笪瓊瑤
(咸陽師范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經濟學研究稀缺資源的配置與利用,屬于社會科學中的“顯學”,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尤為重要。本文遵循“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圍繞“四對比·四結合·四融入”對《西方經濟學》進行教學內容設計,并基于此探討實踐教學方法。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對《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的發展要求,堅持問題導向,回應現實問題,系統分析《西方經濟學》落實立德樹人的機制,基于“四對比、四結合、四融入”對《西方經濟學》進行教學內容設計,最后對《西方經濟學》教學內容的實踐方法提出建議。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①。學術界就經濟學相關學科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進行了不斷深入的研究,主要表現為深化課程思政理念、重構教學模式兩個方面。
在深化課程思政理念的研究中,既有文獻主要圍繞貼合經濟學的課程思政內容而展開。田穎莉等、鄭少華和肖明春認為,經濟學的教學要以課程思政理念為指導原則,深入探索復合經濟學課程特點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進經濟學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銜接、有機結合①②。靳衛萍認為,課程思政的導向在于實現知識的有效傳播、對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與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方面,通過以清華大學的經濟學課程為案例,對面授(面對面交流)、慕課(在線學習)以及混合式教學課程思政的實踐情況進行了對比分析③。畢晶以《經濟學》作為具體實踐課程為例,引入教學內容、方法與考核方式“三位一體”的研究模式以完善“課程思政”建設的人才培養目標,即有知識能力、有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和強烈愛國主義精神的高素質專業人才④。在重構教學模式的研究中,主要以經濟學講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基礎,對《經濟學》內容進行再分解,尋求落實立德樹人的突破點。張子珍等基于《西方經濟學》當前課程教學中的“三缺乏”現象——授課缺乏針對性、內容缺乏實踐型、學習缺乏自主性,提出從課前、課中、課后環節重構教學模式,對知識的構建、應用、創新進行再設計⑤。王偉和黃穎以“中國金融故事”為切入點,通過“講故事”來挖掘蘊含在故事中的價值觀,體現出的家國情懷,引導學生分析判斷金融問題,打開課程教學的局限性,培養學生國際視野和創新精神⑥。
盡管目前國內學界對如何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并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議和對策。然而,一方面就《西方經濟學》如何落實立德樹人的研究依然有待于豐富;另一方面,針對《西方經濟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基于經濟學教學內容,從教學內容的課程設計到教學實踐探討的系統研究也不多見。因此,本課題在系統分析新時代《西方經濟學》立德樹人教學要求的基礎上,探析落實機制,構建“四對比、四結合、四融入”的《西方經濟學》教學內容設計與教學實踐探討,試圖深入分析立德樹人落實策略,進而為高校經濟類課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可行參考。
目前,中國教育正處轉型的關鍵階段,本文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經濟學育人效果為目標,致力于探索經濟學教學改革與完善的途徑。
對比意識形態·結合中國故事·融入文化自信。在西方經濟學課堂的講授過程中,應鼓勵學生通過各種渠道了解中國經濟的輝煌歷史,通過與歷史的對話認識中國經濟發展的偉大奇跡。在感懷中國經濟滄桑巨變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每一章節引入中國經濟故事,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經濟學思想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河中既已存在,如管子輕重之術下的貨幣戰爭思想,《岳陽樓記》所隱含的乘數理論等。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對比經典著作·結合四史學習·融入道德情操。在經濟學的教學上不能以偏概全,要進行經典著作的對比分析。通過經典著作的對比閱讀,讓學生認識到亞當·斯密除了強調“無形的手”的《國富論》這部經典,還有以“同情作為社會基礎”的《道德情操論》這部傳世之作。讓學生清醒地認識到,《西方經濟學》不僅有“經濟人”假設,還有正義等要求。讓學生認識經濟學并不僅僅只講究冷冰冰的“理性”原則,還有“課程思政”專業性的理論根源,經濟學是天然融入道德情操的科學。與此同時,經濟學課程講授要與“四史”學習相結合,與學生一起品學四史的價值內涵,深入探討四史對中國經濟的賦能作用。
