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明霞,劉富林,王 芷,王漢卿,2*
(1.湖南中醫藥大學“雙一流”建設辦公室 湖南 長沙 410208;2.寧夏醫科大學藥學院 寧夏 銀川 750004)
所謂學緣結構,是指某個教育或科研機構中的教師或科研人員,從不同學?;蚩蒲袉挝蝗〉米罡邔W歷的人的比例。通俗地說就是指高校教師學歷來源于哪些畢業學校、哪些專業。學緣結構體現了一所高校或研究機構的學術多樣化程度,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學術創新能力的強弱[1]。
由于各種歷史的和現實原因,各高校普遍存在學緣結構不合理現象。比如高校教師來源于本校畢業生的比例普遍偏高,高校管理層教師讀取本校博士學位等等?!敖H繁殖”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同一模式的人才扎堆,創新思維被客觀條件所抑制,導致學術水平停滯不前從而影響學科發展質量。這種狀況對于高等院校學科建設和教師隊伍學緣結構優化是非常不利的。
一般而言,創新思維的激發往往需要人與人之間差異化思想的碰撞,在學術領域尤為突出。同一院校畢業甚至師從同一導師的教師,他們在思維方式、學術見解、研究方向等方面基本趨同,相互之間很難有差異化發展,因此也很難產生創新思維。而不同院校、不同研究方向的人聚到一起相互探討,在某些方面互相借鑒,獲得啟發,有助于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生發展。
高校是一個追求真理、進行學術研究的機構。正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學術研究蓬勃發展必然離不開百家爭鳴,而百家爭鳴又必須要有與之相適應的學術氛圍。在師資隊伍大部分來源于同一高校,有些還是直接師承關系的情況下,因為“面子”、不愿意“忤逆師長”等等原因,導致教師之間互相吹捧,不愿意或者說不敢為了某個學術問題而認真地深入思考與探討。這樣的學術環境無疑是嚴重缺乏爭鳴氛圍的,其結果必然是陷入閉門造車、自我麻痹。即便每年發表數量可觀的論文,因其缺乏促進學術研究的氛圍,其創新性、前瞻性、可參考性必然堪憂。
高校作為學術研究的重要領域,深受學緣結構的影響。高校中高層行政管理人員是學校運行結構中的重要節點人物,承擔的職責比較重。高校中專職的行政管理人員比例較低,很多行政管理人員“雙肩挑”,在擔任行政管理工作的同時還擔任教師,如果同時還是該校的畢業生并長期在行政管理崗位上工作,那勢必會擁有多維度的人際關系,該高校從關系結構上就形成了一個強熟人社會[2]。早在1924年哈佛大學梅奧教授等進行的霍桑實驗就表明組織中自然地會形成“非正式的組織”或稱“團體”[3]。從學術角度來看,這種“非正式組織”造就的強熟人社會必然會營造出一種排外的學術壁壘、小圈子文化,如此復雜的人際關系網絡,極容易造成學術不公,甚至學術腐敗,對高校學科建設的健康發展極其不利。
截至2021年11月統計數據,湖南中醫藥大學部分學科學緣結構如表1所示。從表1數據來看,湖南中醫藥大學部分學科教師隊伍中最高學歷大部分來源于本校,尤以中醫學比例最高,達80.7%。其余學科比例大部分均在40%以上。另外從學緣地域分布來看,大多數學科教師來源于湖南省內高校及周邊華中華南省份高校,地域特征非常明顯。

表1 湖南中醫藥大學部分學科學緣結構現狀
“近親繁殖”。這里的“近親繁殖”通常被定義為在獲得最終學位的學校任教,即畢業生留校任教[4]。中醫藥講求守正創新,實際情況是守正有余而創新不足,言必稱“師從”,過于重視學術出身。因此,本校畢業生留校任教對于中醫藥院校而言,穩妥有余,活力不足。
信息不對稱。學術、研究能力的評定多數情況下是一種定性評價,缺少準確、權威的定量因素[5]。作為校方,對于教師的招錄存在信息不對稱的顧慮,相比外校畢業生而言,對本校優秀畢業生的個人情況及學術能力了解更充分。作為留校任教的本校畢業生,為了方便學術研究,也傾向于加入熟悉的教師團隊。
在職求學。為了進一步深造,一定數量教師在職讀博或博士后入站。并且趨于職業穩定的考量,大部分選擇在本?;虮臼【妥x或入站。
