒合作精神的培養,組織各類親子活動、社團活動、社區游戲等,為幼兒提供交流互動的機會,讓幼兒體驗合作的樂趣并掌握合作的技能。其次,公眾媒體和社會組織也應積極組織兒童文化節、親子互動等活動,為幼兒提供全方位的教育體驗和學習機會。最后,幼兒園和家庭應提供具有啟發性和開放性的教育資源,如多元文化教材、戲劇活動、藝術表達等,引領幼兒積極探索和學習。同時,創建積極向上的學習環境,鼓勵幼兒自主學習和勇于參與實踐。例如,為幼兒提供豐富多樣的圖書、玩具、游戲等資源,拓寬自主學習的途徑。
總而言之,幼兒個性品質的良好培養至關重要,幼兒園和家庭以及社會共同承擔著這份責任,抓住幼兒心理發展規律、改革學前教育方式方法,是新時期對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教師要積極豐富自身的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不斷創新教學方式,促進幼兒個性品質的健康發展。家庭、社會、幼兒園需要共同努力,攜手培養幼兒良好的個性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