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在香港的街道上,我們總會看到茶餐廳的身影。香港人不會特別留意它,因為太習以為常。但在游客眼里,它們很“香港”。
回溯起來,從上世紀起,茶餐廳便出現在香港的大街小巷,但那時候,它并不叫茶餐廳。
茶餐廳的起源,與大牌檔有著密切的關系。19世紀中葉,香港民眾的生活環境并不理想,想要養家糊口特別難。為了謀生,不少人都跑到街上當小販。出于管理“方便”,港英政府刻意制定了“小販發牌”的制度。初時,小販人數不太多,所以只有一款牌照。后來,因為小販的品類與人數越來越多,于是把小販牌照一拆為二,分為“固定小販牌照”和“流動小販牌照”兩種。
固定小販牌照的體積大,掛在攤位上比較顯眼的地方,人們習慣稱它為“大牌”。而領有“大牌”的食店,就成了名副其實的“大牌檔”?!按笈茩n”傳到內地慢慢演變為 “大排檔”,于是,很多人誤以為“大排檔”對應的就是小販在街邊一排一排做生意的景象。
大牌檔,說穿了,就是平民飯堂。以前,它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店鋪附近當苦力的搬運工,所以食物都比較簡單、便宜,但求用大量淀粉質填滿胃部。這讓大牌檔成為城市里最具煙火氣的地方,一度人頭攢動,座無虛席,市井氣息十足。
但大牌檔畢竟是在路邊,條件一般都不太好,總是“好天曬,落雨淋”,稍有經濟能力的中產階層便選擇到冰室消費。冰室,顧名思義是提供冰凍飲料的餐室。它到底什么時候出現?這并不好說。可以肯定的是,1918年以后,冰室才有條件在香港盛行。
1874年,后來發展為香港制冰公司的香港第一家制冰廠在東角(今銅鑼灣東角道附近)成立。在此之前,香港的冰塊都要從北美進口。那時,冰塊都是用快船從美國的東北部——新英格蘭和紐約州運來,然后在雪廠街與皇后大道中交界處的隔熱建筑物中儲存。

直到今天,香港的大街小巷仍能看到冰室的身影。(葉德平 / 攝)

香港制冰公司的出現,為民眾帶來珍貴的乳制品和冰凍食物。不過,可以想見,由于供應有限,冷凍飲料最初只是只是少數富人的專利。
直至1918年,牛奶公司才在九龍堪富利士道和彌敦道附近建立了另一座制冰廠。自此,香港冰塊的供應漸趨穩定。由于“飲冰”一度是上流社會的專利,于是新興的中產階層將目光瞄到了冰室上,以此向上流階層看齊。就這樣,冰室在香港誕生。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上流階層主要由洋人組成,因此作為“潮流指標”的冰室也走的是西化路線——沒有中式的炒粉面飯,只有“高檔”的冷熱飲以及雪糕、面包等小食。抗戰后,冰室流行開來,但由于只提供西式簡食,所以只被當作吃下午茶的地方,稍微墊一墊胃。

冰室是香港平民美食的天堂。(葉德平 / 攝)
那時,香港已經有西餐廳了,但跟平民百姓心中的價格還是有點距離。西餐廳是廣州19世紀中葉的名物,主要服務上流人士,或者作為商人會客、接待的場所。直至20世紀初,香港才出現第一間華人主理的西餐廳。這些西餐廳也只提供西式餐點,但在調味上,融入了華人喜食豉油(醬油)的習慣,被時人戲稱“豉油西餐”。比起酒店的西餐廳,這些獨立經營的西餐廳價格相對便宜,所以頗受中產上班族歡迎。
冰室,好看但吃不飽;西餐廳,能吃飽,但價格還是不夠親民。于是,聰明的商人便想出,不如把冰室和西餐廳混在一起,創造一個綜合二者優點的吃食店出來吧!從此,香港便有了茶餐廳。
茶餐廳在20世紀50年代后期出現,早期只有咖啡、奶茶、三明治和多士(toast的粵語音譯,即烘焙面包)。到了70年代,香港工廠林立,民眾外出用餐的需求越來越大,才加入炒粉面飯、晚市小菜。
當一些傳統菜系強調菜肴的“正宗”與“傳統”時,茶餐廳卻不以為然。它沒有既定章法,也沒有尋常套路,只要那道菜式有需求,它就會加入菜單。早年的鐵板雜扒餐(用鐵板盛著牛排、豬排的“豉油西餐”),今日的麻辣雞煲,無一不是當時流行的食物。所以,有人說茶餐廳的“傳統”正是“沒有傳統”。
不過,所謂“沒有傳統”,其實是不嚴謹的。至少,從往昔到今日,奶茶、菠蘿油和蛋撻從來沒有缺席過任何一家茶餐廳。少了三樣中的哪一樣,恐怕都要被老一輩人腹誹了。
港式絲襪奶茶,光看它的名字,絕對很倒胃口。幸好,它跟絲襪沒有一丁點關系。只因用來盛載茶葉的白紗布濾袋被紅茶浸泡成茶色,看起來像女性的肉色絲襪,有好事之徒便戲稱它為“絲襪奶茶”。
有人說,奶茶不是西方人早有的飲品嗎?確實,這也是茶餐廳從洋人那里吸收過來的飲品,但是在模仿的過程中,香港人加入了一些創意,也多添了一份細心。
西式奶茶一般是茶和奶分開奉上,飲者按自己口味,自行調制。港式絲襪奶茶卻是由“水吧”(茶餐廳中專門負責茶水的部門)師傅獨門炮制。早年,我曾訪問過一個奶茶大師,他告訴我,每一間茶餐廳的師傅都有一張獨門秘方,粗、中、幼的紅葉碎片都有特定的比例。他們從供貨商那里取得茶葉后,會在后廚按自家秘方調配。好的比例,可以讓厚度、濃度與香氣達到一個剛好平衡的境界。

