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敖天

2022年,哈克大使在巴基斯坦駐華大使館接受本刊記者專訪。( 本刊記者 侯欣穎 / 攝)
《環球人物》記者采訪莫因·哈克(下文稱哈克)大使的那天,他談得最多的是詩。
他朗誦自己最喜歡的詩句,流暢而充滿感情,仿佛那些句子都生長在他心里:“我愿人生如燃燒的蠟燭,助力消除天下的黑暗,每一地都因我的光而明亮。我愿生命如飛蛾,總撲向知識的明燈。”
這些美麗的詩句來自巴基斯坦著名詩人默罕默德·伊克巴爾。乘著詩興,哈克大使向記者講述了一個詩的國度。
哈克36年的外交生涯,一路與詩為伴。“我從童年起就愛上詩。我相信只要擁有靈感和內心的力量,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詩人。作為外交官,我從詩中獲得智慧、啟迪和廣闊的視野。這讓我能更好地通過外交促進不同國家和人民之間的聯系。”
本文開篇的那幾句詩,哈克曾在武漢中巴友誼廣場的揭幕儀式上引用過,以稱頌中國援巴醫生。在巴基斯坦加入國際竹藤組織的儀式上,他則吟誦了中國清代詩人鄭燮的詩作《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在哈克看來,伊克巴爾是位循循善誘的智者。“他的詩作聚焦于人的內在力量,以及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通過詩歌來教導人們過一種高尚的社會生活。在他眼里,成為一個有美德的人,既是為了你個人生活的完滿,也是為了你的家庭,你的國家,乃至全人類。他的這一理念與中國古代哲人有異曲同工之妙。”
哈克說,詩是巴基斯坦文化的重要部分,詩人在巴基斯坦社會中深受尊重,伊克巴爾在巴基斯坦更是家喻戶曉,其詩作被收入教科書,代代傳頌。“我們為世界貢獻了一些最優秀的詩人,其中之一就是伊克巴爾。他不僅是詩人,也是思想家、哲學家。我們稱他為東方詩人。”
生于1877年的伊克巴爾被巴基斯坦人民尊稱為“阿拉瑪”,意為“博學之士”。他成長于殖民主義猖獗的時期,堅信亞洲各民族終將實現自身的解放。在他的詩中,“自我”是永恒的主題之一。他在詩中寫道:“自我就棲息在你的心里,猶如天空在眼睛的瞳仁里”,“這氣息的波浪是什么?是劍!自我是什么?是劍的鋒刃!”這些詩句飽含他對巴基斯坦人民找回文化之根、反抗殖民統治、實現民族解放的期待。在得知中國革命的發展后,伊克巴爾提筆寫道:“你睜開眼,看這蒼天與大地,一輪紅日正從東方升起!”

“伊克巴爾很早就看到中國人民的力量。當我們看到今天的中國時,更能深刻地感受到他的遠見卓識。”哈克還乘興朗誦了伊克巴爾的又一名句:“沉睡的中國人民正在覺醒,喜馬拉雅山的山泉已開始沸騰!”
2015年,習近平主席在巴基斯坦議會的演講中也引用了同樣的詩句。哈克說,這是伊克巴爾創作于上世紀30年代的詩句。“在那個年代,他就談論著(中國的)革命,預見了中國的崛起。”他告訴記者,伊克巴爾等詩人的作品已被翻譯成中文,為巴中文化交流注入了新的活力。“詩歌和文學的美,就像一股從人類靈魂深處涌出的清泉,折射了人類共同的愿景,可以跨越民族、文化和國家的界限。”
在擔任駐華大使前,哈克曾在多個國家工作,足跡遍及世界。在他眼中,外交官是一個高尚的職業。“我們的職責是帶來和平,避免沖突。所以我認為在當今世界,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十分重要。”他說。
哈克曾任巴基斯坦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對世界各地的文化遺產如數家珍。“中國有56項世界文化遺產,我曾造訪故宮、頤和園等許多名勝古跡。很可惜,我沒法造訪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遺產,因為實在是太多了。”
“巴基斯坦共有6項世界文化遺產,我經常邀請中國朋友來巴基斯坦參觀。巴基斯坦人民十分好客,尤其是對中國朋友。”哈克說,“摩亨佐-達羅古城遺址是巴基斯坦最富盛名的文化遺產之一。這座建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城是人類最古老和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在保存完好的考古遺址上,我們還能看到遠古的灌溉和排水系統,這在當時是十分先進的。對于熱愛探尋歷史的人來講,摩亨佐-達羅是必須要來的地方。”
“拉合爾古堡是巴基斯坦另一世界聞名的文化遺產。拉合爾自古便有‘花園城市’的美稱。這座壯麗的古堡中,有著典雅的樓閣、花園和涓涓流水。”拉合爾古堡最負盛名的古跡,是沙·賈汗國王為王后建造的“鏡宮”。在這座大理石宮殿的穹頂上,數十萬顆珍貴的寶石組成了迷人的馬賽克圖案。據說,若在深夜的宮中點燃一支蠟燭,寶石便會反射燭光,使宮殿的穹頂宛如璀璨星空。
作為一名具有文化視野的外交官,哈克對人類文明的多樣性有著深刻的認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目標之一就是倡導和包容人類文明的多樣性。” 哈克說,“我認為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充滿智慧。人類社會的多樣性之中蘊含著美麗。與此同時,全人類也同屬一個龐大的家庭。在今天的世界,人類面臨著極端主義、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想要應對這些挑戰,我們必須在不同文化、社會和文明之間展開對話,促進團結。”

