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玲,于鵬祖,陳棗兒,李成偉,王藝霏
(甘肅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甘肅蘭州 730050)
雙創教育在促進學生參與商業活動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雙創教育教學在提高學生創業技能、知識和態度[1]方面有很大的潛力,同時在促進全球經濟發展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實際意義和作用。因此,雙創教育教學在應用型學科教育領域已成為一個蓬勃發展的研究領域[2]。創業心態和對創業的態度具有雙重變量,包括個人背景和環境[3]。大學需要改變創業課程的設置,讓技術業者擔任講師,并在課程中設置金融或商業活動來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中,學生正試圖在技能、能力和態度方面脫穎而出,學校則通過以問題為導向設計的教學活動來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業精神[4]。正確的創新創業教學方式可以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產生重大影響。另外,技術進步改變了人們的教學和學習方式。這個時代特點既給教育從業者帶來了不確定性,又為創新教育變革提供了機會。
2022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全國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的通知》指出:“創新團隊建設是加快職業教育和‘雙師型’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抓手和重要舉措……創新團隊建設要打破學科教學傳統模式,把模塊化教學作為重要內容,探索創新項目式教學、情境式教學。”近年來,國內很多高校已經對創新創業教學模式進行了研究,并提出諸多新穎的教學模式,如表1所示。

表1 近年來國內高校雙創模型及研究目標
從雙創教育模式的研究來看,目前,創新創業教學改革呈現出以下特點:學校在理論基礎教學中通過強化各創新創業思想,讓學生潛移默化接受并轉化為創新創業動力;學校在專業課程教學中通過增加實踐驅動創新創業模式的運用,促成創新創業教學改革成效;學校通過教學評價和反饋,逆向助推創新創業教學模式發展。這些雙創教學模式在提升學生能力和培養高質量人才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但依然存在需要進一步考慮的問題。
不平衡發展是全球共同的問題,中國發展也不例外,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區域創新能力之間存在明顯的不平衡,主要表現為區域內部和區域之間的不平衡,而區域創新能力是通過整合現有生產要素將新知識轉化為產品并實現經濟發展的能力。近年來,在創新創業政策的推動下,中國的創新水平穩步提高,但區域內仍存在較大差距[15],以環渤海經濟區內創新能力為例,根據《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1年)》,北京創新能力綜合得分為57.99分,天津、河北、遼寧分別得分僅為26.94、26.48和25.26。地域創新能力差異進一步表現為地域教育資源和教育理念的差異。因此,學校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來縮小不同區域之間的創新能力差距。
我國高校學生主體主要分為大專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三大類,其中又分為文科、理科和工科三種學科,同一高校還有低年級、中年級和高年級的群體。由于知識儲備、教育環境、思維模式等不同,不同個體對創新創業教育的接受程度和滿意度不同。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沿用同一個模式,很難達到期望的效果。因此,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學校要改變師生固有的傳統習慣,認識到學生的差異性、獨立性以及教學的循序漸進性。教師要改變對學生的認知,尊重學生的獨立性[16],有利于師生在思維上有所突破,從而提高創新創業教學改革的效果。
基于能力提升的學習方法能夠刺激課堂互動并受到許多學生的歡迎。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以“頭腦風暴”的形式轉變為課堂的主導者。而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也是過去四十年來高等教育中研究最多的話題之一[17]。在數字時代,教師的角色和教學環境等也逐漸顛覆了傳統課堂的教學模式。如何抓住短視頻平臺,如“抖音”“快手”“西瓜”等,向教育領域發力,并構建以信息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教學創新,已成為新時代教學的命題。另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也成為了我國在線教學發展的重要契機。目前,諸多高校名師及專業人士依托各類平臺開展在線教學活動已成為常態。雖然短視頻平臺的教學資源在拓寬專業知識深度和廣度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如何打通教學、研究、創新、實踐、學習、就業組成的六位一體線上教學鏈是雙創教育模型考慮的另一問題。
在“教—學”二元關系中,學校應注重吸納先進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共性和包容性。在“研—用”二元關系中,學校應充分考慮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個性和特色,同時要考慮社會發展背景和科技進步,提出適合本校、本專業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
現有學者提出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各有特色,整體分析來看有一定的共性。比如,他們都會強調實踐理論結合、強調社會—學校—企業資源協調以及強調創新和企業家精神等。這要求政策制定者在制定創業政策時,應根據當地經濟發展制定政策,以縮小區域創新差距。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市場需求和利益驅動不足,創新積累薄弱,政策制定者應制定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包括成果轉化和知識產權保護,防止創新資源流失到其他領域。對創新、創業和知識交叉點的進一步研究將有助于政策制定者制定更有效的政策,以促進區域增長。
高校建設、學科設置和專業細化等都說明創新創業教育具有顯著個性和特色。最好的雙創模型絕對不是四海皆準的模型。各高校應該充分考慮地域特色、學科建設、學生和教師特點、專業和培養方向來規劃、調配地方社會資源,服務于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在實踐中,政策的制定應充分考慮為區域創新體系的參與者提供便利,促進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結成戰略聯盟,共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新人才的培養。這將進一步積極影響地方創新創業能力。此外,學科交叉融合對創新能力的提升效果明顯。因此,政策制定者還應使教育工作的流動,使跨職業、跨行業、跨產業的變動成為常態。
創新創業教育受社會科技發展影響較大,呈現出顯著的時代特點。從近代歷史的發展來看,教育模式基本經歷了私塾教育—課堂教育—線上線下結合教育三個階段。傳統的線下教育在教師課程設計、學習對象分析和學生管理方面具有顯著優勢,但脫離實踐且缺乏系統性和廣泛性。線上教育具有知識傳播高效、受眾面廣、知識豐富和教育便捷等顯著特點,尤其是大規模線上教育的發展使學習環境發生了本質變化,同時,也暴露出諸多問題,如學生學習完成率低、缺乏互動性和體驗感、學習過程難以監督。創新創業教學模式需要多元并舉,建立兼顧產、學、研、用統一的虛擬課堂。虛擬技術和云教學技術的發展為數字技術構建傳統教學環境的雙創模式帶來了無限可能。
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種新興教育理念,致力于培養敢于創新、具有長遠眼光的創新型人才。創新作為創業的靈魂,越來越成為全球價值鏈體系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本文在雙創模型綜述的基礎上,從地域差異、個體差異和社會環境四個方面分析了現有創新創業教學模式的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提出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未來的研究思路,即探索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共性和包容性、挖掘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個性和特色以及基于虛擬技術和云教學技術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