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卓
“深度報道所體現的是一種新聞旨趣,它揭示了新聞的主體和客體間的關聯,從深度(深刻性)和廣度(廣延性)兩方面指出了新聞文本以受眾認知效用為主導的運作方向。”[1]我國的深度報道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省級黨刊做好經濟類深度報道,有利于全面準確地反映全省經濟建設成果,更好地發揮黨刊的喉舌作用。
“重大主題報道是新聞媒體結合黨和政府的重大戰略思想、傳達黨的聲音、形成輿論強勢、凝聚社會共識、推動實際工作的重要途徑。”[2]做好重大主題報道,要有“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意識,遵循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策劃上做好點面結合。《江淮》作為中共安徽省委黨刊,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和時代性,能敏銳地關注到全省重大事項。《江淮》是月刊,為充分利用有限的宣傳版面,把主題宣傳做新、做出彩,特別注重主題策劃,每一期都緊跟形勢和社會發展脈搏,關注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決策部署,進行相應的宣傳策劃,很好地突出了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重點,強化了重大主題宣傳,發揮了黨刊的先導性作用。
我國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民營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徽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支持民營經濟發展重要講話精神,出臺了相關文件大力支持民營經濟的發展。《江淮》敏銳關注到這一方面,積極做好民營經濟的發展宣傳,于2021年第5期重點推出“扎實推進我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專題報道,積極向省直有關單位約稿、派記者深入企業采訪,刊發《悠派護理:拓展“新賽道”賦能新發展》《推進安徽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揚帆正當時”》《榮事達:擁抱“雙創”華美轉型》《讓“明光服務”金字招牌閃閃發光》《百助網絡:立鴻鵠志做奮斗者》等多篇文章,為安徽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喝彩、加油、助威。
安徽為加速發展,響應國家戰略決策,積極融入長三角,緊緊抓住“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爭取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有更大作為。為及時做好“扎實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宣傳報道,《江淮》雜志社適時召開編前會,討論確定2021年第9期聚焦“在更高質量一體化中彰顯‘安徽作為’”,經濟社會部第一時間向省直有關部門和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做得好的市縣約稿,刊發了《在增強長三角高質量發展動能上“強勢發力”》《來安縣:借“長三角”東風謀“高質量”發展》《借力強勁東風提升融合能級》《黃山市:逐浪高歌融入長三角》《廣德市:開拓一體化融合發展新路徑》《蚌埠市:在一體化發展中分享“戰略紅利”》等文章,介紹全省總體工作“1+5+N”布局及實施的重點工程,同時宣傳了黃山市、蚌埠市、廣德市、來安縣等地好的做法,增強了全省干部群眾的信心,激發了全省上下的斗志,收獲了讀者的廣泛好評。
為宣傳貫徹全省改進工作作風為民辦實事為企優環境大會精神,《江淮》雜志及時跟進,于2022 年第3 期推出“以一流營商環境服務企業發展”主題宣傳,刊發《創一流營商環境促市場主體提質擴量增效》《服務市場主體就是服務發展大局》《在“有效”與“有為”之間尋求平衡》《蕭縣:奏響優化營商環境“春之曲”》《以作風的大改進帶動營商環境的大改變》等文章,詳細解讀了省委、省政府創優營商環境壯大市場主體有關政策,宣傳省市場監督局、省稅務局、蕪湖市、蕭縣優化營商環境的思路舉措、經驗做法,為創建一流營商環境,推進我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凝心聚力。
此外,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全面實現經濟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安徽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明確提出要求,要發揮“畝均論英雄”改革引導、示范作用。開展“畝均效益”評價,經過資源配置優化,推行激勵約束機制,迫使企業轉型,全面提升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江淮》于2022 年第6 期特別推出“‘畝均論英雄’吹響經濟高質量發展集結號”主題宣傳,總結宣傳馬鞍山市、廣德市、明光市實施“畝均論英雄”改革情況和先行先試的生動實踐,同時報道金融機構跟進實施“畝均英雄貸”經驗做法,為推進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能,起到良好的社會效果。
