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湖南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湖南湘潭 411207)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這要求專業課程和思政課程以及專業課教師和思政課教師都要協同發展[1]。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要推動廣大教師進一步強化育人意識,找準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確保課程思政建設落地落實、見功見效。”[2]
邢志峰對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工科教師能力現狀進行了分析,總結出存在的問題,并從樹立“課程思政”教學理念、提高教師思政理論水平、完善制度環境等方面進行了提升教學能力途徑探索分析[3]。沈紅云、李俊杰從著重教師“課程思政”教學理念更新、著重“種子教師”隊伍建設和著重學院“課程思政”教學培訓三個方面開展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提升的培訓,對教師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理念的樹立以及課程思政教學能力的提高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戰[4]。在宏觀層面,相關學者對專業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較多,微觀層面具體實施案例較少,可借鑒的成熟案例缺乏。
1.專業課教師的課程思政教育隊伍能力有限
在高職院校中,從事思政教育的教師人數較少,且普遍學歷不高,理論知識和教學經驗不足。同時,專業課教師在講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又兼顧課程思政教育的能力更加不夠,導致課程思政教育難以有效融入專業課程中,育人成效不高。
2.專業課教師對思政教育的認識不足
雖然“課程思政”概念已被提出并在各學校推行,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他們缺乏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確認識,未能從立德樹人的角度充分融合課程思政理念。這主要因為部分專業課教師不重視德育,缺乏足夠的課程思政教育認識,常以教學任務繁重為由,未能深入挖掘和應用思政元素。
3.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機制不完善
調研數據顯示,高職院校在實施課程思政過程中存在制度不完善、機制不健全的問題。高職院校缺乏制度化、管理化的教學,技術、人員和資金保障不足,有效的監督機制未形成,導致課程思政過程中的內容、方式和成效不統一,缺乏量化指標。
4.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評價體系不健全
部分高職院校主要從教學工作量、科研競賽等方面對教師進行整體評價,忽視了教師的德育意識、能力和實際效果的評估。部分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考核評價標準不規范、不健全、不統一、不細致,甚至還沒有建立考核評價標準,也沒有對課程思政教學過程考核提出要求,考核過程存在缺陷,導致教師育人效果和學生學習成效未能得到及時反饋,育人成效不理想。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指出:“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這一根本任務是學校和教師的重要職責。教師在培養高技術技能學生的同時,還需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加強道德修養,厚植家國情懷,培養艱苦奮斗精神,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5]。因此,提升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隨著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家針對高職院校出臺了多項政策要求,如校企合作的深度開展、人才培養模式的不斷改革與深化等。這要求專業課程教師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業務水平,在加強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的同時,還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加強對企業和學校的了解,加強對相關制度和文件的學習,從而有效結合專業理論知識和思政教育。這樣,學生的綜合素養和教師的課程思政教育教學能力都將得到提升,滿足黨和國家及社會的需求。
教育教學戰線上的工作者都應肩負起立德樹人的光榮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專業課教師將思想政治教育細膩地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民族自豪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實現專業課與思政課的有機結合。專業課教師、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間應加強交流與溝通,相互配合,同向發力,明確立德樹人目標,不斷提升育人育才的協同效應。
“才”的要求主要指的是專業能力。高職院校培養的目標是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要求學生在三個方面達到專業精通:一是“精”于專業理論,二是“通”于專業實踐,三是“達”于應用實踐。“德”的要求則指的是道德素養。職業院校應培養學生具備崇高的思想品格、優良的道德品質、堅定的理想信念,以及高素質、強能力和健康心智。“兼備”的要求強調的是專業能力與道德素養的有機融合。立德育人和樹人育才相輔相成,目標是培養出既專業過硬、技術拔尖、心智健全、品德高尚、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6]。
以湖南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雙一流專業群—武器裝備維修專業群為例,群內專業緊密對接軍工行業和高端裝備制造產業轉型升級,對接武器設備安裝、調試、運輸與裝掛、武器拆裝、零部件更換與檢測、無線電設備維護保養等技術鏈。學校結合崗位標準和職業精神,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忠誠奉獻的軍工品質、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與時俱進的新工藝和新技術等融入教學,通過“導、研、創、賽、促、評”六位一體的策略,全面提升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如圖1所示)。

圖1 “六位一體”提升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
學校加強專業課教師的思想政治理論學習。首先,學校提高他們的思想意識和主動學習意識,提高自身政治素養。這可以通過定期開展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和利用學習強國等平臺來實現,全面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專業課教師需使新思想、新理論入腦入心,增強社會主義認同感,全面提升政治素養[7]。其次,學校要創新學習形式,為專業課教師提供廣泛的思政教育學習平臺,持續推進新媒體、強國有我微信公眾號、學習強國平臺的學習。這樣,專業課教師的思政理論水平將得到提升。他們能不斷挖掘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和行業企業的新工藝新技術,并將思政點融入教學內容,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激發學生報國熱情、家國情懷及使命擔當。
學校以武器裝備維修專業群內5個電類專業通用課程“模擬電子產品的分析與制作”“數字電子產品的分析與制作”“傳感器技術”“PLC技術及應用”和“單片機技術”為研究課程,成立由校內專業課教師、思政課教師和企業導師組成的課程思政研討團隊,通過不定期開展研討活動,展示剖析課程思政優秀案例,分析每一個教學知識點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形成思政元素庫,并將之巧妙地加入課程各環節,使思政教育無聲入學生之心、入學生之腦,切實加強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育人能力[8]。
通過企業調研,筆者分析了學生的就業崗位,確定了崗位標準,并提煉出職業精神和思政育人元素。這些元素將與課程內容融合,進而確定課程教學目標、修訂課程標準、構建課程評價體系,并創新教學方法。這樣做旨在豐富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創立課程思政示范課。通過這種方式,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的結合得到加強,教師的德育意識和專業課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都得到提升[9]。
學校開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師職業能力比賽,旨在通過競賽形式促進學習和教學。教師通過比賽,充分挖掘并分享專業課程中每個知識點所蘊含的思政元素,交流成功的育人案例和經驗,實現共同提高。同時,這也讓專業課教師進一步理清思路、明確方向,明白如何進行教學。這些活動有助于提升教師的思政育人能力,并形成示范效應。
學校要建立健全的激勵機制,將課程思政作為評獎評優、項目立項、教材建設、教學成果等方面的重要指標和依據。在考核、職稱職務晉升等工作中,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效果被視為重要依據。學校通過這些制度,引導和督促教師積極開展課程思政建設。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主要針對專業素質與技能,在教學內容、方法、態度和效果方面對專業課教師進行評價。評價方式通常包括教學督導評價、學生評價和自我評價。在評價過程中,高職院校往往缺少對育人成效的評價。因此,高職院校應以立德樹人為導向,構建融合“思政育人”的多元教學評價體系。測評形式應包括學生滿意度測試、育人成效測評以及融入愛國精神、工匠精神、軍工精神等思政元素,反饋育人成效,并持續進行優化改進[10]。
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應肩負起立德樹人的重任,不斷提升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抓住機遇,勇于承擔思政教育教學的重任,主動學習新的政治理論,加強交流與經驗分享。同時,他們應深入挖掘專業課程教學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并通過實踐“導、研、創、賽、促、評”的六位一體策略,著力提升專業課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使專業課程思政變得生動有趣、有理有據,不斷提升教學的實效和質量,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