2022年4月12日,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右)在伊斯蘭堡會見中國駐巴基斯坦使館臨時代辦龐春雪(左三)時,高度贊揚中巴關系和中巴經濟走廊。

2022年9月29日,巴基斯坦南部信德省伯丁地區馬德利鎮臨時營地,災民抱著孩子站在中國援助的帳篷前。
哈克提到了美國學者塞繆爾·亨延頓的“文明沖突論”。他說:“作為外交官,我不相信‘文明沖突論’。我不會從二元化的角度看待這個世界,也反對‘非此即彼’的國際關系觀。自建國以來,巴基斯坦的外交原則是與所有國家建立友好關系。我們相信全球化、多邊主義和國際團結。”
“在聯合國,巴中兩國擁有相同的愿景:我們支持《聯合國憲章》的原則和目標,并希望通過聯合國這一平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哈克表示。
“巴中關系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兩國人民之間‘心連心’的友誼。這種友誼是建立在高度的相互尊重和信任之上的。”
哈克說:“在面對自然災害時,兩國人民休戚與共的友誼令人動容。2008年“5.12”汶川地震,巴基斯坦人民踴躍捐款,并派出救援隊和醫療隊。2022年巴基斯坦遭遇嚴重洪澇災害,中國大江南北的民眾也慷慨解囊,有中國學生捐出了自己攢下的所有零花錢,我的一位中國朋友還把一個月的工資都捐給巴基斯坦人民。”
2022年11月1日至2日,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謝里夫應邀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在11月2日發布的中巴聯合聲明中,兩國領導人重申,中巴兩國緊密的戰略聯系和深厚情誼久經考驗、歷久彌堅。中巴友好符合兩國利益,是兩國人民的歷史選擇。中方重申始終將中巴關系作為中國外交的最優先方向。巴方強調,巴中關系是巴基斯坦外交政策的基石,巴基斯坦人民始終支持巴中最親密友誼。
“中國是一個美麗、遼闊而多元的國家。”哈克表示,“擔任大使兩年多來,我去過中國的很多地方。在新疆,我看到不同的民族和諧共處。在武漢,我看到市民們團結一致,戰勝了新冠疫情。在福建寧德,我見證了中國減貧事業取得巨大成就。我們希望能夠更好地了解中國在減貧工作上的經驗,并將其應用在巴基斯坦的減貧工作中。”
自擔任駐華大使以來,哈克始終積極推動巴中合作。他表示,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很有遠見,而中巴經濟走廊既是“一帶一路”倡議中最重要的經濟走廊之一,也是巴中合作的“旗艦項目”。在過去幾年里,該項目大幅度改善當地的基礎設施,提供許多工作機會,提高了當地人民的生活質量。隨著中巴經濟走廊建設進入第二階段,兩國將聚焦當地的工業發展、農業現代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從而為巴中兩國,乃至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創造更多的機遇。
“2021年,我們慶祝了巴中建交70周年。巴中兩國的高水平關系是我們兩個國家和人民共同的驕傲。”哈克說,“我對巴中關系的未來充滿希望,我確信,在下一個70年里,巴中關系必將走向新的高度。”
1963年生于巴基斯坦拉瓦爾品第市,1987年進入巴外交部工作,1993年任駐比利時大使館二秘,1999年任常駐聯合國代表團一秘,2013年任外交部禮賓司司長,2016年任駐法國和摩納哥大使,兼任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2021年任駐華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