系列報道是一種以視點的豐富性見長、具有編輯連載特征的深度報道文體,也是做好深度報道的一個重要方法。系列報道具有很強的優勢,彌補了單篇文章篇幅內容有限,報道內容不充分、不詳細、說服力不強的短板。系列報道增加了報道的篇幅和份量,更好地發揮了宣傳效果,加深人們對報道的印象。
2020 年8 月30 日,國務院批準設立安徽自貿試驗區。《江淮》雜志果斷響應,在“經濟觀察”欄目先后刊發有關自貿區合肥片區、蕪湖片區、蚌埠片區的系列稿件,多方面展示安徽自貿試驗區合肥蕪湖蚌埠各片區建設成效。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結合本省實際,安徽省作出打造“三地一區”戰略部署。《江淮》雜志及時作為,從2021年第12期開始,在“經濟觀察”欄目重磅推出系列報道《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推動新興產業提質擴量增效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新興產業聚集地》《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改革開放新高地》和《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等,有力為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筑勢賦能。
除系列報道外,《江淮》雜志也非常注重典型報道。為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江淮》重磅推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欄目,大力報道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涌現的典型事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任務能否高質量完成,關鍵在人,關鍵在干部隊伍作風。”2020年《江淮》第10期刊發的《一場深刻的作風革命》一文,報道歙縣一邊抓干部作風,一邊抓脫貧攻堅的做法,干部作風轉變不但改善了干群關系,而且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和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保障。文章觀點鮮明,堅持正確導向和輿論引導,入選省委宣傳部期刊主題宣傳好文章。
此外,《江淮》雜志還刊發《做到“四個統籌”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凝心聚力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三業”融合治“貧根”》《老區陽光正明媚——金寨縣脫貧攻堅掠影》《脫貧攻堅的“支部力量”》《一個貧困村“邊角經濟”的“脫貧效應”》《一個貧困村的幸福轉身》《著力抓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財政政策有機銜接》《交通扶貧扶出鄉村振興“新景色”》等稿件。《江淮》雜志“鄉村振興”欄目,刊發《努力打造鄉村振興“安徽樣板”》《鄉村治理“五治”融合闖出新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等一系列好文章,進一步宣傳了黨領導人民脫貧攻堅和實現鄉村振興的壯舉。

航拍當涂經濟開發區
典型事跡可以激勵人、鼓舞人,很多刊物也常常采用典型報道來進行宣傳。典型報道,有力地針對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方方面面涌現的典型事跡進行宣傳,具有鮮明的正面引導作用,對廣大讀者產生積極向上的正面影響。《江淮》特別注重加強全省各地各部門新時代新成就典型的宣傳,集中展示各市縣科技創新、經濟發展、投資環境、生態環境、招商引資服務等成就。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江淮》雜志從2022年第4期開始,開設“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專欄,刊發《自強鑄就自信底氣奮斗匯成豪邁之勢》《霍邱“全國糧食生產縣標兵”是怎樣煉成的》《績溪:“三長”聯動共繪生態屏障新“畫卷”》《霍山縣工業發展“二次創業”側記》《濃墨巨椽繪就“三優池州”新畫卷》等文章,先后對鳳陽縣跨越式發展、霍邱縣糧食生產、績溪縣生態建設、霍山縣工業“二次創業”以及“三優池州”建設情況進行了宣傳報道,起到很好的輿論效果。“市縣新貌”欄目也報道了《爭當“三個排頭”,蕭縣的底氣何在?》《桐城市:高質量發展風勁帆滿》《霍山:“兩山”理念的生動實踐》《和縣制造業快速發展的秘訣》等一系列好文章,引起良好的社會反響。
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干部提出“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要求[3],這同樣也是做好經濟類深度報道的方法。《江淮》經濟社會部也經常安排記者深入到一線實地采訪,錘煉采編人員“四力”,提升采編人員業務素養。
