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萍


摘要:近年來,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已成為國家重點戰略發展方向之一,5G、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礎設施已走進大眾生活,與居民的幸福感息息相關。在此背景下,基于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2014~2020年數據,使用Ordered Logit模型探究新基建水平對居民的幸福感影響,并分析其影響機制和路徑。研究結果表明:新基建水平對居民幸福感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且結果穩健。其中,對于女性、居民自評社會地位非常高、青年的影響大于男性、地位低、老年。新基建水平可以通過影響經濟水平、社會公平、消費水平、政府公共服務和互聯網使用進而影響居民幸福感。
關鍵詞:新基建;居民幸福感;Ordered Logit模型
一、引言
在新時期,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化,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在不斷增長,如何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新時期國家和社會的重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項工作,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很顯然,居民幸福感的提升已成為我國未來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受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中美貿易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自2018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在中央政治局會議、國務院常務會議等多個重要會議和重要文件中提及“新基建”這一概念,強調要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在傳統基建發展速度稍緩的當下,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就是邁向高質量發展、提升人們幸福感的重要舉措。
二、文獻綜述
基礎設施是指交通通信、能源電力等“硬”基礎設施和科教文衛、信息建設等“軟”基礎設施(World Bank,1994),是保障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活動運行的公共服務系統。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可以從狹義、新義和廣義三方面解讀,廣義的理解是指“數字基礎設施化”和“基礎設施數字化”,即包含“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與傳統基建相比,新基建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數字技術為核心、以新興領域為主體,具有軟硬結合、以軟為主的特征。
幸福是人類追求的終極目標,居民幸福感是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門問題。居民幸福感可以理解為居民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是居民主觀幸福感和滿意度的綜合。從現有文獻看,學者們主要從兩個方面分析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一是從數字經濟出發,新型基礎設施作為一種公共產品,對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有顯著賦能作用,可以短期為經濟提供新動能,長期推動產業融合發展(伍先福和李欣宇,2022;Asadullah et al.,2018),而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可以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因此,考慮新基建水平可以通過促進經濟水平提升居民幸福感;由于網絡基礎設施可以提高居民收入、促進居民消費(劉導波和張思麒,2022),而主觀幸福感會隨著消費支出的增加而增加(Noll and Weick,2015),據此提出新基建水平可以增加居民消費支出進而提升居民幸福感;新基建還可以從硬件設施上便于居民使用互聯網(姚敏和陳新力,2022),而使用互聯網的居民對生活的滿意度和主觀幸福感更高(陸杰華和李芊,2022),據此認為新基建水平可以顯著提升互聯網使用進而提升居民幸福感。二是從公共服務視角出發,加強新基建可以以較低的成本實現更多更優的公共服務供給,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務效率,從而提升居民幸福感(張潤君,2022),以此提出新基建水平可以通過提升政府公共服務進而促進居民幸福感;新型基礎設施可以發揮公共福利的社會效用(Mo,2001),顯著縮小城鄉收入差距,而促進社會公平可以提升居民幸福感(周洲等,2022),考慮新基建水平可以通過促進社會公平來提升居民幸福感。
綜上所述,學術界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居民幸福感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及居民幸福感的影響這幾方面已有大量研究。從研究對象來看,以微觀視角入手研究新基建對居民幸福感的文獻相對較少。從路徑分析來看,較少有學者研究新基建通過什么途徑影響居民幸福感?;谏鲜龇治觯疚慕Y合中國家庭追蹤調查2014~2020年數據,構建理論框架分析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機理。在實證分析中,通過Ordered Logit模型進行基礎回歸分析,使用最小二乘回歸法解決內生性問題,通過實證檢驗進一步解釋新基建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機制,最后根據結果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議。
