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天津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天津 300110)
下肢深靜脈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發生的主要原因是血管內壁損傷,導致血液高凝狀態或血流速度減慢,進而形成深靜脈血栓[1]。骨科患者往往因為骨骼或關節受損而需要接受手術治療,并在手術后需要長期臥床休養,致使患者肢體活動受限,血液循環和血流速度大幅度減緩,使得患者發生DVT的概率顯著上升[2]。DVT一經發生,若治療不夠及時,很可能導致肢體出現缺血性壞死,患肢功能會部分或完全喪失,嚴重者甚至還可能引起肺栓塞,導致患者窒息、休克或死亡[3]。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預防骨科患者術后DVT的發生,對促進患者康復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以往臨床上多采用抗凝藥物和常規護理手段進行預防,雖能取得一定的預防效果,但效果仍不理想[4-5]。近年來,彈力襪等物理預防措施在手術患者深靜脈血栓的預防中取得較好的效果。為進一步研究壓力抗栓泵聯合康復護理在骨科患者術后DVT預防中的效果,對我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92例骨科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展開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對我院骨科于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92例骨科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展開回顧性分析。納入標準:①符合骨科手術治療標準,且成功手術后轉入普通病房休養;②可正常交流者。排除標準:①嚴重肝腎疾病者;②凝血功能異常者;③嚴重神經系統疾病者。全體患者及家屬均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倫理號:NKYY_YXKT_IRB_2022_046_01)。根據護理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6例。觀察組中男27例,女19例,平均年齡(58.4±10.5)歲,手術類型包括膝關節置換術18例、胸椎手術14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14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21例,平均年齡(59.2±11.4)歲,手術類型包括膝關節置換術21例、胸椎手術12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13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模式。主要內容包括:健康教育、肢體活動、飲食指導和抗凝治療等。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壓力抗栓泵聯合康復護理模式進行干預。康復護理干預:①術前先行測量患者的小腿圍度,術后給患者佩戴對應的分級彈力襪。②術后當天讓患者取仰臥位,定時對患者小腿三頭肌、股四頭肌進行按摩,按摩方向由肢體遠端逐漸向近端移動,按摩時間為30min/次,每隔2-4h一次。③勾腳尖鍛煉,患者取平躺位,然后全身放松,緩慢向前勾動腳尖,至最大限度時保持10-15s左右,然后腳尖緩緩下壓,至最大限度時,同樣保持10-15s,20-30下/次,同樣2-4h一次。④術后第1天,繼續對患者進行按摩,同時加練上下肢垂直抬高訓練,初始在10°-20°,之后可適度抬高高度,10-20下/次,3-4次/d。⑤術后7d左右,可將垂直抬腿高度提升至70°,同時加練床上踏車運動,每次30min。與此同時,鼓勵患者盡早下床運動。術后同時采用壓力抗栓泵(美國泰科公司,SCD 700 Series)治療:①醫護人員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講解壓力泵的治療原理、使用方式和治療中注意事項。②治療時,患者取平臥位,身體和肢體完全放松,將壓力泵固定在床邊,然后正確連接治療儀和套管,并連通電源。③將治療套固定于患者患側小腿上,需要注意避開手術部位,防止手術創口受壓受損;打開電源,將壓力調整至5.32KPa,氣囊充氣反復施壓的間隔時間設定在3.5-4.0s,30min/次,早晚各一次,連續治療14d。
