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炳鑫
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冊亨縣國有林場,貴州 黔西南 552200
油茶,又名茶油樹、茶子樹、白花茶,為山茶科常綠小喬木,具備產量高、壽命長、適應性強的特點,是我國南方地區重要的木本油料樹種[1]。油茶的主要產品為山茶油,其營養豐富、色清味香,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具備免疫調節、抗氧化、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腦血管疾病、保護肝臟等優勢,有著“東方橄欖油”的美稱[2-3]。此外,油茶果皮是提制栲膠的重要原料,茶餅可用于制作肥料,可以說油茶樹全身都是寶[4]。油茶樹具備極強的適應性及較長的壽命,且不會與糧棉種植爭地,具備綠化荒山、保持水土的功效。截至2022 年,我國油茶栽植面積已達400 萬hm2[5]。但從油茶栽植實際情況來看,油茶產量始終不高,如何切實提升油茶產量,已成為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
合理的栽植密度可提高農作物產量,改善農產品品質。近年來,已有部分學者開始探究栽植密度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楊曄等[6]以河北省赤城縣低山區不同種植密度金紅蘋果為對象,研究了種植密度對其生長指標及果實品質的影響,發現栽植密度過大會阻礙蘋果樹生長,降低蘋果產量;栽植密度過小可使蘋果樹充分利用光照和土地,但會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使蘋果單位面積產量降低;適宜的栽植密度有助于蘋果產量的提高,其中4 m×2 m 是較適宜的栽植密度。黃素平等[7]以四川省漢源縣的甜櫻桃新品種拉賓斯為試材,對比分析了不同栽植密度下甜櫻桃光合特性、產量和品質的差異,發現果實單果質量隨栽植密度的減小而增大,縱徑、橫徑與單果質量變化情況相同,但果形指數未受栽植密度變化影響。單株產量及單位面積產量隨栽植密度的減小而降低,4.0 m×4.5 m 種植密度下甜櫻桃光合能力最強、果實產量和品質最高。王晶晶等[8]以3 年生駿棗為試驗材料,研究不同栽植密度下駿棗產量及果實品質的變化,發現在駿棗成熟期,不同栽植模式之間產量差異明顯,4 995 株/hm2密度下駿棗產量最高;隨著栽植密度的增大,果實可溶性糖質量分數先升高后降低,維生素C 質量分數變化不明顯。為探尋貴州省適宜的油茶栽植密度,筆者于冊亨縣開展了田間試驗,比較了不同栽植密度對油茶產量的影響。
試驗地位于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冊亨縣國有林場,屬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19.2 ℃,年均日照時間1 514 h,年均降水量1 340.7 mm,年無霜期345 d。
試驗地于2012年造林,栽植品種為長林3號油茶。
試驗地面積120 hm2,共設置4 個處理,分別為T1處理(株行距為1.0 m×1.5 m,6 667株/hm2)、T2處理(株行距為1.0 m×2.0 m,5 000 株/hm2),T3處理(株行距為1.0 m×2.5 m,4 000 株/hm2)、T4處理(株行距為1.0 m×3.0 m,3 333株/hm2),每個處理3次重復。
于2022 年9—10 月,采取成排或者成行方式進行數據調查,每個栽植密度調查30 株,共調查120 株,分別測定油茶的株高、地徑、冠幅、單株產量。每株油茶隨機抽取30 個果實,分別測定果實的縱徑、橫徑、果皮厚度、單果鮮質量、鮮籽質量、單果籽粒數。根據測定數據計算果型指數、鮮出籽率、單位面積產量。
由表1 可知,不同栽植密度對油茶植株株高、地徑、冠幅影響顯著。栽植密度由T1處理降低至T2處理時,油茶植株株高呈顯著增高趨勢,T2處理與T3處理油茶植株株高差異不顯著;油茶栽植密度由T3處理降低至T4處理時,油茶植株株高顯著降低。從油茶地徑來看,隨著栽植密度的減小,油茶地徑呈現逐漸增大趨勢,由T1處理的7.00 cm逐漸增大至T4處理的7.85 cm,其中T3處理與T4處理油茶地徑差異不顯著。隨著栽植密度的減小,油茶植株冠幅呈現逐漸增大的趨勢,由T1處理的4.62 m逐漸增大至T4處理的5.21 m。