三、研究設計
(一)數據來源與說明
本文依托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數據庫,從中選取2014、2016、2018和2020四年微觀數據。其他宏觀數據來自于國家統計局官網、《中國統計年鑒》、各地方統計年鑒、中國充電聯盟(CCTIA)官網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等。
(二)變量說明
1.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綜合指數。本文的核心解釋變量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綜合指數,參考伍先福等(2021),范合君和吳婷(2022),并結合國家發改委對新基建的定義,從信息基建、融合基建和創新基建三個層面構造指標體系,信息基建包括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萬G)、移動電話基站(萬個)、移動電話普及率(%)、光纜線路長度(公里)、域名數(萬個)、網頁數(萬個)、IPv4地址數(萬個)、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萬個)和每100人使用計算機數(臺);融合基建包括有線電視入戶數(萬戶)、鐵路營業里程(公里)、高速等級公路里程(公里)、城市公共汽電車運營線路總長度(公里)、公用充電樁數量(個)、電子閱覽室終端數(個)和電子商務銷售額(億元);創新基建包括R&D經費投入強度(%)、R&D課題投入經費(萬元)、專利申請數(件)、R&D人員折合全時當量(人年)和R&D人員合計(人),共21個指標,使用熵權法測算得到綜合指數。
2. 幸福感綜合指數。由于研究視角差異,導致測度幸福感的方法存在差異。本文使用多級量表綜合測度幸福感水平,各級指標均是從1~5賦值。從幸福自評、生活滿意度、健康自評和未來信心評價這四個方面衡量幸福感水平綜合指數,將這四個指標加總取平均并重新賦值得到幸福感水平綜合指數。
3. 控制變量和機制變量。依據CFPS2014-CFPS2020問卷,參考相關研究,選取了兩個層面的控制變量。本文選取了個體層面的控制變量包括年齡、性別、學歷、婚姻、戶口、工作情況、工作滿意度,宏觀層面的控制變量包括城鎮化率、城鎮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機制變量選取了經濟水平、社會公平、消費水平、政府公共服務和互聯網使用。
(三)模型設定
由于幸福感相關變量都是取值在1~5之間的有序離散變量,國內外文獻對于此類變量通用的處理方法是使用有序概率模型(Ordered probit)或是有序邏輯模型(Ordered Logit)進行回歸分析,Ologit要求被解釋變量服從邏輯分布。參考冷晨昕和祝仲坤(2018),本文使用Ologit模型進行回歸分析。我們估計以下模型:
Happinessit表示第t年的第i個被訪者的幸福感,TILt為衡量第t年新基建水平綜合指數的指標,Miit為個體層面的控制變量,表示第t年的第i個人的個體層面的相關指標,Mat為宏觀層面的控制變量,表示第j年的宏觀層面的相關指標。Happinessit*是潛變量,潛變量與臨界值Ci如式(2)所示:
四、實證分析
本文將測算得出的新基建綜合指數的對數值作為核心解釋變量,分別研究其對幸福感綜合水平、幸福自評、生活滿意度、健康自評和未來信心評價的影響。使用工具變量回歸來消除可能存在的內生性,隨后依次進行影響機制分析、穩健性檢驗和異質性分析。剔除缺失值、合并之后得到一個平衡面板數據,共12496次觀測值,為消除異常值的影響,對主要變量進行上下5%縮尾處理。
(一)基準回歸
本文運用Stata16/MP進行實證分析,居民幸福感是有序離散變量,因此采用Ologit模型進行回歸。使用方差膨脹因子對變量進行檢驗,只有年齡、學歷及其平方項的方差膨脹因子超過10,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問題。對于每個被解釋變量,模型(1)均為只控制核心解釋變量而得到的結果,模型(2)為加入控制變量的結果,模型(3)是加入時間虛擬變量和城鄉虛擬變量的結果?;貧w結果如表1所示,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只羅列了模型(2)和模型(3)以及部分被解釋變量的回歸結果。
回歸結果顯示,新基建水平對居民幸福感有明顯的正向效應,加入控制變量、時間虛擬變量和城鄉虛擬變量之后結論依然成立。從模型(3)來看,新基建水平每提高1個單位,幸福感水平、幸福自評、生活滿意度、健康評價和未來信心程度分別會提高約16.7%、16.6%、9.2%、8.1%和9.2%,提升作用較小,考慮到首次提出“新基建”的概念是在2018年年底,自此以后新基建投入力度持續加大并跨越式發展,可以看到快速發展時期相對較短,這可能是提升不大的原因??刂谱兞糠矫?,大多與以往文獻結果一致。
(二)影響機制
上述回歸結果顯著且穩健,新基建水平對居民的幸福感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為驗證新基建水平影響居民幸福感的五種可能路徑,將機制變量加入回歸中,結果如表2所示,(1)至(5)列分別是新基建水平對經濟水平、社會公平、消費水平、政府公共服務和互聯網使用影響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到新基建水平對經濟水平、消費水平和互聯網使用變量的影響顯著且系數為正,對社會公平和政府公共服務的影響顯著且系數為負,說明新基建水平確實可能通過這五條路徑影響居民幸福感。
(三)內生性討論
考慮核心解釋變量可能會存在的內生性問題,使用兩階段最小二乘法進行回歸,第一階段找出核心解釋變量的工具變量,并檢驗其是否相關,第二階段將工具變量加入回歸模型中,考察其顯著性,并以此探討新基建水平可能存在的內生性。本文參考楊文溥(2021)、伍先福等(2021),構建了新基建水平的工具變量iv-TIL,反映了新基建水平按照全國層面新基建水平增長率進行增長得到的預測值,并將其取對數值,限于篇幅,省略分析表格。兩階段回歸結果均為正向顯著效應,但是影響系數變小,說明加入工具變量前由于內生性問題我們高估了新基建水平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