對比理論背景·結合經濟熱點·融入價值判斷。西方經濟學從資源的稀缺性開始,微觀部分以價格理論為中心講解消費者(生產者)行為,進而探討一般均衡與社會福利;宏觀部分圍繞國民收入核算-決定來講解如何實現充分就業、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和收支平衡。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一個理論均產生在特定的歷史發展歷程之下,具有巨大的時代意義,不能脫離時代背景去談理論的科學性與適用性。例如,凱恩斯主義誕生于經濟大蕭條時期,社會需求嚴重不足,大蕭條時期經濟發展的未來前景渺茫這一特殊背景決定了“消費是美德”。因此,在基本理論的講授過程中,要進行背景對比,結合經濟熱點,對經濟學理論進行客觀學習和理性思考。如不能將消費主義套用在我們改革開放40年來經濟蒸蒸日上的經濟形式之上。此外,在經濟學的講授中還要融入價值判斷,幫助學生對比實證經濟與規范經濟,引導學生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公平與效率”的分析,“綠色GDP”理念等。
對比前提假設·結合經濟現實·融入行為規范。與經濟學理論有特定的歷史背景相同,經濟學為了對某一理論展開具體的分析,還有非常嚴苛的前提假設。因此,在課程設計時要進行前提假設與現實世界的對比,如均衡假設與經濟運行現實的嚴重背離;演繹法難以真正揭示經濟現象的復雜性和歷史特征等。以此為基礎,結合經濟現實,教導學生對經濟學理論有正確的認識,不迷信。行為規范的融入,有利于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經濟學人才。
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不是空洞、刻板的,而是充滿溫度與情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立德樹人講話精神,做好《西方經濟學》課程育人,需要不斷探索實踐途徑。第一,整合“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線上、線下”各種教學信息資源,建立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第二,隱形教育與顯性教育相結合,在強化教學管理,完善考評方式的同時又要注重提升教師道德素養,還要豐富教學形式,實現師德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氛圍育人。第三,注重實習、實訓與社會實踐,實現理論轉化。第四,建立《西方經濟學》課程思政長效機制,不斷增進立德樹人成效。
1.全過程教學,利用網絡平臺,進行無死角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傳統教師講、學生聽的授課方式之中加入學生就社會發展中某一經濟現象進行提問,老師為之解答,同學參與討論的形式。借此,不僅能實現教學環節的良性互動,而且也能培育學生關注、關心經濟事件。通過對經濟事件的分析與討論,在了解國家經濟政策、經濟法規的同時,幫助學生培養理性思考、幫助學生全面理解國家的經濟政策導向,進而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通過微信、小紅書、抖音、學習通、B站等網絡社交平臺,結合社會熱點經濟問題,進行師生之間的有效交流。基于對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經濟信息進行深入的思考與討論,學生既能夯實知識基礎,又能從馬克思主義的角理解和評析經濟現象。
2.開放式教學,培養學生的遠大志向。通過教學理念開放、教學空間開放、教學過程開放與能力訓練開放,培養學生遠大志向。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經濟學的教學上要注意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職業理想,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不懈努力。通過書本知識學習,文獻閱讀訓練,碎片化信息捕捉,培養學生“經世濟民”的家國情懷與救市強國的職業憧憬。同時,借助新媒體技術將西方經濟學大量的圖形動態化,將課程內容所涉及的經濟現象視頻化。如可以通過學生對IS-LM模型的學習來分析在后疫情時代我國面臨的復雜經濟條件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選擇等問題。進而借助更為直觀、豐富、生動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國家經濟政策,培養學生的價值認同與制度自信,進而培養學生樹立用自身專業知識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遠大志向。
顯性教育方面,主要體現在通過強化教學管理、考核評價,提升教師的道德情操,讓教師身上的愛黨愛國、奮發拼搏的師德閃閃發光,實現師德育人。嚴格的教學管理,規范教師的授課過程,通過教師的一言一行,向學生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行為規范。此外,建立更加立體的教學評價手段,建立考評反饋機制,讓課程考評成為師生交流與互動的載體。除了傳統的出勤、課堂表現作為課程評價手段,還可以采取知識競賽、辯論賽、故事會等形式,形成總結好經濟原理、描述好經濟現象、講述好經濟故事等活潑多元的評價方式,培育學生對經濟學科的熱愛,加大學生對課程的參與力度,通過教師的循循善誘和精細的課程安排,讓教師做好學生的引路人。