表1 栽植密度對油茶樹體生長的影響
由表2 可知,栽植密度對油茶單株產量及單位面積產量均存在顯著影響。隨著栽植密度的減小,油茶單株產量呈現持續升高的趨勢,由T1處理時的4.04 kg逐漸增加至T4處理時的7.59 kg,且各處理油茶單株產量均存在顯著差異。從油茶單位面積產量來看,可知T2處理最高(28 700.00 kg/hm2),顯著高于其余3 個處理,且其余3個處理間差異不顯著。

表2 栽植密度對油茶產量指標的影響
由表3 可知,栽植密度對油茶果實單果鮮質量、果實縱徑、果實橫徑、單果籽粒數、鮮出籽率具有顯著影響,但對果形指數、果皮厚度影響不顯著。隨著栽植密度的減小,油茶果實單果鮮質量表現為持續增加,由T1處理的12.91 g 逐漸增加至T4處理的16.11 g,但T2、T3、T4處理間油茶單鮮果質量差異不顯著,T1、T2、T3處理間油茶單果鮮質量差異不顯著。從油茶果實縱徑來看,T2、T3、T4處理間差異不顯著,但顯著高于T1處理。隨著栽植密度的減小,油茶果實橫徑表現為持續增大,由T1處理的26.80 mm逐漸增大至T4處理的29.17 mm,其中T3處理與T2處理間差異不顯著,其余處理差異顯著。在此次試驗條件下,各處理油茶果形指數、果皮厚度差異不顯著。從油茶單果籽粒數來看,T4處理最多(7.89 個),且與T3處理處理差異不顯著,以T1處理最少(5.39 個)。各處理油茶鮮出籽率由高到低依次為T4、T3、T2、T1處理,其中T4、T3、T2處理間差異不顯著,T2處理與T1處理間差異不顯著。

表3 栽植密度對油茶果實經濟性狀的影響
種植密度是影響作物栽培的一項重要指標,同時會影響作物的產量和品質[9]。通常情況下,植株冠幅越大可接收的光照越多。若植株栽植過密,會阻礙植株生長。此次研究發現,隨著栽植密度的減小,油茶植株株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油茶植株地徑及冠幅以T4處理(3 333株/hm2)最大。總體來說,隨著栽培密度的增大,油茶樹體生長情況逐漸變差。這可能是因為較大的栽植密度會導致油茶植株樹體間距過小,各植株枝葉可能出現交錯生長的情況,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樹枝的延伸起到阻礙作用,同時因光照不足而影響植株生長。另外,栽植密度過大時,土壤內的養分無法滿足植株生長需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植株生長[9-10]。
光照是影響果實生長及品質的重要指標,不同栽植密度會對植株冠層接收光照的情況造成直接影響,最終因光合效率的差異而影響果實產量和品質[11]。此次研究發現,隨著栽植密度的減小,油茶單株產量、單果鮮質量、果實縱徑、果實橫徑、單果籽粒數、鮮出籽率價格指標均表現為逐漸升高的趨勢,單位面積產量表現為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綜合考慮多個因素,認為在株行距為1.0 m×2.0 m、栽植密度為T2處理(5 000 株/hm2)時,油茶樹體生長、果實產量及品質較佳,是適宜貴州省冊亨縣的油茶栽植密度。
在油茶栽植過程中,建議根據油茶植株生長狀況及時調整種植密度,并做好疏伐改造工作,同時根據油茶植株生長需求有針對性地補充養分,以改善油茶生長環境,切實提升油茶產量和品質[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