(四)穩健性檢驗
上述結果可能會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為驗證回歸結果的穩健性,通過替換模型和核心解釋變量的測度方法來進行穩健性檢驗。替換模型為Oprobit模型,再次進行回歸;其次,用主成分分析法重新測度核心解釋變量,回歸結果依然是顯著正向的,限于篇幅,省略分析表格。
(五)異質性分析
新基建水平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因性別、居民自評社會地位和年齡不同而存在差異,限于篇幅,省略分析表格。其對女性幸福感的提升作用略高于男性;對自評社會地位一般和非常高均顯著,而對于自評地位非常低的人不顯著,考慮到社會地位低的群體可能包含了較多的低收入、弱勢人群,具有高失業風險和弱保障特征,較難獲得的幸福感(戴宏偉和回瑩,2016);對中年群體的幸福感影響不顯著,可能的原因是中年群體面臨工作和家庭的多重壓力,因此不容易獲得幸福感,對青年人和老年人則均為正向顯著。
五、結論與政策啟示
(一)研究結論
近年來,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已成為國家重點戰略發展方向之一,與居民的幸福感息息相關。研究結果表明:新基建水平對居民幸福感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在加入控制變量和虛擬變量之后仍然成立??紤]到內生性問題,使用最小二次回歸法重新進行回歸,結果仍然支持新基建水平對居民幸福感的正向影響。對結果進行了穩健性檢驗和異質性分析,結果依然成立。其中,對于女性、居民自評社會地位非常高、青年的影響大于男性、地位低、老年。對可能存在的路徑進行分析,發現經濟水平、社會公平、消費水平、政府公共服務和互聯使用是影響新基建水平對居民主觀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新基建水平可以通過以上途徑對居民幸福感產生影響。
(二)政策啟示
顯然,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是改善民生、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抓手。本文提出以下三方面啟示。
一是要補齊傳統基建短板,加速“新老”融合進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包含著融合基礎設施,與傳統基建存在著交叉與融合、發展并繼承的關系,要發揮好傳統基建的基石作用,協同發展“新老”基建系統,為新基建發揮賦能作用提供支持。
二是要加強數字鄉村建設,縮小城鄉“數字鴻溝”。新型基礎設施發展水平在城鄉之間存在著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要加強新基建在鄉村的建設,加大對鄉村新基建的投資力度,加快鄉村網絡等信息基礎設施的覆蓋,為大力發展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硬件基礎。
三是要加快普及數字便民利民惠民服務,提高居民幸福感。培育重點行業應用場景,進一步打造智慧城市、智慧醫療等一系列與民生相關的設施,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項工作,為推進共同富裕創造良好條件。
參考文獻:
[1]Asadullah M N,Xiao S,Yeoh E.Subjective well-being in China,2005~2010:The role of relative income,gender,and location[J].China Economic Review,2018, 48:83-101.
[2]Mo P H.Corru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1,29(01):66-79.
[3]Noll H H,Weick S.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empirical evidence from Germany[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2015,62(02):101-119.
[4]戴宏偉,回瑩.京津冀流動人口主觀幸福感實證研究[J].社會科學戰線,2016(04):164-171.
[5]范合君,吳婷.新型數字基礎設施、數字化能力與全要素生產率[J].經濟與管理研究,2022,43(01):3-22.
[6]冷晨昕,祝仲坤.互聯網對農村居民的幸福效應研究[J].南方經濟,2018(08):107-127.
[7]劉導波,張思麒.數字經濟賦能居民消費:理論機制與微觀證據[J].消費經濟,2022,38(01):72-82.
[8]陸杰華,李芊.互聯網使用對中國老年人生活滿意度影響探究——基于CLASS 2018的數據檢驗[J].西北人口,2022,43(05):1-12.
[9]伍先福,黃驍,鐘鵬.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耦合協調發展測度及其耦合機制[J].地理科學,2021,41(11):1969-1979.
[10]伍先福,李欣宇.“新基建”賦能國內大循環的內在機制研究[J].金融與經濟,2022(07):62-74.
[11]楊文溥.數字經濟促進高質量發展:生產效率提升與消費擴容[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22,24(01):48-60.
[12]姚敏,陳新力.互聯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機理及其檢驗[J].調研世界,2022,346(07):17-25.
[13]張潤君.公共服務體系現代化:政府、社會和市場[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59(06):204-212.
[14]周洲,段建強,李文興,耿劭卿.鄉村公路建設、農業勞動生產率與城鄉收入差距——基于空間杜賓模型的實證分析[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22,42(08):23-36.
(作者單位:蘭州財經大學統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