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景文,劉康平
(南京郵電大學,江蘇南京 210023)
根據2022年8月31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2年6月,我國互聯網普及率達74.4%,網民超過10.51億人,其中大學生所在的20~29歲的網民群體占比為17.2%,顯著高于其他年齡和職業段群體,10.51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為99.6%,手機網民規模達10.47億[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要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新……推進理念思路、內容形式、方法手段創新,增強工作時代感和實效性?!彼?,我們要想抓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德樹人”工作,必須充分利用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信息優勢,創新性地開展網絡思政教育。
雖然傳統思想政治課堂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陣地,但隨著網課、慕課(MOOC)、微課等新型互聯網教育的興起,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空間不斷擴展。網絡思政教育相較于傳統教育,具有時間靈活性和空間無限制的特點,使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實現時間的“碎片化”和教育方式的“多樣化”。此外,網絡思政還支持與學生的雙向交互式“教育和反饋”,展現出“開放性”與“包容性”。這些特點使網絡思政成為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新的重要陣地”。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須提高認識,把握時機,快速準確地占據“網絡思政”的新陣地。
高校思政工作隊伍應善于利用“網絡思政”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新工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本W絡媒體,尤其是移動網絡媒體,已深刻改變了高校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方式,甚至影響了社會的輿論生態結構。在“無處不網絡,一切皆互聯”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者若未能妥善利用網絡傳媒,特別是移動網絡傳媒這一“最大變量”,構建良好的網絡思政輿論場,則難以有效開展新時代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在當前社會背景下,互聯網新媒體作為社會發展進步的產物,對大學生群體起著正面積極的導向作用。然而,互聯網新媒體衍生出一些消極影響,如色情、暴力、享樂等。這些現象嚴重沖擊著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以及身心健康的發展。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合理運用新型網絡思政教育工具,及時把握大學生網絡輿論思想動態,減輕網絡輿論的消極影響,抵制負面網絡輿論對傳統思政教育的“網絡沖擊”,有效促進當代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和進步。
當代大學生群體多數為獨生子女,從小在家庭的過度關注中成長,常受到周圍人的稱贊、褒揚甚至溺愛,導致部分學生形成了個人中心主義思想。這種思想使他們傾向于從個人角度解決問題,認為個人利益優先于他人利益,缺乏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這些學生常表現出任性、孤僻、自以為是、自私自利等特點。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新技術的負面效應對這一群體的負面影響進一步加重。例如,互聯網新技術中大數據分析手段的運用。該技術通過對用戶個性化需求的大數據收集、整理與分析,向用戶定向推送個性化信息。雖然大數據分析技術在一定程度上營造了開放、自由、個性、平等、智能的網絡環境,但也導致了互聯網用戶只看到自己想看的,人為過濾掉了社會的多樣性信息,接收到的信息是經過加工的片面信息。長期處于這種環境下的大學生可能變得越來越偏激,甚至走向思想極端。這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極為不利。大數據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甚至控制了大學生的思考方式和判斷能力,為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2]。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在與互聯網輿論引導力的對比中顯示出多項劣勢,導致其教育效果持續走低。
1.在教育形式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講大道理”的宣傳教育方式。這往往讓大學生感到是形式主義的“走過場”。同時宣講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難以產生共鳴,導致宣講效果浮于表面。這種形式化的宣講教育很難使宣講內容入腦入心,效果不佳。
2.在教育方式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以“整體性”的方式進行集中式的宣講教育,忽視了大學生群體多樣化、個性化、層次化的育人發展需要,沒有真正樹立以大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沒有精準把握當代大學生思想動態和實際需求,沒有“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
3.在教育內容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以理論學習、報告宣講、經典故事誦讀等內容為主,缺乏與大學生群體的客觀現實互動和個性化的有機聯系。這種內容與大學生群體天生所具有的朝氣蓬勃、追求新鮮事物的特性不符,導致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內容方面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空洞、乏味,對大學生來講缺乏足夠的新鮮感和吸引力[3]。
