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景先平
(重慶醫科大學外國語學院,重慶 400016)
自20世紀以來,伴隨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國醫學教育已步入數字化時代,教育功能布局優化,人才供給規模不斷擴大。我國醫學教育蓬勃發展,為醫療衛生事業輸送了大量高素質醫學人才,在培養能力和支撐能力方面還存在問題。為了提升醫學院校人才培養質量,2020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要“深化本科醫學教育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改革……強化現代信息技術與醫學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探索智能醫學教育新形態?!盵1]醫學人文英語課程作為醫學人文與專業英語的交叉學科,面向研究生開設,具有工具性、專業性與人文性的特點,對于即將臨床實踐的醫學生而言,是提升國際交流能力、加強思辨能力、汲取人文內涵的重要途徑。目前,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不僅是對傳統課堂的改變,而且也是教學方法、環境、資源和平臺的全面革新和再設計。本著這一理念,我校研究生醫學人文英語課程將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與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相結合,對課程內容、教學策略、評價機制進行了優化。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建立了基于多模態教學理念的研究生醫學人文英語混合式教學體系,旨在更全面地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人文素養。
在語言學中,模態指的是人類通過不同的感官(如視覺、聽覺等)與外部環境(包括人、機器、物件、動物等)之間的互動方式。當三個或更多的感官參與互動時,我們稱之為多模態。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整合了符號學、系統功能語言學和話語分析理論的內容,重點研究多種感官通過語言、圖像、聲音等多種媒介和符號資源進行交流的現象。
多模態教學法最早由“新倫敦小組”提出。在中國,學者如朱永生和張德祿等,根據中國國情,發展并應用這一理論,構建了多模態外語教學理論框架[2]。這一框架將外語課堂教學擴展為多模態話語的中心,允許教師和學生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通過視覺、聽覺、觸覺乃至嗅覺等多種感官傳遞和接收語言學習信息。它通過圖像、聲音、文字和動作等多種符號系統創建多維立體的教學環境,以增強師生和生生之間的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參與度,從而提高教學效果。近二十年來,多模態教學法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發展,但學界對其實踐和探索仍然在進行中。特別是在混合式教學常態化以及多個網絡教學平臺建立的背景下,外語教學表現出互動、平等、協作的趨勢。
在傳統的醫學人文英語課堂里,教師以醫學人文經典案例為主要教學資源,以“師講生聽”或“生講師評”的模式組織教學。在此模式下,學生人文知識的獲得主要依賴于視覺和聽覺的單向傳輸,學生作為教授和評價的客體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根據現代心理學研究結果,人們對于所看到或聽到的信息,記憶比例僅為20%到40%,而人們對于既有視覺和聽覺的輸入又能直接參與其中,獲得行為體驗的信息,記憶比例可高達75%以上。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若能實現多感官并用,無疑能促進知識的吸收與內化,大幅度提升課堂效率。因此,基于朱永生提出的多模態話語涉及的兩個維度,即感官渠道和符號系統,結合多年來的教學改革與實踐,本校研究生醫學人文英語教學團隊建立了以多感官輸入、多符號輸出為核心的多模態研究生醫學人文英語混合式課程體系。一方面,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能有效解決我校研究生英語課程學時有限的問題,實現“保時增質”,拓展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另一方面,多模態的課程設計將教學流程轉化為一段人文經歷,使學生能充分地將人文理念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切實領悟醫學人文教育的精髓。本文將從教學活動的三大要素,即課程內容、教學策略、評價機制出發,探討多模態混合教學模式在醫學人文英語教學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我校研究生醫學人文英語課程以學生的職業需求為導向,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避免單、雙模態的文本教學,轉而利用網絡資源、多媒體技術和醫學實踐平臺,將靜態的文本、圖片與動態的音視頻相結合,將抽象的人文概念與具體的醫學實踐相結合,形成了視、聽、嗅、觸多模態輸入的課程內容體系。
該體系涵蓋三大主題。第一類主題關注醫學人文知識的覆蓋性,探討跨文化視角下中西醫學發展的對比研究。例如,在中西方醫學通史概述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網絡學習平臺觀看教學視頻,梳理中西醫發展脈絡,獲得對兩種醫學體系的宏觀認識。課堂文本賞析不僅聚焦《希波克拉底誓言》與孫思邈的《大醫精誠》的比較閱讀,而且融入改變醫學發展的里程碑式經典醫學案例,如首例藍嬰手術、伍連德戰勝大規模傳染病的案例等。教師結合相關影視作品,讓學生在多模態的信息輸入中感受榜樣醫者的品格魅力和人文光芒。