隱形教育上,依靠新媒體技術發展,極大程度地發揮碎片化信息的作用,通過組建經濟類社團,讓學生沉浸式學習經濟學基礎知識,實現文化、活動與氛圍育人。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與普及,碎片化知識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性不可忽視。可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通過在線調查、在線答題,讓學生的“手機”“電腦”成為傳播社會主義社會經濟思想的有力武器,進而不斷積累碎片化,最終實現整體化。通過生動的案例的引入、角色設計、課堂辯論等多種形式,讓經濟學的教學從平面變成立體,實現文化、活動和氛圍育人。結合團委進行經濟學社團的籌建,通過經濟學社團的籌建,組織電影評析等各色活動。通過《美麗心靈》讓學生深入理解納什均衡與這位名叫納什的偉大經濟學家,基于此探討并分析充滿競爭與沖突的經濟社會怎么實現win-win。如通過話劇扮演,來演繹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經濟的偉大成就,使學生將改革開放的經濟成就與鼓舞人心的偉大奮斗精神了然于胸。通過組織辯論比賽來思考到底是需求決定供給還是供給決定需求。通過創新創業活動,將經濟學轉化為生產力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沉浸式教學能極大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潤物細無聲地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教學過程中“接地氣”,更能教育學生理性地看待社會,教育學生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將雙創教育融入該課程。讓學生切實感受經濟學“創造性破壞”的實質,讓學生明白產業結構升級對社會帶來的福利效應,讓學生知曉創新創業的目標與目的所在。通過實習、實踐實現經濟學理論的轉化,能更深入地理解黨為國家經濟繁榮、人民幸福安康所做出的重大貢獻,進而更加自覺地理解、維護黨的經濟方針政策,更加自覺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教學實踐中通過“四對比·四結合·四融入”,基于《西方經濟學》知識結構梳理,分析經濟學理論的意識形態、歷史背景、前提假設與時代局限,講中國故事,學四史,評經濟熱點,立足現實,融入文化自信、道德情操、價值判斷與行為規范。在教學過程中“潤物細無聲”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本文通過“四對比·四結合·四融入”,分析經濟著作、經濟理論、現實經濟問題,培養學生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進行經濟學的學習,引領學生價值塑造、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堅定學生文化自信、制度自信與道路自信。有效利用“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線上、線下”各種教學信息資源,打造“網絡”“課堂”“課外”與“實踐”平臺,學好經濟理論、講好中國經濟故事,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全過程、開放式、新媒體、參與式、沉浸式教學實踐,分別從教育管理、課程思政長效機制、教師素養提升、完善考評方式、加強專業實訓和社會實踐等方面提出建議,進而不斷增進立德樹人成效。
注釋:
①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EB/OL].(2018-09-10).http://edu.people.com.cn.
②田穎莉,張飚,王瑩.課程思政滲透經濟學專業的教學改革[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39):82.
③鄭少華,肖春明.翻轉討論式教學在專業課程中的應用——以“稅收經濟學”為例[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1,43(S2):139-141.
④靳衛萍.經濟學原理課程思政的初步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20(Z1):54-59.
⑤畢晶.構建“課程思政”的“三位一體”——以《經濟學》課程為例[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0,42(S2):57-60,71.
⑥張子珍,馮曉棠,師曉華.《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模式創新與設計研究——基于“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0,42(S1):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