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仙,馬 睿,陳浩楠,謝文麗,王 芳*
(寧夏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 寧夏 銀川 750021)
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簡稱SRTP)是為在校本科生設計的一種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的資助計劃[1]。SRTP項目有利于學生應用理論知識、提升綜合素養[2]。進入21世紀后,國內相繼有很多高校實施SRTP計劃并積極投入SRTP建設。
SRTP項目的實施是本科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對于全面培養本科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綜合素質等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近些年來,國內的專家學者開始開展針對本科生科研訓練計劃的研究,從初期概念到項目實踐,從本科生項目實施本質到項目開展的基本原則和過程管理策略,但缺乏對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效果的調查研究[3]。
本文以寧夏大學為例,基于SRTP項目開展現狀,通過對學生參與SRTP項目的意愿、該計劃的大學生創新、科研能力的培養效果、指導老師管理角度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等方面進行深入調研,研究結果可為優化高校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提高學生“雙創”能力提供理論依據。
本次調研設計了學生問卷和教師問卷,學生調研對象是寧夏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等21個學院的在校本科生;以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化學化工學院的導師作為教師問卷調查群體。通過問卷星發放網絡問卷,本次學生調查問卷共回收347份,對無效問卷進行剔除,最終獲得有效問卷317份,有效率為91.4%。其中參加SRTP項目的學生占39.4%,大一年級(2021級)占9.6%,大二年級(2020級)占55.2%,大三年級(2019級)占30.4%,大四年級(2018級)占4.8%。教師調研采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有效問卷40份,有效率為100%。其中,教授占22.5%,副教授占47.5%,講師占30%。
寧夏大學自2016年成立創新創業學院以來,一直以“培養具備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時代創客”為愿景,組織全校師生積極申報科研項目,SRTP項目申請數量由2016年的564項增加到2021年的1015項(如表1)。依托SRTP項目參與“互聯網+”“挑戰杯”“全國地理研學方案設計大賽”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寧夏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賦予SRTP更豐富的內涵:SRTP+“本科生導師制”=“理論學習、創新思維、實踐能力、綜合素質、畢業就業”全程指導。

表1 2016-2021年寧夏大學SRTP項目立項數(單位:項)
OBE教育理念應從內外需求確定培養目標。首先,SRTP項目實施需明確學生的參與目的,教師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學生參與SRTP項目是為了提高科研能力且對科研工作感興趣的占65%,為積累學分和盲目跟風的分別占57.5%和12.5%。但學生問卷調查中僅7.2%的學生對科研工作感興趣。由此可見,學生參加SRTP項目的目的與教師的預期存在偏差。其次,社會各界對創新能力的重視程度是SRTP項目開展的驅動因子。從調查數據可知(圖1),認為當今社會和學院非常重視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學生分別占82%、48.6%。由此可見,各學院須響應國家創新政策號召,加強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視程度,促進國家創新事業高質量發展。

圖1 當今社會和各學院對創新型人才的重視程度
SRTP項目的開展,使學生多方面能力綜合提升(多選)。相對于人際溝通(占53.6%)、團隊協作能力(占55.2%),學生自主學習(占77.6%)、科研能力(占80%)等方面的提升尤為重要。在SRTP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認為文獻檢索、閱讀與表達、論文撰寫(占77.6%)、觀察、收集、分析、解讀數據(占68%)、創新創業(參加比賽、主持或參與大創等)(占53.6%)的能力已得到提升,但論文發表能力提升效果不明顯,與教師調研結果相符。
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借助一定的環境。調查結果顯示,SRTP項目的參與度(占84%)大于學科競賽(占38.4%)、社會實踐活動(占30.4%)等的參與度。以上項目與所學專業相關性高且激勵措施多樣,其中學分獎勵占67.7%,其次是全國推薦免試攻讀研究生等各類深造發展機會(占57.8%)、各類獎學金(比55.2%)、德育分獎勵(占52.6%)。因此,學校需要加大其他SRTP項目的宣傳和培訓力度,增強項目的創新性、專業性和趣味性,對取得成果的團隊或個人給予相應的獎勵,提高學生參與積極性。
SRTP項目開展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成果僅依賴于傳統的現場答辯、開卷考試等進行考核是不充分的。調查顯示,35.2%的學生認為可通過SRTP項目的參與度進行考核,贊成通過撰寫論文或調研報告、參與學科競賽進行考核的學生較少。事實上,數字化的考核成績無法充分展示學生的創新能力。OBE教育理念強調學生產出,所以在理念與項目融合過程中,要加強SRTP項目的考核過程,探索出更科學的“非分數論”的考核模式,切實保障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學生缺乏參與SRTP項目的主觀能動性。受應試教育影響,師教生學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大多數學生習慣于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缺乏主動探索的能力。而導師的時間和精力有限,長此以往很難建立起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
指導SRTP項目的導師資源欠缺。當今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要求較高,部分高校的師資力量處于短缺狀態。繁重的教學和科研任務,使得導師與本科生的交流不足。此外,導師專長于某一領域,而SRTP+“本科生導師制”需要導師提供全程指導,導師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使SRTP項目的指導效果大打折扣。
在教師看來,對SRTP項目的認識浮于表面和項目實施缺乏應用的平臺和環境是最大的影響因素(圖2),而學生認為影響SRTP項目實施效果的主要因素是自身經驗和能力的欠缺。

圖2 實施SRTP項目的影響因素(教師問卷)
本次調查中未參與SRTP項目的學生占60.6%,據調查結果顯示(圖3),最大的影響因素是缺乏實踐(實驗)條件。

圖3 未參加SRTP項目的因素(學生問卷)
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是高校開展創新創業相關工作的主體[4]。學校應不斷完善創新創業實踐服務平臺的建設,充分挖掘校內外創新資源,加大硬軟件的支持。鼓勵學生與校內外、國際導師進行合作交流,借鑒國內外SRTP項目開展的成功經驗。建立相應的獎勵機制,給予在科研項目中有成果產出的師生獎勵和表彰。
創新型人才是學院發展的核心。立項初期,學院通過開展SRTP項目的講座和答疑會,拓寬學生了解SRTP項目的渠道;引進相關專業的青年教師,打破師生間交流的壁壘。中期,學院成立SRTP項目管理組織,在項目實施各個階段對學生進行規范化管理。后期,學院組織師生進行過程化展示和結果匯報,采取OBE教育理念融合SRTP項目的考核方式,對當年SRTP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復盤和優化。
導師是學生參與SRTP項目的指路人。立項初期,師生進行雙向自愿選擇。實施過程中,導師通過學術報告等使學生了解科研工作,確定學生的科研意愿,并不斷關注學生SRTP項目的進展。根據學生科研能力發展狀況,教師可以通過課堂和課外拓展培養學生的興趣,在教學中通過實驗或實踐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和動手能力;最后在專業課程的基礎上通過論文寫作等方式提升學生的綜合創新能力[5]。
大學生對于OBE教育理念與SRTP項目結合新路徑的接受度,密切關聯著學校既有的實踐平臺、學院對創新人才的重視程度、導師隊伍優化的程度以及學生既有的科研能力。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仍是目前高校的任務之一,SRTP項目對提升學生創新能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高校在SRTP項目實施的過程中要借鑒國內外優秀的經驗,經過不斷的探索,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SRTP項目培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