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

以前的網絡氛圍:你這樣欺負女生太過分了!事業和家庭好難平衡啊。大家對各種話題各抒己見,雖無金句,但重在參與。然而現在,好像人人都患上了失語癥,面對不好回答的隱私、不公正的待遇,經常傻傻不知如何開口,似乎只能通過翻看“互聯網嘴替”舌戰群儒、仗義執言的名場面來撫慰自己的心情,并為之叫好。
前兩天,閨蜜小倩又被“調查戶口”了。鄰居阿姨一個勁兒地問她在哪兒上班、掙多少錢、找男朋友了沒。小倩被問得啞口無言,向我發消息求助。作為過來人,應付這種靈魂拷問我早有經驗,于是立馬把自己過節必備的“互聯網嘴替”視頻發給小倩,讓她好好學習。
親戚問:相親遇到一個就先結婚,感情可以慢慢培養。“嘴替”說:吵架太多先離婚,財產可以慢慢分。親戚問:你真不打算結婚嗎?“嘴替”說:沒錢,要不您借我點兒?親戚問:工作怎么樣?工資有1萬沒?“嘴替”說:您退休金有多少啊?上4000了嗎?小倩仿佛撿到了救命稻草,欣喜若狂地保存了視頻,打算現學現賣。誰知,沒過一會兒就又來找我抱怨:“我看到鄰居阿姨那個架勢,就根本說不出來話了……”
像小倩這種靦腆害羞的人,太需要“互聯網嘴替”了,因為只有“嘴替”能無所顧忌地把說不出來、說不準確的觀點精準直接地表達出來,從而讓人有一種“借別人的嘴,說自己的話”的酣暢之感,尤其是在“打工人”備受折磨的職場。
“這個寒冬不景氣,大家和領導一起撐過去!”一個愛搶功勞的同事在公司聚餐時,故意擺出一副慷慨激昂的樣子給大家“打雞血”。“撐過去以后呢?”小孫絲毫不慣著這種拍馬屁的惡習,直接回懟過去。“當然是拿獎金啦!”同事還在一個勁兒地“畫餅”。“那干同樣的活,為什么你拿到的比我們多?”小孫繼續反問。“因為……因為我都在你們背后默默地付出啊。”同事明顯有些底氣不足地狡辯道。小孫直接來了一句:“那你下次在我們面前付出好不好?有什么見不得人的事得在背后付出呢?”一句話懟得同事啞口無言,飯桌上的其他同事都在內心叫好,瘋狂給“嘴替”小孫點贊。
然而,隨著“嘴替”逐漸火出圈,不少輸出內容的火藥味兒越來越濃。
“我這個人說話直,你別生氣。”這是同事間偶爾爭吵時很常見的道歉方式。初代“互聯網嘴替”:說話直不是沒教養的理由。演變后的“嘴替”:巧了,你說話直,我出手重!“年輕人在職場不要計較得失。”這是老板或專家經常說的一句話。初代“互聯網嘴替”:計較得失是因為看到及時的收益反饋,讓人更有動力去工作。演變后的“嘴替”:在職場不計較得失,難道去火葬場計較嗎?是計較自己烤幾分熟嗎?類似這樣的“嘴替”不免戾氣太重,讓人害怕。
依我看,“嘴替”貢獻的名場面固然大快人心,但職場上、生活里毫無顧忌的“嘴替”畢竟鳳毛麟角,我們大部分普通人還是要自己面對溝通困境。如果過度依賴“嘴替”,就會在真正需要溝通時,患上“文字失語癥”,最終從懶得說變為說不出。最后再次提醒各位網絡沖浪達人,別因為習慣了“互聯網嘴替”,就忘了自己也有一張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