目前,高校已普遍開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旨在讓大學生更全面了解中國人民近代以來拯救民族危亡的歷史和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發展脈絡。盡管這一課程包含了“四史”的部分內容,與專題“四史”教育相比,后者則更具體和深入。此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作為大學一年級的課程,受限于教學時間和內容,難以讓學生全面理解“四史”。因此,高校有必要開設相關的網絡課程思政選修課,以補充“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不足。高校中蘊含的紅色校史教育文化是“四史”教育的相關內容,不僅是中國革命先輩的重要遺產,而且是中華文化的寶貴精神財富,非常適合作為高校網絡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它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德樹人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高校開設“紅色校史文化”網絡課程思政選修課,是響應黨和國家關于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教育活動的號召,是推動“四史”學習教育融入教材、課堂、入腦入心的有效舉措,是深化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充分發揮課程思政的德育功能、提升高校各類課程立德樹人成效、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全育人”目標的重要切入點。
在當前新媒體時代,微信公眾號等網絡新媒體平臺在大學生群體中已廣泛普及。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通過開設“四史”教育網絡公眾號來為大學生提供學習“四史”的高效快捷通道是必要且有效的途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開設“四史”教育相關微信公眾號,推送中國自新文化運動以來經歷的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以及這些事件和人物對中國發展產生的深遠影響。這樣的內容能有效利用我國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改革發展的偉大成果等,增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有條件的高校還可以將學校的紅色校史文化嵌入到微信公眾號等網絡新媒體平臺。例如,筆者所在的南京郵電大學,具有80年的辦學歷史,是我黨、我軍早期系統培養通信與信息人才的學校之一,前身可追溯到1942年,誕生于八路軍山東濱??谷崭鶕氐摹皯饡r郵務總局干部訓練班”,具有鮮明的紅色基因和優良的革命傳統。1942年到1948年,學校先后在沂蒙山革命老區的莒南縣以及五蓮、青州、濟南等地辦學,學校名稱從“訓練班”到“戰郵學?!?,再到“山東大學郵電專科部”“山東郵政??茖W校”及“華東郵電學?!?。新中國成立前夕,學校從濟南市遷到南京市。建校初期的八年間,南京郵電大學為新中國的誕生培養了一批郵電通信人才。學校初創階段的校史就是一段段可歌可泣的“紅色基因”故事。
意識形態事關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及政治安全,網絡思政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在開設“四史”教育網絡公眾號的過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著重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引導,特別是幫助他們全面理解黨史中的重大事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致力于講述高校紅色校史的故事,傳承和弘揚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從而增強大學生的政治自信和文化自信,厚植學生的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懷,進一步堅定他們對黨和國家的忠誠與支持。
當今世界格局的變化,尤其是互聯網新業態的發展,已經引發并加劇了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意識形態教育領域的變動。這些變動使得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這個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肩負著培養具有德才兼備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在網絡思政環境下開展思政育人工作,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戰略重點。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網絡思政教育的手段,打造以大學生為核心的個性化網絡思政教育模式和平臺。這樣的創新和優化不僅拓寬和深化當今高校網絡思政育人的范圍,而且為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構建新的發展格局[3]。
高校通過重視“四史教育”和紅色校史教育,可以提升思政工作隊伍的政治素養和專業知識,增強他們的專業化和職業化特征。高校采取協同育人的方式,能夠加強思政工作隊伍的團隊精神,提高協作能力,促進隊伍成員間的學習和交流,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高校思政工作隊伍通過紅色校史教育,可以深入了解學校的歷史沿革和紅色傳統,更有效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國家觀。
紅色校史教育能夠幫助大學生深入了解學校的紅色歷史和優良傳統,從而增強他們對學校和祖國的認同感,提高他們的文化自覺與自信。通過學習“四史”,學生們可以了解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和豐富文化,增強自身的民族認同和文化自覺,為他們的個人成長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
通過深入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學生們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對中國社會的未來發展有更積極的態度和充足的信心,深刻理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性。這些學習過程加深了學生對祖國和社會主義的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