1.3 評價指標 ①對比兩組干預后的DVT發生率和肢體腫脹發生率。DVT發生率=DVT發生人數/總病例數×100%,肢體腫脹發生率=肢體腫脹發生人數/總病例數×100%。②對比兩組干預后的凝血指標。在干預后檢測兩組的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時間(TT)、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APTT)和纖維蛋白原(FIB)。③對比兩組干預后的D-二聚體水平和下肢股靜脈血流速度。在干預后檢測兩組的D-二聚體水平和下肢股靜脈血流速度。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3.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數據采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干預后的DVT和肢體腫脹發生率對比 干預后,觀察組DVT發生率和肢體腫脹發生率分別為0%和2.17%,明顯優于對照組的13.04%和19.57%(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后的DVT和肢體腫脹發生率對比[n(%)]
2.2 兩組干預后的凝血水平對比 干預后,觀察組的PT、TT、APTT和FIB均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后的凝血參數對比
2.3 兩組干預后的D-二聚體和下肢股靜脈血流速度對比 干預后,觀察組的D-二聚體為(0.31±0.12)mg/L,低于對照組的(0.56±0.18)mg/L(P<0.05);觀察組的下肢股靜脈血流速度為(19.97±4.72)cm/s,高于對照組的(12.34±3.16)cm/s(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后的D-二聚體和下肢股靜脈血流速度對比
在骨科患者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DVT)形成的主要原因為靜脈血液血流滯緩或處于高凝狀態、靜脈損傷等,而由于手術引起的應激狀態會促使患者釋放大量凝血酶原,從而使血小板聚集功能大幅度提高[6]。再加上手術患者需要一定時間臥床休養或長期制動,因此患者肢體常常處于被動靜止狀態,會對下肢靜脈產生長時間的壓迫,從而使血流受阻、滯緩,最終導致患者發生DVT的幾率大大提升[7]。DVT發生后,若得不到及時診治,會逐漸發展成為慢性深靜脈功能不全,進而導致患者肢體功能嚴重受損甚至完全喪失,嚴重者還會產生肺栓塞、休克、癱瘓,可謂是造成骨科手術患者傷殘和死亡的重要病癥之一[8]。因此,在骨科手術患者治療中,應當采取一種安全、高效的DVT防范措施,減少或杜絕DVT的發生,從而提升骨科手術患者的整體治療效果和預后水平。
壓力抗栓泵是一種經過四階疊加式套筒進行反復充氣與放氣,然后為患者肢體進行適度加壓和放松的物理治療方法[9]。通過對氣囊充氣加壓,被加壓套包裹的患肢會受到大面積擠壓,從而起到按摩患肢的效果。在壓力抗栓泵的擠壓和按摩之下,前期加壓深度可達到患者肢體深部的血管、淋巴和肌肉等組織,從而為各種組織和整個肢體提供循環壓力,促使遠心端血液向近心端回流,同時改善肢體血液和淋巴循環,并促使動脈灌注進一步增強,從而有效防范患者DVT和肢體腫脹的發生[10]。與此同時,壓力抗栓泵通過加壓可以進一步加快血液流速,從而起到抑制凝血因子聚集的功效,這對于防止凝血因子黏附在血管內膜上也是十分有效的,而且血流加速還可以提升纖溶系統的活力,進而起到改善周圍血管凝血狀態的功效[11]。康復護理對預防DVT的發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在本研究中,對患者實施佩戴分級彈力襪、下肢按摩、肢體活動等康復護理內容。彈力襪能循序減壓,對下肢靜脈血液回流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減少DVT、靜脈曲張和下肢水腫的發生[12]。下肢按摩和肢體活動能有效加快下肢血液循環,改善肢體功能,對預防DVT的發生能起到積極作用。對骨科患者術后聯合使用壓力抗栓泵和康復護理,能對DVT的發生起到更好的預防作用。
本文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采用壓力抗栓泵聯合康復護理進行干預,而對照組患者則單純采用常規護理方法進行干預。經統計分析,觀察組DVT發生率和肢體腫脹發生率分別為0%和2.17%,明顯優于對照組的13.04%和19.57%(P<0.05);觀察組的PT、TT、APTT和FIB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壓力抗栓泵聯合康復護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指標;觀察組的D-二聚體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患者正常的D-二聚體水平應不超過0.5mg/L,觀察組的D-二聚體水平處于正常范圍,而對照組則超出這一范圍,表明壓力抗栓泵聯合康復護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高凝狀態[13]。觀察組的下肢股靜脈血流速度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壓力抗栓泵聯合康復護理能有效促進下肢血液流動。與孫利[14]等人研究結果相近。
綜上所述,壓力抗栓泵聯合康復護理能夠有效改善骨科術后患者的血液循環狀況和肢體運動能力,從而減少骨科患者術后發生DVT和肢體腫脹的幾率,有效促進患者康復,因此值得在骨科臨床上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