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琦
(北京電影學院 北京 100089)
戲劇表演要以角色為出發點,全心全意地去刻畫每個角色,發揮演員的個人特長,不斷完善演員自身,這是演員與角色之間相互依存的一個重要條件。在戲劇表演中,表現派和體驗派有著不同的表演方式,但二者存在相輔相成的關系,為更好地展示演員的自我形象,演員應重視自我與角色塑造之間的關系,從而展現戲劇表演的獨特魅力。
演員要保證外形的“像”。比如在戲劇表演中,如果“仇虎”這個形象由身材羸弱且聲音清脆的演員扮演,那么顯然與角色形象不夠契合。如果周樸園的臺詞讓演員用“魯貴”的形象念出來,那么最終的舞臺效果也不會理想。由此可見,在外形上演員要與角色盡可能地貼近,這是因為演員扮演的角色一般和真實生活中的自己完全不同。
演員與角色存在差異,一般體現在生活經歷、言談舉止以及生活習慣等方面,并且雙方的氣質與心態往往是不一樣的,這也是演員和角色之間產生矛盾的主要原因。演員不需要完全蛻變成為戲劇作品中的角色,而是必須從自身思想角度入手,尋找自我與角色之間更加相近的情感,并以此為突破口進行拓展,從而創造出更加貼切的人物形象。
演員要深入掌握角色的內心世界,從細節出發雕琢人物,盡可能達到形似和神似的效果。演員可以從劇本中挖掘出更多可用的東西,從而加深自我與角色塑造之間的關系。文學藝術作品往往會細膩地描述人物的性格并詳細闡述事件的發展過程,這些在生活中也會時常出現。比如女孩子在照鏡子的同時會不自覺地摸頭發,或者人們在表達驚恐情緒的時候會張大嘴巴、瞪大眼睛。演員在掌握這些細節內容后才能深入角色的內心世界,運用更加生動與形象的方式來塑造角色,進而達到“神似”的效果。
為了實現演員自我與角色塑造的統一,演員需要在生活中探尋角色,這是因為藝術來源于生活,藝術創作也要以生活為源泉,比如音樂、戲劇以及舞蹈等藝術都是人們對于生活的直觀反映,也是人們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從某種程度來講,表演藝術更能夠接近生活并直接采用來自生活的語言塑造角色。演員對于生活中的自我加以把握,再用生活本身的形態如實地反映生活。也就是說,角色的影子要從生活里尋找,只有深入探究角色的內心活動,再根據導演的編排,按照劇本內容去組織角色行動,才能夠讓角色更加生動[1]。比如演員曾經表演過劇中所謂的“小人物”,而偏偏觀眾對這些小人物產生了深刻的印象,雖然演員的戲份不多,但觀眾依然可以記住他們的臺詞,甚至是表演時的神態與表情。比如在《命運的捉弄——蒸的舒服》中,米哈伊爾這個角色只是配角,整場演出只有兩場戲,但是表演難度比較大,演員出場時赤裸著上半身與朋友喝酒迎接新年,一個人說馬上要去莫斯科,另一個說早點回家。在酒精的作用下,大家都喝多了,最終導致差錯的發生——去機場的時候將人送錯,故事也因此展開。演員為了找到最真實的醉酒狀態,就要仔細觀察這類人的行為特點,從生活中找尋表演的關鍵。
1.對立性
在戲劇表演中,演員的自我與角色塑造有著明顯的差異,角色是相對固定的,而演員必須不斷調整自我,從而促進自我和角色的統一。角色的性格會對演員產生一定的限制,演員在塑造角色期間,其自我和角色創造存在一定矛盾,所以演員必須通過精湛的演技強化角色效果。此外,演員的自我與角色塑造之間還存在著獨立性關系,這也就導致演員有著雙重生活。演員需要從內心去適應角色所處的情境,這兩種心態之間存在辯證統一的關系。為了塑造好角色,演員必須著手解決雙重生活給自身帶來的對立矛盾,在腦中建構出立體的人物形象。
2.矛盾性
演員的自我和角色塑造之間存在矛盾性,且這種矛盾體現在思想方面。對于演員來說,他們在表演時有著兩種人格,即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這兩個方面無法分割并且屬于分裂人格。在戲劇表演中,演員始終擁有兩個完全不同的自我。演員是戲劇創作的主體,在表演過程中必須把控好自我與角色的關系。一般情況下,第一自我會占據主導地位,演員憑借自我調控能力,為觀眾塑造出鮮活的人物形象。
演員的自我和角色塑造之間有著外在矛盾性。劇作家創造的角色不一定在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有時也無法達到相似的程度。如果只是從外形角度來看,演員一味地模仿角色,最終的表演效果可能并不理想。比如《推銷員之死》的導演也是劇作家本人,他始終反對在舞臺表演中模仿人物外在形象這一舉措,他希望演員立足于生活實際去理解角色[2]。為克服角色與演員之間的矛盾,演員應做好聲音控制,這是演員改變“自我”聲音并同角色保持距離的首要步驟。聲音是演員的重要工具,如何利用聲音去詮釋劇本內容是每個演員的必修課。比如在《月光男孩》中,娜奧米的每一句話都伴隨著沉重的呼吸,同時發出斷斷續續的聲音,可見其內心是十分擔心希隆的,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使演員與角色之間看起來更加協調。
首先,演員塑造角色的關鍵在于“形似”。如何協調演員的自我與角色塑造的關系是演員的必修課。演員必須維持表演的假定性,綜合利用有限的條件來實現與角色的統一。演員是創作的主體,有時會受到表演形式的限制,因而要利用形體或者臺詞不斷改善自我,從而更好地適應角色。