第二類教學主題關注醫學的社會性,關注醫學技術的倫理邊界和職業價值。學生通過當下醫學領域熱門話題的探討,提升思辨能力和國際學術交流能力。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動物實驗的倫理之爭一節中,學生在從二維視聽角度了解了自古希臘到近代動物實驗倫理觀的演進以及當前動物實驗規范制定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后,跟隨醫學專業的外籍專家走進醫學實驗室,以視、聽、嗅、觸的多感官渠道,熟悉動物模型研究的審批流程和相關術語表達,實地觀摩實驗過程中3R原則的具體應用和實施。在與外籍專家和研究者的交流過程中,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和國際學術交流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多模態的語言學習環境幫助醫學生在與實驗動物的“零距離”接觸中樹立醫學研究的規范意識,強化了其作為未來醫者的職業素養。同時,在器官移植的人文意義和道德兩難主題的探討中,本課程增設了學校附屬醫院器官捐贈協調員的線上講座。該講座將生命觀融入倫理教育,促使學生樹立生命平等的觀念和敬畏生命的意識。教師將問卷調研作為章節任務,促使學生能深入社會,解讀器官捐贈、獲取、移植背后的道德議題,培養學生生命至上的服務意識以及全面看待問題的思辨能力。
第三類主題關注醫學的藝術性,關注醫學生臨床實踐中共情能力和敘事能力的培養。在醫療過程中,治療的第一要素是病人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感受,與醫生交流自己的狀況。第二要素是醫生能理解病人的描述,并與之感同身受,即“共情”[3]。在醫患權力一章中,教師對文本資料進行重構,以“怎樣向患者或家屬傳達一個不太理想的診斷結果”為題,在課堂上創設具體的醫學場景,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調動語言、表情、動作、行為等交際符號,模擬真實的醫患溝通過程,實現人文知識到醫療場景的自主轉化,體現醫學人文課程的職業導向性。
在教學形式上,鑒于醫學人文的參與和實踐兩大功能,教師在教學組織上摒棄了傳統醫學人文教學“重理論,輕行為”的教學方式,以網絡平臺為依托的線上自主學習和以小組為單位的線下協作學習相結合,以問題教學法和項目教學法為指導,設計了多感官輸入、多符號輸出的多模態混合式教學方式?;旌鲜浇虒W以“學生為中心”,打破了傳統面授式教學對時空的限制,拓展了教學空間,又打破了在線教學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禁錮,促進了課堂交流,最終使得“教”與“學”變得更加自主和靈活。
在課堂實施過程中,每個教學單元由四個線上課時和四個線下課時構成。教師根據教學任務、目標以及教學場景的不同,分別對應輸入性學習過程和輸出性學習過程(如圖1所示)。在輸入性學習環節,教師將超星課程平臺上的詞匯進階、主題視聽、主題閱讀等課程模塊對學生開放,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對照學習任務單,完成在線自主學習。與此同時,教師通過平臺的教師端實時監控學生的學習數據,利用學習通在線答疑,對學習進度明顯滯后或學習效果較差的學生進行及時提醒和個性化輔導,對學生普遍掌握較差的知識點進行線上講解。值得一提的是,在輸入性學習階段,針對某些與臨床醫療或研究緊密相關的主題,如醫患關系、動物實驗,教師會聯合外籍醫學教師以線下案例教學的方式進行話題拓展,強化學生對背景知識的掌握。線下輸出性學習過程體現在任務教學法和問題教學法驅動下的小組協作學習模式。在此過程中,教師將輸出成果以任務的形式(思維導圖、角色扮演、問卷調研)布置給學生,或以問題的方式(主題辯論、平行病歷)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在收集信息、設計思路、展示作品、評價成果的過程中鞏固醫學人文理念,培養醫學研究中的問題意識,在統籌安排和分工協作中提升醫學實踐中的團隊協作精神,在從“學習語言”到“用語言學習”的轉變中,切實提高英語的語用能力和學術交流能力。

圖1 多模態混合式教學設計
多模態教學評估指的是根據設定的教學目標,通過多種方式檢測教學效果的過程,其中包括師生自評、師生互評、生生互評等多種評估方式[4]。隨著本校研究生醫學人文英語課程在教學內容和方式上實現多模態化,對教學過程及效果的評價機制也相應發生了變化。在多模態混合式教學中,教師的能力體現在專業水平、多模態運用能力、信息化素養三個維度。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而且是教學過程的設計者和引導者。因此,該課程對教師的評價采用同行互評、學生量化評教、課程問卷等多渠道反饋策略。一方面,該評價機制考察教師是否能將醫學人文知識與多種符號語篇(如圖像、文字、聲音、表情、行為)有機結合。另一方面,該評價機制也考察教師是否能有效利用多模態教學資源和信息化手段構建互動教學環境。
在學生的評價機制中,傳統的以考查一維識讀能力為目標的終結性評價機制被打破,建立了以過程性評價為主、終結性評價為輔、師評生評相結合的多層次、全方位評價體系(如表1所示)。其中,過程性評價的權重占比達到70%,涵蓋了線上線下輸入性學習和輸出性學習的全過程,對學生的多模態視聽技能、多元識讀能力、國際學術交流能力、人文實踐能力等進行綜合考核。線上自主學習模塊的評價結果通過超星系統自動生成的可視化學習數據。這些數據詳盡記錄了任務完成度、章節學習次數、隨堂練習得分等,客觀地展示學生的線上學習效果。而線下協作學習效果的評價則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將生生互評納入評價模式,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其他小組的輸出成果進行綜合評價,包括內容的可靠性、語言的精確性、組織的邏輯性和展示的藝術性。
多模態的教學評價體系使師生能夠共同監控、反思和調節教學過程。比例的設置更注重人文知識的實際運用和影響力。這不僅引導學生關注人文理念,而且讓學生關注實際的人文實踐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強化了醫學人文課程在培養醫學專業人才中的作用。

表1 多模態學生評價體系
課程結束后,大多數研究生對多模態混合式的教學模式給予了積極評價。針對問卷中設置的問題,如“你認為該教學模式是否能夠有效提升英語語用能力、增進對醫學人文概念的理解、加強跨學科知識的整合和思辨解讀能力”等,學生的認可比例分別為92.76%、90.52%、88.27%。這表明,在信息多元化和交流技術化的新識讀時代,將國際資源、多感官符號、網絡平臺與醫學人文英語教學相融合的多模態混合教學模式,能夠滿足醫學研究生提升多元識讀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國際交流能力的需求,是增強其人文實踐能力和醫療服務意識的有效途徑。但在教學模式的運作中,如何持續提升專業背景為英語的教師的醫學人文素養和新媒體應用能力、如何協調教師個體在教學過程中多模態應用程度的差異性以及如何避免盲目追求教學模態多樣性、防止模態互斥導致的課堂效率降低等問題,仍需課程組教師進一步思索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