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塬

2023年2月,溫義飛在杭州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本刊記者 朱紅羽 / 攝)
“我自己也結了婚、生了孩子,作為過來人,我覺得這可能是普通人一生能自己決定的最大的兩件事。當然理解現在年輕人的壓力,但是我依然建議大家生孩子。”在最近的一個視頻中,作為財經科普博主,溫義飛主動觸及人口老齡化、低生育率、低結婚率等社會熱點話題。然而,理性的分析卻被誤解為在宣揚舊時養兒防老的觀念。
“我現在基本上不怕任何人‘杠’我了,這是寫科普文章時留下的財富。最開始做科普已經是8年前的事了,現在回想起來恍如隔世。”杭州市余杭區的金融城遠離市區卻異常繁華,高樓林立,熙熙攘攘。辦公室的落地窗前,溫義飛松弛地落座,他戴著眼鏡,穿一身挺括西裝。2015年至今,8年里,從知乎的“溫大”到抖音坐擁1200多萬粉絲的“頂流”,他緊跟中國科普內容生產的發展軌跡,以圖文白手起家,用視頻轉戰“豎屏時代”。科普的形式載體在變,不變的,是“對科普本身的喜歡”。
2015年3月7日傍晚,北緯53°,加拿大埃德蒙頓市的天大亮著,氣溫在零下徘徊。阿爾伯塔大學的行政辦公室里,一位年輕的中國職員面無波瀾,收發郵件、回答詢問、整理材料,上午就已把事務處理妥當。掃一眼時間,年輕人關上電腦,和同事道別,邁著和往常一樣的步調,結束了和昨天一樣的一天,只是明天——年輕人會在8年后真正意識到——將是全新的開始。
“那天下班我閑著沒事兒,就在知乎上逛,‘為什么有人認為秦漢之后的中國不是封建社會’,看見這么一個問題就隨手答了一下。”彼時的溫義飛就職于本科母校阿爾伯塔大學,經濟學出身的他和學術圈交流頻繁,也在繼續做著研究。“有人認為秦以后不是封建社會有兩個原因:土地可租可賣,地權有效。社會階層具有流動性……”短短3行回答,參考文獻列了4條,點贊數破千。

2015年,溫義飛在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工作。
“開始只是想自己做個記錄和整理,沒想到真有人看,還有人跟你進行更深入的討論,我覺得挺有意思。”在知乎做科普,溫義飛稱之為“為愛發電”。他的腦洞越開越大,不斷擴大答題范圍,調整寫作風格,更新答題模式。后來逐漸聚焦經濟問題,用淺顯易懂、幽默風趣的語言講解生活中的經濟學。
為什么年終獎總是可以引發人內心購物的沖動?因為光拿到錢這件事情本身是不夠刺激的,只有通過消費真正轉換成一件物品和服務時它的效用才真正發揮,令人獲得滿足感。但滿足感會隨著消費次數變多而減少,這就是著名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相親市場的出現,是一種極為理性的經濟學現象。理論上的“最完美伴侶”可能在萬里之外,永遠不會和你有交集,所以“搜索成本”是真愛最大的敵人。而長輩們在相親市場上過濾一天的未婚男女數量,可能比兒女一年能接觸到的都多,這樣的生產力飛躍程度,堪稱婚戀市場的“工業革命”。
每一個超市都是一個獵場,你以為自己是獵手,其實是獵物。超市大門往往是右進左出,因為大多數人慣用右手,這樣的分布結構便于人們從貨架上拿東西;舒緩的音樂和明亮的裝修使人們減慢步調、不自覺地延長逗留時間;高利潤的幾排貨架區,地磚帶著高級的材質和花紋,還會略有不平,這樣當顧客推車經過時,會下意識地減慢速度。所有這些“心機”設計都是為了創造更高的銷售額。
看溫義飛用經濟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總讓人恍然大悟,感嘆原來如此。在“知乎十年里帶給你印象最深的用戶有哪些”的問題下面,有人留言:我留在知乎的原因之一是溫義飛,在那個知乎大佬云集的時代,他10篇回答8篇上知乎日報,是他用幽默的語言教會我經濟學。
“看到自己做的東西能影響別人,還是很高興的。”溫義飛還透露,“幽默高贊是有‘套路’的:用一個小故事引入,跟現實生活連接,中間是硬核科普,之后帶動起讀者的情緒,最后要上升價值。”
“溫大”就這樣立住了,出圈了。從2015到2020年間,溫義飛靠碼字創作累計獲得了90多萬的關注,成為知乎經濟學科普領域的頭部答主。
在這一階段,他尚未褪去專屬于年輕人的擰巴。“從粉絲數來看是一個比較大的體量,但一直到2020年幾乎沒有商業合作。我當時懷著一股天真、單純的心理,本能地排斥商業資本的介入,做東西一直謹小慎微,保持著內容的純粹性。”溫義飛回憶道。