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經濟發達地區的高校在教師待遇、科研環境、科研經費、發展前景等方面普遍較好;經濟欠發達地區在上述方面則相對薄弱。這導致中西部地區的高校很難引進高水平人才。在多數名校中,其師資來源也多來自國內外名校;而一般院校中來自名校的師資相對較少,資源分布不均的劣勢凸顯。筑巢引鳳,吸納良才,筑巢是人才引進的基本要求??蒲小⒔逃度氩蛔愕那闆r下,很難吸引外部優秀人才的加入,因此適當降低條件,增加本校畢業生留校比例也就在所難免。這種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的人才流通困難,成為高校學緣結構不合理的一個重要因素[6]。
中醫藥理論博大精深,需要長期沉淀才能有所成就。傳統中醫藥并無明顯的專業之分,但隨著時代進步以及現代教育的分類影響,中醫藥教育也出現了學科分化。以往全科式的中醫大師不復存在,現實中的中醫大師往往也只是在治療某些疾病方面有特長。中醫藥院校學科建設,結合學科特點,需要由大師帶隊建立一支可持續傳承的人才隊伍。許多教師多年求學于名家大師,在學術研究和特色中醫傳承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是該方向核心學術繼承人。此類傳承人在學科建設中是必不可少的中堅力量,是學科穩定發展的基石。
中醫藥院校學科建設,由于歷史或現實原因,學科帶頭人基本都是各學科的名家大師,經典傳承的同時,難免陷入故步自封的境地。但學科發展離不開學術爭鳴,學術爭鳴就要求百花齊放,各種思想充分交叉融合,這需要更豐富的學緣結構作為基礎,擴大師資來源。同時學科建設也應給予中青年教師更多機會,為學科發展注入更多活力。
嚴格控制本校畢業生留校比例。“學術異緣雜交”被認為是優化高校學緣結構的核心理念,其關鍵原則是不留任本校畢業生任教,對于非常優秀的本校畢業生設置非常嚴格的留校比例[7]。首先可從博士招考階段嚴格控制本校碩士畢業生報考人數,其次嚴格控制博士畢業生留校比例。由此摒棄“近親繁殖”的弊端,營造多元人才交融、多元學科糅合的開放性教研環境,促進學術爭鳴、百花齊放。
持續加強外部人才引進力度。中醫藥講求守正創新,堅持本校優勢學科傳承的情況下,要通過大量吸納“異緣人才”,加強多來源教師隊伍建設,激發學科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動性,最終實現學科創新發展。具體人才引進措施可根據各高校實際情況制訂,總的原則是以人為本,加大人才引進的資源投入,提供有競爭力的優惠政策。比如解決住房問題、家屬隨遷工作安置、落戶政策、子女入學、一次性安家費、科研啟動資金、提供科研平臺、職稱職級評定等等。
學科建設不僅要求提高教師個人素質,更多的是要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8]。學緣結構的優化不是朝夕之功,需要結合現有的學緣結構,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對教師隊伍的培養進行必要的、有針對性的提升和激勵。
鼓勵優秀教師走出去。①為優秀教師提供每年多次外出學習、參加研討會、培訓班等交流機會。②向所在地區組織部門申請外地高校、研究機構或政府機關部門掛職鍛煉名額,給本校優秀教師提供外出鍛煉的機會,學習外部經驗,內化為自身發展動能。
提高年輕教師學術研究主動性。①建立科研積分獎勵制度,高校要單獨安排獎勵基金,給予學術研究積極、成果突出的教師以實質性獎勵。比如每年發文量給予積分獎勵,高水平期刊、核心期刊、一般期刊分類分級別設置指數級積分獎勵政策,最大限度地激發年輕教師的學術研究主動性。②設置行政職級晉升條件和職稱晉升條件。高等中醫藥院校要勇于打破傳統晉升模式,提倡達者先、能者上,給予年輕教師職業發展路徑選擇空間。對于希望從事學科管理工作的教師定期提供崗位競聘與培訓機會,選拔優秀教師給予崗位晉升,參與學科建設管理工作,同時提供職稱評聘資格;對于希望從事學術科研工作的教師定期給予職稱等級評定,由高校內外部學術專家組成的評選委員會進行職稱綠色通道評級,提供對應等級的薪資晉級和科研經費支持。通過上述激勵措施,破除高等中醫藥院校學術守舊、科研保守、創新不足的頑疾,推動形成你追我趕、百舸爭流的學術氛圍。
學緣結構不合理在中醫藥院校當中比較普遍,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在傳承中醫藥理論精華的基礎上,擴大師資來源途徑,豐富學緣結構,有助于促進中醫藥事業的創新發展,使其進一步適應現代學科發展需求。探索學緣結構的影響因素,有助于中醫藥院校優化人才引進政策,在學科發展中推動師資隊伍學緣結構的改善,助力高水平中醫藥學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