其次,演員與角色之間要想產生情感共鳴,就必須處理好第一自我與第二自我的關系。在舞臺情境中,演員根據角色來調整表演狀態并轉變表演方式,從而更好地適應角色發展。演員應具備角色思維,需要不斷揣摩角色來保持與角色之間的協調,從而加深對于角色的理解。所以,演員是可以控制角色思維的,演員在塑造角色期間必須下足功夫,采取“假設我是他”的思維模式,不斷揣摩角色內心,盡可能地向觀眾詮釋豐富且飽滿的人物形象[3]。
演員對于角色的控制可以發揮主導作用。演員在戲劇表演中主要有“性格演員”與“本色演員”這兩種類型。作為角色創作者的“我”,“演員”擁有第一自我與第二自我這兩個角色,在拿到表演劇本之后就需要全方位地分析角色,掌握與角色相關的人物關系,了解角色的生活處境、生活經歷以及社會地位,全方位地感知立體化的人物形象,強化角色的生活體驗,感受角色在故事情境中的心理活動,捕捉角色性格特征,感知人物的內在心理動機與外在行為方式。比如《原野》當中金子的扮演者徐帆,其第一自我是徐帆本身,第二自我是徐帆扮演的金子。徐帆深入研究劇本,了解金子的人物性格,從而在舞臺上將角色性格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再通過人物塑造回歸第一自我,采用替代的表演方法,實現了演員自我與劇中角色的統一[4]。
在塑造角色形象時,演員必須正確把握人物特點,在產生一定感悟后找準角色的精準定位。為了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演員在塑造角色的時候應以自我為形象塑造的重要載體,深入分析劇本,從總體上把握人物形象,并以此為基礎將生活經驗與角色特征相結合。演員在表演期間以自身經驗為基礎可以使人物形象的塑造變得更加生動靈活。
戲劇演員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時候應該意識到角色與自我之間不僅存在矛盾,而且存在統一性。演員可以按照自身情況,尋找自我與角色之間的協調之處,合理地把握角色,隨后再從專業角度出發來塑造角色。在表演時,演員應以現實生活為前提,透過生活進行觀察與模仿,以此更生動地展現人物形象。也就是說,在戲劇表演中,演員必須重視自身表演,同時重視角色特征,加強對于角色的把握,強化對人物特點的認知。
“表演”能夠將戲劇藝術得到客觀性體現,與繪畫、雕塑等藝術表現形式不同,表演無法在空間內保存,因而是一次性的,大幕落下時,表演藝術也宣告結束。角色塑造是表演藝術的本質,因而戲劇表演藝術需要為角色塑造服務,加強對演員的自我與角色塑造的關系分析至關重要。如果演員想要加深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那么就要從現實生活入手,找到角色定位,感受人物的情緒變化與情感表達,從言行角度把握角色特征,從而加深對于角色的體驗。
加深角色體驗的關鍵在于感受角色情感變化的過程。對于人物來說,無論是角色,還是演員自身,情感都是心理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演員的表演創作離不開情感表達,角色不同,所呈現出的情感特征也不一樣,此時演員就應當從這一特征入手來把握角色情感。參考張國榮在戲劇舞臺上的表演,其對于情感的把握有著獨到的方法,表演風格十分自然,通常會以面部表情來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演員在體會角色情感的時候要注重分析劇本,把握角色內心情感與心理獨白,只有透徹地分析角色,才能更加真實地還原人物形象。此外,演員還要對事件發生的背景加以了解,試圖尋找演員與角色之間情感融合的切入點,從而成功地塑造角色形象。
演員在向觀眾展現角色特點的時候,必須同時向觀眾展示個人修養,在表演中加強對角色的分析,從中了解人物特征,把握劇本的要求,將角色形象生動地展現在觀眾面前,從而順利完成戲劇表演任務。
演員對于角色的塑造與展示同時也是認識角色的關鍵步驟。首先要對認識對象產生特定的感覺,也就是初步印象,有時演員會對角色產生一定偏差,這將直接影響排練效果。初次讀劇本時,演員應認真完成與角色之間的首次會面,對角色形成大致印象。接下來,演員還要再次研讀劇本,深入分析角色的心理變化與性格特征,逐漸理清事件、人物之間的關系,這是成功塑造角色的重要基礎。演員在創造角色的同時也要充分發揮個人想象,經過初步感知階段,接下來就是外部情境創設與生動化展示的過程。由于劇本中的角色形象與演員本人在生活背景、個人經歷等方面有所差異,演員會難以把握其中的要點,為解決這一問題,演員有必要將現有材料進行生動化處理,使角色形象看起來更加鮮活。在向觀眾展示角色的時候,演員要處理好自我與角色之間的對立與統一關系,在前期加強對人物形象的分析,感知人物的內心特征,并在人物情緒變化的帶動下,以生動的表演復刻觀眾腦海中的形象。
演員應該相信劇本故事并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舞臺上的一切仿佛在現實生活中也發生了,這樣的角色展示才能更好地打動觀眾,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優秀的演員必須實現自我與角色的融合,經過反復錘煉,進而保持與角色之間的協調統一。
總而言之,在戲劇表演中,演員的自我與角色塑造之間有著互為表里且不可分割的關系。只有二者相互協調,演員才能為觀眾創造出生動形象的角色,此時演員的表演才能夠扣人心弦。此外,演員還要不斷加深角色體驗,感悟角色的心理變化,從而使人物形象展現得更加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