每期視頻的創作都基于溫義飛和團隊對文稿的反復打磨。
這股“純粹”可以追溯到溫義飛的學生時代。本科時,他之所以選擇經濟學,不是為了“錢景”,而是單純地因為“這是一門特別講道理的學科,邏輯特別優雅,一切都那么自洽”。碩士期間,溫義飛繼續深造于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師從著名經濟史教授鄧鋼。高強度的學術訓練,讓溫義飛練就了“短時間內搞明白一件事情”的能力,為之后的科普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2020年,因為疫情閑在家里,溫義飛想找點事干。這時,“豎屏時代”早已風生水起,他也順勢而為,轉戰視頻科普。由于之前的經驗積累,轉型順利得超乎想象,不到一個月,溫義飛又火了。“血虧20萬,財經大V翻車之旅”“為什么我從來不買比特幣”“經濟危機如何咸魚翻身”等多個前期試水視頻,在西瓜視頻上的平均播放量累計過百萬。“解說太幽默了,愛了”“看懂這期視頻,我花了兩天時間”“果斷關注”,評論區好評如潮。
視頻科普的形式讓溫義飛體驗到不同于圖文載體的成就感,“你看到的只是一個三五分鐘的視頻,實際上背后可能是上萬字的素材積累。圖文科普更多的還是以自我為中心,但視頻科普需要你不斷地挖掘用戶的需求,視角變了。”溫義飛解釋說。
兩年過去,33歲的溫義飛坐擁1200多萬粉絲,已是各大視頻平臺的“頂流財經博主”,每期新視頻的播放量過千萬是他給自己定下的最低標準。
“現在的變化連我自己都吃驚,工作要求更高了,但我的狀態相比之前更松弛了。”溫義飛說,“做視頻我從來不追求更新頻率,有時候半個月不更新也不怕糊掉,因為你知道總有人在等著看你的新內容。”松弛感來源于篤定,“又或者說是成熟還是妥協,不知道”,另一個變化是他不再排斥商業化,接商單,做推廣,招兵買馬,養活一大幫人。
轉型后,溫義飛看見了普通人。他總是在視頻中提到,自己是一個喜歡保護“經濟學小白”的博主。許多人喜歡看溫義飛的視頻,他們是理財初階入門者、小鎮青年、剛工作的白領或者是任何一個對經濟學感興趣的普通人。怎么定義普通人?“中國目前仍有許多人的平均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他們才是大多數的普通人。”溫義飛說。
因此,即使觸及熱點問題,容易被不明就里的人抨擊,溫義飛依然堅持“做一億人關心的話題”,依然相信“經濟學有溫度和人文關懷”。“有人說養兒防老是‘老古董’觀念,但我真的勸年輕人不要盲目樂觀。”溫義飛扶了扶眼鏡,平靜地回應之前引發爭議的問題,“90后一直到00后,在出售勞動力時,是勞動力最豐沛的時候。但在低生育率的社會結構下,等他們老了要購買勞動力和服務時,又是最貴的時候,所以一定要提前防備。人口減少是不可逆的,普通人認清宏觀趨勢很重要。”
“經濟史從幾千年的時間維度看人類到底發生了什么,你會發現即使在最低谷的大蕭條時期,人類最終也能走出來,靠的就是人性的堅韌,為了生存、為了發展的執著,這就是經濟史視角下人性光輝的一面。”
談及我國當下的科普生態,溫義飛感到既“倒霉又幸運”。“倒霉是因為我們趕上了競爭最激烈的一代,我們要競爭的不光是科普同行,還要和做美食、游戲、唱歌跳舞的小姐姐,等等,這些人一起爭奪用戶的注意力。但同時我們又是幸運的,因為一個像我這樣的普通人可以直接觸達體量如此龐大的觀眾,這是前所未有的。”溫義飛頓了頓,接著說,“所以只要我們的內容,能夠引發社會哪怕一點點思考,就證明我們的存在至少沒有讓這個世界變得糟糕。”
財經科普博主,1990年生于湖北,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史碩士。2015年開始在知乎分享經濟學相關知識,2020年轉型視頻科普,目前擁有1200多萬粉絲。