2020 年,合肥高新區國家雙創示范基地,綜合排名躋身全國第6 位。當年5 月,《江淮》經濟社會部安排記者到合肥高新區采訪,采寫了《矢志創新勇向前——合肥高新區科技創新助力防疫與發展》一文,介紹了合肥高新區堅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兩手抓,堅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綜合發展指標再創新高的事跡。文章從“發展新產業,構建創新發展‘增長極’、搭建新平臺,強化創新發展‘牽引力’、創造新供給,營造創新發展‘生態圈’”三個方面報道了合肥高新區圍繞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目標,貫徹新發展理念,實施新舉措,高水平建設世界一流科技園區,譜寫好“高”“新”二字新篇章。文章一經發表,收獲社會廣泛好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2020 年10 月,《江淮》雜志社記者參加“鳳觀定遠”的主題宣傳活動,采訪了三和集鎮、海輝水產養殖有限公司、民之源鵝業有限公司等,采寫了《安徽定遠:探索開創新模式,助力振興新鄉村》新聞稿,報道了定遠縣以美麗鄉村建設為主抓手,建立健全公共環境保潔制度,大力實施各項改造工程,注重發揮文化陣地作用,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助推脫貧攻堅戰獲得勝利的事跡。
2020 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11月6日,在記者節來臨之際,《江淮》經濟社會部安排記者參加安徽省委宣傳部“百縣百村百人”采訪活動。調研采訪展現了安徽人民不懈奮斗、共奔小康的精神風貌。《江淮》雜志社記者參觀了合巢經開區的三瓜公社、郁金香景區,調研“美食村”“民俗村”和“電商村”,感受鄉村文化的別樣魅力,還報道了小鎮上中國目前首座集中展示中國二十四節氣文化和農耕文化的展館,展現了中國農耕文化的傳承。通過“互聯網+三農”的實施路徑,巢湖三瓜公社還引進科大訊飛、甲骨文科技、淘寶、微創聯盟等多家電商,積極利用電子商務拓展遠端市場,不斷探索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農旅、文旅、商旅一體化新思路,走出了一條“創業不必去遠方,家鄉一樣鑄輝煌”的小康生活新路徑。
2022 年春節前夕,《江淮》雜志社記者循著習總書記的腳步走進大別山,探訪大灣村的蝶變之路,《大灣春來早——金寨縣大灣村牢記習總書記囑托脫貧致富奔小康側記》一文,生動展示了大灣村黨員干部牢記習總書記囑托,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歷程。全文講述了以大灣村黨總支第一書記余靜為代表的黨員干部,堅持用自身的辛苦指數換取老百姓的幸福指數,村民也依靠自身努力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發展的新產業更成為大灣村群眾脫貧致富可持續的有力支撐。稿件在《江淮》發表后,獲得省內外廣大讀者及網民的熱議,被學習強國平臺編發后,點擊率達到150 多萬次,還被喜馬拉雅、百度學術等平臺轉載、收錄,取得了較高的閱讀量和收聽量,并入選中宣部第五屆“期刊主題宣傳好文章”。
此外,2021年8月,《江淮》經濟社會部還派記者前往安徽長豐(雙鳳)經濟技術開發區,對榮事達集團進行采訪。采寫的文章《擁抱“雙創”華美轉型》,翔實報道了榮事達集團努力踐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發展理念,“雙創”項目經過產業孵化達到裂變式增長,集團成功轉型升級,榮獲安徽省“百強企業”稱號。2021年10 月,《江淮》雜志社記者到黃山區耿城鎮溝村進行采訪,采寫了《協力奏響鄉村振興曲——黃山區耿城鎮溝村采訪紀實》一文,文章生動展現了黃山區耿城鎮溝村鄉村振興的蓬勃力量。黨刊采編人員大力踐行“四力”要求,在一線尋找好素材,真正做到心中有大局,筆下有群眾,更有利于做好黨刊經濟類深度報道,講好新時代的故事。
黨刊是黨的喉舌,具有很強的權威性和引導性,新時期必須發揮好黨刊的作用,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通過這幾年的實踐,《江淮》雜志經濟類深度報道,契合安徽實際,宣傳了省委省政府主張,在廣大讀者中反映較好。上文從主題策劃、表現形式、踐行“四力”三個方面論述了省級黨刊要把深度報道做好,更好地體現自身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就需要深入領會貫徹省委省政府的大政方針,采取針對性強、效果明顯的報道方法并結合實踐及時準確地加以報道,在深度報道上不斷學習、積極創新、久久為功。
注釋:
[1]杜俊飛,胡翼青.深度報道原理[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2]本書編寫組.實踐中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新聞報道經典案例評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王一彪.不斷增強“四力”妙筆書寫新時代[J].新聞戰線,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