看似平平無奇的香港絲襪奶茶,是每一家茶餐廳的標配。(葉德平 / 攝)

菠蘿包和菠蘿油在香港美食中也排名前列。
調好了茶葉,便到了沖制“茶膽”的時候。粵語的“膽”字,也解作“核心”“重點”的意思?!安枘憽笔且槐滩璨栉兜闹饕獊碓础8凼綕獠璨皇强俊芭荨眮硖嵛?,而是用“來回高沖”的手法,讓高溫熱水把茶葉的味道沖撞、萃取出來。師傅告訴我,他的獨門秘訣是讓奶也感受一遍這種沖撞——先溫熱茶杯,然后放入黑白淡奶,再用力把茶水從茶膽沖進杯內,把奶香沖撞出來。據說,黑白淡奶也是他的秘方,它的奶脂十足,是最適合配搭港式絲襪奶茶的品牌。
當我們被品類繁多的菜單迷惑得眼花繚亂時,其實忘記了奶茶才是茶餐廳的靈魂。老一輩人決定一家茶餐廳的好壞,往往以奶茶作為判斷基準,足見奶茶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
港式絲襪奶茶沒有絲襪,港式菠蘿也沒有菠蘿。大概,早年的茶餐廳師傅都是妙人,總會想到有趣的昵稱。
早年的冰室,只提供冰凍飲料和西式面包。眾所周知,傳統的西式糕點一般沒有豐富的佐料,只在表面涂點奶油,聊為點綴。這些單調味寡的糕點對于慣吃中式菜的華人來說,實在是難以下咽。于是,糕點師傅便在面包上加上由砂糖、雞蛋、面粉與牛油烘制而成的脆皮,讓平淡的西式面包變得既有味道,又有口感。因為它的脆皮外形酷似菠蘿,大家都叫它“菠蘿包”了。
事實上,加入脆皮,除了讓味道更好,平衡冰室咖啡和奶茶的苦澀味,也可以墊墊胃,為勞動人民迅速補充熱量。
當港式絲襪奶茶 “飛砂走奶”(不加砂糖和淡奶)、加入蒸發掉水分的煉乳后,奶茶便蛻變成一杯“茶走”。以前,濃郁香甜的茶走是茶餐廳的“隱藏菜單”,一般只有本地老饕才曉得。到了今日,這已變成公開的秘密,不少吃貨都會點來享用。
如果說“茶走”是港式絲襪奶茶的變奏,那么菠蘿油便是菠蘿包的“威力加強版”了。
顧名思義,菠蘿油就是菠蘿包加“牛油”(奶油)。在某個網絡討論區的票選活動中,菠蘿油不出意料但又有點意外地,成為香港特色食物排行榜的第一名。我說“不出意料”,是因為菠蘿油真的很香港,可以說是香港中西文化交融的最佳例子。而“有點意外”,是因為我覺得比菠蘿油更好吃的本地名物還有很多。
在熱乎乎的菠蘿包中,夾入冷冰冰的奶油,構筑冰與火的矛盾味感。雖說不是獨一無二,但肯定是世所罕見。最可怕的是,那一塊厚達一厘米的奶油,配搭上原本已甜絲絲的菠蘿包,竟然沒有一絲違和感。一口咬下去,口感極之復雜,既像綿綿滑滑的雪糕,又有塞入一口油脂的罪惡感。只能說,人到中年的我,只敢有限度地食用……
說到菠蘿油,我想到一個小插曲。香港人把Butter翻譯為“牛油”。小時候,我以為牛油跟豬油一樣,是用牛的肥膘炸出來的。后來,我才知道這是一個美麗的誤會。原來,牛油是牛奶的制品,生產者通過攪拌,把牛乳脂肪從牛奶中分離出來。所以,翻譯為“奶油”應該更加準確。
香港是一個快節奏的城市,幾乎找不到幾十年不變的文化傳統,香港茶餐廳文化也不例外。從昔日的大牌檔到冰室,再到今日的茶餐廳,100多年來,茶餐廳幾經變化,裝潢在變,食物品類也在變……唯一不變的,是香港人的智慧——只要受大眾歡迎的食物,都不介意放進餐單。按這個規律來推測,茶餐廳再活一兩百年也不成問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